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普列汉诺夫文艺观在中国的影响
——以鲁迅、瞿秋白、冯雪峰为例
2016-04-13于娇
于娇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谈普列汉诺夫文艺观在中国的影响
——以鲁迅、瞿秋白、冯雪峰为例
于娇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普列汉诺夫是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大师。他秉持“为社会而艺术”的口号,认为文学艺术可以促进社会的持续繁荣和不断发展,其理论的核心是艺术的功利性要大于审美性。20世纪20年代末他的艺术思想被翻译家传入中国,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文艺思潮。鲁迅、瞿秋白、冯雪峰三人则直接受到了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并付诸实践。因此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普式现实主义艺术对这三人的不同层面的影响以及三人对普式现实主义文艺观的理解。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文艺观;鲁迅;瞿秋白;冯雪峰
三十年代中国的文艺思想界主要是在左翼的领导下进行的,功利的文学观备受推崇,文学被视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这为普列汉诺夫的现实主义传入中国并能够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的条件。因此可以说20年代普列汉诺夫的现实主义如一颗石子般在中国现代文坛中激起点点涟漪,那么在30年代已然全面铺展开来,指导着左翼作家们进行促进阶级进步与民族解放的文艺创作活动。
左翼文艺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并将充分吸取普列汉诺夫的现实主义中的实用主义将其充分发挥来促进左翼文艺活动的开展。鲁迅、瞿秋白、冯雪峰都是马克思文艺思想的传播和推广者,尤其推崇普列汉诺夫的现实主义艺术。三人所受影响各有不同对其解读各有侧重,因此本篇意在重点论述普列汉诺夫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对三人的影响。
1 补充与完善鲁迅的文艺理论体系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盟主,他在追求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因而对普列汉诺夫的现实主义思想理解显得深刻而有力。在20年代到30年代初的这一段时间里鲁迅因与左翼的论争招致甚多非议和批评,于是埋头致力于翻译日文写作的苏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著作。他在《二心集》中简介了普列汉诺夫的生平简历和其著作《艺术论》的相关内容。鲁迅给予了普列汉诺夫十分高的评价,并对其文艺观念给予一定肯定,认为他的著作可以被成为科学的社会主义宝库。鲁迅的文艺观并非自由主义至上,而是在保留自由主义观念的基础上对苏俄的文艺理论特别是将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予以领会与吸收,并通过与其他文艺思想的融合本土化吸收和改良而植根于中国的文艺现实实践,对鲁迅的完整的文艺体系的建立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影响,使鲁迅由自由主义的进化论、个性论逐渐转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文艺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1承认人性、反对超阶级性
鲁迅曾就人性和阶级性与梁实秋以及太阳社和创造社发生了激烈的论争。鲁迅承认共同的人性是存在的,文学是一种人学,因此他在其小说主张揭露人类最普遍的本性。同时,人性也是发展变化的。他认为既然人是从类人猿、古人、今人一点点变化而来的,那么“如果生物真会进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变。”[1]人性是不可能类似动物性而永远不变。鲁迅在《论第三种人》中撕破了第三种人的虚伪面纱,他明确地提到如果文学家常常以超阶级的论调自居,那么他就永远无法摆脱掉阶级的束缚。任何企图脱离阶级摆脱战斗都是虚幻的泡沫,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鲁迅当时运用普列汉诺夫的的理论给中国现代文学事业带来了光与热,与第三种人的论争也为左翼文学的发展敞开了一片天,使无产阶级更加坚信只有牢牢把握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真正创造出属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任何超越阶级的作品是不存在的。这对当时左翼文学内部的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超阶级超人性的理论的纠左扶正具有积极贡献。
1.2强调文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普列汉诺夫在处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存在一定的矛盾。鲁迅则在纠正普列汉诺夫的基础上将政治斗争性和审美愉悦性的范围扩大,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在他的杂文《文学与政治的歧途》中提出文艺是超时代的与政治无关的,不能沦落为政治的“留声机”。文学与政治有一定程度上的联系,但是不能说文学与政治完全一致。他以历史为例认为“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2]因此他极力批评太阳社、创造社的文学完全为政治服务的理论,由此引起激烈的论争。可见在鲁迅看来文学是自由的,他于人生有益,对启蒙有效,但是只是教条的沦为政治家手中的工具便失去了文学自身的意义。同时鲁迅也反对只强调文学审美性而忽视学宣传作用的“为艺术而艺术者”。文学并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它是属于人民的,属于大众和无产阶级的,文学和政治是相辅相成的,具有自身的审美独立性“文艺虽然不能脱离政治,但文艺总是文艺”。这是鲁迅创新性冲破普列汉诺夫狭隘的文学观的基础上坚持唯物主义文学观的结果。
1.3坚持文学的启蒙作用
普列汉诺夫的现实主义文学观是功利性的,他认为文学不是超阶级性的,文学要为政治服务。鲁迅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理论主张都明确显示出启蒙改良人生的愿望。鲁迅在《摩罗诗力说》明确强调:“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恰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3]文学是给人观看的,首要目的之一是使人愉悦,同时文学对国家兴亡绝不是毫无用处,可以起到宣传救亡的作用。这与普列汉诺夫的文学功利性相得益彰。因此在翻译《艺术论》的过程中,鲁迅将其文学功利性主张继续吸收融合,为自己的理论体系所用。文学不是口号标语更不是斗争工具,文学可以发挥其自身的利剑作用来刺穿敌人的咽喉,振奋国人的心灵。这对主张文学工具学的人给予重重的打击,是将中西方文艺理论相融合为我所用并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给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一篇篇深刻犀利具有启蒙意义的篇章。
