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双城记》中人道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2016-04-13张彬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侯爵尼特双城记

张彬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盐城 224005)

解读《双城记》中人道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张彬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盐城224005)

狄更斯的《双城记》是一部以真实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作品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激情澎湃的感情、优美精妙的语言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作品中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合也达到了小说创作和艺术审美的巅峰。本论文首先概述了作品《双城记》的剧情及主题,进一步分析了人道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最后重点探讨了《双城记》中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合。

《双城记》;人道主义;浪漫主义

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他的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语言辛辣,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追捧,更是被恩格斯称为“时代的旗帜”,其代表作《双城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小说以“人道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浪漫主义”为创作风格,通过法国大革命影射了当时英国的现实社会,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猛烈的抨击了贵族阶层骄奢淫逸的生活现状,对推动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双城记》的剧情概述及主题表达

《双城记》的革命背景是真实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小说以年轻医生梅尼特为主要线索,讲述了三个互相交织而又彼此独立的关于冤狱、复仇、爱情的故事。梅尼特在一次出诊中得知了侯爵兄弟为了满足个人私欲残忍杀害农妇全家的内情,因拒绝受贿而被关进了巴士底狱。18年后白发苍苍的梅尼特才被释放,通过曾经的酒保找到了被保姆养大的女儿露西,在与女儿露西去往英国的路上遇到了侯爵的儿子代尔纳,两个善良的年轻人由此产生了爱情,梅尼特决定为了女儿的幸福放弃18年前的恩怨。代尔纳在法国的父母去世后,叔父厄弗里蒙地侯爵依旧胡作非为,在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后,法国革命的发风暴来袭,曾被厄弗里蒙地杀害的一个孩子的母亲开始复仇,伯爵全家被告上法庭,代尔纳为了救回管家重返巴黎,却被法庭当做伯爵家族的最后一个罪人判处死刑,这时,曾爱慕露西的法律助手卡尔纳来到巴黎,通过与梅尼特和露西的合作,用自己换回了代尔纳,最终为爱情而牺牲。

《双城记》的开头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奠定了整部小说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调。首先,小说从 “人文主义”的视角抨击了无恶不作的贵族阶级和资本社会,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直视社会的敏感话题,大众的忍耐力是有限度的,在暴力统治下迟早会爆发,也表达了对苦难民众和下层百姓的同情。其次,小说依然充满了“浪漫气息”,生活在动荡年代的主人公们,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而是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去获取幸福生活,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宽恕、仁爱精神来展现浪漫主义情调。《双城记》作为一部历史的巨著,完美的真实与虚构进行了融合,展现了社会的不完美以及仁爱的大力量。

二、《双城记》中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一)反对暴力压制一切

狄更斯生活在资产阶级社会敏锐的察觉到了当时存在的主要矛盾,以暴制暴只会引发社会更大的动荡和不安,他不希望这种毁灭性的悲剧在英国发生,希望通过作品启迪人们的思想。《双城记》中塑造了一个“复仇者”的形象,德戈日太太是一位非常让人同情的妇女,在经历田地被收、家破人亡的灾难后,复仇的种子便埋在了她的心理,在革命开始后,她勇敢的站在了斗争的最前面,鼓励更多的女性通过暴力手段进行复仇,作者描写说:“当时许多女人被时代所恶化,变为残忍可怕,但是还没有一个比此刻走在街上的这无情的女人更可怕了,自幼以来、她就满怀着被凌辱践踏的意识和根深蒂固的阶级仇恨。机会一到她就变成母老虎了。她是绝对没有怜悯的,倘若她原来具有这种德性,那是早已被摧毁净尽的了。”德戈日太太原本是处于弱势群体的,但是她只想通过血腥的暴力来进行复仇,以至于失去了理智最终毁灭了自我,狄更斯通过塑造德戈日太太这一人物形象,就是为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暴力对人性的压抑和改变,充分体现了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倡导。

(二)舍身为己守候幸福

与反对暴力的人道主义精神不同的是,主动的、热烈的、勇敢的付出和奉献是仁爱情怀的最高体现。《双城记》中塑造的卡尔纳是一个才华横溢、心地善良、不善言辞的青年形象,但是由于生活的阻碍和世态的炎凉,也曾借酒来麻醉自己,直到遇见露西开始为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懊悔,甚至当露西和代尔纳在一起之后卡尔纳也没有丝毫的嫉妒和仇恨,而是时刻关心着露西的幸福和未来,面对代尔纳被判处死刑的事实,卡尔纳心甘情愿的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情敌的安危。卡尔纳是小说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在得知自己无法为爱的人带去幸福时,不求任何回报的帮助了能够为爱的人带去幸福的代尔纳,事实上三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也是故事的一条线索,甚至带着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作者就是通过这种为爱捐躯的热烈情感,折射出了代尔纳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狄更斯身处资本主义的环境中,切身的体会到了贵族世界的冷漠无情,更需要通过刻画充满仁爱的人物形象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更希望用这种博爱无私的情感唤醒人们内心对善良、真诚、美好和正直的向往。

