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循环的校企合作质量改进——“双主体”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2016-04-13闻学颖
闻学颖
(大连海洋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300)
基于PDCA循环的校企合作质量改进——“双主体”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闻学颖
(大连海洋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300)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培养模式,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对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当前,职业教育在实行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着合作形式单一、质量不高以及合作深度不够等问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从属地位以及校企合作对于企业的利益趋动不够是导致当前校企合作中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通过采用“双主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增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趋动、运用PD CA循环工作方法等策略,可以有效改进校企合作的运行质量。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质量改进;PD CA循环
职业教育对企业的依存程度是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折射。校企合作是一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水平,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加速发展职业教育,为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对促进当前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了重要批示。习近平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2]对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习近平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2]。职业教育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由职业教育本身属性所决定的。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离不开企业的参与[3-5]。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加拿大的CBE,以及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其人才培养模式所体现出的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联系都是十分紧密的[6]。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对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给予了密切关注,广泛开展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的试验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大力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两方面积极性,能使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展横向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工艺研发、开发特色课程、建设具有生产与教育双重功能的实训基地以及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
二、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成因
(一)校企合作质量不高
当前,大部分的职业院校与相应企业间的合作还仅仅停留在不成熟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校企双方合作形式单一,因此质量不高。合作的形式差不多都是仅限于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实习或顶岗实习,并且企业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对于实习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运行管理以及考核评价等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远不如对待生产任务那样重视校企合作。诚然,企业的经营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7],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企业方对待校企合作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1.校企合作内容的落实
因为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教学一般是专业实习与顶岗实习,与学生的就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而需要有明确的实习教学任务和目标。但实际情况是,许多院校没有与企业共同制定具体的实习任务和目标,或者即使制定了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相当一部分学生被安排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较低、与专业技能关系不大的一般性工作。
2.校企合作教学的运行管理
由于接纳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的经营带来影响,有时甚至还会影响到生产经营目标的完成,为此,在企业内一定程度存在着对接纳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教学持不欢迎态度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实习教学的技术指导和日常管理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其结果只能是以牺牲实习教学的质量为代价,这与校企合作的初衷是相悖的。
3.校企合作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做好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价工作是保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由于企业参与实习教学技术指导人员和管理人员工作热情不高,不可能认真地担负起实习教学的考核评价工作。为此在现阶段,企业进行实习教学的考核与评价仍然由职业院校派出的实习指导老师依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做出。这种学校评价方式陈旧,依据的信息量较少,区分度小,可信度不高,不能客观地反映出每一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没有一个好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必定就不能保证实习教学取得满意的结果。
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由于发生工伤事故或者其他与企业之间所产生的纠纷问题,以及实习教学的经费投入问题等,这些都是制约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实际问题。
4.校企合作深度发展探索不足
如前所述,在当下的职业院校与企业间所开展的校企合作还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大多数的职业院校与企业间开展的校企合作都存在着形式单一问题,双方的合作一般仅限于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完成实习教学任务,而对更深层次的合作缺少应有的探索。事实上,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探讨进一步合作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例如,双方可以在横向的科研课题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二)校企合作质量不高的原因
当前校企合作的形式单一,质量不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从属地位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企业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突出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在校企合作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的情况是学校处在事实上的主体地位,而企业相应地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在校企合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顺畅之处。如前所述,在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合作的形式一般都以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实习与顶岗实习为主。由于合作的形式单一,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企业单方面为学校提供实习服务的不平等合作。而职业院校一般又很少能为企业提供较大规模的服务项目,因而就造成了当前校企合作双方在校企合作中比较普遍存在着校方热而企业冷的“冷热不均”的现象。目前,这种合作关系一般都是靠诸如校友等特殊的人脉关系来维系的,而通常这种关系是很不稳固的。
2.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趋动不足
目前,仅就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合作形式——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教学来看,真正高质量地落实起来也是比较困难的。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接受学生实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的生产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二是安排学生的实习任务需要投入一定量的维持经费,说到底都是关系企业或职工的经济利益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国家还没有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所涉及的责任和义务进行约束,没有对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企业在税赋上给予适当的减免,也就是说,在国家层面还没有对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从事实习教学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保障[8]。同时,政府层面对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教学也没有具体的政策引导。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与世界上职业教育较发达国家相比较,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就造成了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过程中缺少足够的利益趋动,因而校企合作的效果也就是合作办学的质量被打了折扣。
由于目前在大多数的校企合作运行中企业处于从属地位并缺少应有的利益趋动,因而造成了校企合作的质量不高、形成单一、合作多流于形式的不良局面,人们所期望的“校企合作共赢甚至多赢”的局面难以真正实现。
三、PDCA循环的概念与特点
校企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运行质量水平的提高可以利用质量改进理论加以研究,而质量改进的方法论是PDCA循环。
(一)PDCA循环的概念