鲁迅所接受的并非马克思主义原著,而是从日本传播到中国的苏俄的理论著作,但这并没有影响鲁迅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理解,而是通过中国10年来的文艺经验和自己的创作实践独立完整地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对于探讨文学的本质和作用以及整个现当代文学史具有重要贡献。
2 指导和捍卫瞿秋白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相较于鲁迅以汉语翻译学习日文的普列汉诺夫的著作,瞿秋白则是以精湛的俄语能力直译过来,他于1932年写了评论性文章《文艺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认为普列汉诺夫支持的现实主义称作非现实主义,“艺术是完全非功利主义的,脱离实用的目的的,凡是艺术行为都是‘没有私心的’,所谓‘无所为而为’的创作”[4],他对此予以批评,认为文学是大众化,革命斗争的工具他将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的审美特性和审美功能作用混为一谈产生了理解中的偏差。
瞿秋白对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因为误读而产生一定的误解,但是这只是他对整个普式理论认识的一小部分,并不影响他对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的应用和支持,瞿秋白认为“对于普的批评,不要引起一系列的误会。更不要完全否定他”。在研究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时要十分注意他的方法论的运用。他说“一般人往往以为普列哈诺夫是辩证法唯物论的健将,认为他的文艺理论和批评能够完全根据辩证法的方法论。其实,这是一种误会—真所谓‘历史的误会’”[5]。
瞿秋白对普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的误读有现实和自身的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苏联当时对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强烈批评以及我国国内现实的政治文化因素,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瞿秋白太急于将理论付诸实践,没有经过认真反复的验证。同时由于瞿秋白强烈的个人才华,他对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有着相同却又鲜明的个人见解。首先,他认为普列汉诺夫是一位成熟的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次,他发现普列汉诺夫承认了文艺尤其是文学的阶级性,但是缺乏辩证地看待文艺自身规律的勇气,缺乏了辩证法的眼光。虽然否定了社会上层建筑尤其是文艺改造社会的积极作用,但是矛盾的他仍然承认生产力制约着生产关系,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尤其是政治文艺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影响着特殊状态下的社会政治制度下的社会公众心理。最后,他肯定并实践了普列汉诺夫之外现实主义理论。他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对其进行阐释的普列汉诺夫都反对“主观的唯心主义文学”而坚持“客观的现实主义文学”,因此在文学创作上他坚持认为文艺反映现实且有影响现实,要重视起文学作为武器的作用。这是瞿秋白对普列汉诺夫将艺术作为人与人之间联系的手段的认同。
瞿秋白批评普列汉诺夫当其与本阶级关系产生不协调的时候他的“非政治主义”便浮出水面,企图将文艺缩入狭小的温室“为艺术而艺术”。同时他也予以纠正了普列汉诺夫对别林斯基的误解与误读。瞿秋白对此予以否定,转而在中国30年代的时代大潮中将文艺与现实紧密相连,特别强调即使是标榜原理政治的纯文学艺术家也在时刻发挥着文学的阶级斗争作用。他参与胡秋原、苏汶的论战之中,十分严厉的批评了这些所谓“第三种人”的虚伪假面,他认为超阶级是不可能存在的,当一个人拿起笔来表达一定的观点的时候,就表明了他一定的阶级立场倾向。瞿秋白还认为对待文学艺术要采用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方法,通过表现反映现实。这对左翼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以革命的浪漫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相结的手法来描绘中国普罗大众的人生百态,影响十分重大。
瞿秋白仔细而认真的阐释这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中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将其有助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内容加以吸收,坚决捍卫其现实主义文艺观,毫不吝啬的纠正其思想中机械的内容。虽然瞿秋白解读时存在一定误读,但是对30年代中国革命来说这无疑是宝贵而珍贵的,同时也使得瞿秋白文艺思想逐步完善。
3 影响并贯穿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实践
冯雪峰是除鲁迅、瞿秋白外第三个受到普列汉诺文艺观特别是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批评家。他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践行者特别是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的追随者,在他翻译的著作中《艺术与社会生活》对他的影响尤其大,他十分赞同普列汉诺夫的现实主义观念,将普式的现实主义与自己的文艺观相结合以此进行文学批评,提高了冯雪峰理论建树的水平和层次。
3.1通过文艺功利观为革命文学寻找理论支持
20年代革命文学蓬勃发展,救亡图存成为了其文学创作的宗旨和目标。冯雪峰作为左翼作家联盟的一员,积极践行者革命的文学观。但是如何寻找理论根源来证明革命文学创作时间的合法性以及受到读者和批评家的肯定呢?冯雪峰在普列汉诺夫的文艺观中找到了理论寄托———文艺功利观。普列汉诺夫曾说过:“文艺的功利性是普遍恒久地存在着的,任何一个政权,只要注意到艺术,自然就总是偏重于采取功利主义的艺术观。”[6]这恰恰是证明革命文学存在合法性所必要的。因此冯雪峰在理解总结普列汉诺夫文艺功利观的基础上提出文艺是为阶级服务的,体现着一定阶级利益诉求。因此在与“第三种人”论争的过程中冯雪峰就以文学的革命功利性对超阶级立场进行反对与批驳。此时冯雪峰的文艺观电鱼看法开始收到了普列汉诺夫的影响。
