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矩与超常:英国华威大学的成功之道与启示
2016-04-13张艳何洋
张艳,何洋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逾矩与超常:英国华威大学的成功之道与启示
张艳,何洋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英国华威大学超常成长、后来居上,并跻身英国大学前列,其经历了初创与发展、转型及全面稳定三个重要阶段,并在其成长过程中,结合自身高定位的办学目标,以超越常规的发展过程开创了校企合作的华威管理体制。英国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为华威大学的成长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冲破了经营大学的思想束缚。华威大学在此基础上为英国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市场,满足了英国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华威大学独创性的办学理念、治校举措及办学模式开拓了具有英国特色的大学经营之道,并通过与工业界广泛合作等标志性事件在英国大学中脱颖而出,其成功之道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可资借鉴之处。
亲工商路线;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越常规办学;“扁平化”管理体制;华威大学
无论是个体或群体,欲求创新突破或实现超越常态的发展,都必须在遵循基本科学规律的前提下,采取打破常规,逾越既有矩约的约束,才能有所进步并取得成功。创办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位于伦敦卫星城考文垂的英国华威大学,由初始之时的名不见经传,到仅仅经历三四十年的发展建设便异军突起,声名远播,跻身于英国著名研究型大学之列。华威大学甚至堪与牛津这样的古老名牌大学比肩,树立了大学后起独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极为鲜见的范例。中国正在致力于建设与国家地位、形象相匹配的世界知名或一流大学,政府和民间特别是高等教育界期望极高,华威大学的成功之道和发展路径无疑是一个值得珍重且可资参照、借鉴及效仿的榜样和个案。因此,更有必要对华威大学的成功之道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以期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华威大学的成长历程
英国华威大学自1965年获得皇家特许状而开始建设,办学历程大致经历了初创与发展、转型及全面而稳步发展等几个阶段。
二战后,为医治战争创伤,解决社会民生问题,英国政府制定了重建教育政策,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导向性的“报告”,其中1963年发布的《罗宾斯报告》(Robbins Report)确定了英国高等教育的扩张政策。华威大学就是顺应时势,作为所谓“七姐妹大学”之一而建立的。创办之初,在以“教学为主”还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办学方向和整体格局上,政府和校方各持己见,导致华威大学成为“七姐妹”中最为缺乏规划和宗旨不明的大学,其弊端不言自明,但这也为前任副校长提供了修正该校未来发展走向的“可乘之机”。首先是通过招聘优秀教授、强化基础研究进行学科基本建设,逐步落实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构想。华威大学草创初建阶段,适逢反主流文化运动,这给当时的华威大学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但同时也助推了工商业进入大学的进程,为产学研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威大学进入稳定发展时期。而英国的教育正面临维护教育平等和最大限度地增加教育经费问题。1972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教育:一个扩展的框架》的报告,强调教育一定要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表明大学与工商业相联系并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理念已经为英国政府所认同。这既证明了华威大学发展战略制定和执着推引者的远见卓识,也为其加速发展提供了背景条件和新的机遇。但同时,由于该时期英国发生教育规模的扩展而出现了恰似中国近些年来遇到的同样的问题,即所谓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问题,加之受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所带来的教育投资缩减问题,使华威大学的发展步履维艰。华威大学开始寻求外部资金的注入,其中有创意的举措是为企业提供有偿咨询和帮助企业培训员工等一系列与工商企业合作活动。这些新举措逐渐为一些反对亲工业政策的教授及其他人士接受,扭转了由来已久的校内外反商业态度,使亲工业化的办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重新执政,所推出的新自由主义理念和鼓励大学面向市场、积极参与工商业发展的自谋出路政策,也迫使华威大学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前期打下的基础,开始实施规模宏大的创业活动,以求自救和绝处逢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华威大学在政府“干涉”加强、教育经费削减10%、倡导大学科研与学术结合的社会背景下,开始走上转型发展之路,进入创业实践扩张的阶段。