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宫廷戏曲研究概述

2016-04-13刘铁

关键词:升平演剧清宫

刘铁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清代宫廷戏曲研究概述

刘铁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清代宫廷戏曲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20世纪20-40年代为奠基期,主要是对资料的梳理和挖掘;20世纪50-70年代末为发展期,注重对文本和剧目的整理;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为深化期,成果众多,研究的角度拓宽了;21世纪以来为繁盛期,继续对剧本和档案进行整理,还注重图像资料的著录与研究。

清代;宫廷戏曲;四个时期;特征

20世纪初期,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原本藏于深宫内院的大批内府戏曲文献流入民间,清代宫廷戏曲因而进入学人研究视野。并由此开始,拉开了清代宫廷戏曲研究的序幕。至今,清代宫廷戏曲研究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面对众多学人在此方面推出各种研究成果,我们有条件且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分析,以推动清代宫廷戏曲在广度和深度上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实现新发展新突破。纵观清代宫廷戏曲研究,据其发展阶段特征来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奠基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除了《北平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这一时期还有刘澄清编制的《本学门所藏清升平署剧本目录》,吴晓铃编成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善本剧曲目录》,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编制的《故宫所藏升平署剧本目录》,齐如山编纂的《北平国剧学会陈列馆目录》。这些目录著作为研究者把握和研究清代宫廷戏曲指明了路径。另外,故宫博物院文献馆还将宫廷大戏《鼎峙春秋》《御雪豹》整理刊出,同时相继推出《升平署岔曲》《升平署月令承应戏》。也是在1935年,十二出的清宫庆典戏《天保九如升平署杂剧一》,作为戏曲研究社刊丛书之一刊行于世。

一些学人则通过走访曾目睹清宫演剧当事人,借助亲历者的回忆与口述,留存下可贵的研究资料。在这方面,1932年,岫云在访问已故内廷承值人员、笛手方星樵的基础上,发表了《升平署之闻见》系列文章,对自乾隆至光绪以来的内廷演剧情况进行了介绍。1933年,邵茗生根据曾任内廷供奉的曹心泉口述,整理出版《前清内廷演戏回忆录》,详细描述了慈禧太后当政时期清宫传戏、表演时的一些具体情形。清末太监信修明的遗著,后经亚伦整理并以《老太监的回忆》[4]为名出版,其中对“升平署”等的相关记录,都为研究清代宫廷戏曲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在戏曲目录及文献材料整理的基础上,学人对清代宫廷戏曲开始着手研究。傅惜华自1928年在《北京画报·戏剧号》《民言·戏剧周刊》《北京晨报·艺圃》《国剧画报》和《大公报·剧坛》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包括《升平署扮像谱》等一系列有关清代宫廷戏曲的研究文章。另外,齐如山1932年发表《风雅存小戏台志》《南府戏台志》,郑振铎1935年发表《清代宫廷戏的发展情形怎样》,翦伯赞1943年发表《清代宫廷戏剧考》,周贻白在1940年代发表了20世纪以来研究《鼎峙春秋》的第一篇论文《〈鼎峙春秋〉与旧有传奇》[5]。这些文章为后世的内廷演剧研究开辟了道路。

清代宫廷戏曲也在此时走入戏曲史研究的视野,1926年吴梅《中国戏曲概论》[6]、1930年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7]、1936年周贻白《中国剧场史》[8]和1938年徐慕云《中国戏剧史》[9],都在戏曲史的构建中为宫廷戏曲留了一席之地。

总体上看,这一时期虽然深入研究探讨的成果还不多见,但通过资料的多方面梳理挖掘,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这一时期,涉及清代宫廷戏曲剧目整理的成果,有陶君起的《京剧剧目初探》、人民文学出版社编的《曲海总目提要》、北图编著的《西谛书目》,但最完备的当首推傅惜华在1961年完稿的《清代杂剧全目》。