3.2通过真实性构建独特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
冯雪峰与胡风、周扬并称“革命现实主义的三驾马车”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独特贡献。冯雪峰所倡导的现实主义理论与普列汉诺夫所追求的真实性相吻合。都是文艺要立足与现实,真正优秀的文艺都要与现实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现实则是评价一部作品好坏与否的判断标准。冯雪峰认为“只有深刻的认识到作家必须了解实际生活,深刻的了解生活,才能写出现实的作品,才能感动人”[7]因此他始终强调真实性是文艺的基础,因此在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过程中,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真实性的追求与普列汉诺夫具有一致性的同时也具有冯雪峰式的鲜明中国革命特色。
虽然冯雪峰是忠实的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的实践者,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冯雪峰在接受过程中是根据中国30年代的社会状况实际有选择来接受的,他洗去的是普列汉诺夫文艺理论中具有战斗性,革命性,真实性的部分,而剔除掉了不符合革命实际操作的部分,因此可以说,冯雪峰并没有完全领会到普列汉诺夫的整个文艺理论的精髓,但是瑕不掩瑜,总体来看,冯雪峰的理论建构离不开普列汉诺夫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
4 结语
20年代末30年代初,鲁迅,瞿秋白、冯雪峰三人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普列汉诺夫文艺观的影响,
三人所接受的角度和理解的视点不同。于鲁迅,他高度评价了普列汉诺夫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试图以启蒙为出发点唤醒麻木沉睡的人性,文学是可以用来宣传政治,代表阶级性的,却不等于政治;与瞿秋白,阶级性和政治性是他从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中接受到的最重要的观点,最为一个“领袖”他将文学的政治性抬高到顶端。于冯雪峰,普列汉诺夫可以说是他理论体系建构的恩师,而且为他开创独特的理论体系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对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理论的建设以及文学观念的现代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0年代的文学主题是救亡图存,30年代文学工作者以救亡为自身伟大使命,发挥着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传统,靠扛着文学现实主义大旗,秉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学理念,抱着拯救普罗大众的心态,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整个现实主义文艺思潮中都画下了绚烂一笔,而这些列汉诺夫的文艺思想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2]鲁迅.鲁迅全集(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556-557.516.
[3]鲁迅.摩罗诗力说[C]//鲁迅全集(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71.
[4]瞿秋白.瞿秋白选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57.
[5]瞿秋白.文艺理论家的普列汉诺夫[C]//瞿秋白文集(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65.
[6]冯雪峰.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C]//雪峰文集(二).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62:91.
[7]普列汉诺夫.杜勃罗留波夫和奥斯特洛夫斯基[C]//普列汉诺夫选集(五).上海:三联书店,1962:794.
责任编辑:周哲良
Ont he Infl uence of t he Li t erary Theoryof Pl ekhanovi n Chi na—Taki ng Lu Xun, Qu Qi ubai , Feng Xuefengas an Exampl e
YUJiao
(Collegeof Education,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00)
Abst ract :Plekhanovisamasterof Russian realistic literary theory.He held the slogan of“the art for society”, which holds that literature and art can promote the continuous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key is that the utilitarian of ar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appreciation.At the end of 1920s, his thought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by translators and affected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trend.Lu Xun, Qu Qiubai, Feng Xuefeng were directly influenced by Plekhanov’srealisticliterarytheory and put it into practice.So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theinfluencesof the three people in the different aspect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Plekhanov’s realisticliterarytheory.
Keyword:Plekhanov;Literary Theory;Lu Xun;Qu Qiubai;Feng Xuefeng
中图分类号:I5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2094(2016)01- 0055- 04
收稿日期:2016-01-10
作者简介:于娇(1990-),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辽宁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