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画笔为文——论王祥夫短篇小说的细腻美
2016-04-13范晶晶
范晶晶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以画笔为文
——论王祥夫短篇小说的细腻美
范晶晶
(太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在近年的文学创作中,王祥夫的短篇小说引起了文坛的关注。他擅长运用工笔画般“细腻”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书写对象的选取、场面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感内核的展示,凸现了王祥夫小说的细腻美。
王祥夫;短篇小说;细腻;场面描写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7.027
近年来很多作家将目光投向底层叙事,王祥夫便是活跃于文坛、长于底层叙事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可以说是“日常生活的炼金术”。在书写当下底层生活的同时,作为红学研究者、画家、古董爱好者与收藏家多重身份的王祥夫将其文学作品注入了更多艺术特质。王祥夫擅长以画笔入文,运用工笔画般的“细腻”的艺术手段进行文学创作,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他说:“我认为好的作家,要能看到他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轰轰烈烈的东西人人都能感受到,容易被忽略的东西往往是那些无法以形式呈现或定格的东西,那微小的,转瞬即逝的东西特别能打动我,因为小,我就能做得十分细致而复杂。”[1]王祥夫的创作涉及面很广,有长篇、中篇、短篇,也有散文、评论,但他的短篇小说更吸引读者,也更成功。本文就以王祥夫的短篇小说为例,分析他作品中的细腻之美。
一、在描写对象选择上的细腻
王祥夫的细腻首先在于他选取了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忽视的小东西作为描写的对象。他让读者和他一样把目光放在很小的地方,去体察生活、感知生活,比如一块臭豆腐、一碗面条。“体察入微,洞察世相,这是祥夫的强项。据祥夫说,在日常生活中他看到什么就会在心里把它们变成文字。当然作家一定是先感觉到了某种东西,某种生活的本质,某种能触动人心的东西,他眼里的生活细节才会像铁屑奔向磁石那样,被调动起来,在小说里原本杂乱无章无意义的才会变成有意义;原来庸常琐碎的生活碎片才会神奇地充满了力量,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才会变成金子。”[2]作者总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提炼出精彩的故事。
《杏子》讲述了一个祖孙亲情的故事。主人公贵成和奶奶相依长大,贵成做了警察,在一次执行公务中不幸牺牲。贵成奶奶很想念贵成,在表达这一想念时,作者将奶奶对孙子的想念寄托在两个很小的东西上,是孙子养的小鸟和金鱼。“这地方,把那种小鲁鱼叫做金板鱼,鱼的身子是阔扁的,金闪闪的,小县城东边河里有很多这种鱼……先说那只小黄鸟,居然会飞出去再飞回来,贵成当兵前这只鸟总是随着贵成飞进飞出,贵成走到哪里那只小黄鸟就跟到哪里。”[3]272这段文字作者用细腻的白描,将贵成养鸟养鱼写得有趣而生动。为之后奶奶找鸟作了注脚,贵成死后鸟儿就是贵成的化身,奶奶爱鸟、找鸟,就是对孙子的思念。作者用这样细腻的笔法,将祖孙之爱轻轻溢出文字,浸入读者心中。
又如作者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上边》,讲述的是一个小山村的人因为地震的原因都迁到了山下,只有老两口还留在山上与他们养的鸡、狗和种的庄稼相守。老房子漏雨了,儿子从城里赶回来把房子修一修便又离开了。作者在这里想表现的是当下留守农村的老人的孤独无依。老夫妇是很想念孩子的,但作者没有着意去写这种想念,而是用一幅恬静的农村生活画卷,写出了乡村老人的孤单寂寞,意蕴绵长。在小说里有一段对鸡的描写。“有两只鸡……毛都脱光了……好像是,鸡也知道好看难看,别的鸡也许是嫌这只鸡太难看,便不停地去啄它,你啄一下,我啄一下……鸡的爪子,就像一把把小耙子,不停地耙,不停地耙,把院子里的土耙得不能再松,土耙松了,鸡就要在土里洗澡了:土是那么的干爽,那么的细粉,热乎乎的,鸡们是高兴的,爪子把土刨起多高,然后是翅子,把土扬起来,扬起来,身子一紧,接着是一抖,又一紧,又一抖。”[3]251这一连串拟人、比喻,把鸡的那些细致入微的动作与心理展现在读者面前,好像真的有一群鸡在我们面前肆无忌惮地跑跳嬉闹,扬起满地的尘土。这样细腻的笔法让我们忍俊不禁的同时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然而,作者将鸡的热闹和老夫妇的孤单的生活放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在这里,我们看出王祥夫细腻功底的感染力。
二、场面描写的细腻
王祥夫善于对场面进行细腻刻画。他是一位画家,他的绘画基本功在其作品中也得到了映照。他擅长场面描写,一个个场面犹如一幅幅画定格在读者心中。例如《一丝不挂》中对阿拉伯兄弟在劫持年轻老板后,老板出车祸后的场面描写:“道边的桐花快要开了,树上的骨朵都努着,天热得它们不开怕是不行了,天实在是太热了,让人没有一点点准备就一下子热了起来。……他们的衣服都还没换季,毛衣毛裤都还在身上,他们热得满头满脸都是汗,他们在上边看着下边,终于看到了下边这场车祸的主角儿,一个光溜溜的年轻男人仰面朝天被抬进了一辆救护车,车门一关,救护车马上大惊小怪地尖叫着,很快消失了。”[3]11
