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内驱力
2016-04-13张善平
张 善 平
(上饶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中国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内驱力
张 善 平
(上饶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当前,不断提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实效性,需要以中国梦为内驱力,其根据在于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共通性,特别是中国梦鲜明的人文性和大众性。发挥好这一内驱力,需要以中国梦为凝聚力,滋育共同理想信念;以中国梦为向心力,弘扬伟大中国精神;以中国梦为感召力,浓厚正确荣辱风尚。
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通性;引领大众文化;内驱力
在当前大众文化蓬勃发展,并明显呈现出理想旨趣上远离与策应并存、精神内涵上解构与建构同现、价值承载上小众与大众两呈的对峙特征背景下,如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不断提高“引领”的实效性,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笔者认为,结合大众文化自身特点,着眼核心价值体系内在要求,坚持以中国梦为内驱力,是提高“引领”实效性的必要举措。
一、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共通性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需要以中国梦为内驱力,首先在于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共通性。
(一)中国梦是发展战略也是价值目标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对中国梦进行了阐发,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此后,习总书记又在多次重要讲话中对中国梦进行了阐发。与此同时,学界也掀起了探究中国梦的热潮,就中国梦概念的历史渊源和演进、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中国梦的重大价值、中国梦的现实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关于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方面,有的认为中国梦体现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有的认为中国梦昭示着一种新的理论形态,也有的认为中国梦在世界上展示了中国式发展模式。这些解读,从不同的角度,拓展了人们对中国梦重大意义的认识。笔者认为,从重大意义上考察,中国梦是一种发展战略,也是一种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
关于中国梦是一种发展战略,党史专家石仲泉先生认为,中国梦是建立在第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上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在本世纪中叶以后继续奋斗,全面实现现代化,接近、赶上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1]。可以这么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只是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调,而是对更高目标的规划,是一种新的发展战略思想。同时,中国梦还是当今中国社会根本的价值目标,因为梦想承载着价值。而所谓价值,从哲学上讲,乃是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这契合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和普通百姓的美好愿景,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因而,实现中国梦、共享中国梦自然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既然是一种价值目标,进而是一种价值追求,那么,中国梦在价值理念上、实现路径上,乃至在实践主体自身的条件上,就必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共通共融之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含着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3]这一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基本导向,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2]。在这里,“三个必须”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指导和路径保障意义上的凝练和升华。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价值指导。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坚定信念,把握机遇,化解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国梦的道路、理论、制度保障,规定的是“往哪里走、怎么走”的问题。从前者看,在当代,中国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指向,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后者看,实现中国梦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支撑。这一精神力量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辉煌历史,源自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往无前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实践,是凝聚当代亿万人民共逐中国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实践主体的人格力量基础。在核心价值体系中,它侧重指明人们需要遵循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八荣八耻”),而这也恰恰是对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公民所应有的一种现代人格的回应。显然,只有人们牢固树立起“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备荣辱观所要求的这样一种现代人格,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二、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大众性特色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具有相通性,然而中国梦在内容展开上、在语言表达上,却有自身的特点。
(一)中国梦在内容展开上具有人文特色
中国梦具有人文特色,在于其主体属性上既是国家民族的也是百姓个人的,它把国家民族的价值追求与百姓个人的价值追求紧紧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这表明,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与百姓个人的梦的统一,两者相互包含、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是其一;其二,中国梦突出了人民性,是对发展“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的明确回答,是新时期我党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充分体现。其三,共同享有“三个机会”,最直接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声,贴近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体现了中国梦鲜明的亲民性,令人倍感鼓舞、倍感振奋、倍感向往。
(二)中国梦在语言表述上具有大众特色
