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的领导动机管理思想及其当代借鉴

2016-04-13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利民高尚圣人

杨 赣 太

(上饶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老子的领导动机管理思想及其当代借鉴

杨 赣 太

(上饶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吏治是国家与社会治理、管理的关键,实践中多是管控官员(领导)的行为,而忽视管控支配领导行为的动机。老子以宇宙自然之道立论,贯通社会、人生、思维之道,提出了“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为核心的领导动机管理理论,其逻辑思维的生长点、落脚点与马克思主义及我党的思想路线、宗旨、作风具有跨时空的契合。因而,在加强领导干部科学理论武装以及法律、制度等管理手段的同时,应借鉴老子的领导动机管理思想内核,着重建立领导干部自我管控的“3W1H”动机管理原则。

老子;领导思想;动机管理;动机高尚;借鉴

吏治从来就是国家与社会治理、管理的关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526

吏治就是对官员或领导干部的治理与管理。从实践操作层面看,采用法律、制度等有形的手段对领导的各种有形行为进行管控相对容易,而对推动行为发生的无形动机进行管控却相对艰难。然而,现实存在的情形恰恰是注重了对领导的有形行为管理而忽视了对领导的无形动机管理,在吏治问题上存在治标不治本的误区。

其实,我国的哲学鼻祖老子在其《道德经》里,提出了一套令当今社会可资借鉴的关于领导动机管理的深刻思想。

一、老子的领导动机管理思想核心是动机高尚

人的行为往往受动机的支配,动机是推动人的行为的念头、想法。老子生活的春秋中后期,整个社会危机四伏、战争频仍、民不聊生。老子明白,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不在百姓,而在统治者,在于统治者的内心思想、思维观念、治国理念、理想信念出了问题,从而发生了各种违道失德、与民争利、巧取豪夺等情形,如“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3]97的现象。然而,老子观察并感悟出的自然、社会、人类和谐共生的普遍规律却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3]145这是老子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治国理政所需要的高尚动机。因而,他要求统治者(侯王)要坚守得住,强调“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3]63,唯有如此,才能构建太平安定的社会生活秩序,实现国家、人民和统治者自身三者利益的统一,即老子倡导的“往而不害,安平泰”[3]68的社会目标。

那么,领导者怎样才能建立“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高尚动机呢?为此,老子展开的逻辑理路是:以“遵道”为依托,以“利民”为旨归,以“玄德”为要求,以“知学”为途径,以“去欲”为方术,以“圣人”为圭臬。

(一)以“遵道”为依托

“遵道”就是尊重规律,遵循规律,按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法则办事。老子一方面认识到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尽管它是无声、无嗅、无形、无象的,但又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老子称之为“……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3]49;另一方面,又认识到规律的自然无为特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1,即内在推动事物发展的功能性。如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前提与出发点当然应该“遵道”而为,这样,治国理政的结果则是“为无为,则无不治”[3]6。相反,如果逆道而行,恣意妄为,只能是“企者不立,跨者不行”[3]47。比如,自然的基本规律与法则总是“损有余而补不足”[3]138,从而实现能量守恒,但老子发现人类却是“损不足以奉有余”[3]138,违背了社会法则,导致社会失衡。可见,领导者治国理政的行为效果取决于遵道及其遵道的程度。

(二)以“利民”为旨归

人的动机高尚与否,与其想要到达的方向、目标或要达到的目的具有内在关联。自国家诞生以来,领导作为国家、社会的公权人物,其权力的使用理应与权力的来源保持一致,这是公权力的基本要求。易言之,领导的权力受托于公众、百姓、人民,其立场、价值观理应指向权力委托人——人民,只有动机的宗旨、目标指向人民、百姓,权力运行过程,即领导的行为实施才符合公权力要求。老子是典型的“人民至上”主义者,他的所有主张的落脚点就是“利民”。在老子那里,“利民”是领导者动机及其行为的旨归。为此,老子对领导者提出了“利民”的基本路径:(1)治国先爱民:“爱民治国,能无知乎?”[3]17(2)先民后己:“欲先民,必以身后之。”[3]122(3)不能劳民伤民:“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3]136(4)恩德归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3]111所以,“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实质就是“利民”和“为民”。

(三)以“玄德”为要求

“玄德”就是大德、上德,即伟大、高尚的品德、道德。老子讲的“玄德”不是人们主观制定或自封的道德标准,而是符合自然与社会规律、法则要求的观念与行为,亦即“遵道”“利民”的观念与行为。“遵道”“利民”的过程也是“遵道”“贵德”的过程。“遵道”必“贵德”,“贵德”必“遵道”,这是老子关于“道德”的内在逻辑要求,因为“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畜养,故说“道生之,德畜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3]93。所以,在老子看来,真正高尚的品德就应该像“道”“德”那样,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主宰它们,故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3]94。领导者若有这样的“玄德”,则必然树立并贯彻“遵道”“利民”观念。

