APP下载

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贝奥武夫与尧帝文化对比研究*

2016-04-13杨晓丽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尧帝史诗文化

杨晓丽

(太原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贝奥武夫与尧帝文化对比研究*

杨晓丽

(太原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日渐繁荣,各国及各地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包括民间英雄人物已经成为旅游文化开发的热点。尧帝和贝奥武夫分别是中英两国知名的历史人物,并各自在当地的旅游方面得到一定的开发。文章试图从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夫》中贝奥武夫与我国上古时期英雄形象尧帝的历史传承方式的异同,包括民间性、神话性、宗教性和文学性等四个方面来加以对比研究,主要由于基督教的改造使贝奥武夫成为英国的民族英雄;尧则因为儒家文化的圣化,成为了仁、和、德的化身。

贝奥武夫;尧帝;史诗;神话;宗教;儒家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7.02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我国旅游开发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各地争相开发与当地有关的历史人物来提升本地旅游业,这些历史人物包括真实的和虚构的,甚至是传说中的人物,如炎黄二帝、尧舜禹、孔孟等。很多地方的旅游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并且带动了其他产业的繁荣,成为该领域的成功案例,如陕西对于黄帝、湖南对于炎帝以及山东对于孔子等的开发。山西正在打造尧帝文化主题生态公园,以尧帝文化品牌为依托,全力打造山西、中国乃至世界驰名旅游胜地。西方人对尧帝知之甚少,但对西方文化中的史诗人物贝奥武夫非常熟悉。贝奥武夫与尧帝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进行两者的比较有利于完善尧帝人物形象,合理、正确翻译尧帝的英译外宣资料,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民族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中贝奥武夫与我国上古时期民族首领尧帝的文学载体、文化内涵、历史传承及后期接受和改造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可比性,两者存在着足以反映中西文化理念、传承和实践等的差异。

一、传承方式的民间性

《贝奥武夫》,一译《贝奥武甫》,是一部完成于八世纪左右的英雄叙事长诗,长达3000行。故事的发生地在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就其文学地位来说,这部史诗是以古英语记载的传说中最古老的一篇,是现存古英语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被称为英国的“民族史诗”。同时,它也是欧洲最早的方言史诗。它最早形成于生活在以日德兰半岛为中心的北欧南部地区的古代日耳曼部落向英国及西欧其他地区迁徙的前后,具备强烈的民间性,糅合了大量民间语言、民间传说和习俗。

尧,中国古代传说的民族首领,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尚书》和《史记》都说他名叫放勋,后代又传说他号陶唐,姓伊祁氏,故亦称为唐尧。《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礼记·月令》则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严格来说,尧帝更属于历史(古代史)研究的范畴,而并非文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原因在于,直接与尧帝有关的文学作品相对较少,而且大多传播于民间,在东周至西汉时期,尧帝也曾被列入典籍经典之中,但主要是宣扬其所谓治世和禅让思想,或者将其“儒家化”,使其实质上成为“上古之孔子”。

就传承方式来说,《贝奥武夫》以史诗的鸿篇巨制来承载主人公的英雄业绩,而尧帝的故事则散见于民间传说与早期以儒家为主导的经典作品的篇章片段。然而在作品形成的最初阶段,两者具备一定的相似性,都以民间口头传诵为主。贝奥武夫的传奇故事由早期日耳曼部族带入英国,以口头方式代代相传,直至被修道院的修士们以文字方式再加上基督教精神记录下来。尧帝传说同样应为口头传诵,表现为西到陕西、东到山东、北到山西、南到湖南,都有零散的相关传说和文化与文物遗迹。如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的尧帝庙、湖南省株洲攸县皇图岭镇尧帝宫,而至今有关尧帝故里的争夺战也愈演愈烈,其中包括山西临汾、长子,山东菏泽、定陶、曲阜,河北顺平、唐县,江苏扬州、高邮,浙江兰溪以及湖南常德、桃源等地。这反映出尧帝文化的“民间性”,即有关尧帝生活及事迹的传说多流散于民间。这种史诗产生早期阶段的民间性也是英国地理学家阿兰·贝克( Alan R H Baker) 所说的往日景观的一部分。贝克强调了往日景观的意义:“往日景观的形成与意义,反映了建构人们工作与生活于其中并加以创造、经历与表现的社会。但就其留存至今而言,往日景观作为文化记忆与特性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延续的意义。”[1]这种往日景观最终形成了史诗产生的土壤,使史诗根深蒂固地具有了民间性。

二、传承方式的神话性

作为文学最早形式的民间史诗,其产生的背景必然包含神话因素,这与人类早期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特性有关。从一定程度来说,民间史诗直接扎根于早期盛行的神话土壤中。国内外著名的史诗作品莫不如此。如国内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西方则有《尼伯龙根的指环》《伊戈尔远征记》等等。