在《清代杂剧全目》出版的同年,吴晓铃主持《古本戏曲丛刊》的编辑工作,使得这一因1958年郑振铎飞机罹难而终止的事业得以继续,1964年中华书局出版《古本戏曲丛刊》第九集,集中收录了《封神天榜》《楚汉春秋》等10种宫廷连台本戏,并对其戏曲史价值予以肯定。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如唐《谈连台本戏》、吴白《论连台本戏》、刘维耀《也谈连台本戏——读吴白同志〈论连台本戏〉后》、焦菊隐《连台·本戏·连台本戏》、王照慈《谈连台本戏问题》,讨论此类连台本戏的体制,进而谈及发扬连台本戏传统古为今用的问题。蒋星煜则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宫廷大戏的编创者,于1962年发表《清代中叶上海著名连台本戏剧作家张照》[10]一文,并考察了张照编写的两部作品《劝善金科》和《升平宝筏》的版本与流传问题。

戏曲史对于清代宫廷戏曲的重视程度,在此时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周贻白1953年出版《中国戏剧史》,1957年修订后更名《中国戏剧史长编》,该书第九章《皮黄剧》第二节“升平署与内廷演剧”,肯定了清代宫廷戏曲为戏曲史上重要的一环。周贻白在此后编写的《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纲要》中,再度设置专节,介绍内廷大戏及其演出排场。张庚、郭汉城在1963年编写完成《中国戏曲通史》,书中设“宫廷戏曲的舞台美术”专章。

三、深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末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积累,在此前发掘的清代宫廷戏曲文献史料基础上,本时期涉足清代宫廷戏曲研究的学人越来越多,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得到进一步拓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故宫博物院院刊》还陆续刊登了龚和德《穿戴提纲的年代问题》、万依《清代宫廷音乐》、李国梁《清代避暑山庄演戏琐谈》、许玉亭《宫廷戏衣》、张淑贤《清宫戏衣材料织造及其来源浅析——兼谈戏衣衬里上的几方印铭》、单士元《管理宫廷生活的清代内务府组织机构及其档案》、郎秀华《清代升平署沿革》和《清代宫廷戏曲发展浅谈》、苑洪琦《乾隆时期的宫廷节庆活动》等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文章。

各类戏曲书目专著如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朱一玄《古典小说戏曲书目》、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研究的目光都在清宫戏曲上有所驻留。

此时期的另一个关注点,集中在清宫演戏场所的研究上。自1981年龚和德《清代宫廷戏曲的舞台美术》起,而后周华斌《京都古戏楼》、廖奔《清宫剧场考》和《中国古代剧场史》、李畅《清代以来的北京剧场》、俞健《清宫大戏台与舞台技术》等,不约而同瞄准了供宫廷演戏的戏台,尤其是对上演宫廷大戏的三层大戏台的舞台设备、灯彩切末及宫廷大戏的演出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

帝王与宫廷戏曲繁盛的关系,在此时也纳入学者研究范畴。刘东升《封建帝王与戏曲艺术》《醇亲王与昆弋腔》和靳大经《试谈帝王与戏曲》,将研究落脚点放至封建帝王对戏曲发展的推动作用之上。后来,黄建军《康熙与清初戏曲》、么书仪《乾隆皇帝与戏曲》、丁汝芹《康熙帝与戏曲》、梁燕《清宫帝后与戏曲》,继续围绕这一题目进行研究探讨。郎秀华出版专著《中国古代帝王与梨园史话》,在全面观照古代帝王与戏曲关系中,对清代帝后之于宫廷戏曲繁盛的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另外,孟燕宁、戴云分别于1994年、1995年发表《张照与乾隆朝宫廷戏曲》《简论张照与〈劝善金科〉》,对与帝王一道推动宫廷戏曲发展的宫廷作家张照进行再度观照。

1986年,徐扶明出版《元明清戏曲探索》,该书中的《明清应时戏》一文,对清宫的“月令承应戏”作了侧重介绍。周妙中1987年出版的《清代戏曲史》,在第三章“乾隆年间的戏曲”一节,对宫廷中的戏曲进行了概要介绍。

