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前教育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几点思考

2016-04-13姚健儿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共育家庭社区

姚健儿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媒系 福建·福安 355000)

高职学前教育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几点思考

姚健儿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媒系福建·福安355000)

幼儿的发展受到来自幼儿园、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学前教育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相互配合,合作共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实施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能够有效保证学前儿童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有效性,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前教育;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

早在1927年,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儿教育是幼儿园、家长的共同责任。陈鹤琴先生又指出:“幼儿与环境和社会接触的机会越多,他的知识愈丰富,他的能力也越充分。很难想象,一个脱离社区和社会环境成长的孩子,如何能学会与人相处、交往、分工与合作。”[1]学前教育也离不开社区。

一、学前教育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从国外家、园、社区合作的政策支持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通过广泛实施的“提前开端计划”(Head Start),强调家长对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求受资助幼儿园必须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组织家长参与儿童教育过程,以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园密切合作、共同教育儿童的格局。开端计划在美国属于非正规计划,由社区组织实施。[2]

1984年,美国幼教协会制定并颁布了《高质量早期教育标准》,它将家园共育作为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指出“幼儿与家庭关系密切,唯有认识到家庭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并与家长有效合作,共商教育对策,才能使教育适应孩子的需要。”[3]1997年,美国颁布的《0-8岁儿童适应性发展教育方案》中,强调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对儿童进行教育,促进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审美等方面的最佳发展[4]。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和国际儿童教育协会(ACEI)在1999年瑞士召开的“21世纪国际幼儿教育研讨会”上,通过了《全球幼儿教育大纲》指出:“幼儿的成长和教育是家庭、教师、保育人员和社区共同的责任。在家庭和社区里,所有成员应共同为儿童的利益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要和家长“就儿童的成长以及和儿童家庭有关的问题,经常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和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健康卫生人员、工商人员、公共服务机构、学校、宗教组织、休闲娱乐机构及家庭联合会等建立合作关系”[5]。

(二)从国内家、园、社区合作的政策支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并颁布了一系列幼儿教育的法令、法规,明确指出了幼儿园必须与家庭、社区结合,以提高教育影响的有效性和一致性。1989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首次开辟了“幼儿园和幼儿家庭”专章,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

1996年,原国家教委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们创设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把“成立家长委员会”作为幼儿园内部管理的必须要求。同时,指出:“幼儿园应密切同社区的联系与合作,宣传幼儿教育的知识,支持社区开展有益的文化教育活动,争取社区支持和参与幼儿园建设。”

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2003年3月,针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10个部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由此可见,幼儿园必须与家庭、社区相互支持、配合,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优势互补

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幼儿社区教育都有着各自优势,都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1.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优势

幼儿园教育专业性强;幼儿园教师具有权威性;幼儿园教育在幼儿集体中进行;幼儿园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专业机构,以多方共同的责任和目的为基础,主导多方合作共育的正确方向和过程,使之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幼儿家庭教育的优势正是幼儿园所欠缺的。

2.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优势

幼儿家庭教育是幼儿出生后第一个保育和教育环境,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在家里自觉、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的保育和教育。主要优势:幼儿生存与成长离不开家庭的照顾与支持;家长最直接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家长资源丰富,更是幼儿教育的财富。家长们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特长整合到幼儿教育机构的各方面工作中,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幼儿幼儿社区教育的主要优势

社区教育一般都是在现有的行政建制的区域内进行,由该区域的行政部门或者社会团体来组织管理以满足该地域内的人员的共同利益和需求,也包括幼儿的利益和需求;社区教育形式多样;社区教育具有极大灵活性。幼儿社区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建立并完善幼儿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从整体上使幼儿教育得到保障,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四)从幼儿教育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长效

1.家、园、社区合作共育推动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国际化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密切联系,家、园、社区合作共育已成为国内外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同时,幼儿园以家庭为载体,主动向社区开放机构资源,促进社区的联动,逐渐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社会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发展格局,推动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国际化。

2.家、园、社区合作共育促进幼儿园的教育发展

从幼儿园的角度来看,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也源于家庭和社区。以幼儿园为引领,邀请家长、邀请社区服务者积极主动参与幼儿教育活动,给幼儿园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给予支持和理解,促使幼儿园有效整合和利用资源。

3.家、园、社区合作共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美国学前教育专家E·L·埃斯萨等人的自我概念理论指出,儿童生活环境由家庭、学校、社区这三个同心圆组成;最靠近儿童的同心圆是家庭及其成员;第二个同心圆是学校及其朋友;最外面的一个同心圆是社区及其社区帮手。[6]家庭、学校、社区密切合作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自我概念。同时,由于幼儿年幼,易模仿,好奇心强,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家、园、社区合作共育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对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社会交往技能的形成等意义重大。

