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016-04-13麻丽娟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08
麻丽娟(太原工业学院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08)
从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麻丽娟
(太原工业学院 外语系,山西 太原 030008)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平衡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服务供给不足,责任主体不清晰,存在“单一灌输”和“过于迎合”两个极端,没有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供给侧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注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明确教育主体责任,在供给内容方面要优化升级现有资源,在供给方式方面要细化分类,在供给环境方面要注重结合中国文化,提供“科学导向性”的教育供给,达到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和需求侧相伴相生,在经济领域,供给能创造需求,需求也能倒逼供给,调整好供需结构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本上就是要遵循供给和需求的对立统一规律[1]。在教育领域,2016年两会期间民进党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案》,让供给侧改革走进了教育发展的路径之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年的发展,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低,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川师大男生遭室友砍杀”“复旦林森浩投毒案”“云南大学马加爵案”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体验者、消费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检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标准。在对710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关于“当你遇到心理问题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时,有62%的同学选择了“向朋友、好友当面倾诉、求助”;有85%的同学选择了“通过网络查询解决办法、测试、咨询”;有46%的同学选择“不管他,顺其自然”;有38%的同学选择“向父母倾诉、求助”;有19%的同学选择“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向辅导员、班主任倾诉、求助”。可见,当前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机构的认同度不高,但又有寻求心理健康帮助的需求。高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完全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这正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问题的最集中表现。
(一)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供给以课程为主,心理服务供给不足
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心理课程讲授、心理普查、心理团体辅导、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咨询为主,辅导员、班主任提供日常心理服务为辅。但在大部分院校中,心理健康课程以选修课为主,课时少,受众少,心理普查也仅仅停留在初步测试阶段,除了建立疑似心理问题学生档案外,并未根据测试结果对每个学生有相关配套辅导措施。心理咨询中心业务覆盖范围小,因受传统心理咨询保密原则影响,即便有同学知道,做心理咨询也有抵触情绪。大部分院校学生数量与心理辅导员的数量严重不匹配,拥有心理咨询资质的辅导员较少,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员,而是由其他老师兼职。高校本身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信息传递渠道,部分学生大学四年都不曾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活动。
(二)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主体不清晰,没有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
目前大学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兴趣度低,原因之一是各高校对心理辅导的实施往往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等其他教育混为一谈,不具体,不深入,不专业。责任主体不清晰,导致出现不负责、服务不到位的现象。有的院校将心理咨询中心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责任单位,但该责任单位往往师资有限,主要提供针对极端心理问题的咨询服务,往往对大多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不从心;有的院校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划定为院系学生工作者、辅导员,但辅导员大多并不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在学生有心理问题或前来谈心谈话时往往专业度不够,存在以思想教育代替心理辅导的现象,且因与学生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2];有的高校存在由行政职能部门代替教育主体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由学生处组织或由思政院(系)承担,并没有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无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单一灌输”和“过于迎合”两个极端
在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在心理知识讲授方面,有理论灌输倾向,即是将书本上的心理常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在心理咨询方面,存在强调正向影响倾向,突出以乐观、外向、积极等心理特征的引导,教育过程简单化、内容单一,容易忽视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和心理特征,忽视需求侧即以学生为主的主体性,造成心理健康教育外在投入多但教育成效少;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又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于迎合学生需求,在心理健康课堂讲授方面运用大量视频和“心灵鸡汤”故事,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形式,诸如举行心理“运动会”“游园会”、团体心理辅导侧重游戏过程,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供给侧自身必须具备的科学性和影响力,很多学生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做游戏”“故事会”,教育的效果同样不佳。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
无论是课堂教育还是心理咨询,大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拘泥于面对面参与,学生到达率有限,参与成本高。从问卷调查结果上看,每当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有85%的同学选择了“通过网络查询解决办法、测试、咨询”。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更偏好于在网络上进行心理测验与诊断,说明他们具有解决心理问题、排除不良情绪、向往健康心理状态的需求。但当前网络上的心理咨询往往趣味性高,权威性小。部分网上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的泛滥,容易引发大学生的认知错误。一部分人受心理测试名目的蒙蔽,对结果信以为真,尤其是在出现对自己不利的结果时,备感沮丧,还有一部分人由此萌生了质疑,觉得心理测验原来是这么糊弄人的东西,连带产生了对心理咨询的误解。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建立权威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来满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
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注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和特殊的意义,其本质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未来人才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办社会主义大学的中国能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个本质,需要高校既向大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产品”,又要坚持满足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渴望和需求。所以在调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重视“供给侧改革”思维,精准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供给端要明确教育主体责任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责任应该存在于什么层面、什么部门,目前并没有统一规范。责任不明晰,教育主体不明确,就会让心理健康教育部署多而落实少,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大下降。鉴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且当前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生存压力等问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责任上升为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或校长。主体责任明晰后,相关配套制度,保障措施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以责任追究倒逼心理健康教育不走过场。很多极端心理问题导致的悲剧不能将其责任完全归咎于学生自身,作为高校更不能停留在谈心理问题色变,疲于用“危机公关”来化解心理问题产生的不良影响,而是要通过明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责任,让心理健康教育有人抓、有人管、有制度、有落实、有考核,使心理健康教育伴随大学生求学生涯始终。
(二)在心理健康教育供给内容方面要优化升级现有资源