1990年,北京市艺术研究所和上海艺术研究所合编的《中国京剧史》[11],列专节探讨了清代宫廷戏曲在京剧形成与成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年,赵山林出版《中国戏曲观众学》[12],对宫廷戏曲演出的观众接受问题作以专门论述。而后,李玫的《清代宫廷大戏三题》,从欣赏者角度提出要探讨调动受众热情的机制,演剧的受众被成功纳入此时学人的研究视野当中。

另外,在这一时期出版的百科全书、辞书、戏曲志等大型类书,也收录有清代宫廷戏曲相关的条目,如《辞海试行本·艺术》《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国俗文学辞典》《中国宫廷知识词典》《中国档案文献辞典》《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中国皇家文化汇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中国戏曲志·河北卷》《中国曲学大辞典》《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华文化大辞海》《戏剧通典》《中国服饰大典》《中国戏曲志·北京卷》等。

四、繁盛时期:21世纪以来

对清宫戏曲剧本和档案的整理,21世纪以来再度取得重要进展。2001年,海南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故宫珍本丛刊》[13]731册,其中660册至704册为均为升平署戏曲抄本。2004年,学苑出版社推出了《绥中吴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14],其中第22-33册为清宫承应戏剧本。2009年出版的《西游记戏曲集》[15],编者在系统整理西游戏曲的过程中,将《升平宝筏》收录其中,并对之进行了详细校注。国家图书馆和中华书局合作于2011年出版《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16],从第51册开始收录其中的曲本部分。2013年,杨连启出版《清万寿戏曲档案考》[17],就与万寿庆贺演戏相关的档案材料进行专门梳理。这些清宫戏曲文献的连续整理出版,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大方便。

伴随着清宫戏曲文献整理上的不断突破,对宫廷戏曲具体作品的直接或间接的研究,也更加系统深入。这方面的硕士论文,如中国音乐学院岳微《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伶人内廷演戏考证》(2007年)、南京大学刘予珠《〈忠义璇图〉研究》(2009年)、复旦大学韩娟《康乾神仙剧研究》、西北师范大学边艳蓉《目连戏流变论述》(2010年)、福建师范大学康小芬《论清代宫廷大戏〈忠义璇图〉》(2012年)、安庆师范学院贺留胜《清代宫廷大戏〈升平宝筏〉研究》(2013年)。博士论文,如北京师范大学李小红《〈鼎峙春秋〉研究》(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张净秋《清代西游戏考论》(2011年)、国立中兴大学廖藤叶《明清目连戏初探》(2011年)、山西师范大学郝成文《〈昭代萧韶〉研究》(2012年)。这些都推动了具体个案研究向纵深发展。

对于清宫承应戏的分类及宏观研究,在此时期也有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分类研究成果,如国立成功大学黄雍婷的硕士论文《清代宫廷中秋承应戏曲研究》(2010年),复旦大学余治平的博士论文《升平署昆剧折子戏改编研究——以明传奇为中心》(2013年),皆选取清宫戏曲中的某一类型进行探讨。宏观研究成果,有赵扬《清代宫廷演戏》(2001年)、中山大学张世宏的博士论文《中国宫廷戏剧史研究》(2002年)、广州大学肖岸芬的硕士论文《清代宫廷戏剧研究综述》(2007年)。另外,中国艺术研究院卞冀、中山大学罗燕皆选取清宫承应戏为题,在2011年分别完成了硕士论文《清代宫廷承应戏初探》、博士论文《清宫承应戏及其形态研究》。2012年,杨连启出版《清末宫廷承应戏》,对清末宫廷承应戏进行全方位探讨。同时,山西师范大学冯碧云《〈清升平署档案集成·咸丰朝〉演剧研究》(2014年),对咸丰朝内廷研究情况进行了断代内的宏观研究。