4.家、园、社区合作共育能够提高家长、社区人员和幼儿教师的素质

幼儿园能够为家庭、社区提供帮助和指导,将自己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辐射到家庭、社区,促进家长、社区服务人员自身教育素质的提高。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与社区人员也要及时更新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向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教师学习。为此,家长、社区服务人员的教育素质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通过依托社区,更好地与家长交流,加深了对学生的了解,同时也能从家长身上学习到很多教育经验,特别是有些家长本身就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向这类家长学习,教育素养和职业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

二、幼儿教育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策略

(一)从幼儿园与教师的角度而言,可以透过下列方式

1.与家长、社区的多向互动沟通

这是家、园、社区实现合作共育的基础。幼儿园给家长、社区的信、电话、联络簿、家访等等,为家庭、社区交流信息提供条件,家长们、社区人员可以交流育儿心得,畅谈对合作共育的理解,研讨合作共育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和幼儿园资源共享,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促进幼儿知识、能力、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协调发展。

2.学期活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请进来”,等幼儿园可建立由正副园长及家委会代表参与的家长委员会(家委会)。家委会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参与幼儿的多种活动,是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桥梁,促进合作共育。幼儿园所设的家委会可细分为学委会 (主要负责幼儿学习工作)、安委会(主要负责安全工作)、伙委会(主要负责伙食工作)。家长会是面向全体家长的会议,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形式。既有全园性的家长会,也有班级的家长会。家长学校是面对家长开发,其主要宗旨在于向家长系统宣传和指导教育幼儿的科学方法。总之,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课程的实施过程,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以及幼儿的个别化教育方面都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家委会负责。“请进来”主要包括聘请社区中乐意参与幼儿教育的有识之士到幼儿园,请他们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更好地为幼儿教育服务。

3.特殊活动——开放日活动、运动会、园游会、音乐会等

幼儿园的开放日活动即请家长来园参观各种保教活动,家长具体了解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教育要求与方法以及幼儿园的工作,增进对幼儿园的感性认识。幼儿园还可邀请家长来园参加运动会、游园会、音乐会等,增进了解,促进交流学习。其它——因特网平台、儿童学习活动中心、亲子活动等等。

(二)从家长的角度而言,可以透过下列策略

召开家长委员会,整合家长意见,并透过会议表决方式,监督教育执行结果以及教育质量的评价等等。定期举办座谈会,帮助研拟保教活动计划,协助保教活动的安全支持、协助课程的资料整理、幼儿辅导以及与其他家长联系。等等

(三)从社区的角度而言,可以“走出去”

社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走出去”。第一,要树立大教育观,把大自然、大社区视为幼儿教育的活教材,组织幼儿参观社区,了解社区以及与社区服务人员互动,学得社会交往技能。第二,对家长进行指导,提高家长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关注深度。第三,利用社区中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幼儿教育服务。

三、幼儿教育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注意事项

(一)要赢得家长信任,开拓家委会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幼儿园对家长提出要求不仅考虑“需要”,还要考虑家长意愿,广泛征求和积极采纳家长的建议,牢固树立为幼儿、为家长服务的思想。同时,本着“做什么”和“可以做什么”,家长委员会更可以为幼儿搭建学习平台(如:家园报、教育讲座),挖掘教育资源(如:家长客座教师),引导家长有效参与(如:家长园地),开拓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相互配合形成互动。

(二)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幼儿教育的价值

社区教育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幼儿园可利用有价值的社区资源,引导幼儿体验社区的自然和谐、感受人文关怀,潜移默化影响幼儿发展。也可把社区资源融入到幼儿园活动中,依托社区,开发幼儿园的园本教材。目前,幼儿教育科研经费有限,幼儿园还可与社区围绕幼儿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开展合作项目研究,通过项目研究,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三)追求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效益最大化

幼儿园、家庭、社区构成合作共育的共同体,但合作共育不是家长、社区或老师单向的、线性地作用于幼儿,而是三者围绕幼儿发展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幼儿园和教师要受益于幼儿,以幼儿发展为核心,发挥三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增进幼儿、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的情感的融洽,发挥合作共育的途径和方法,达到共育工作的和谐。对幼儿园和教师而言,应该发掘、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增强合作共育的效果;让家长在合作共育的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幼儿素质的提高,使之更积极主动;让社区人员在合作共育的活动中,真正感受到互动、联动、共享。同时,需要认真策划和实施合作共育,及时反思和改进合作共育工作,在学习研究和实际操作中总结提高。

[1]颜芳英.幼儿园开放教育中的四大因素—兼论陈鹤琴教育思想在幼儿园开放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2002(2):10-13.

[2]张蓉.国外家园合作的特点与启示[J].幼儿教育,2004(Z1):74-75.

[3]牟应雪.学前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李毅译.全球幼儿教育大纲[J].幼儿教育,2001(4):6-7.

[6]传晓燕.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6):221.

G640

A

1009-8534(2016)05-0074-03

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福建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研究”(2012B047)

姚健儿,女(1966.4),汉族,籍贯福建福安市,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猜你喜欢

共育家庭社区
社区大作战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