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高职微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
2016-04-13袁宝玲
袁宝玲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广东 中山 528436)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高职微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
袁宝玲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广东 中山 528436)
微课的短小精悍,符合人们碎片化学习需求,得到社会及高校的广泛关注,但至今仍没有在高职教育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在分析其存在问题基础上,探讨了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高职微课程建设的方法及实践经验。
微课程;微课资源;微信公众号
高质量的微课除了能够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促进其自主学习之外,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构建学习型社会等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微课资源,并使其得到广泛应用,仍是微课发展过程中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在讨论微课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介绍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高职微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1 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都明确提出,要注重和加快发展教育的全面信息化。在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碎片化泛在学习的需求与认知心理得以快速发展。胡铁生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并不断修正,经历了“微型资源构成—微型教学活动—微型网络课程”三个阶段,他在文献【2】中将其定义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微课概念形式多样,但核心和基本思想与上相同。在微课概念提出之后,国内很多的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等对微课进行了研究或实施,但多停留在概念的界定分析上,且微课的制作多以参加竞赛为目的,实际的利用率较低。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得到了多数学者和教师的认可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部分学者认识到仅一两个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在高职、大学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出现了开发主题微视频及微课程的呼声。微课的表现形式也出现了转变,从开始的互动教学式的课堂实录,到现在的以知识技能传递为展现主体,而教师不出现在视频中的微视频形式。
微课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应用面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交互性强,使用便捷等特点,使其不仅可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远程教学等,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巩固学习。但以上仅仅是由微课的概念及国外的“可汗学院”和“TED-ED”网站的应用情况得出的,我国的微课建设及应用都尚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
2 微课存在的问题
微课虽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至今仍未普及并大量应用于大学的日常或课堂教学,对其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探讨如下:
2.1微课的开发,即引导模式需要改变
现有微课开发基本上是以竞赛为目的的,这会导致微课偏离教育的本质,而追求技术、技巧及呈现形式。微课应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旨,从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课程建设、服务于课堂教学出发,而非从微视频本身出发组织课程与教学。微课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资源,微课的制作既不是教育的出发点,也不是教育的目的。
2.2教师缺乏制作与使用微课的积极性
微课的制作至今仍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不像网络课程、资源共享课程等能够通过课题申报的形式获得一定的支持,因此除了竞赛,多数教师没有意愿开发微课。对于一个课程而言,仅仅是一两个或某一专题微视频的运用,将破坏课程授课方式的整体协调性,这也抑制了教师去制作和使用微视频。这一点,从往期竞赛作品的下载及使用情况即可得知。针对中国微课网平台上,微课资源的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去下载他人微课的教师仅为17.5%,在自己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微课的比例仅为16%[2]。另外,教学质量监督的缺失及不完备,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教师没有自主开发微课程的积极性。
2.3微课资源的开发路径、方法、及微环境、微系统的构建,需要更多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国内微课视频仍以课堂实录片段为主,短小但不精悍,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微课在教学上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关于主题为视频及微课程的呼声刚刚出现,如何针对一门课程进行系统的微资源的开发,构造一个良好的微环境、微系统,如何与现有资源很好的结合,需要更多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2.4微课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已得到多数学者、教师的研究与实践,但是以竞赛为目的微课资源,内容缺乏系统性,利用率低,缺乏用户。因此,微课教学比赛仅起到了引领作用,搭建一个共享和应用的网络平台是微课资源建设和推广的基本需求,并且如何对此平台进行推广和有序开发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3 用微信公众号开发微课的适应性
微信既有手机版,又有PC版,微信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被所有大学生所接受并使用,相比于以往的网络课程平台,微信的及时性和普及性能够使微课程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使用。微信公众号虽然界面简单,但却也可以包含微课建设中的几大要素:微视频、微教案、微练习、微点评、微反馈,可以构造一个相对完整的微环境。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课程开发,具有开发简易、易于使用、及时性、便利性、易于分享和推广、互动性强等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与反馈,因此在没有出现类似于精品课程或资源共享课一样的立项开发与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课程开发可以在微课的制作难易与工作量中取得良好的折中,并易于推广和使用。
(1)微信公众号可以利用菜单系统的组织课程内容。微信公众号可以建立3个菜单,每个菜单最多5个子菜单,因此最多可以建立15个任务。对于一般的课程而言,已可以将其核心教学任务包括在内。微信公众号的菜单内容既可以是以往群发图文消息的集合,可以是单独设置的系统性内容。
