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态下的公共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2016-04-13田新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常态建设管理

田新

(贵州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贵州·贵阳 550028)

常态下的公共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田新

(贵州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贵州·贵阳550028)

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于新常态背景下对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一定影响,以社会公共管理方面来看,给其带来一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挑战。如何有效应对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挑战成为新时期公共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新常态核心概念出发,对新常态内涵进一步分析,详细探讨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旨在通过本文分析与论述,总结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促进新常态下公共管理更高效、科学。

新常态;公共管理;挑战

在中共十八大会议召开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无论是从国际角度还是从国内角度分析来看,都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在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中,为有效实现健康稳定的经济发展,就应顺应新时期的发展新形势,通过积极调整与改革进入新常态,促进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在带动各行业稳步、创新发展的同时,推进社会公共管理更加科学、高效。下面本文将重点对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通过详细分析与论述总结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新常态核心概念与内涵

新常态从直观意思上理解即不同于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就新常态实质分析来看是进入高效率、低姿态、可持续的中高速发展阶段。就新时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具体体现来看,从高速增长调整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结构实现调整与优化,从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呈平稳状态,即稳中求进。新常态下的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范围内,有效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对推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常态所涉及的范围内容较广:经济新常态、政治新常态、社会新常态、环境新常态、文化新常态等等。

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成缓慢发展形势,三大红利逐渐消失,即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土地要素红利。并提出三大目标:深度城市化,消费升级与转化,人民币进行国际化。新常态经济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为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结构科学合理、加强政策效益提高、提升质量增长、促进和谐发展。积极开发全新经济增长点、培育新动力,也应当是在新常态环境当中的重要战略选择。

政治新常态:十八大会议提出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以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核心指导前提下,促进国家治理体系进一步实现现代化,推进我国政治买入新常态。治理能力建设需要实现现代化,其中的核心是完成法制化、民主化等建设,同时也需要高度重视国家治理机制体系建设以及治理能力建设中的法制化进程。

文化新常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下,顺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其中,关键点是应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为载体,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于社会群体和公众个人意识、外化于其行为表征之中。

社会新常态:要促进全面懂法、信法、守法、护法的全新社会环境的构建,使社会环境的治理与发展顺应政治新常态。法治社会新常态中的关键与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加强对法治文化精神理念的弘扬;第二,是需要在法律框架内完成对社会管理机制体制的创新建设。第三,是借助法律所具有的社会治理功能,提高社会管理职能所具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环境新常态:要构建关于生态文明体系与制度,从硬性制度层面进管理,从源头进行杜绝,推进绿色理念深化。同时需要完善环境治理以及生态修复机制,通过制度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发展。这一部署彰显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脚步进一步加快,并已经成为了环境治理领域中的新常态。

二、新常态背景下的公共管理挑战

基于新常态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蓝图当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建设工作。就我国公共管理角度分析,当前阶段就面临巨大困境。其也成为了限制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从新常态视角下分析当前存在困境,并形成解决对策。

(一)治理体系及目标建设与现状矛盾

治理体系以及能力建设主要是在具体工作开展中能够完成法治化、科学化以及民主化等建设。当前阶段,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相对稳定,这意味着我国实现整体国家治理具有良好基础,总体呈现出上升发展趋势。但是在实际治理建设以及目标现代化方面则还有许多问题。例如,在民主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缺陷,需要更进一步提升。

机制实践应用性水平不高,灵活度不够,治理主体结构也严重存在问题。另外,就是在实现网络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缺少必要的制度基础。利益分配等机制建设公平性不足。另外就是社会组织以及公众参与治理仍然存在合法性问题。除此之外,在治理能力角度来看,在治理结构中,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有应当被纳入到治理主体当中,而市场主体具有重要作用,也应当成为治理主体范围。由此可见,治理主体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应当体现在上述中几个方面。对我国的治理进行创新,不断增强不同社会治理主体的作用于能力,对实现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共管理技术存在可行性单一问题

公共管理技术手段作为社会技术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是实现社会管理目标的重要工具。现代化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技术中融合了智慧政务、数字治理等技术类型。与公共管理等各项技术应用相比较而言,这些管理技术能够应用在公共管理方面,且可以发挥功能效果却并不能够让人满意。公共管理主体部分需要践行职能的过程中并不需要结合管理职能以及社会公众的意愿。而是应当给予便利性以及维稳性角度出发,避免出现管理下过单一、僵化等情况。

