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直观的一种对位阅读
——张爱玲散文《爱》与扎西拉姆·多多诗歌《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的比较研究

2016-04-13吴丹凤

惠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胡兰成扎西拉姆

吴丹凤

(肇庆学院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情感直观的一种对位阅读
——张爱玲散文《爱》与扎西拉姆·多多诗歌《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的比较研究

吴丹凤

(肇庆学院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民国作家张爱玲的散文《爱》与当今作家扎西拉姆·多多的诗歌《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在情感上具有某些相同的特点,它们都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及淡淡惆怅,细细品味之下,在情感直观的叙述中却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从写作主体的对位阅读来看,两篇作品体现出两位作者的审美思维的巨大差距。张爱玲在《爱》中以明亮直观的形象和图画来刻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美,而扎西拉姆·多多在《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中则企图消弭这种距离来达到人与人之间坦诚无间的相处与亲近。一以情感距离为美,一以情感距离为憾。文本互读有助于全方位的理解张爱玲,也有助于增进对扎西拉姆·多多这位作家的了解。

张爱玲;扎西拉姆·多多;《爱》;《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情感直观;对位阅读

在张爱玲的研究中,从傅雷《论张爱玲》开始,大部分研究者都喜欢将研究重点放在其叙述技巧的华丽与繁复上,企图从文本叙述中窥探其参差对照的美学原则及复杂的作家思绪。而张爱玲的散文《爱》是一篇极短极简单的作品,几乎没使用太多的叙述技巧,这种简单让其受到了研究者的忽视。目前知网搜索不到单独研究该散文的相关论文。但其独到之处恰好在此,因为其篇幅短小且叙事画面纯净明朗,这篇短文反而成为张爱玲作品中网络流传度与讨论热度都比较高的一篇文章,百度搜索量超三百万。广东肇庆作家扎西拉姆·多多的诗歌《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这首诗歌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见与不见》)与张爱玲散文《爱》在叙述上颇有相似之处,也是篇幅短小且叙事纯净简洁。知网上关于《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或《见与不见》)的相关文章大都是从语言、网络文化及著作版权方面来探讨,缺乏更深入的研究。《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在2011年相继被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和于正电视剧《宫锁心玉》采用,当年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可以说是近年来网络流传度与讨论热度相当高的一篇诗歌,百度搜索量超三百一十万。这首诗歌于2007年5月15日撰写于北京,出自扎西拉姆·多多诗集《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诗歌叙述直白,颇具可读性。可以说两部作品流传度、情感及叙述方式都颇为相似。或许可以假设其情感及叙述方式恰是其广为流传的原因。总的来说,两部作品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及淡淡惆怅,但细细品读之下却又不同。

一、情感的对位阅读

张爱玲的散文《爱》发表于1944年4月《杂志》月刊,这篇文章是张爱玲当时热恋心绪的折射。1943年除夕当天胡兰成看到苏青寄来的杂志《天地》中张爱玲的小说《封锁》后大为赞赏。关于他们后来的故事,胡兰成在自传体小说《今生今世》中说得非常清楚:他亲自拜访张爱玲,两人长谈且一见倾心。1944年8月,在炎樱的媒证下胡兰成与张爱玲结婚。1944年4月正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热恋期。从胡兰成的《今生今世》中,可以看到张爱玲《爱》的故事与胡兰成所讲述的他的义母俞氏年少时的故事相近:

女心就是凄凉喜悦的,但她那时尚未自觉,亦不知有凄凉。如此到了廿二岁,来做媒的人踏断门槛,她父母挑三拣四总难得相当,而她本人亦不在其意。忽一日,她去后园里树上晾手巾,见园门开着,就移步至河边路侧看看杏花,却遇着一少年也在那里,她知是邻家的亲戚,挽了人来说过媒的,此刻不宜相见;虽两人立处相隔数步路,彼此简单招呼得一声亦很不自然,她却心里一惊,她是现在才分明看见了自己是女身,且心里对他有感激,两人都觉不好意思,她更是站立不住,就逃回来了。[1]

可以推测,这是从胡兰成口中得知的关于胡兰成义母的故事。所以,张爱玲在文本中第一句话就强调:这是真的。告诉人们故事非虚构而是一个真实的人世故事。接下来用寥寥数语讲述了这个故事: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2]78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叙事背景,所以在看张爱玲这个文本时,可以体会到主人公对于爱的单纯的沉醉。这种全身心地沉浸已经是一种不由自主的代入了,张爱玲在听到这个故事时,恰是其遇到人生唯一一次爱情的时刻,她深深地体会到情感喜悦的共振,这种共振传递给读者的也会是一种战栗般的共鸣。

