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间性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对外传播

2016-04-13言红兰

关键词:主体民族交流

言红兰

(广西百色学院 外语系,广西 百色 533000)

文化间性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对外传播

言红兰

(广西百色学院 外语系,广西 百色 533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之间、各民族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密切频繁,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逐渐显露出来,并形成一些文化冲突现象。怎样处理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构建我国和谐社会成为社会相关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对外传播必须以文化间性理论为依据,在充分认识了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建立多民族文化“和平共处”的交流战略。在追求我国民族文化发展与壮大、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懂得文化创新,注重民族文化的特性、个性、时代性,同时兼顾文化的世界性与全球性。只有以间性主义为指导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才可以更好地调节文化统一性与文化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我国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间性;主体间性;民族文化;对外传播

一、文化间性相关理论

文化间性首次是由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文化哲学术语。文化间性本义是指不同的文化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每一种文化所凸显出来的引起多方关注的特质,在多种文化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方获取原文化相关间性特质变异或者意义重生后的新的文化意义[1]。国内相关研究者关于文化间性的研究观点主要有三种:1.文化间性体现了从属于两种不同文化的主体之间及其生成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2]。2.文化的主体间性是指文化交流中主体与其环境对理解异质文化有深刻的影响[3]。3.文化间性是指国际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可交流性[4]。三种观念均从共时性层面出发,从各文化之间强调重点角度的不同对文化间性进行了理解与解释。如果从文化间性的内涵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就必须以理论基础主体间性为出发点。

(一)多元文化间的文化间性

1.多元文化同在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首先强调的是文化主体与文化主体互为条件的共在,是指这个世界的主体是“我们”,而并非是“我”,民族文化的主体是各个民族,而并非单个民族。无论是我国的边缘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还是汉族文化,文化间性使得这些文化得以共同存在,从而呈现出不同民族文化的“杂语”现象。不同民族文化的“杂语”现象指的是来自不同民族文化的声音应该被大众所听到,而不是变得沉默或被埋没、丢弃。不同民族文化的“杂语”共存,同时强调各种不同民族文化互为条件,每种民族文化都在其他文化的存在中发展自我,本民族文化的建构离不开其他民族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只有在多种民族文化共存的条件下,个体文化才得以显示其个性。所以,文化间性中的文化同在有“多元文化”之意,也就是多民族文化。

2.多种民族文化沟通交流过程中的主体间性

多种民族文化共在是文化间性存在的前提条件,文化间性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多种民族文化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动态过程,也就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对话与融合生成。(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着不平等性。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相当于两方之间的一种力量关系,两者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力量强弱的对比,所以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对话的基础上必然存在着差异性。文化间性的开放性也并不意味着各民族文化的对话是平等的,只要任一一种民族文化不出现文化殖民或压倒一切的强势,存在不平等性的民族文化仍然可以进行交流对话,且双方文化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还会达成一定的共识,从而产生具有一定新意的民族文化。(2)文化间性呈现为多种文化的交流对话并达成一定共识,及各民族文化求同存异的存在状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有其祖先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模式,但是由于文化的构建者是人,不同的民族文化就可以作为互相交流的主体而存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主体经过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对话交流,进入到他种民族文化之中并在他种民族文化中进行自我审视,进而形成个体文化的自我本质性的个性认识,实现个体文化在多民族多元文化中的准确定位。同时,个体文化在与他种文化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并承认他种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同样的主体性的地位。因此,文化间性中的各种民族文化交流,使作为不同主体的民族文化加强了对自我文化的认识与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的主体更加坚持自我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吸纳他种文化的优势生成新文化。(3)文化间性表现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生成、互识互补,并促进本民族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民族文化并非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有机体。两种民族文化在交流、沟通、相互认识的基础上,并不是机械地照搬他种民族文化,而是在他种民族文化中汲取益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弥补本民族文化的他种民族文化因素,从而实现两种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互动互补的动态的交流融合过程对于各种民族文化都是有益的。因此,各民族文化是在交流互识的过程中选择性地吸收他种民族文化的优质特性生成文化新意,使得各民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5]。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间性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文化间性进行分析与考察,就会出现两种文化间性,一种是不同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间性,另外一种是同源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间性。相比而言,前者非常复杂,在此只对后者进行分析阐述。同源文化因其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文化的认可程度与接收方式都会有所不同,因此,造成当代文化与前代文化之间存在文化间性的现象。由于是同源文化,所以当代文化对前代文化必然会有一定的吸纳,并在一定程度上蕴含前代文化的文化因素,对于前代文化必然会有认同与传承性。但由于所处历史时期的不同,现代文化与前代文化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当代文化中必然存在着对前代文化的背叛与冲突,内含变异的文化因素。总之,当代文化是通过与前代文化的交流融合,重新生成的带有前代文化因素的,具有一定新意的文化。主体间性作为间性理论中的哲学理论基础,力图克服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模式,强调主体与主体的共在和主体间对话沟通、作用融合及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文化间性表现出多元文化的共存、交流互识及新意生成等特征。在主体间性及文化间性的视角下对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各学科问题进行思考,必然会发现更大的学术空间,拓展出新的研究维度,进而获得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6]。