PDCA循环也称戴明环,它是由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工程师休哈特(W.A.Shewhart)在1930年最先提出来的,后经美国人戴明(W.E.Deming)的补充与完善,最终形成的用于质量改进活动的基本工作方法。所谓的PDCA循环,是指任何一个质量改进活动,都可以划分为计划(Plan)、执行 (Do)、检查(Check)以及处理(Action)等不同阶段,这些阶段首尾相连,不停地循环,因而称为PDCA循环。PDCA循环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传入日本,经过日本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田口玄一等人的大力推广,PDCA循环等质量改进思想方法被日本企业广泛运用,使日本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PDCA循环的每一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如下。
1.计划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确定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设计质量活动的行动计划与实施方案。
2.执行阶段。根据计划阶段所提出的行动计划与实施方案,去认真地贯彻执行,落到实处。
3.检查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对质量活动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是对照计划检查质量预期效果的达成情况。
4.处理阶段。对上一阶段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措施,并在下一个循环过程中实施,即巩固成绩,纠正失误,进入新的循环。
(二)PDCA循环的特点
1.循环的持续性
由于质量过程没有止境,而P、D、C、A分别代表了质量过程的不同阶段,所以PDCA循环将按照P→D→C→A→……的运动方式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下去。
2.循环的复合性
一个组织的质量循环(大环)包含了其下一级组织的质量循环(小环),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大环套小环,小环内又包括更小循环的复合循环状态。这些不同等级的循环在运动时相互作用,彼此促进。
3.循环的螺旋上升性
PDCA循环绝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简单循环,而是经过一个循环周期之后使质量得到了一次有效的改进。在此基础上所开启的下一个循环就是在新的质量水平上进行的。这样不断地循环下去,就使质量水平形成了螺旋上升的态势。
四、校企合作质量改进的策略
校企合作的质量不高,这是当前制约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提升的瓶颈之一。寻找推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使校企合作能够在深度与广度两个维度上都取得明显的突破,促进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获得显著的提升,有必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一是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地位问题。由于当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从属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导致校企合作在实际运行中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解决对策是建立“双主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所谓的“双主体”,是打破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将企业与学校一样定位为人才培养的共同主体。在“双主体”意义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办学,使校企双方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展开合作。在“双主体”合作模式下,校企双方可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高质量地完成人才培养工作。
二是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趋动问题。目前,在国家没有就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所涉及到的责任与义务出台相关法律的情况下,要提高校企合作的运行质量,职业院校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发挥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为企业的技术服务和人力资源培训提供人才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趋动。通过努力,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实现互惠互利,取得双赢局面。
建立起“双主体”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解决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问题和利益趋动问题,在此基础上按照PDCA循环工作方法解决校企合作的运行质量问题[9][10]。
(一)计划阶段
要探讨校企合作内涵的深度与广度,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保障机制。拓宽、创新校企合作领域,如可以发挥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向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与支持,开展员工培训以及依托企业的生产实际开展横向科研课题研究等,实现对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支持,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双方的合作期望值明显增大。对于以往的合作项目——企业接纳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教学任务,则要在提高合作的运行质量上下功夫。在每一批企业所接受的实习教学任务落实之前,学校与企业都要共同制定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共同贯彻执行的实习目标、操作规程、工作质量标准、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有关实习文件;校企双方依据专业岗位对口原则,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共同制定适合学生的实习教学课程;双方均确定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参与实习教学的管理等。完善的校企合作计划是校企合作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
(二)执行阶段
校企合作的计划完成之后就是计划的付诸实施,这也是制定计划的目的之所在。要确保合作的计划得到高质量的执行,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全程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推进与实施;其次是要加强合作项目运行的监督与监控,建立起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运行的约束机制,从而保证校企合作处于良好的可控质量状态。
(三)检查阶段
建立起校企合作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使之能客观动态地反映出双方合作的实际情况,并能准确地做出考核与评价,及时总结校企合作的经验与不足,趋利避害,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四)处理阶段
要建立校企合作运行的反馈机制。通过以上的计划、执行和检查等三个阶段的运行,可将好的做法保留下来,而对存在的问题则要找出原因所在,同时提出整改措施,通过反馈机制加以纠正。完成了处理阶段工作,PDCA循环就完成一个周期的循环。以此为基础,校企合作在新的质量水平上开启了新一轮的PDCA循环。
[1]葛道凯.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加快发展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5-7.
[2]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EB/OL].(2014-06-23)[2015-12-15].http:// news.xinhuanet.com/2014-06/23/c_1111276223.htm.
[3]欧阳河,吴建新.以学生成长为目标构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6):8-18.
[4]王秦,李慧凤.基于合作博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6):24-29.
[5]梁冬冬.校企合作办学运行机制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5):75-77.
[6]段致平,王升,池卫东.市场视域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65-69.
[7]陈玺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计划与市场[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09-113.
[8]王炳艳,张健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9):94-96.
[9]贾永枢.基于PDCA循环的校企一体教学管理流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6-29.
[10]顾惊雷,郭如平.基于PDCA循环的经管类实验教学质量改进模式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08(4):111-113.
Quality Improvement of University-Business Collaboration Based on the PDCA Cycle——A Case Study of th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Business Cooperation
Wen Xueying
(College ofApplied Technology,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300)
The university-business cooperation is an effective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business sector c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vocational education.Currently,collabo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companies has rather simple modality,lowquality and depth.The major reasons lie in the fact that the enterprises are playing a subordinating role and the economic benefits are not attractive to the business sector.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iversity-business cooperation,this study proposes a“dual player”model,in which both universities and companies play important roles.A set of measures are also suggested to help enterprises better realize their economic benefits and the PDCAcycle theoryis proposed as a solu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university-business cooperation;qualityimprovement;PDCAcycle
G 71
A
1674-5450(2016)02-0038-04
2016-01-25
大连市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院2015年度科研课题(DZKY2015B16)
闻学颖,女,辽宁大连人,大连海洋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赵颖责任校对: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