此外,王政尧《清代戏剧文化史论》(2005年)、李悦《中国近代戏曲组织》(2006年)、范丽敏《清代北京戏曲演出研究》(2007年)、么书仪《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戏曲的辉煌》(2009年)、宋俊华《中国古代戏剧服饰研究》(2011年)、王春晓《乾隆时期戏曲研究——以清代中叶戏曲发展的嬗变为核心》(2013年)等专著,结合各自选题,在不同程度上触及清代宫廷戏曲的研究。

另外,还有三方面值得注意的情况,贯穿于各个发展阶段当中,有的引起人们注意虽然较晚,但是实际发生则较早。为便于集中探讨,故于此处一并论述。

第一,关于现存清代宫廷戏曲图像资料的著录与研究。1932—1933年间,《国剧画报》以《升平署扮相谱》为名,对梅兰芳收藏的清宫戏曲人物画像进行连载。1994年,金耀章编著《中国京剧史图录》,在《京剧由民间进入宫廷》一节,简略提及清宫《升平署》扮相谱。1997年,北京图书馆出版《北京图书馆藏升平署戏曲人物画册》,书中收录了其所藏的《泗洲城》《太平桥》《空城计》等9个乱弹剧目中97个戏曲人物的画像。2000年,昌平将升平署扮像谱与北平精忠庙梨园会所壁画等编辑而成《梨园旧影》。2002年,刘占文主编《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辑录了《四郎探母》《南阳关》等8个乱弹剧目的戏曲人物画及净角的脸谱共计44幅画像。2005年,王文章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清升平署戏装扮相谱》。同年,黄克、杨连启所辑《清宫戏出人物画》收清宫内府戏画200余幅。2008年,张淑贤主编的《清宫戏曲文物》出版。2010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刊行单卷装《中国传世书画名品之升平署戏曲人物》。2011年,李德生、王琪编制《清宫戏画》,为“目前有关同一题材的出版物中,戏剧人物肖像最为齐全的一部”。在影像技术极不发达的那个时代,这些留存下来的图像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第一手形象资料。

第二,港台对于清代宫廷戏曲的研究。除了上面提及的齐如山、廖藤叶、黄雍婷等的成果之外,还有丘慧莹《关于〈清升平署志略〉论及“南府”“景山”的几个问题》、游富凯《晚清宫廷剧团“普天同庆班”演出活动研究》,孟瑶《中国戏曲史》、牛川海《乾隆时期剧场活动之研究》、冯明之《中国戏剧史》、丘慧莹《乾隆时期戏曲活动研究》、陈芳《乾隆时期北京剧坛研究》等书中,也皆对清宫演戏情况有所涉猎。

第三,海外对于清代宫廷戏曲的记述。1903年,美国人卡尔于以女画家的身份留居清宫八九个月之久,为慈禧太后画像。出宫后,她根据此段经历编写成《慈禧写照记》一书,以自己光绪万历庆典亲身参与者的视角,对王公大臣观看演戏的情景作了生动描绘。目前,相对较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于日本,如樱木阳子《康熙〈万寿盛典〉戏台图考释》、村上正和《清代北京内城演剧与相关禁令:档案资料的一项考察》,矶部子《日本所藏内府钞本〈如是观〉四种剧本之研究》《略论节戏中的月令承应戏》《清代宫廷戏曲〈天香庆节〉考述》,矶部彰《〈升平宝筏〉之研究》。另外,还有澳洲学者叶小青《〈四海升平〉为英使马戛尔尼来访而编的朝贡戏》、荷兰著名汉学家伊维德《三层戏楼上的演出:乾隆朝的宫廷戏剧》等论文。