神话是远古或上古时期,即从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漫长时期中,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西方的神话传说大多有着较好的传承。《贝奥武夫》创作的最初阶段,属于所谓的前基督教时代,多数日耳曼部族尚处于未开化或半开化阶段,长期被南方的罗马系文明贬称为北方的“蛮族”。史诗中随处可见这些痕迹。贝奥武夫讲述的内容与北欧的丹麦、挪威相关,而这些地区在早期盛行北欧神话,信奉恶龙和恶灵的存在,并崇拜英雄人物,崇尚英雄业绩。史诗中的格伦代尔及其母和喷火龙,都有其民间神话传说的基础。

相对于贝奥武夫的植根于北欧神话土壤,尧帝的传说亦应有神话根源。国内学界目前普遍认为,中国的神话极其丰富,但让人惊异的是神话并不产生在原始时代而是出现于文化既定后(尤其是儒家文化成为正统文化之后),其中原因仍存争议。或许是儒家“正统”文化的儒家式改造和消解,或许是缺少可以使用文字来记载的人物。不管什么原因,中国人对于神话的热情在汉魏晋朝被重新燃起,《山海经》《搜神记》和《神仙传》等包含着许多早已流传人间的故事,最终由葛洪、干宝等人搜集成书,被视为中国神话的鼎盛时期。

三、传承方式的宗教性

贝奥武夫经历了一部史诗在欧洲宗教史上最关键的传播时期能经历的一切变化,从异教徒的英雄歌咏和传诵变身为基督教证明神迹的佐证,贝奥武夫远古的个人的英雄业绩化身为基督教精神的虔敬和济世。曾经传扬在北欧至英伦的古日耳曼部族内部的传奇英雄,为民除害而做的杀死格兰代尔及其恶母和喷火龙的英雄业绩,被基督教的精神所渲染。

尧帝扎根于东方文化土壤,浸淫于将会诞生迟早一统东方人文思想的儒家文化氛围中。尧帝传说的改造程度之深绝不亚于贝奥武夫的基督教化。他在蛮荒时期的英雄业绩,逐渐被儒家的较为温和的思想改造,成为儒家逆流向上,改造中国上古时期文化的最著名例证之一。这一点,我们可以就考证孔子的学说与当今散落于民间的关于尧帝的诸多传说来加以证实。

国内学者认为在尧帝文化传播过程中,尧帝形象经历了“圣化”的过程,就是以圣人品质为内涵和目标的生成过程。尧帝的圣化表现为一种理想化的东方式政治模式,是东方政治理性与东方人文精神的统一。圣化可以指:“具有某种绝对化和普遍化特征。绝对化保障了圣与王的统一,而普遍化则导致了大众的认同。”[2]尧帝的圣化过程产生于儒家思想的传播过程之中,主要来自于孔子的推崇和儒家弟子的宣扬[3]。圣化之后,尧帝形象也曾被宗教化,主要是金元统治时期,北方儒学援佛道以入儒与“全真教”两大思潮的改造,试图融合早期圣化的尧舜思想精华和宗教教义。山西临汾尧帝庙保存的元至正十七年《光宅宫田宅之记》碑刻中,显示出全真教对儒学的主动吸收和利用:“……能以尧舜思政求贤之道,上称帝心……。”[4]

贝奥武夫相较于尧帝传说,具有更强烈、更直接、更明显的宗教性。自日耳曼部落相继度过“英雄时代”后,基督教对这部原本属于民间口语文本的史诗开始加以基督教化的改造。贝奥武夫的故事断断续续地讲述下去,一代又一代,但随着时代的演变,原初的贝奥武夫已经不可能既能一直流传,又可以保持原汁原味,改造已是不可避免。基督教在英国兴起并占据社会生活主体后,贝奥武夫的故事被修道院等宗教寺院接受并记述下来,但是其原有的北欧本土原始宗教势必要遭受一次次的洗礼和基督教化。在“米兰敕令”使教会合法化一年之后,不列颠出现了主教,四个不列颠省的省会都成了他们的教区,文化改造的基督教化已经不可避免。10世纪40年代由国王下令,英格兰修道院改革开始启动。“新式”修道院开始建立。最初的两座新式修道院的承办者后来分别成了坎特伯里大主教和温彻斯特主教。新修道院里的僧侣遵循圣本尼迪克特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按大陆方式举行仪式和日常事务。公元964年英国教会在国王埃德加支持下,发生首次开除俗家牧师让位给僧侣的运动[5]。英王埃德加统治时期,英国文化艺术迅速繁荣起来,虽然大量金银及象牙器具失传或仅存残片,但大量精美书籍得以幸存下来。正是在这一时期,《贝奥武夫》再度得以被重视,并再度被基督教化改写。这也是《贝奥武夫》最终版本的确定时期。自此之后,关于贝奥武夫的事迹主要在于使用当代语言对其进行的历次翻译。