二、文化间性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

随着世界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频繁,由于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导致文化冲突时有发生。如何在文化间性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各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进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发展的世界,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文化间性视角下,正确认识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文化间性是指各民族人民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性及在交往过程中不能或很难获得交流意义的东西,对自然界事物及其动植物的文化意义,情感表达方式以及自然语言的语法系统,等等。对于所有这些东西,不同的民族之间是很难进行共通或者相互认同的。文化间性不仅仅存在于我国不同民族之间,还存在于同一个民族不同的地域之间。文化间性视角下,正确认识各民族文化,认同并传承各民族文化特色是相关研究者研究的主题。民族文化特色作为一个民族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文化生活方式最基础、最深层的部分,他们一直存在于该民族漫长的生活中,对于一个民族,人们的生命存在及其优化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没有民族文化,这个民族的人们就会对生活感到乏味、失落、痛苦、无意义,以至绝望。潜意识乃至无意识都是民族在其漫长的文化生活、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瘾”症,它是一种并非用理智所能解释的意识,是一种不可自我控制的,以民族的、国民性的惯性方式起作用的意识。人们将这种“瘾”视为他们文化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东西,将他们视作民族生活中最为光辉的、壮丽的图景。在这样的文化生活中,各民族的人们暂时忘记了现实生活中各种“人为的”“不自然的”建构、角色、身份及各种烦恼、辛苦,而沉浸在一种对生命本性直接享受与体验的愉悦之中。文化间性主义作用于人们心理所发挥的效应,促使人们享受多种民族文化并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7]。

(二)以间性主义为视角,实现民族文化认同与传承

文化间性的存在告诉我们必须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性。民族文化特性作为民族人们的生命存在,不但来源于前代,还会在现代及将来的文化活动中生成新意,这种新生是民族文化的原有特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遗传与变异的产物。所以文化间性会一直存在于各民族文化之间,在文化间性的基础上如何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认同成为相关研究的主要问题。

1.认同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特性

民族文化特性作为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不管你是否喜欢,是否愿意接受,是否愿意认同,我们都应该对不同民族文化赋予理解的态度,而不应对其采取忽视、轻视甚至敌视的态度。这是我们在处理各民族文化关系时应该采取的态度,亦是我们处理民族关系应采取的基本原则。只有以此为原则,才能尽量减少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文化间性是以民族特殊性及民族个性的形式各具特色地存在于多元文化世界之中。它们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们是某个民族所独具的,而不是与其他各民族所共有的,这些民族文化特性在其他民族中往往得不到认同,不被承认。如果将某一民族的文化特性强加于其他民族,必然不会被其他民族所接受。如果用某一民族的民族特性为标准去处理本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那么这个标准也将不会被其他各民族认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密切频繁,我们不可能消除各民族特色,必须对各民族的多元文化特性进行认同与传承。

2.认同各民族文化间性的存在

文化间性在各民族文化中的存在具有必然性,我们不能为了文化的统一而否认或者轻视文化间性的存在,不能把文化间性当做不应该的存在,甚至将其视作妨碍文化统一的存在,这是一种反民族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我国各民族的人们都感到不愉快,甚至感到愤怒。对于文化间性的存在,我们要给予正确的认识,认同民族特性存在的科学性、合理性。这是我们正确对待与处理各民族统一过程中民族矛盾与冲突等问题的前提。即使在同一个民族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间性的存在,我们应该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变迁,看待民族文化的发展。将各种民族文化都视作合理的存在,认同并传承民族文化。