综观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清代宫廷戏曲研究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第一,文献的盘点整理持续拓展。同在2005年出版的,齐秀梅、杨玉良《清宫藏书》、苗怀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献学述略》和吴新雷《二十世纪前期昆曲研究》等书,以及后来么书仪《见闻与记忆》,则分别从存藏及文献收集、整理和研究等方面,对清代宫廷戏曲文献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系统介绍。2011年,由朱万曙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立项。从项目组成员李占鹏《清代升平署戏曲文献研究述评》,张莹《清代宫廷戏曲研究综述》《试论清宫月令承应戏的演出时间》和提交2013年5月故宫研究所主办的“清代宫廷戏曲研讨会”的《清宫月令承应戏体制成因探论》等文看,对宫廷戏亦有所考虑。在清代宫廷戏曲文物资料收藏方面,章宏伟据故宫博物院所藏写有《故宫博物院清朝宫廷戏剧文献收藏现状》一文。熊静则发表了《清升平署文献聚散考》《20世纪以来清升平署档案的整理与研究》两篇着眼整体探讨的文章,还从个案入手陆续发表《清代内府曲本释名》《述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升平宝筏〉》《跳灵官、净台咒及清宫演剧的开场仪式》《〈四海升平〉考》《清代宫廷演剧中的“大戏”和“连台本戏”》《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救母记曲本〉考》等单篇论文,并以“清代内府曲本研究与著录”为题,从2007年开始,对内府本的收藏情况开展全面调查,完成了《清代内府曲本简目汇编》。这是迄今为止本领域第一部全面辑录内府曲本收藏和版本状况的专科目录。

第二,相关的专题研究日趋深入。2001年,么书仪继发表《晚清宫廷演剧的变革》[18],五年之后推出专著《晚清戏曲的变革》[19]。2004年,丁汝芹发表《同治年间清宫演剧》,时隔三年,与朱家合著出版《清代内廷演剧始末考》一书。李小红继此前在2008年刊发《〈鼎峙春秋〉研究综述》《清宫何以盛行三国戏》和《〈鼎峙春秋〉演出研究》三篇文章,并完成博士论文《〈鼎峙春秋〉研究》后,又先后发表《从〈三国志〉到〈鼎峙春秋〉:曹操形象嬗变及其原因探析》《清代宫廷戏曲研究述要》《〈鼎峙春秋〉与京剧“三国戏”》《〈鼎峙春秋〉与〈古城记〉》《〈鼎峙春秋〉与〈草庐计〉》《〈鼎峙春秋〉与〈四郡记·单刀〉〈三国志·刀会〉》《〈鼎峙春秋〉文本来源考辩——〈鼎峙春秋〉与〈连环计〉》《论〈鼎峙春秋〉中的因果报应思想》等8篇论文,对连台本戏《鼎峙春秋》进行持续深入研究。曾凡安陆续发表《礼乐文化与晚清宫廷演剧的变革》《礼乐视野下的清宫剧本三题》《论〈翁同日记〉的戏曲史料价值》和《花部入宫及其戏曲史意义》,并出版专著《晚清演剧研究》。黄卉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清代宫廷戏曲研究”,在《关于宫廷戏曲研究的思考》[20]一文,提出对宫廷戏曲的研究,有待于从(机构)制度、演员及演出团体、剧本与剧目、剧场、受众、服饰道具乐器、与民间戏曲的关系等七个角度去深入开掘,并按照这一思路,围绕受众研究发表《同治光绪年间清宫演戏宫外观众考——以〈翁同日记〉为线索》[21]和《进宫看戏的人——以〈翁同日记〉为线索》[22]。温显贵发表有《清代宫廷戏曲的发展与承应演出》《从教坊、南府到升平署——清代宫廷戏曲管理的三个时期》二文。杨连启、郝成文、张静秋等人也围绕各自研究对象推出相应成果,三人的专著或学位论文上文业已提及。