首先优化升级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咨询中心教师,院系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与其他国家相比拥有辅导员和班主任是社会主义大学优越性的体现。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和班主任陪伴学生成长,是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在心理健康教育长效化、普及化方面,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弥补专业心理咨询教师数量偏少的不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担子压给在学生一线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让他们发挥“朋辈”身份的作用,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化辅导员、班主任这个队伍的同时,要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教师、心理咨询师参与学生管理,担任院系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系人,担任院系的兼职班主任,使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能主动和学生接触,通过参与学生日常管理对学生进行更为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在班级内部设立心理委员,在学生会层面成立心理协会,协助教师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收集班内心理健康数据、组织同学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找到“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通过优化旧有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立新的心理教育教育主体、客体队伍,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有效衔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供给端和需求端的良性互动。同时,心理健康供给主体要不断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了解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载体,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既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时代性问题有准确而全面的认知,又要掌握科学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长远的教育思路和规划,使学生对心理健康形成一个明确的、正确的认识。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供给方式方面需要细化分类
将心理健康教育供给方式细化分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上,要将“入学适应”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教育、“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教育、“择业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等不同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分阶段、有侧重地对大学生进行课堂辅导,在不同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注意运用不同形式的讲授方式,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团体活动、互动交流型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模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区分运用发展性心理咨询和心理疾病治疗两种咨询方式。步入高校的大学生有严重心理问题或有极端心理疾病的学生是少数,更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往往来自于生理发育带来的心理变化,来自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困惑,来自于和自我相处、他人相处遇到的问题。面对这些心理需求,高校心理健康供给侧要运用发展性心理咨询的方式,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咨询使其重视在成长过程中已经出现或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发展性心理问题,并在咨询中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和处理方法,使大学生能更好地与自我相处,关注自身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异常表现,有目的有计划地防患于未然。在咨询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热爱生活,正视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充分挖掘内在能力,健全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当遇到严重心理问题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供给侧要运用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开展心理咨询,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制定心理疾病治疗方案,加强目标对象的日常观察,随时掌握目标对象的心理波动情况,尽最大可能触及目标对象的灵魂深处,使其具有被关注、被爱、被需要的感受,逐步走出心理疾病的困扰。
(四)在心理健康教育供给环境方面要注重结合中国文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心理学的基础上的。我国的当代心理学是舶来品,其发展的本地化很有限。虽然西方心理学研究具有完备的科学体系,但中国人、中国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依然有强烈的中国特色[3]。如果在当代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心理健康供给和需求就会出现不协调现象。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供给环境要充分重视中国文化的影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中国文化元素。在中国文化中,儒学、道家和禅宗是三支重要源流,影响深远,遍及哲学、人文和宗教,以及心理学等诸多领域。儒学、道家和禅宗这三大思想传统,均以“人心”为本[4]。中国文化所揭示的,是不同于西方单纯大脑、认知和意识的心理学,而是在此基础之上,还包括了无意识、生命力和心知与体悟的知识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供给环境构建中,我们要融入中国文化关于“人心”“天人合一”等和谐的思想,让大学生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达到内心和谐、心理健康的境界。
总之,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引入“供给侧改革”的思维,并不意味着否定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侧的重要性,也并非一味满足大学生的自然心理需求,而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供需结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供给端的优化升级,提供“科学导向性”的教育供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从而达到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率的目的。
[1] 张旭,郭菊娥,郝凯冰.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6-29.
[2] 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1):123-126.
[3] 葛鲁嘉.中国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中国心理学发展的跨世纪主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12-14.
[4] 高岚,申荷永.中国文化与心理学[J].学术研究,2007(5):39-41.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Supply-side Reform
MA Lijuan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TaiyuanInstituteofTechnology,Taiyuan030008,China)
To some degree, there exist imbalance i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supply of psychological service in college is not enough and the subject of responsibility is not clear. Two extremes, "simple indoctrination" and "over-catering" , cannot adapt to the college students′needs for mental health in the era of network. In this situation, the supply sid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should introduce the thought of "supply-side reform"and clarify the responsibility of all the educational subjects. Colleges should optimize and upgrade the existing resources in terms of contents of supply and specify the classifications in terms of means of supply. And the environment of supply should contain Chinese culture, offer "science-oriented"educational supply,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supply-side of education;structural reform;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太原工业学院青年科学基金“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研究”(2014RQ06)之成果。
2016-06-18
麻丽娟(1986-),女,山西文水人,太原工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12.018
G444
A
1008-6285(2016)12-007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