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的有效实践
2016-04-13五华县第五小学吴秋梅
文/五华县第五小学 吴秋梅
读写结合的有效实践
文/五华县第五小学吴秋梅
阅读和写作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但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再现。
一、指导学生乐于积累,在读中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时时引导学生注重积累,聚沙成塔。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米”首先是一个个的语言文字。如教学二年级课文《秋天》的第三自然段中“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随风送来一阵阵清香”,其中“水灵灵”“红彤彤”都是ABB式的词语。在讲解时,我让学生反复地朗读,结合看图,通过比较体会“水灵灵”与“红彤彤”的异同,体会葡萄与枣的美。此时我顺势而导:“像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学生一下子活跃了,仿照着说出了“胖乎乎”“白花花”……等词语。在语文教学中,我让学生注重诸如此类的词语积累,还有精彩句子、段落的积累。写作是厚积薄发的创造性活动,积累的东西多了,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指导学生善于领悟,在读中领悟写作方法
想让学生作文时不“束手无策”,应该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这必须以充分利用教材为基础,不能空谈写作技巧。
1.低年级——渗透
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应采取渗透的办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露声色地指导学生体会写法。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共同的家》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看图,并出示填空题:
(1)蓝天是白云的家,是星星的家,是月亮的家,还是太阳的家。噢,蓝天是______共同的家。
(2)泥土是______的家,是______的家,是______的家,还是______的家。噢,泥土是______共同的家。
(3)树林是______的家,是______的家,是______的家,还是______的家。噢,树林是______共同的家。
在我的指导下,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说话连贯而有条理,表达得有声有色。长期坚持这样的渗透训练,何愁学生的作文语言不丰富生动呢?
2.中年级——过渡
这里的“过渡”是针对中年级的学生进行,“放”之前应该必要的“扶”。“扶”就是恰当地引导学生具体生动地写。“放”就是要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即通常所说的“我手写我心”。但许多学生常感到无“料”可写,咬着笔杆想了老半天,心中依旧茫然一片。即使能写的,也只是三言两语草草结束,简单而无味。所以要引导,要“扶”。老师的“扶”会使学生越走越远,作文越来越有自信。
3.高年级——明示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一些写作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应用,设计好的开头结尾、文章的中心、结构等。让孩子们去体会,去总结,并且学着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学生领悟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他们就会有意无意地在作文中加以运用,作文技巧也就在阅读中“水到渠成”了。
三、指导学生巧妙运用,在读中训练笔耕
如同有了丰收的五谷,还需要精心的酝酿才会有香醇的美酒一样。读和写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必须要让写的训练大量进入阅读课堂,在写中巩固阅读知识,以促进两种能力的融合。
1.让插图动起来。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如果能巧妙运用课文插图作材料,巧妙地设计语言表达训练,就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课第二自然段时,我先出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图,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画,充分发挥想象,再仿照课文写一写下面的句式: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______;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______。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______;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______……
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到口语表达,再到写作训练,层层深入。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2.让“空白”亮起来。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空白”很多,有的出现在课题中,有的出现在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心理空白点、动作空白点、语言空白点、神态空白点等处。这样的省略往往有“雪上空留马寻处”“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意味。我们如果能科学合理、巧妙又智慧地抓住课文空白处,大胆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挖掘已有的知识储备,拨动他们的情感心弦,鼓励学生大胆创编,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也提高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踏雪寻梅”实践习作。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