作为一种价值目标与价值追求,“中国梦”在语言表述上言简意赅,通俗明了,相对于核心价值体系四句话内容,以及在此基础上凝练而成的核心价值观24字的表达,更便于广大干部群众易识、易记。同时,这一表述具有民族性,它与中华民族历来向往的“小康”“大同”等理想社会的梦想相策应、相衔接,饱含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统文化元素,易于大众百姓入耳、入脑、入心。此外,“中国梦”的表述还具有时代性。当今时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以各自的“梦”来确定奋斗目标、提振人心,美国梦、欧洲梦、俄罗斯梦、拉美梦、非洲梦等等,纷纷展示着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逐梦潮流。中国梦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旨归,顺应大众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4]的心愿,无疑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
三、以实现中国梦为内驱力,促进大众文化良性发展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共通性,特别是其鲜明的人文性和大众性,为我们更加富有成效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文化提供了新视觉、新思路、新途径。一个时期以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大众文化已经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其教化性、公益性、理想性元素得到一定程度的张扬。但也不能不看到,“引领”的工作并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大众文化之远离理想、泛经济化与泛商业化、泛娱乐化与泛戏谑化、泛政治化与泛道德化等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其原因除了大众文化本身的复杂性之外,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对抽象性、感召力吸引力尚不甚鲜明有着一定的关系。为此,高扬中国梦的旗帜,以中国梦为内驱力,并侧重从滋育共同理想信念、弘扬伟大中国精神、浓厚正确荣辱风尚入手,从而有力促进“引领”的工作,是一项具有根本性的举措。需要指出的是,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关键是发挥主导文化(官方文化)、精英文化的引领作用,同时发挥大众文化自身一定意义上的策应作用。因而,主流宣传思想部门、文化机构、大众传媒是引领的主体。
(一)以中国梦为凝聚力,滋育共同理想信念
由娱乐性、商品性特点所决定,大众文化先天具有“远离”理想的一般特征;而从现实的大众文化看,在当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理想缺失、价值迷茫现象充斥其间,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因素持续弥漫,它解构着文化的教化性,消解着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如何在大众文化中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仍然是一个时代课题。在大众百姓的心目中,理想信念一方面似乎是抽象的教条,另一方面似乎是无关的命题,人们关注的是现实的幸福感。
那么,如何在“幸福感”与“教条”之间搭建一条宽阔的通途呢?无疑,中国梦是现实的答案。因为,中国梦之所以为梦,就在于它原本就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其实现前提正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梦之所以为人们所追求,就在于它是全社会最大的公约数,与每个人密切相关,它既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也是人民幸福。中国梦不是理性说教的,而是感性生动的;不是抽象教条的,而是丰富具体的,它是大众百姓所期冀的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民主法治的社会治理、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和谐互助的社会生活……在引领大众文化过程中,大力弘扬公平公正、民主法治、清正廉洁、共同富裕、和谐互助等合乎大众关注的时代主旋律,正是滋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
因而,这种引领必然是贴近大众社会生活的引领,也一定是日常化、生活化的引领。相应地,在引领的方式上,需要实现话语方式的创造性转化,即努力实现官方话语向民间话语、学术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讲一个国家对发展道路的选择、用“缺钙”“软骨病”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等等,这种民间性、生活化语言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只有多说大白话大实话,力戒假大空,才能拉近与普通大众的距离,使宏大的命题深入大众心灵。此外,实现这一话语方式的转变,还需要广泛运用大众百姓生活中关注的典型和身边的典型,用大众典型的方法引领大众文化中的理想信念导向。十八大以来,我党反腐力度空前加大,老虎苍蝇一起打,顺应了党心民心,腐败分子典型从反面说明了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同时坚定了大众百姓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而从正面典型入手,应充分运用诸如大众百姓“身边的感动”现象,顺势浓厚大众生活中的“先进文化”。近年来,大众百姓身边的“最美现象”,如“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乡村医生”等不断涌现,广为传颂,反映了人们对当今社会善行义举和理想人格的崇尚。“最美现象”源自百姓生活,展现的是普通大众身边“平常”的人和事,平常中见伟大,点滴中闪光芒,蕴涵的是对社会的责任、对事业的执着和对职业的崇敬,这正是实现共同理想所需要的精神动力。
(二)以中国梦为向心力,弘扬伟大中国精神
当代大众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形成的,具有明显的西方大众文化烙印,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解构性的一面;当代大众文化又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思想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背景下形成的,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当前大众文化中,由泛娱乐化与泛戏谑化而导致的诸如颠覆经典、戏说历史、调侃古人,甚至恶搞英雄的现象触目可及,而由泛政治化与泛道德化导致的偏激狭隘情绪,甚至杂音噪音亦屡屡见诸新兴大众媒体。进一步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大力弘扬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契合时代、蓬勃向上的伟大中国精神,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必须,也是中国梦的内在应有之义。
以中国梦为向心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既融合了本土道、墨、法、阴阳等家思想,又萃取了外来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等元素发展自己,历经两千多年延续和发展,已经成为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其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所倡导的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等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思想根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思想展现的担当意识和爱国情怀,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历史上实践于大众,传播于大众,影响于世界,构建了中华泱泱大国的特有气质。当前,以中国梦为向心力,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就是要激发流淌于民族血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力量;就是要大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传播的通俗化、生活化、当代化,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百姓现实生活相衔接;就是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手段及方式的多样化、现代化、便捷化,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优秀传统文化“舆论场”。