(四)以“知学”为途径

老子明白“遵道”“利民”“玄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领导者正确认识、不断学习、加强修行的结果。比如,只有正确认识了名利、财物与生命的轻重关系,才能抵挡住身外之物的诱惑,才会适可而止,不致对百姓巧取豪夺。正像老子所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3]83再如,只有真正认识了宇宙就像一张无边的大网,网眼虽稀但从不疏漏的规律与法则,领导者才能更好地端正念头与行为,才会小心谨慎,防止胆大妄为而自取灭亡,就像老子说的“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网恢恢,疏而不失”[3]133。又如,只有真正善于认识自己、反省自己、克制自己、超越自己,才能使自己明智而强大,故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3]65还如,要想成就大业,实现治国理政的预定目标,就得减少主观妄为,按规律办事;而要做到不主观妄为,就得不断学习知识,探索并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用老子的话说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3]87

可见,老子以“知学”为途径,既强调了领导者高尚动机形成的主体条件的重要性,又指出了克服影响高尚动机形成的不良环境及外在条件的必要性。

(五)以“去欲”为方术

欲望与动机有着天然的关联,动机本身也是欲望,反映欲望;欲望本身也体现动机。高尚的动机反映的是合理的、正当的、纯净的欲望,而只有适当、正确的欲望才有利于高尚动机的形成。

老子强调“无欲”,并不是不要欲望,而是不要不正当的欲望。所谓“去欲”,就是去掉、抛弃不切实际的、过度的、损人利己的、损人不利己的欲望,作为领导者,当然要有更高要求,当然要去掉、抛弃不符合“遵道”“利民”“玄德”要求的欲望。所以要“去欲”,是因为不当欲望往往是罪恶的渊源,比如过度的物欲、色欲会导致严重的身心伤害,就像老子看到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3]21。老子提出了领导者“去欲”的两种境界:一是保持内心淳朴,减少私心和不当欲望,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3]36;二是公而忘私,全心为国为民,即“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3]24。领导者若有此等方术与境界,何愁没有“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高尚动机?

(六)以“圣人”为圭臬

“圣人”是老子推崇的理想型治者,理想型领导,也是老子推崇的政治理想人格。在《道德经》里,“圣人”一词出现了30多次,通行本共81章,其中有25章提到了“圣人”。

“圣人”是怎样的人呢?“圣人”就是具有“利而不害,为而不争”高尚动机和行为的人,是践行了“遵道”“利民”“玄德”“知学”“去欲”的人。从以下老子的具体观点中能够印证。“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3]118说的是圣人按“道”的原则做到清静无为,所以不会失败;不主观勉强把持,所以没有损失。“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3]53指出了圣人总是善于帮助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挽救万物,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东西。“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3]139说出了圣人具有帮助了万物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功绩却不居功,拥有深厚才德却不表现的大德。“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3]119说明了圣人想得到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想得到的,圣人不重视一般人喜爱的奇货珍宝;圣人所学习的东西是一般人不愿学习的,并以此来纠正众人的偏差。

老子的旨意在于:现实中的领导者都应向“圣人”看齐,以“圣人”为楷模。老子所说的“圣人”并不是抽象不可触的,而是具体可学的,“圣人”就是过往的明君,是尧、舜、禹,是像他们一样的“尊道贵德”者,现实社会的管理、治理当然需要这样的明君,这样的领导者,而且越多越好。这既是老子的呼唤,同样也应成为今人的呼唤。

从以上论证可以看出,老子关于领导者的高尚动机要求及其形成理路,是基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体化的客观真实体现,也是基于对其深刻认识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老子建立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哲学思想在社会管理领域的自然延伸与链接成果。

二、老子的领导动机管理思想与时代的跨时空契合

老子的领导动机管理思想由于是构建在正确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哲学体系之上,因而具有超越时代的跨时空生命力,其核心点与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宗旨、党的作风内核存在跨时空的契合。

(一)老子的领导动机管理思想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契合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同样是“实事求是”。其内涵要求是:尊重客观事物本身,认识研究事物的内在本质与规律,探索真理,按规律办事,防止主观偏见,防止主观脱离客观,做到认识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实事求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辩证论、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统一,可以说,中国革命的成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正是我党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

老子关于领导高尚动机形成应以“遵道”为依托,以“知学”为途径的观点,同样是本体论、辩证论与认识论的统一,并依此建立了一个“道存、道尊、道识、道用”的逻辑理路,认为“道”(万物的本源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行动原则只能是尊重规律、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正如老子所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3]71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就是这种逻辑理路的体现,即只有做到按规律办事,不主观妄为,才能如愿以偿。可见,老子的领导动机管理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吻合性。