四、传承方式的文学性

尧帝与贝奥武夫的比较研究同样涉及文学性的比较,而这种文学性的比较是比较文学关注的中心和焦点。亨利·雷马克曾重新定义作为新兴学科的比较文学,他认为:“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6]尧帝与贝奥武夫在文学性方面同样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维克利认为,贝奥武夫在形成和传播的过程中“盎格鲁—撒克逊读者尚无法区分寓言故事和事实真相,他们也总是会混淆历史人物与传奇人物”[7]。北欧人并非人人皆为武夫,这些民族对文学,尤其是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维京人喜欢用隐喻手法,把诗称作“侏儒的美酒”。这些部族入侵英国前后数百年的岁月里,涌现出不少知名的诗人,如公元10世纪来自挪威的“血斧”埃里克统治诺森布里亚王国时,同样来自挪威的埃吉尔被埃里克俘获后,曾写出长篇颂诗献给埃里克,并因此而获得特赦。这事被记入斯特里·斯特卢森记录的《埃吉尔英雄传奇》中[8]。

而尧帝则散见于民间,偶有文人以闲文小纪记述,但并未有史诗一类的文字完整记录下来。西方则在民间传承过程中,融进宗教的成分,有了教会的记载和转述。

朱光潜认为,中国诗歌发展历史不同于其他大多数国家,包括欧美。在中国,抒情诗最早出现,早于叙事诗。而世界各民族最早出现的诗歌形式都是叙事诗。朱光潜认为,史诗在中国不发达最少有五种原因,主要包括:中国人以一时一境的主观情趣为主,且有只须写出人生片段的抒情诗的喜好;中国人好静的民族性;中国民族属于内倾类而中国文学偏重主观,以抒情短章擅长;中国诗偏重抒情,而抒情诗不能长等等,所以长篇诗在中国不发达[9]。

当然这一点存在很大争议,原因在于朱光潜是以今人推演古人,今日没有明证的就得出过去不存在的结论,未免过于武断。或许朱光潜并未考虑中国历史上文化的经常性的断代,或者说民族内部自我的文化破坏。比如,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西汉时期独尊儒术导致的非儒家文化的湮灭和毁坏。史诗的尚武精神、传播方式,以及其中包含的非儒家特性必然难以被影响我国数千年的儒家思想所接受。如果儒家果真接受了什么的话,那应该是以尧帝圣化为中心的儒家式的改造,以此来佐证儒家之真、宣扬儒家之圣、充实儒家之理。

日耳曼部落文化在向着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国土进发的时候,带上了部落文化孕育的传奇英雄史诗《贝奥武夫》,在不列颠,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基督教修士们的改造,《贝奥武夫》最终成为英国的民族史诗,而其主人公也成为英国的民族英雄。尧帝原本也是民族英雄,但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文化特征,使得尧帝最终没有成为“唐尧武夫”式的英雄,而是成为仁、和、德的化身,并演绎出民主式的“禅让制”的佳话。两种文明,方方面面的迥异,塑造了方方面面迥异的民族英雄。这种巨大的差异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蕴含了历史、社会、人文等的共性与差异。日尔蒙斯基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共同过程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的思想,是历史比较地研究各民族文学的基本前提。而这一共同过程决定着作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的文学或者艺术的合乎规律的发展。”[10]在当今改革开放达到一个新热潮的时期,引入西方历史文化研究以提高我国旅游文化外宣活力,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可极大地促进我国的旅游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阿兰·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跨越楚河汉界[M].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50-151.

[2] 李冬君.孔子圣化与儒者革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0.

[3] 张晨霞.晋南帝尧传说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81.

[4] 乔新华.从儒道共处到儒教独尊:元明时期山西平阳府尧帝庙象征意义的变化[J].社会科学研究,2011(6):157.

[5] 肯尼斯·摩根.牛津英国通史[M].王觉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101.

[6]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M]∥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

[7] Hall, J. R.Beowulf and the Illusion of History(review)[M].Journal of English and Germanic Philology,Volume 111,Number 3,July 2012:403.

[8] 生活—时代图书公司.巨舰横行:北欧海盗[M].邓庆平,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110.

[9]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8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352-357.

[10] 日尔蒙斯基.对文学进行历史比较研究的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0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ifferent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Emperor Yao and Beowulf

YANG Xiaol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Modern tourism has been booming in China, an ancient land of vastness and greatness, with each region of the nation being more aware than ever of the local history, in which ancient heroes have been a foc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Emperor Yao and Beowulf are the ancient heroes respectively in China and England where the local tourism has developed.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a deep understanding for the researchers, through a meticulous comparative study over the different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Emperor Yao and Beowulf, with relevant folklores, myths, religions and literatures serving as the focus.

Beowulf;Emperor Yao;epic;myth;religion;Confucian

2016-03-28

杨晓丽(1975-),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G04

A

1008-6285(2016)07-0095-04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山西文化集群创新发展机制研究——以英国经验为鉴” (2015041008-1);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的山西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研究——以尧帝和贝奥武夫的形象比较为例” (2015-089)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尧帝史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房县磬口漫谈
尧造围棋 教子丹朱
2013史诗之战
谁远谁近?
史诗表演
尧帝的神话传说
史诗
长征 伟大的壮举 永远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