3.建立各民族文化“和平共处”的交流战略

在对待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各民族文化“和平共处”的交流战略,反对以任何形式存在的文化沙文主义,反对任何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公正的交往行为。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持有互相尊重、互相宽容、互相理解的文化态度。各种民族文化的存在使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在世界之林具有独特的魅力。认同文化间性的存在,承认民族文化多样共存的科学合理性,承认各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必要性,才能正确处理不同民族的文化问题。文化间性的存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必须对各民族文化抱以认同的态度,对各民族文化特性进行传承,促使我国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8]。

三、文化间性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丰富的多民族文化,现为多元文化共存的格局。各民族文化作为各民族的人们在历史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文化间性视角下,如何加强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是当下相关研究者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主体间性指导我国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可行性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文化都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与丰富的动态变化之中。任何一个民族在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都是带着审美取向寻找两民族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在认识和了解了其他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时,本民族可以选择性地进行借用,体现一种主体选择和解读的意义。文化间性所提供的理论指引强调的是交流互动与合作,促进各民族文化与世界强势文化共同发展与进步。主体间性的视阈可以有效解除各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隔阂与冲突,也是我国民族文化走向国际化的有效方法。

(二)主体间性指导我国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必要性

我国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具有较好的推广基础。但是民族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受到了世界主流文化认可度的限制。要使中国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对外传播,在对民族文化打上中国文化烙印的同时,还要兼具国际的潮流感。因此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必须要以互认有效的交往原则为基础,并抱以积极主动的文化姿态,使我国民族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过程中获得世界的更多关注,进而使自身得到发展与壮大。由于文化间性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特性、个性、时代性,同时也兼顾了文化的世界性与全球性,因而以间性主义为指导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才可以更好地调节文化统一性与文化特殊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四、结语

我国作为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其民族文化是非常复杂与特异的,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文化间性视角下,更利于我们对于各民族文化特性的认同,更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对外传播这项系统而伟大的工程,我们应该保持理性的客观辩证的态度,追求我国民族文化发展与壮大,同时以间性主义理论为指导,在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懂得文化创新。同时,以互认有效的交往原则和积极主动的文化姿态,使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获得世界人民的更多关注与认可,发挥我国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作用与历史地位,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实现我国民族文化更好地对外传播。

[1]王才勇.文化间性问题论要[J].江西社会科学,2007(4):44-48.

[2]邱国红.文化间性的例证:中国诗歌审美方式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J].云梦学刊,2005(1):96-99.

[3]夏莹,靳凤林.文化交流的主体间性及其原则[J].浙江学刊,2002(6):12-14.

[4]韩红.文化间性话语中语义研究的自我理解[J].外语学刊,2004(1):67-72.

[5]杨洋,程艳.论中西文化间性[J].商业文化,2009(11):123-125.

[6]郑德聘.间性理论与文化间性[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73-77.

[7]阙岳.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认同——明清以来洮州地区汉民俗的传播与传承[J].西北民族研究,2011(1):135-144.

[8]金元浦.文化多样性·文化对话·文化间性[J].曹雪芹研究,2014(1):47-49.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ity

Yang Honglan
(Department ofForeign Languages,Guangxi Baise College,Baise Guangxi 533000)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countr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the society.The differences ofdifferent cultures have caused cultural shock amongdifferent peoples.It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for the society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ethnic cult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Therefore,the inheritance and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must b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culturality to take the strategy of“peaceful coexistence”and adapt to the multicultural society.In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cultures,cultural innovation which emphasizes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is proposed since it will solve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shock to spread the bes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to the outside world.

interculturality;intersubjectivity;ethnic culture;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 03

A

1674-5450(2016)02-0148-04

2015-11-20

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2013C096)

言红兰,女,广西德保人,广西百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语言文化研究与跨文化交际研究。

【责任编辑:王凤娥责任校对:杨抱朴】

猜你喜欢

主体民族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我们的民族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