(三)公共管理主题与组织文化矛盾分析

公共管理者所具有的个体行为以及产生的意识都将会被其组织环境影响,组织文化以及伦理价值观念具有 “染缸效应”。个体身处在其中也会受到强烈的侵染。科学、健康的组织文化形态将会对个体产生积极作用。更加能够促使公共管理人员能够自觉主动的维护与遵守法律,更加会形成良好道德约束。相反,如果组织文化不健全,存在较大问题,则会身处在组织结构内部的公共管理人员也会因此产生道德困境。道德自觉也将只能够成为一句空谈。

例如当前经常性出现的自下至上所具有的蔓延式的公权腐败问题,形成了一高官为主的利益网络,这就是组织文化染缸效应所产生的负面表现。公共权力最终演变为权力集团为了攫取私利与伦理道德丧失的情况。

(四)上下关系与顶层设计执行间的挑战

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依法治国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顶层设计。为了系统推进这一顶层设计的实施,党中央推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周密完善的改革措施,以“大部制”、“转作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理顺央地关系、完善基层民主制度、构建法治国家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部署彰显了我国政府改革的决心和意向。然而顶层设计框架下创新性改革政策自上而下快速高效的贯彻实施还取决于地方政府贯彻和落实改革部署的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以及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合法合理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和机制的构建。

从本质上来看我国政府在推进改革进程中十分重视中央政策在地方的执行贯彻情况,也正是基于此我国政府多次出台改革政策,以鼓励地方政府对改革措施的落实与执行。但由于上述措施大部分由于缺乏法律支持与制度保障,影响了改革措施的有效落实,并影响了部分措施的可持续性。这种问题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使地方政府推行改革的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另外,因为我国市民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社会公众参与到公共管理与社会治理体系中缺乏法律与制度保障,在没有相对健全的技术平台构建的背景下,无法顺利推进多元治理主体制度的构建。所以,在治理理念中强调多远治理主体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并促进“跨界”合作,以缓解公共价值协同合作机制在我国行政环境中运行难的困境。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与改革步伐深化,会受到社会基层治理层面的阻碍影响,会因基层治理制度不健全而无法推进改革措施的落实,使改革无法实现可持续性。建立基于顶层设计的上下关系推动总体目标落实的机制,缓解自上而下关系与顶层设计执行就变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新常态背景下的公共管理对策

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为有效应对公共管理困境,要增强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注重创新力培养与创新技术的引进。

(一)加强主体治理能力水平

基于治理视角进行分析,公共管理当中所具有的主体实际范围包括了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多个层面。针对不同层面需要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就政府层面来看,其能力水平的提高需要借助组织机构以及制度建设能力提升。通过加强行政机制体制改革的方式不断优化政府主体性地位。此外,加强政府办事人员绩效机制建设水平,不断刺激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建立科学性的人员任用与选拔机制。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与道德水平。政府工作人员也应当在服务理念与意识方面有所提升,更进一步提升识别以及解决公共问题方面的能力。

就社会组织角度分析,进行治理的主要工作为应当集中在社会组织力量建设当中来。在实际工作中应当不断创新社会组织的自治形式,从内部激发起活力,并加强社会组织所具有的监督作用。除此之外,通过加强公众治理水平,还需要充分加强对公众现代化水平提升。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更好的促进民众直接参与到社会治理方面,体现出广大人民群众所具有中社会主体地位。通过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知识与文化教学系统能够更好的提升公民意识,加强法治建设水平,促使我国社会公民可以有效参与到社会治理以及自我管理。

(二)公共管理技术手段创新

公共管理技术属于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基础,也是实现现代化治理的重要保障。而公共管理技术当中所包含的要素较多,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保障包括数字治理技术、智慧政务技术以及应用管理技术等。针对这些技术手段应当不断创新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社会的长足发展。政府管理主要思维方式也应当不断创新与发展,与时俱进,通过提升公共管理环节所具有的思维能力,更好的引导主体进行创新,对传统的错误思想及时摒弃,通过融合更多具有创造力的技术手段完成社会治理。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GIS等技术都应用在公共部门的管理当中来。