自8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宣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大学与工商业联系的法案。1987年,英国政府在《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中提出:“政府及其主要提供资金的机构将竭尽一切去鼓励与赞助高等院校采取使自己与工商业界更加接近的措施。政府也将相应地促使工商界认识到同教育密切合作对他们自己的益处以及更为广泛的价值。”[1]1991年,英国政府又在《高等教育的框架》白皮书中通过下放教育管理权来引导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华威大学更好地适应这种新模式而得以加速发展。1981年,华威大学为克服新一轮经费削减带来的经济困难,提出了“省一半,挣一半”的政策[2],至1983年,“挣一半”成效显著,这促使大学与企业合作的理念和措施得到更为普遍的赞同和支持,得以名正言顺地全面与工商业建立合作关系,并且建立了相配套的完善的管理体制。同时,华威大学极力保障大学学术自由的完整性,并为随后学校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华威大学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转型和飞跃发展为1995年后的全面发展开辟了新路并奠定了良好基础。90年代后期重新执政的工党政府,继续推行大学自谋生路、大学加强与工商业之间联系的政策,并通过“高等教育创新基金”对大学的知识转让给予资助,至2005-2006年度,资金支持额度已高达9000万英镑。2004年,以布莱尔为首相的工党政府颁布了《2004-2014年科学与创新投资框架》。2007年,英国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QAA),专门负责维护保障大学在与工商业合作的办学过程中教学和科研质量以及学术自由、学术利益不被受到侵害和损伤问题。华威大学借此东风,继续扩大规模及影响力。截止2013年,华威大学学生人数比建校之初增加了近50倍,达22 944人,其中本科生13 091人、研究生9 853人;留学生占总学生数的近30%,达8 237人[3]。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华威大学屡获殊荣。1996年,在英国基金会(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对全英大学研究水平的评估中位居第四;1999年,在具有权威性的《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的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七;在2000年英国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署公布的全英国高等教育评估排名中与牛津大学并列第四位;与此同时,还因办学绩效优异而获得德国“贝尔特曼基金会”颁布的“欧洲最值大学奖”[4]。
华威大学在英国首开研究生院建制,财政方面成功摆脱了依靠政府资助来维系的被动局面,自主的各项经济收入已占总收入的73%。该校2007年提出的《2015年远景规划:华威大学战略》(Vision 2015:A Strategy for Warwick)全面展示了其加强研究教育和基础性教育的勃勃雄心和宏大抱负,系统阐述了在全球经济、文化多元时代,华威大学在尽“象牙塔”神圣职责的同时,全力进行工商业合作,扩大社会参与性。
二、华威大学大学崛起的内因及举措
华威大学在短时期内超越同期建立的同类大学并荣登前列,其关键在于能够在既定的社会背景条件下,选择了正确的发展路径,采取了明智而独特的经营策略,首创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办学模式[5]。
(一)办学目标的高定位,实施过程的超常规
华威大学在创办之初,学校的实际最高领导者、副校长巴特沃斯就以其远见卓识的眼光和敢于冒险、不畏权势的勇气,违背代表英国官方意旨的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的设计理念和具体建议,毅然将华威大学定位于“走规模不断扩展的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之路”。这种高定位使华威大学赢得了良好的开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校的师生员工特别是领导者施加了压力,并带来动力。为了落实高定位的办学目标,华威大学采取了一系列的超越习常规范的办学措施。比如:在系科设置方面采取了“因人设系”“因时设系”“因势设系”的办法[5];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打破英国承袭已久的以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研究生培养的状况,第一个模仿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建立了英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在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上,率先大力提高研究生比例,扩大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注重实践教学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在学校发展的大方向上,敢于打破在英国高等教育领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多尼思想”(Donnish)①作为一种传统大学办学理念,“多尼思想”过分强调学院派的学术研究,鄙视工商业的需求,因此又被贬称为“学究思想”。尽管时值20世纪60年代,但英国大学中的“多尼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坚定地走上“亲工商”路线。另外,华威大学还有其他一些独出心裁、别树一帜的举措,不胜枚举。
(二)守本尽职的价值导向,人才优先的推进策略