(二)老子的领导动机管理思想与党的宗旨的契合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4]。党的宗旨反映了我们党的“人民至上”的理念,也是全党应秉持的行事观念、行事动机和着眼点。老子关于领导高尚动机形成应以“利民”为旨归,以“玄德”为要求的观点,同样是强调领导的为民意识,他甚至把“爱民”作为“治国”的前提,指出“爱民治国,能无知乎?”[3]17他特别强调为政者要按照百姓的意愿行事,亦即:“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3]89在仅有5千余字的《道德经》里,“民”字出现了31次,还有不少地方是用“人”代指“民”的。

(三)老子的领导动机管理思想与党的作风的契合

艰苦奋斗是我党在革命时期倡导并形成起来的优良作风,在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后,毛泽东依然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1438-1439党的最高领导人一以贯之地带领全党保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党是依靠艰苦奋斗战胜强大敌人,夺取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艰苦奋斗就是要求领导者在各种诱惑面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减少物欲、权欲、色欲、私欲、贪欲,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去欲”。老子认为“去欲”是领导者建立高尚动机的方术,他把不正当的欲望看成是万恶的根源,因此将节俭视为治国理政之宝和最好的方法,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3]123又说“治人、事天莫如啬”[3]109,“啬”即是节俭。

综上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在设计自身与人类大理想目标追求的前提下,从宇宙世界观、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视域,特别强调了执政党的思想和行为动机高尚,而老子的智慧却跨越了二千多年的时空与之形成了相当的默契。

三、借鉴老子的领导动机管理思想建立领导干部管理的“3W1H原则”

领导干部的行为受其思想动机支配,而动机又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乃至方法论的影响。因而,对领导干部的管理,既要善于运用法律、制度的手段管控其行为,但更为重要的是应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哲学与道德层面,加强其思想与行为动机的管控。为此,领导干部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同时,若能深度借鉴老子的领导动机管理智慧,则有利于建立自我管控原则。

(一)借鉴老子的“圣人”人格理想智慧,建立“我是谁(WHO)”的管控原则

老子为治国理政者提出了“圣人”人格理想的人生哲学,就是说,作为国家、社会的组织者、管理者、领导者,必须具备更高的思想境界、行为动力和行事能力,以此成为全社会的榜样和示范,即老子讲的“行不言之教”[3]5。

老子说的“圣人”虽然不是万能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但与普通人相比,具有“守道同德”“清静无为”“少私寡欲”“处下不争”等理想人格品质,而且这些人格品质并不是人为勉强规定的,只不过是和生世界、和生社会的现实、理想目标与领导者的职责使命要求。延伸过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目标任务与领导干部的特殊身份、职责与使命,必然要求各级领导者具有高人一等的品学与才能。但问题是在长期的“官本位”和“当官发财”等错误思想的牵引下,不少领导干部难以对自己的特殊身份与使命保持清醒头脑,有些人在被提拔后的一段时期内能保持清醒,能用领导干部的标准要求自己,但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环境发生变化或时间一长就淡忘了。由于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是党员、是领导干部,忘了自身的职责与使命,从而把自己视同于普通群众,对自己的要求放低、放松了,以至于言行举止偏离了正常轨道,有甚者连普通群众不如。

我们党对党员和党的干部从来就有更高要求,《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员提出了八项义务要求,对党的干部提出了六项基本条件要求,要求党员干部在思想、工作、生活、学习、作风等各个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比一般群众更高的理想追求与人格境界。一如毛泽东所倡导的,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2]660。要做一个思想境界更高的人,就要建立老子倡导的“圣人”理想人格,用理想人格约束、警醒、提升自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5]10。倘若领导干部能够领会运用老子的“圣人”人格理想内涵及其智慧,常问自己“我是谁(WHO)”,牢记自己的身份与使命,其行为动机定能纯正高尚起来,其行动自觉定能执着远行。

(二)借鉴老子的“遵道”宇宙观智慧,建立“我从哪里来(WHERE)”的管控原则

老子建立了一个以“遵道”为核心的宇宙观或曰本体论思想体系。其基本内涵是:

第一,万物源于道,人在其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49-50即是说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是自然之道的产物。

第二,万物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80即是说宇宙万物是和谐共生的关系。

第三,道常无名。“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3]5即是说“道”具有不追求名利,默默奉献的特性。

第四,道常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71即是说尊重规律,不主观妄为反而能成就一切。