而扎西拉姆·多多的《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作者曾经自述这首诗的灵感来自莲花生大师的故事。“班扎古鲁白玛”意思就是金刚上师白莲花,也就是莲花生大师(第一个将佛法传入西藏的人,被认为是第二佛陀)。作者曾叙述莲花生大师对弟子的深情:“我儿,见你收拾行装,你欲往何方去?你去,我自不拦你,相反,我将看顾你——在一切时中、一切角落。但在你为驹儿挂鞍前,先到我的脚边来,安坐、默然,听我再说一席话[3]135”。可见,作者在写这首诗歌时也是全然地沉浸在一种充沛而喜悦的情感中。尽管扎西拉姆·多多强调她的作品并不是讲述爱情,与风月无关,而是关于佛法关于因果,但诗无达诂,读者对作品情感的自由解读,一直让这首诗歌被视为爱情诗而广为传颂。

二、情感直观的叙述阅读

在叔本华看来,美的本质即是画,他曾说“‘美’(schön)这个词毫无疑问是与英语词to show(展现)同源、相关;……因此,美就是清晰显现、可被直接观照,因而也就是清晰展现了事物的含义丰富的柏拉图式的理念[4]”。在叔本华的影响下,王国维认为“既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5]”。可见,王国维将叙述是否明白如画作为文学“不隔”的标准,凡是叙述话语需要多一层联想或解释,才能完整呈现作者所描述画面的文字皆为“隔”,而叙述的直观即为“不隔”。笔者发现两部作品虽然情感皆充盈喜悦,也都不隔,但是情感的表述上还是稍微有不同。

张爱玲的散文《爱》是全然的“不隔”。正如前面的引文所呈现的,叙述相同的场景,张爱玲的文字比胡兰成的文字要明白直观得多。胡兰成叙述了笔下人物大量的内心活动与自己的看法:“她知是邻家的亲戚,挽了人来说过媒的,此刻不宜相见;虽两人立处相隔数步路,彼此简单招呼得一声亦很不自然,她却心里一惊,她是现在才分明看见了自己是女身,且心里对他有感激,两人都觉不好意思,她更是站立不住,就逃回来了。”而张爱玲的讲述没有像胡兰成一样用大量的叙述传递作者的想法,而是用白描的话语讲述一个女孩子与邻家男孩子的一个照面与一句轻轻的问候“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地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没有任何多余的解释“就这样就完了”,但刹那间的情感犹如狂风扫落叶般俘虏了女孩子的心,而文本的直观描述也轻松在读者眼前营造出明白如话而余韵无穷的画面。这篇散文的叙事风格并不像张爱玲以往作品充满了技巧与层次,而有一种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力量。

张爱玲的《爱》讲述的虽是爱,然而文章只在最后一部分阐述了对于爱这一理念的理解,重点在于前面简单地讲述的关于爱的故事。没有如《倾城之恋》般用华丽的语言与繁复的技巧来传达爱之外的复杂人心与人性,而是直观呈现了春天的夜晚、月白的衫子、对门的年轻人、擦肩而过的行为、桃花等一幅幅画面和形象。一切都干净明亮,如在目前。没有了张爱玲其他文本的繁复与冷眼,情感是简单而有余韵的,画面是纯洁而有意境的。爱的画面就这样立体起来了。王国维将叔本华的直观移植过来,作为“意境”的基础。他在解释“意境”时说:“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6]”。这句话正好是对《爱》这一文本的最好形容。让人们心领神会的还有张爱玲在文本中巧妙地将胡兰成所述的杏花改为了桃花,一下子将《爱》的叙述场景跨越了时空,回溯到中国古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7]中去了。至此,散文的意境与中国古诗词的意境重叠,视域扩大,在读者眼前的画面之外又隐约露出更亘古的诗意与浪漫的爱情场景。妙的是这一意境对于中国读者而言也是全然的熟悉,以至于也成了人们脑海里直观画面的一部分。

扎西拉姆·多多的诗歌《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则在“隔”与“不隔”之间。诗歌叙述的“隔”在于其画面感不强,没有明白和明亮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读者眼前。其“不隔”在于虽然没有张爱玲的《爱》那般明亮直观,但在阅读其表述的时候会发现,诗歌早设置了两个人物在文本的两端,问者独问,而被问者不语。通过对诗歌的阅读与咀嚼,两个人物也仿佛可以触及和交流。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3]149

问者不放弃,决然等待对方的回应之情状能通过诗歌语言的表述和旋律的回荡浮现眼前。问者绝不离弃被问者的决心是坚定的,而被问者的默然之态也跃然纸中,颇具况味。

三、写作主体的对位阅读

《爱》与《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中的情感都旨在讲述一种遗憾美,可以用“见与不见”之间的张力来形容。在两篇作品中,人与人都是处于一种见却未能完全拥有,思却未能完全默契的距离中,处在“见与不见”的小心翼翼中。但人们还是可以从两篇作品中看到两位作者的审美思维的巨大差距。