又如《菜地》中米红仙在自家房顶上请客的场面,写得诙谐幽默,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同时也意蕴深远。王祥夫精于场面描写,并且通过场面的描写或为小说营造氛围,或表达情感或传达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在小说《拆迁之址》中场面描写贯穿始终。小说由“拆迁前、拆迁中,拆迁后”三个场面连接起来。在这些场面的描写中作者以情感为线,使三个场面在情感表达中转换场景:“搬家和拆迁不同,搬家是一户或几户人家离开一个地方,拆迁却是一大片,就好像是发生了战争,又好像是天地要有什么灾难降临了,这片拆迁之地几天内就乱得不能再乱了。原来的井井有条忽然消失了,让人们知道住在这里的人们原是多么乱,多么瓶瓶罐罐,多么乱七八糟。又好像是演完了戏,观众一下子散掉,只留下遍地的瓜子皮和各种的果核烟蒂。”[3]83作者用寥寥几句写出了拆迁时的混乱场面,但这个场面不是干巴巴的,而是融入了作者情感。作者的描写往往带有自己的情感取向:“有人搬家了,那第一个搬家的人简直是让人觉得可恨,就好像是河边的堤坝从他那里决了口。好像人们都不知道他们会搬,他们就忽然搬了,这就有了一种背叛的味道在里边。”[3]83在这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中,有一个小人物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就是“那个捡垃圾的又瘦又小的老太太”。她在小说中没有说过一句话,仿佛是一个演员在一部电影中没有一句台词。这个老太太在小说中若隐若现,仿佛与这个忙碌的世界无关,但却真实地表达出小说的主题:社会对那些贫穷老人关爱的缺失。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底层生活的关注,特别是对那些小人物命运的关注。这是王祥夫的小说意蕴深邃而成功的原因。
作者这样安排小说的结构与描写,同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美学原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留白与细密,王祥夫深得其中三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给读者感悟小说主旨留下了思索的空间。
三、情感表达的细腻
行文细腻似乎已经成为王祥夫小说的一个标签,情感表达的细腻更是他小说的灵魂。王祥夫是个感情细腻的作家,这源于他对生活、对情感的细腻感知。喜欢王祥夫的小说,是因为他在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写小说。他自己说,我认为短篇小说最难写,因为它不能够像中长篇那样无限地展开表现,它是片段的艺术、剪裁的艺术,要含蓄,必须字字如金。他写《我爱臭豆腐》写得风趣从容,却隐喻了一段三角恋。他在《狂奔》中通过饮食描写刘大器敏感自尊的性格,使人物性格鲜明立体。我们不难发现,王祥夫热衷于写吃、写做吃的过程。其实很多作家都对吃有精到的表达,比如汪曾祺、阿城。因为吃是生活的一部分,作者笔下对于吃的细致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因此,写吃就是在写生活。王祥夫通过写吃与做的过程,可使读者透过生活沉思人生。
在《婚宴》中,小说讲述了一对以给别人做宴席为生的厨师父子,如何竭尽全力地为主家做好宴席。可是但当完成他们无法企及的婚宴时才发现这是一场冥婚,内心的复杂和震撼难以言说。因为收入少,做厨师的儿子至今也没有对象。王祥夫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做菜,并在其中展现人物情感。
“那么大的朱红色南瓜,给搬来了,放在了油乎乎的案子上,你这时就可以看出那儿子内心的苦闷,他手里的刀一下子抡起多高,把偌大一个南瓜只一阵工夫就砍得落花流水,反正切瓜这活儿又不要看刀工,大块切小块,小块再切小块就是。只有在这时候,儿子才畅快一些,亦是一种发泄。当父亲的明白儿子心里的苦闷,便到一边去抽烟了……”[3]231王祥夫把饮食文化作为一个载体,借此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性格。
《喜宴》中作者细腻地描写了一道道菜的制作,像是在画一幅幅工笔画。“……羊肉在这地方只做两样菜,一是‘扒羊肉’,先煮半烂,然后切成一指宽的条儿,再整整齐齐码在盘子里上笼蒸。这羊肉不能煮太烂,煮得太烂就看不出刀功了。另一道是羊汤。羊汤里到时候还会放些碧绿的芜荽沫儿和红辣子。”[3]231
王祥夫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名气的画家,他将画画的工笔法融入他的小说创作,将画家的艺术特质糅进了他的小说,以画笔为文,生动地再现了生活,展现了一个作家的价值观、文学表达能力和对人生的审视。
[1] 李云雷.底层关怀、艺术传统与新“民族形式”:王祥夫先生访谈[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2):24.
[2] 程绍武.日常生活的炼金术[J].山花,2005(11):17.
[3] 王祥夫.狂奔[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6.
Writing with Claborate-style Paintings——OnthesubtleartisticstyleofWANGXiangfu′sshortnovels
FAN Jingjing
(CollegeofMarxism,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WANG Xiangfu, in his literary creation in recent years,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in the literary arena for his short novels. WANG Xiangfu is adept at the use of "subtle" artistic expression as in fine brushwork, which shows the delicate beauty of his novels 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writing objects, description of the scene, shaping of characters and the demonstration of emotional core.
WANG Xiangfu;short novels;subtle;description of the scene
2016-03-08
范晶晶(1981-),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理工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I206
A
1008-6285(2016)07-0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