华威大学一直在坚守并履行培养人才和知识生产的大学本分和天职,始终保持自己作为一所大学的基本属性和最根本的存在价值,遵循“大学应以优异为目的”的原则,致力于一流师资引进和一流学科的建设,营造校园精神文化氛围,改善物质设施条件。其中,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着力尤多,并始终摆在优先位置。从1965年建校之初,巴特沃斯校长就极为重视优秀人才的荐揽网罗,就任不久即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地邀请了10位创始教授,包括华威大学前任哲学教授、英国著名哲学家格里菲斯(Griffith)和英国历史学家汤普森(Thompson),后者还是反对大学“亲工商路线”的首领。正是有这些著名教授的加盟,当年华威大学就设立了八个学科。华威大学还注意引进那些个性独特、有新思想而在别的大学受压抑的教授。这些教授带来了“科研的热情”,使华威大学研究生的比例得以增加,不仅进行了以学科和科研为中心的学术基地的建设,使追求学术优异的办学理念得以落实和推进,也为此后在英国高等教育界率先建立研究生院打下了基础。1994年,华威大学为了激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建设科研中心,实施了“华威研究员计划”,面向全球招聘优秀人才。该计划被英国媒体视为有效扭转英国人才外流的创举,也为其他一些大学所借鉴效仿。
(三)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不同寻常的筹资途径
英国高等教育极为推崇“象牙塔”的办学模式,注重学院模式的学术研究,一些古老大学脱离社会现实,鄙视工商业需求。但华威大学却打破这一传统,面对大学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责难毫不畏惧,另辟蹊径,开拓出以社会为本位的“产学兼顾”的道路,形成了带有英国特色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迄今,华威大学在固守大学传统领域和扬己所长的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大学的企业家精神,与以企业为主的社会各界广泛联系,形成了一系列融教学、科研和服务于一体的实体机构。在这类机构中,最为典型的成功者或许是1980年创办的由工程系教授马尔·巴塔查理亚(Kumar Bhattacharyya)领导的“华威制造集团”(Warwick Manufacturing Group,WMG)。该集团成立至今,国内方面已与三百多个公司建立了联系,包括汽车行业的罗尔斯罗伊斯(Rolls Royce)和罗孚(Rouen)、飞机制造行业的英国航空公司(BritishAirways)等世界级企业。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在1995年11月11日的有关报道中称巴塔查理亚教授为“产品开发教授”。华威制造业集团目前已成为同类组织中规模最大、运营最成功的典范[6]。华威大学第四任校长范德莱德在总结所在学校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时指出:“华威直接与工业界建立合作关系是它的一个标志性创新,它使华威在英国的大学中脱颖而出,40年过去了,那些预计与企业合作就会破坏研究质量的批评家是彻底错了。与企业合作是提高,而不是破坏了华威的研究能力。它使华威接触到如今让其他人嫉妒的人、设备和证据。在短短40年里,华威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跃成为英国大学中研究能力第五名的高校。”[7]难能可贵的是,华威大学既不完全依附政府,也不完全仰赖工商业界,始终与第三方保持适当距离,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一直保持着互利共赢的平衡局面。
华威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模式也为校方提供了数额可观的办学经费,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此外,为了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和开拓发展的资金需求,面对政府资助逐年缩减的局面,其中有两个具体举措或途径有必要提及:一是在建校筹备期间建立了华威大学基金会,该基金会资金到1968年已达到287.5万英镑,这个数额远超同时代任何一所大学[5]。二是建立创收集团,该集团创建于1984-1985年前任副校长巴特沃斯离任之前,主要是将学校陆续建立起来的带有商业性的组织资源加以整合,资金主要以工程系下属的制造业集团、商学院、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甚至是校内的书店和理发店等机构的盈余为主。其中主要来自于华威大学为产业界和社会其他行业提供有偿服务这个途径,如校企合作开发、科研成果转让、企业咨询服务、定向专题培训等。涉及到的企业包括巴拉特钢铁公司(Bharat Forge)、中国航天(China Aerospace)、通用电气医疗集团(GE Healthcare)、古德里奇(Goodrich)、IBM、尼康(Nikon)等大型实体公司。这些公司在接受华威大学的技术输出和服务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大笔资金回报。
(四)纵浅横宽的管理体制,自由活跃的学术环境