三、《双城记》中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

(一)设置悬念

狄更斯是一位设置悬念的大师,《双城记》的艺术结构非常特别,悬念的设置增添了小说的浪漫性和戏剧性,在这种紧张的历史环境中将人物命运和人物性格的坎坷表现的非常突出。年轻的梅尼特医生是小说作品的主要人物,小说一开始并没有交代梅尼特医生遭遇18年牢狱之灾的原因;当代尔纳想要娶露西为妻时,却不愿意告诉她自己的真实身份,一定要等到结婚之日再吐露;当梅尼特医生听到代尔纳的身世时,梅尼特医生十分慌张并且旧病复发,但是依旧没有交代什么原因。直到最后在狱中写下的血书被公布于世时,故事所有的悬念才被解开,读者恍然大悟知道了其中的渊源,通过一层一层悬念的安排为梅尼特医生坎坷的一生铺垫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当答案呼之欲出时,读者像做过山车一样体会到了离奇故事中所带来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这也正是小说的浪漫主义精神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二)想象丰富

在小说创作中,语言描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影响到小说的整体风格,在以人道主义为主导的浪漫主义文风下,作品中真实情感的流露有着关键的意义。狄更斯如同一位画家,以语言为笔能够准确的用想象力勾勒出画面的各个色调。例如,在描写侯爵晚上回府时:“侯爵老爷下了马车,由火把前导,登上那一段宽阔的低矮的台阶,这足以搅乱这儿的黑夜,招来栖息在树林中那座大马厩屋顶上的猫头鹰大声抗议。......除了猫头鹰的叫声,水泉落进石盆里的溅水声,毫无声息因为,有些黑夜到这时就一起屏住呼吸,然后长叹一声,又屏住呼吸,那就是这样的一个夜。”狄更斯依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没有生命特征的物体都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在写实的格调下处处体现着浪漫主义的色彩,走进狄更斯丰富的想象力的世界,就能够深刻的体会到其对浪漫主义风格的运用。

四、《双城记》中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合

(一)从人物塑造来看

《双城记》中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整体而言,作品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真实的历史,虚构出的以梅尼特、露西、卡尔纳、代尔纳为主的人物形象都带着人道主义的光芒,但是同时兼具浪漫主义情怀。例如,梅尼特在经受了18年的冤狱之灾后,依然能够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仇人的儿子,放下仇恨选择重新开始体现的是人道主义精神,为了女儿的幸福选择可以放弃一切则是浪漫主义情怀的体现;卡尔纳为了自己所钟爱的女人,能够心甘情愿的献出生命,帮助情敌从监狱逃脱,一方面,是对人道主义的强烈拥护和支持,另一方面,则是浪漫的仁爱主义的体现,狄更斯用了较长的篇幅来描写卡尔纳牺牲的情节,也正是在动乱年代对这种情感的宣扬。《双城记》的创作真实的体现了狄更斯仁慈善良的内心,企图通过一切美好的情感化解仇恨和罪恶,曾有评论家曾赞叹说:“这种文学的构思及特色,只有莎士比亚才能与之相媲美。”

(二)从语言描写来看

《双城记》的语言描写非常具有特色,看似是理性主导的人道主义,实则带着感性的浪漫主义风采。例如,在描写侯爵死亡时,狄更斯没有直接采用写实的手法,相反利用了浪漫主义风格展现人文主义精神,“戈冈在那天晚上又来察看了这座建筑,补上了缺少的石面像,这座建筑等待了大约两百年的这个石面像。这个石面像仰躺在侯爵老爷的枕头上。它像一具突然吃惊,发怒之后石化的精致的假面。一把刀深深刺进它的石身子的心窝。刀把上附了一张纸片,上面草草写了几个字‘快送他进坟墓。雅克’。”狄更斯直接将最初的石像呈现给我们,也预示着侯爵早就应该得到如此的报应,化作石头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用铁石心肠暗示了伯爵的本质。运用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第一,通过石头暗喻侯爵命运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心理极其浓厚的厌恶的情绪,是一种浪漫主义情怀的展现;第二,狄更斯并没有直接描写血淋淋的流血场面,是为了避免过分的渲染暴力场景,侧面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人道主义精神,其实是扎根很深的。在《双城记》中类似的经典桥段还有很多,狄更斯作为文学大师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体现的淋漓尽致。

结束语:

狄更斯的《双城记》采用了一种“借古喻今”的表达方式,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以浪漫主义手法,将英法两国的矛盾和对立通过对人物命运剖析展现的淋漓尽致。《双城记》蕴含了作者太多的汗水和智慧,创作完成之后狄更斯回忆说:“我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创作《双城记》,经过无数次的修改,总算感到满意。能够偿还我在创作中所付出的心血的,决不是金钱和其他任何东西,而是小说的主题意义和创作完成时的喜悦。”作者这种殚尽竭力的创作精神值得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和创作者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好的作品。

[1]刘斐.谈《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03:98-100.

[2]田源.黑暗与暴力的双重批判——浅析狄更斯《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85-88.

[3]王华.《双城记》中表现的浪漫主义的仁爱精神[J].黑河学刊, 2015,01:19-20.

[4]王娟.查尔斯·狄更斯文学作品《双城记》的浪漫主义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4,24:113.

[5]于丽莉.狄更斯《双城记》中批判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

I206

A

1009-8534(2016)05-0037-02

张彬,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猜你喜欢

侯爵尼特双城记
鼻子
浅论《染血之室》中的意象
喂靴子吃饭
俄罗斯双城记之北方有座城
俄罗斯双城记之遇见莫斯科
双城记:垃圾大作战,给地球“瘦”个身
《双城记》人道主义中的善与恶
东汉列侯推恩分封问题辨正
——东汉侯爵继承制度研究之一
接力棒
勿回首:作为构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