第三,研究的领域视角不断开阔。杨天在《避暑山庄的戏剧文化》《避暑山庄的戏剧文化(续)》、白晓颖《京剧衍变时期的承德避暑山庄戏剧》、张丽环《清代皇帝的戏剧情结与避暑山庄的皇家演戏》《庆赏升平—避暑山庄内的戏台 (楼)与清代的宫廷戏曲》等文,将避暑山庄的演剧情况纳入研究范围。有的研究者有机会亲眼看见当时清宫演剧者的演出,国内如赵翼《檐曝杂记》、昭《啸亭杂录》、曾国藩《曾国藩日记》、王文韶《王文韶日记》、那桐《那桐日记》、荣庆《荣庆日记》、陈夔龙《梦焦亭杂记》、翁同《翁同日记》等。国外如1790年来华越南西山朝使者潘辉益的燕行诗集《星槎纪行》,1825年奉使中国的越南使臣潘辉注《华轺吟录》,1868年使华的黎峻、黄、阮思三位越南使臣《如清日记》等。再如朝鲜使臣朴趾源《热河日记》、徐浩修《燕行记》、柳得恭《热河纪行诗注》、朴齐寅《燕行日记》及无名氏《赴燕日记》等,进行仔细翻阅,从中发现了不少珍贵的清宫演剧资料,并借以完善对清宫演剧情况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有赵山林《一位朝鲜学者眼中的中国戏曲——读《热河日记》[23]、陈正宏《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宫游历与戏曲观赏》[24]、程芸《“燕行录”戏曲史料的学术价值初探》[25]等。另外还有范丽敏《〈穿戴题纲〉的年代问题及剧目研究》[26]、宋俊华《〈穿戴题纲〉与清代宫廷演剧》[27]、曹连明《〈穿戴题纲〉与故宫藏清代戏曲服饰及道具》[28]等,借助《穿戴题纲》,着手研究探讨清代宫廷戏曲曲目及戏曲服饰、道具。章宏伟《光绪朝清宫演戏的经济支出》[29],对光绪朝清宫演戏的经济支出,包括伶人的薪俸、对承应伶人的恩赏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宋康、颜婷婷《清代宫廷戏曲中的承应制度初探》[30],着手对承应制度在清代宫廷戏曲中的发展体系进行梳理。王岩《浮华的喧嚣:论清代宫廷演戏对京剧的形成与成熟的影响》[31],在关照清宫内廷演戏对民间戏曲发展作用方面,作出有益尝试。

第四,专刊的阵地作用日益凸显。故宫博物院在推动相关研究方面不遗余力,以相关研究专刊的创办,为研究者们提供了稳定的交流研讨阵地。这在20世纪80年代的《故宫博物院院刊》之上,已有充分体现。刘畅《清代宫廷和苑囿中的室内戏台述略》、陈正宏《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宫游历与戏曲观赏》等研究成果即发布此刊物上。1980年,故宫博物院创办以发掘展示中国宫廷历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紫禁城》,并陆续刊登有郭久祺《清代皇家宫苑中的几座三层大戏楼》、赵杨《清代宫廷戏曲活动综述》、孙召华《清代宫廷戏曲切末》和《清代宫廷戏曲行头》等文。此后,又于2004年创办大型学术性刊物《故宫学刊》,陶晓姗《朱家与清代宫廷戏曲研究》、曹连明《〈穿戴题纲〉与故宫藏清代戏曲服饰及道具》见载于该刊之上。1979年,中国戏曲学院创办《戏曲艺术》,胡淳艳《清宫“西游戏”的改编与演出——以〈升平宝筏〉为核心》、杨连启《论清朝宫廷戏曲的两次辉煌》等文见于该刊。198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创办的《戏曲研究》,也是刊登相关研究成果较为集中的重要刊物,刊有徐建国《清同治中期宫廷武戏演剧述论》、丁汝芹《清宫演剧再探》、梁宪华《清朝宫廷伶人》等成果。

综上所述,20世纪以来的清代宫廷戏曲研究,从戏曲目录的编制到戏曲类型的划分,从戏曲文献的发掘整理到具体剧目的个案研究,从宫廷礼乐传统到管理演出机构的更迭,从声腔流变的探讨到对演员来源的考察,从演出的时间、场所到戏台装置、行头切末,从戏曲的分类探讨到整体概况的宏观观照,都受到研究者们不同程度的关注。

[1]朱希祖.整理异平署档案记[J].燕京学报,1985(10):433-468.