欲求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发展速度都离不开管理,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体制是否科学适宜,高校亦不例外。华威大学的卓越与成功与其内部制度建设和独特的管理体制直接相关。西方英语国家的大学,往往是强制性较少和组织约束相对薄弱的场所,本着分权共治的理念,赋予院校管理机构较大的自由权限。华威大学有感于分权共治的理念和管理体制并不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创业求新的要求,而是采取了与之相左的管理模式,即以加强和突出校级控制为核心,构建融合企业管理和学术组织管理于一体的纵向减少层级、横向拓宽的所谓“扁平化”的管理体制。其独特之处在于:其一,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华威大学以原来的校务委员会和评议会为基础,将其综合改建为校务委员会与评议会联合战略委员会,负责全校的宏观战略。其二,中层院级虚化。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乃至欧洲的高等学校都顺应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为此大学采取在系级机构之上设立学院的院制管理体制。但华威大学并没有随波逐流,仍然维护系的独立性,坚持以系为办学实体的校系两级内部管理体制。华威大学的文学、理学、社会科学等学院并不是实体性的办学和管理机构,学校依靠校级的委员会实行集中统一的集体领导,校级的各项行政指令直接传达到系去落实执行,从而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降低了对行政长官个人的依赖性。关于这种纵浅横宽的管理体制的优越性,华威大学校长范德莱德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不无自信地说:“有关决策可以快速做出,校方可以明确地指出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术和管理人员对彼此角色能够相互理解,这种相互理解带来了管理与学术同仁之间的高度信任和尊重”[7]。
华威大学强化校系两级统筹兼顾的独特管理体制不但没有侵吞学术权力,反而营造了更为自由活跃的学术环境,以宽松纯正的学术风气等软实力弥补了创办之初因缺乏延袭显赫学术声望和优越的硬件条件而带来的人才吸引力弱等方面的劣势。在解决提升人才吸引力的问题上,华威大学在采用随行就市的高薪聘请之类的常规做法的同时,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到有利于学术自由、平等竞争、人尽其才、重在实绩的工作制度的构建与政策导向上,积极为学者们创设具有充分的自由、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者们既可以独角表演,也可以尽显才华自由地进行团队组合,围绕重大课题研究之需将各路学者、精英组织起来进行集体攻关。许多优秀的学者就是受这种环境和风尚的感召来到华威大学谋职效力,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摆脱老牌大学的人才拥挤、论资排辈、位威权重等令人压抑的学术氛围。
三、华威大学后来居上的外部条件
华威大学之所以成功,也有天时地利之便,对其助益较多的外部条件因素至少有四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有效需求
二次世界大战遭受了纳粹德国的重创之伤,英国为了重振“大不列颠”的雄风,采取各项措施努力促进本国地位的提升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的百废待兴自然会为高等教育提供机遇。英国政府面对战后所属海外殖民地独立运动已力不可挽,提出改革发展教育事业,并以此作为培养人才、竞争世界的手段等政治措施[8]。“1947年人口出生高峰以及随后几年相当高的教学更清楚的表明了对高等教育学额的长期需求”[9]。这种趋势在英国持续发展,随后虽然有所衰减,但仍呈上升势头。20世纪60年代中期,战后人口“膨胀”时期的新生一代都已达到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大量高等教育适龄人群的存在导致高等教育有效需求空前增长。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增长引发并助推了英国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新大学运动”。正在兴建的包括华威大学在内的新大学与传统大学在制度上存在三点明显的区别:一是“新大学是‘货真价实’的国家大学,即新大学由国家设立,全部办学经费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10];二是“新大学从一开始就以‘大学’的身份出现,因而具有学位授予、独立制定课程计划等权利”[10];三是“新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育计划的安排上注意克服过分专门化的倾向。”[10]事实上,由于政府的导向和大力支持,华威大学起点较高并且获得了某些生机,因此才能够避免私立大学自然发展过程中经常遭遇的曲折和盲目摸索。
(二)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市场
华威大学的创办与成长适逢二战之后世界性的经济转型和新技术革命以及信息化扩展全球的时期。经济转型的基本方向的转变引发了20世纪中后期的新技术革命,进而催生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这种变化引发了英国政府对人力资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无以替代的重要性的关注,开始着手解决有关国计民生等重大事业的智力资源支撑问题。这对高等教育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为其提供了新的发挥所长的空间和内外部的技术市场,推动了大学产学合作的进程。这也使像华威大学这样善于捕捉和把握市场机遇的大学受益良多。就英国的具体情况而言,由于其高等教育的注重纯学术的“象牙塔”取向和羞于与工商业结缘的传统根深蒂固,确如美国社会学家莫顿曾经描述过的那样,早期英国工业中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事实上都是在大学以外发生的[11]。直到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大学才与工业界有所联系,这恰好与英国大学科研职能的出现处于同一时期。而首先迈出这历史性一步的大学当属剑桥大学[12]。英国大学与工商业界的合作程度直至20世纪中后期仍然不高,这也使敢于在传统的保守环境中标新立异和积极寻求摆脱严密的政府控制和部门标准化、主动到市场中去探索的华威大学,获得更多的技术市场机会,并将市场回报转换成继续发展的优势因素和动力,一举成为英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创业型大学的典范和大学丛林的后起之秀。