以中国梦为向心力,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改革创新是新时期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展示出来的鲜明的中国精神。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其直接动力是改革创新;当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必须靠改革创新。大众文化作为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当前需要在浓厚改革创新的文化氛围上进一步提供正能量。在文化内容上,应助力改革典型,在全社会构建既褒扬先进又宽容失败的宽松文化氛围;应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别是促进“草根”创新创业蔚然成风;应助力国家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使大众百姓树立起适应经济新常态、投身经济新常态的思想理念;应助力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我国新时期对外改革创新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在文化载体上,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我国改革创新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以中国梦为感召力,浓厚正确荣辱风尚
能否造就明是非知荣辱的现代公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人格力量保障。我们党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包含着三个层次主题(为了谁、如何建设国家和服务人民、个体应当如何自处)和四大关系(群己关系、物我关系、人我关系、身心关系)的基本要求[5],既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也是对当代公民如何锻就现代人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的人生价值导向。当前,大众文化中自我中心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甚至“坏名声也是名声”的荣辱不辨等现象还有不小的市场,它有损于社会公序良俗,对普通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格养成起着消极的影响。
以中国梦为感召力,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必然奠基于文明健康的公民道德素养的支撑,而公民道德素养的养成无疑有赖于社会整体的道德风尚。就大众文化而言,当前已然成为营造社会道德风尚的“主流”文化。在对其进行引领中,主导文化的引领者、大众文化的制作者、文化媒体的传播者,甚至文化的受众者,均肩负着共同的责任。作为主导文化的引领者,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道德导向,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评价、奖惩的基本标准。作为大众文化的制作者,需要强化积极的“以文化人”的使命意识,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养成。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者,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立足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先进典型的宣传,不断促进社会人际和谐。作为文化的受众者,亦需提升审美与审丑的能力,以良好的心态参与评价与监督。
以中国梦为感召力,努力构建和谐理性的社会心态。当前,大众文化一定意义上存在的是非不辨、荣辱不分的现象,深层原因在于非理性的社会心态,如弱势心态、盲目仇官仇富心态、逆反不信任心态、被关注心态、不负责任心态、冷漠心态等等,而这些心态的产生往往与人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偏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将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进而酝酿成实现中国梦的显性负能量。为此,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社会管理,着力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需要高度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养成经济社会新常态下的心理新常态,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从而进一步浓厚正确荣辱风尚,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有序。
总之,以中国梦为内驱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众文化的引领,在理论上是必要的,在实践上是可行的,其根据在于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通性,特别是中国梦鲜明人文性与大众性。诚然,驱动引领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驱动的机制上、载体上、手段上,都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1] 石仲泉.“中国梦”四题[J].理论视野,2014(2):27-32.
[2] 习近平.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1).
[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
[4] 习近平等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EB/OL].(2012-11-15)[2015-12-10].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5/c_113697411.htm.
[5] 沈卫星.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中国梦的内在逻辑[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1):52-58.
[责任编辑 邱忠善]
Chinese Dream: A Drive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ss Culture with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System
ZHANG Shan-ping
(School of Marxism,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At present, it requires the Chinese Dream as a drive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ss culture with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System, based on the commonalities between the Chinese Dream an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System, esp. the distinct humanity and popularity of the Chinese Dream. To make use of the drive, it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the common ideals and beliefs, with the Chinese Dream as a cohesion, to carry forward the great spirit of China,with the Chinese Dream as a centripetal force, to strengthen the correct awareness of honor and disgrace, with the Chinese Dream as an emotional appeal.
Chinese Dream;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System; commonalities; lead the mass culture; a drive
2016-01-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10091);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KS22)
张善平(1966- ),男,江西玉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艺术美学。E-mail:spzhang4872@163.com
D61
A
1004-2237(2016)05-0039-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6.0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