[2]周明泰.清升平署档案事例漫抄[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3]么书仪.关于升平署档案[J].文学遗产,2008(2):115-124.

[4]信修明.老太监的回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5]周贻白.《鼎峙春秋》与旧有传奇[J].万象,1942(8):50-70.

[6]吴梅.中国戏曲概论[M].上海:大东书局,1926.

[7]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M].郑震节,译.上海:上海北新书局,1933.

[8]周贻白.中国剧场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9]徐慕云.中国戏剧史[M].北京:世界书局,1938.

[10]蒋星煜.清代中叶上海著名连台本戏剧作家张照[J].上海戏剧,1962(9):13-14.

[11]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京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12]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3]故宫博物院.故宫珍本丛刊[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4]吴书荫.绥中吴氏抄本稿本戏曲丛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15]胡胜,赵毓龙.西游记戏曲集[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

[16]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7]杨连启.清万寿戏曲档案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

[18]么书仪.晚清宫廷演剧的变革[J].文学遗产,2001(5):94-105.

[19]么书仪.晚清戏曲的变革[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0]黄卉.关于宫廷戏曲研究的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2-26.

[21]黄卉.同治光绪年间清宫演戏宫外观众考——以《翁同日记》为线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13-120.

[22]黄卉.进宫看戏的人——以《翁同日记》为线索[J].紫禁城,2013(11):115-120.

[23]赵山林.一位朝鲜学者眼中的中国戏曲——读《热河日记》.上海戏剧,2004(1):44-45.

[24]陈正宏.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宫游历与戏曲观赏[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5):31-34.

[25]程芸“.燕行录”戏曲史料的学术价值初探[J].戏曲艺术,2013(2):65-69.

[26]范丽敏《.穿戴题纲》的年代问题及剧目研究[J].中华戏曲,2004(30):105-117.

[27]宋俊华《.穿戴题纲》与清代宫廷演剧[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2-28.

[28]曹连明《穿戴题纲》与故宫藏清代戏曲服饰及道具[J].故宫学刊,2014(2):133-139.

[29]章宏伟.光绪朝清宫演戏的经济支出[J].戏曲艺术,2013(2):58-64.

[30]宋康,颜婷婷.清代宫廷戏曲中的承应制度初探[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1):81-86.

[31]王岩.浮华的喧嚣:论清代宫廷演戏对京剧的形成与成熟的影响[J].南腔北调,2012(5):66-67.

An Overview of Researches on Qing Dynasty’s Palace Dramas in China

Liu Tie
(College ofLiberal Arts,Liaoning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6)

Researches on QingDynasty’s palace dramas in China date from the early 20th century.Generally,they ar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the foundation period from 1920s to 1940s which focuses on excavating and categorizing materials;the developing period from 1950s to late 1970s which emphasizes arranging the textual contents;the deepening period from late 1970s to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which has broadened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made more achievements;the prosperous period fromthe 21th centuryarrangingmaterials and records,duringwhich the study and documentation ofpictures are alsoincluded.

QingDynasty;palace drama;the four periods;features

I207.3

A

1674-5450(2016)02-0155-06

2015-12-03

刘铁,男,辽宁铁岭人,辽宁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元明清小说戏曲研究。

【责任编辑:杨抱朴责任校对:王凤娥】

猜你喜欢

升平演剧清宫
清宫大戏《铁旗阵》改编考述
“富社”天津演剧活动考论
清宫饽饽桌
童趣天真 婴戏升平
宋金时期演剧形态考述
清宫演剧研究之回溯
清宫月令承应戏改编略论
于轶文作品选
国庆抒怀
清宫端午仪典戏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