(三)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消解了经营大学的思想束缚
人类活动的本质特点在于目的性和为达到或实现目的而开展活动的计划性,因此,在人类的有意识活动尤其是重大社会活动过程中,总是离不开先行理念的导向引领和思维的谋划筹措,即所谓“行成于思”。华威大学的成长以及其走向卓越的历程与其所处时代英国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调整直接相关。作为高等教育历史悠久绵长的英国,其高等教育理念长期处于维护传统的保守状态,法国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圣伯夫雅称的“象牙塔”和学界中过分强调学院派的学术研究而鄙视工商界需求的风尚,在英国素有市场,且以此为傲。直到二战之后,这种在英国占主导地位的高等教育理念才迫于世界大势而开始逐渐发生转变。
1946年,英国政府发布的《巴罗报告》(Barlow Report)和出台17年后的《罗宾斯报告》组合成高等教育调查报告,以其科学的严密性和政府背景的权威性提出的高等教育新理念,使英国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更新得以加速,为如何经营管理大学,特别是为如何经营管理新型大学创造了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和可能性。华威大学正是在这种新观念的影响下利用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对学校进行构想、定位、布局、谋划,以不畏艰险、奋力而为的执着心态,走出了自己的虽然崎岖坎坷却风光无限的成功创业之路。
(四)英国特定的民主法治传统营造的宽松成熟的社会环境
大学不能孤立自存,必受所隶属和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华威大学走向卓越的历程、道路和举措都与英国历史久远的民主法治传统营造、培植出来的宽松、成熟程度较高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这或许是华威大学得以卓艺超群的最为根本也最为难得的条件和成因。
社会环境的宽松依托于民主法治的制度建设和有效实施以及深厚的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的成熟则离不开旷日持久的环境和文化洗染陶冶以及人的素质的实质性提升。不言而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又构成影响制约宽松成熟社会环境的一个至为重要的变量,二者相关程度较高,在一定条件下互为因果。很难设想,在一个缺乏必要宽松度的国家的公立大学校长有胆量作出巴特沃斯校长那样与政府意旨相忤逆的选择和决策,或者不用担心这样做对自己的得失进退或职业生涯的影响。也很难设想,在一个不够成熟的社会环境里能够甄选推举出真正合格或最为适宜的大学领导者。在缺乏有效保障、制衡措施和领导或管理者主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必然会面临管得过死、循规蹈矩与庸人误事弄权甚至互为谋私的悖论或两难困境。
深入地审视英国的社会环境,无论在宽松程度上还是在成熟程度上都达到了较高甚至是世界领先水平,这是华威大学得以脱颖而出、后来居上的必要条件,而华威大学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及其领导力和师生员工的协同努力则为其成功提供了充分条件。所以同样是在英国,华威大学独树一帜,走在了其他同类大学的前面,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遥遥领先。环境作用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问题,就澄清本文的主旨而言,至此已毋须赘述。
四、几点有益的启示
1.优秀卓异的大学如同优秀杰出的个人一样,必有鲜明的个性,在遵守行业和社会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不能追求规格统一,更不能一味地模仿从众。大学特别是后起的大学欲求远大发展,与其贪大求全,莫不如在底线之上扬长避短,走特色发展之路。
2.大学贵在创新,为此必须落实到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产出有独特性的研究成果上来,这是大学的正业和永恒价值所在。离开创新,大学永远不可能跻身于优秀行列,也无从显示自身的卓越特异之处,只能流于平庸和末流。
3.创新的领域和空间极为广阔,无论是科学和技术领域还是基础和应用领域,乃至于人文和社会学科领域都有可以展示大学创新能力的平台。
4.大学作为肩负特殊使命和具有自身逻辑系统的社会组织机构,追求学术是其本质所在,也是各种行为的目标、起点和边界。大学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产业化经营,却不可以完全走产业化的道路,否则大学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大学的产业化经营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守本务实、适度变革是大学健康发展的阳关大道。
5.大学需要自治,但自治是有条件的。在不具备相应社会环境条件下追求或空谈大学自治,既不可能也不可行。目前一个重要的也是大学可为或可望有所作为的问题是提高大学的社会信任度,不受信任或力不胜任难以被赋予自治权力。当下和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如何提高中国大学的领导质量和领导绩效问题。
6.大学应该为社会健康发展、敦风化俗、繁荣富足发挥思想导向和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并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大学理应是社会中的思想灯塔和率先示范的楷模,即便尚不足以胜任,但理应勉励而为,才能不辱自身的职守和神圣使命。