张爱玲的《爱》中,对擦肩而过是欣喜的,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擦肩而过才有的遗憾与美丽。“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2]78”“没有别的话可说”,看似平常的话语,却隐含着张爱玲挥之不去的悲剧观。尽管张爱玲在散文《爱》中并没有更多地流露她的世故与悲观,甚至《爱》中体现了张爱玲难得的明亮与直观。在张爱玲的文本叙述中,更多的是如《倾城之恋》中范柳原与白流苏般的恋爱,男女之间的恋爱充满了算计,这在张爱玲看来或许并不算真正的爱情。“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通的妇女职业,为了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2]72”。在张爱玲眼中,或许唯有简单的举止反应与来不及算计谋划的相处场景才是真正的“爱”的体现。所以,她要用最直观明亮的场景与叙述来表达她眼中的“爱”。可见,这篇《爱》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还在于它深刻折射了张爱玲内心深处的某种真实情感,这是相当难得的。因为张爱玲总是这般世故与小心翼翼。

但是往深里观看,《爱》却依然隐藏着悲剧的里子,就是即使欣喜,但是却不免悲凉,即使美丽,却难逃遗憾。这让人们想起《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她“蹲在灯影里点蚊烟香。想到四奶奶,她微笑了。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8]84”。这也正如她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所说的“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粘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8]125”。爱情是瞬间的,只有瞬间才能成为永恒。当瞬间成为长长的岁月呢?在她写《爱》的时候,已经流露出她对爱的体验的巅峰与狂喜:原来爱情真的存在;但也仅此而已,爱还是留在瞬间的好,因为爱是一种感觉,却“没有别的话可说”,日子长久了,难免生厌倦。从这篇散文中,已经隐隐可以看到张爱玲后来婚姻悲剧的影子了。

扎西拉姆·多多是一名佛教徒,她曾经表示她没有刻意去寻找或创造诗歌的情感或意境,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解读这首诗歌。“真正的大在于接纳,全然的接纳,与它对话,不管是爱还是恨,或者生活中的痛苦、生命中的痛苦,去觉知它,接纳它,与它对话,最后超越它[9]”。但在诗歌中,可以看出她是希望问话者能得到被问话者的接纳,诗歌“见、念、爱、跟”的词语使用层次,透露了诗人想要不断缩短问话者与被问话者距离的企图。可见诗歌《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的作者情感是一种内外一致的纯粹喜悦。

总而言之,张爱玲的散文《爱》与扎西拉姆·多多的诗歌《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都洋溢着一种充沛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及其叙述方式或许与作品的广受欢迎之间具有某种联系。相对而言,张爱玲在《爱》中用的是一种更为明亮直观的形象和画面来刻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美,而扎西拉姆·多多在《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中则企图消弭这种距离来达到人与人之间坦诚无间的相处与亲近。一以情感距离为美,一以情感距离为憾。通过对文本的对位阅读,两者的异同也跃然纸上了。

[1]胡兰成.今生今世[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74.

[2]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3]扎西拉姆·多多.当你途经我的盛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4]叔本华.叔本华思想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9.

[5]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134.

[6]王国维.王国维全集:第十四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682.

[7]崔护.题都城南庄[M]∥唐诗宋词鉴赏.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384.

[8]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9]吴丹凤.意在其间盛放悟动我心如弦——诗歌《见与不见》赏析[M]∥不一样的精彩.广州:广州出版社,2012:299.

【责任编辑:赵佳丽】

A Kind of Emotional and Intuitive Contrapuntal Reading——Comparison of Eileen Chang's proseLoveand Tashi Ram·Duo Duo's poetry The Silence of Vadjra Guru Pema

WU Dan-feng

(School of Literature,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 526061,Guangdong China)

Eileen Chang's proseLoveand Tashi Ram·Duo Duo’s poetryThe Silence of Vadjra Guru Pemahave som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in emotion:both are filled with a heartfelt pleasure and a touch of melancholy.Under perusal,we find the two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emotional and intuitive narrative.Eileen Chang's prose depicts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with a bright and intuitive image and picture,while Tashi Ram·Duo Duo's poetry attempts to eliminate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and make people honest and close.Chang believes that emotional distance is beautiful,and Duo Duo explains that emotional distance is a pity.Intertextuality reading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full range of Eileen Chang,while helping us to understand Tashi Ram·Duo Duo more.

Eileen Chang;Tashi Ram·Duo Duo;Love;The Silence of Vadjra Guru Pema

I206

A

1671-5934(2016)04-0089-04

2016-04-11

肇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601)

吴丹凤(1985-),女,广东茂名人,讲师(编辑),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女性主义及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胡兰成扎西拉姆
当增扎西的诗
翩迁起舞弄清影——央今拉姆小说论
卡尔巴·扎西次仁采访录
胡兰成与范秀美:幸福的黄手绢
试述拉姆拉措观湖现象的形成
胡兰成的女克星
你好,岁月
扎西的菜园子
浪荡子模板——胡兰成
张爱玲胡兰成的错综情感:乱世中的自私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