领导干部如果能参悟老子的宇宙观、本体论思想,确立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就会妥善处理社会与自然、人与人、领导与百姓的关系,慎用百姓赋予的权力。现实的问题与遗憾在于:一些党员干部没有搞清楚自然、社会的本质,没有搞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没有搞清楚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没有把自己置于宇宙坐标中加以考量,没有追问自己以及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WHERE),以致出现违背规律、盲目决策、破坏生态、明争暗斗、与民争利、无法无天等情形,从根本上损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损害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三)借鉴老子的“利民”价值观智慧,建立“我应做什么(WHAT)”的管控原则

领导干部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往往是某些人容易犯迷糊的问题,问题出在价值观上。老子从天道自然与人类社会一体化关系出发,强调为政者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应爱民、安民、厚民、助民、信民,而不应该害民、扰民、诈民、损民、欺民。也就是说,作为领导者只能做爱护百姓而不是危害百姓的事,只能做安定百姓生活而不是扰乱百姓生活的事,只能做让百姓丰衣足食而不是诈取百姓血汗的事,只能做帮助百姓成功而不是损害百姓利益的事,只能做取信于百姓而不是欺骗百姓的事。

从现实情形看,有些领导干部淡忘了人民立场这一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热衷于体现个人政绩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热衷于满足个人私欲而漠视民众的巧取豪夺,由此导致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紧张。领导干部是国家、社会事业与群众的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人民,解决了人民观这个问题,才能更好解决“我应做什么(WHAT)”的问题,才能更好解决行为动机问题。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5]18而老子的“利民”价值观智慧在当代同样具有启迪意义,对于领导干部树立根本政治立场和建立“我应做什么(WHAT)”的管控原则具有润滑剂作用。

(四)借鉴老子的方法论智慧,建立“我应怎样做(HOW)”的管控原则

“怎样做”是技术操作问题,也就是领导干部的认识方法、思维方法、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生活方法、修养方法等问题。良好的方法能够促成良好的行为结果,也能催生良好的行为动机。老子的伟大不仅在于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体系,还在于把宇宙本体论思想巧妙地延伸贯通到人类社会领域,为人类活动,为官员治国理政、管理社会、管理自己乃至安身立命提供了一整套方法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不如守中”的中庸之道;“后其身而身先”的利人利己之道;“上善若水”的修身处世之道;“功遂身退”的内敛之道;“弊不新成”的革故鼎新之道;“致虚极,守静笃”的淡泊宁静之道;“不知有之”的安民之道;“绝巧弃利”的拙诚信用之道;“惟道是从”的务实求是之道;“道法自然”的自然而然之道;“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之道;“行不言之教”的垂范之道;“见素抱朴”的生活之道;“知止不殆”的知足之道;“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之道;“尊道贵德”的道德崇高之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察人省己之道;“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举重若轻之道;“治之于未乱”的未雨绸缪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民生、民享之道;“柔之胜刚”的柔性管理之道。当代领导干部若能借鉴旁通老子的这些方法论智慧,无论其动机与行为,都能较好地解决“我应怎样做(HOW)”的问题。

任何领导干部,若能始终清醒回答“我是谁(WHO)”“我从哪里来(WHERE)”“我应做什么(WHAT)”“我应怎样做(HOW)”,即建立良好的“3W1H原则”,并经常以此原则自省、自警、自励,那么,他的思想、行为动机就会更加高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就会更加科学,更加向马克思主义、党和人民的事业要求靠拢。这可以成为当代领导干部实现自我管理的“白金原则”,当然也能成为领导干部作风滑坡的“止动力”与作风提升的“牵引力”。

[1] 孔丘.论语[M].吴兆基,编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90.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李聃.道德经[M].乙力,注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4]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

[5]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许婴]

Lao Tzu's Idea of Leader-motivation Management and Its Reference Function for the Present

YANG Gan-tai

(School of Marxism,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 China)

Administration of local officials is a key to the social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and in practice it is to manage and control the officials’ acts rather than the motivation of their acts. Lao Tzu, after premising his point with the natural way of space, combining the ways of society, life and thinking, created his leader-motivation management theory with “benefit without harm, act without dispute” as its core, whose growing point and foothold of logic thinking correspond with Marxism and our Party’s ideological line, purpose and style of work in a cross-time way. Thus, it’s necessary to draw reference from the core of Lao Tzu’s idea of leader-motivation management,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building of “3W1H” motivation management principle of leaders’ self-administration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leading carders and managerial means of law and system.

Lao Tzu; leader’s opinion; motivation management; respectable motivation; reference

2016-08-16

杨赣太(1963—),男,江西余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E-mail:srygt.123@163.com

B223.1

A

1004-2237(2016)05-0034-05

10.3969/j.issn.1004-2237.2016.05.006

猜你喜欢

利民高尚圣人
新型捕收剂BK610和BK612在利民选煤厂的应用
果树大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
垃圾分类:虽然“繁琐”但利已利民
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诚实也是一种高尚
高尚的人
盐城利民的黄龙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