华威大学以逾矩之举而实现超常发展的成功之道对中国的大学经营治理具有特殊意义,但孤立地探讨梳理其内部治理结构和技术性细节,虽然必要,但却极不充分。华威大学以其“敢为”异乎寻常之举何以不偏离大学正轨并能够收取实效,这些都与外部提供的条件和设定的可允度以及内部的制衡机制直接相关。有关华威大学后续研究理应更加关注此类问题。
[1]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2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680.
[2]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
[3]英国留学网.英国华威大学是世界著名的公立大学[EB/OL].(2015-01-02)[2015-11-15].http://www. liuxue86.com/a/2366616.html.
[4]张俊宗.经营大学:沃里克大学的办学之道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19-23.
[5]周江林.英国华威大学成功的内在“基因”及启示[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70-75.
[6]刘力.产学研合作的沃里克模式和教学公司模式——英国的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2005(10):39-43
[7]g5h5viei.华威大学校长戴维·范德莱德教授演讲摘要[EB/OL].(2013-05-03)[2014-12-05].http:// www.docin.com/p-823005550.html.
[8]戴本博,张法琨.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71.
[9]Roy Lowe.Education in the past war years:a social history[M].NewYork:Rout ledge,1988:152.
[10]胡建华.19世纪以来英国大学制度改革的基本特征及其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4(2):58-62.
[11]默顿.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33-145.
[12]徐辉.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57-66.
Non-routinization and Supernormality: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University of Warwick and Its Implications
Zhang Yan,He Yang
(College ofEducational Science,Shenyang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
The supernormal growth of University of Warwick upgrades it to the top of universities in the UK.It has experienced three important phases which are start-up and development,transition as well as the overall stability. During the process,University of Warwick has initiated an extraordinary management system combining the university with enterprises.This idea has created a free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arwick,breaking through the restraints of running universities.University of Warwick has provided a broader technology market for the UK’s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its development for higher education.The university’s unique educational idea,school governance initiatives and its management system have started new approaches for runninguniversities in the UK.It stands out fromother universities through its extensive cooperation with different enterprises.The implications are ofgreat value for China toconstruct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pro-business route;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on Fund(HEIF);supernormality of school governance;model offlat-styled management;UniversityofWarwick
G 649.1
A
1674-5450(2016)02-0029-06
2016-01-20
辽宁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W2013137)
张艳,女,辽宁北票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赵颖责任校对: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