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使得原有的公共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要应用更加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可以发挥先进公共管理技术的优势,为公共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在加大公共管理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数字技术与公共管理技术手段的有机融合,提升公共管理的整体效率。

(三)顶层设计工作落实机制

在进行公共管理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另一项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对顶层设计进行落实。加强其机制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总而言之,对顶层设计落实机制建设第一项工作就是基于顶层设计作为前提,并形成满足需要的地方政府治理环境。同时也应当对地方政府给予治理权限及自主选择治理的合法性。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在法律框架结构内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政府主体的重要作用。

此外,需要努力构建创新意义下的色会治理系统。通过这种方式更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自治建设中的合法性。以此,确保可以落实相关机制制度。具有创新性的社会治理机制建设过程中应当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价值意义上的治理理念以及原则等。除此之外,也包括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治理主体部分、方式以及范围界定等。因此,其是一个兼具了价值理性以及工具理性等的综合系统。

基于新常态背景下的法治社会,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所坚持的理念主要是应当能够兼职国家宪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治理原则则应当坚持确保社会公共价值可以实现。治理主体部分则需要可以确保实现多元化。除此之外,也需要能够将社会环境当中不同主体纳入到统一的治理环境当中。促使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形式能够共同承担责任,并协同完成治理。

在治理方式上也应当高度重视合作与协商,不断将刚性治理转变为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为主的柔性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搭建网络技术平台及于此相适应的治理机制。治理主范围也应当充分明确,需要政府发挥主体地位的,政府应当仁不让。需要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彼此协调与合作的也不能过分发挥,避免出现政府独大以及社会组织乏力的情况。与此同时,社会治理更加应当具有十分明确的治理绩效目标,同时也需要结合目标进行评估,不断强化评估规则与相关结果。通过这种方式更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果,从而可以真正意义上达到社会公共管理的目标。

(四)核心伦理价值体制建设

公共场域当中过分看重功利性,这一表现体现出的并不仅是传统价值意义的失效,更加表现出现代规范价值存在严重的不足。伦理机制建设畸形发展等共同早就了公共管理当中会对权力与金钱的推崇。进而造成了公共利益受到漠视与践踏,甚至出现对公共需求的视而不见,进而造成了十分严重的信任危机,最终可能会造成对政府管理方面的严重阻碍。因此,重新建设与完善公共场域下的伦理机制体系,对有效解决公共管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其也是完成依法治国以及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经济、社会等在新常态环境下,公共管理机制建设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国家意识层面角度分析,需要更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公共理性,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始终坚持并倡导社会进行法治、民主以及公平等建设。除此之外,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应当始终坚持宪法为法律基础,并坚持公共管理伦理机制建设,需要从意识形态角度分析并构建价值导向。实际行动开展中也应当能够重建政治精英、公仆德行等功德理念与意识观念。从道德层面进行宣传与教育,树立道德楷模,通过树立典型与模范的方式引导全社会能够尊重与重新构建良好价值秩序,这也是以德治国理念执行的重要前提与价值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核心表征已经初现端倪,并对公共管理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此,对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挑战及对策的研究更加迫切。经济新常态下具有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等明显特征,在新常态下进行公共管理要注重优化体系构建,积极引进创新驱动,有效规避管理进程中存在的风险。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为有效应对公共管理困境,要增强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注重创新力培养与创新技术的引进。在科学理念引导下积极实现新时期公共管理机制的构建,促进民生改善,稳定经济增长与物价平衡,使新常态下我国公共管理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1]张青.新常态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研究——基于安徽省的调研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5,12:166-170.

[2]许进杰.消费新常态下促进环境公平提高消费质量的绿色公共消费政策研究——基于资源环境紧约束的视角[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6,01:63-68.

[3]张丙宣,周涛.智慧能否带来治理——对新常态下智慧城市建设热的冷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3版),2016,01: 21-31.

[4]余斌,平新乔,张占斌,白永秀,李建伟,陈彦斌,王宏淼,米本家,刘刚,王佳宁,罗重谱.“十三五”期间的中国经济增长改革传媒发行人、编辑总监王佳宁对话九位经济学者[J].改革,2015,01: 5-40.

D035

A

1009-8534(2016)05-0006-03

田新(1974.11—),女,贵州剑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应急管理、社会管理。

猜你喜欢

常态建设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