(2)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形式多样,可以满足微课程开发需求。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可以是图文消息、纯视频、纯音频、图片,且图文消息中可以嵌入图片音频及视频,且通过腾讯视频网站上传的视频不限制时长与大小,可以充分满足微课制作需求。但为了便于手机终端学习,视频在录制过程中需要对界面进行必要的裁剪,以使其核心内容清晰显示,增强视觉效果。同时,复杂图片也需要进行拆分。同时,为了碎片化学习,微信中的图文内容不宜过长,这对知识的严谨性和全面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必须要有内容严谨的图书资料作为参考。
(3)微信公众号的具有反馈功能。微信公众号的使用者可以对视频等内容留言,留言内容可以为图文、视频等,因此既可以进行意见反馈,也可以利用此功能完成习题的上传,很好的完成教学上的互动。
(4)微信公众号具有一定的统计功能,可以对用户、图文消息及菜单、新增关注人数及累计关注人数,已发送图文消息7天内的阅读次数,分享次数进行统计。由此,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做出及时提醒,也可以由以上的统计情况了解微课程的使用情况等,做出及时的改进。
(5)微信具有及时性。每个学生都是微信的使用者,微信消息的自动提醒功能使得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课程具有以往的网络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实时性。且每天最多可群发1条多图文消息(最多8个单图文消息合在一起)或2条单图文消息的单日知识容量已能满足微课的开发需求。
(6)基于微课公众号的课程开发简单易学。微信个人公众号的注册只需提供个人邮箱即可,注册及开发的整个过程具有良好的开发指导。但微课程图文上传等后台操作都需要管理者本人扫描二维码方可登录,这样限定了课程的开发人员。
(7)基于微课公众号的微课程建设。与课堂授课同步开发,课程的系统化伴随着课程的进行自动生成,有利于课程资源的聚合与及时完善,减少了集中开发时的顶层设计、资源构建等复杂过程,但需要开发人员的持续与坚持。
4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课开发方式探讨与实践
4.1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课程选择
对于大部分的理工科课程,其知识点明确,主要包括概念、方法、公式、实验等内容,可以用举例、推导、仿真等简单的方式实现,对于微视频的制作用简单的屏幕录制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而在理工科中的技能型课程,由于其没有繁琐的公式推导,紧贴实际应用,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没有团队及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选取此类课程作为突破口,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如办公软件、绘图软件、编程类软件课程,可以采用分解的形式将大问题分成小块,把一个问题或知识点分成几层,随着任务的实施逐渐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4.2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微课开发原则与方法
微课的开发应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用为目的,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同时要满足“主题突出,指向明确,交互性强,使用便捷”等特点。制作微课程的前提是本门课程已进行了基于工作任务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教师已对课程有深入了解和整体上的掌控,基于此的微课开发才不会形成资源浪费。而具体微课程的内容是由一门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任务构成,且同时具有“代表性、完整性、普遍性和重复使用性”[4];而微视频的内容是具体的一个命令、一个方法等微教学内容的本质性的归纳与演绎;对于一个命令中可以采用类比、递推方法学习的内容,可以用图文或练习的形式呈现。对于综合性问题和复杂问题的求解,基于经济性原则,没有必要一定将其分解并全部做成微视频,完全可以交由课堂教学来解决。
微课作为一种自主学习资源,除了要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做到短小精悍外,同时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视频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同时配以付诸情感的讲述;内容的表现形式上,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能够用图文说清的,就不用动画,简化知识的表现形式,既要避免平淡,也要避免华而不实。
以辅助教学为目的,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的微课程开发,微课内容可以随课程的进行而逐步开发,在课程的最后期末复习阶段,将以往内容进行梳理,置于微信菜单中,形成系统化知识体系。同时,微课也需要与过程性考核,积分奖励等制度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了便于手机终端学习,视频在录制过程中需要裁剪,复杂图片需要进行拆分,以便了清晰显示。同时,为了碎片化学习,微信中的图文内容不宜过长,因此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课程,必须要有内容严谨的图书资料作为参考。
4.3基于微信个人公众号的通信工程制图微课程开发
笔者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通信工程制图划分为9个大任务,每个大任务由“子任务+综合练习+技能提升”构成,每个子任务由“单个知识点+练习”构成,如表1-1所示。秉着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短小精悍的原则,每个子任务中的微视频长度一般2-3分钟。制图中样板文件的制作和坐标的确定方法等,伴随其他任务的实施而逐渐展开,以使每个任务的主题更加突出,指向更加明确。
整个课程的开发伴随课堂教学而进行,并与翻转课堂结合。具体命令的视频录制,选取经常用、易混淆、难理解的内容以举例的方式展开,以练习等形式对视频中的重点及未覆盖的知识点进行反馈检查。所有任务的呈现均是以视频+图文的方式,图文对视频中的重点或补充内容进行说明,这样使视频更加精简。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与通信工程相联系的现场图纸的绘制与审查,并根据练习完成情况所形成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进度做适当调整。课后及时将课堂上的讨论结果和解决方案,以图文消息的形式进行群发,便于即使总结与学习。每个任务的结束,即使将以往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系统化的教学内容,置于菜单中。
实践教学证明,通过基于微信公众号与翻转课堂的结合,屏蔽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扩充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活动有充分的时间可以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讨论和学习,可以实现头脑风暴,激活了学生课堂讨论热情与学习主动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基于微信个人公众号的微课程具有实时性、便捷性、互动性强等特点,使其易于推广和使用,但其结构简单,容量有限,仅能为一门课程服务,这为微课平台的开发和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建议学校对微课公众平台的开发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运行好的微课公众号可以支持其转成企业公众号,形成更加系统全面的微课资源,并形成聚集效应,构成真正的微课平台。或者可以尝试将微信公众号与网络课程等结合,使微课程的资源更加丰富和完善。并可将其延伸应用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领域。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 (1):65-73.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127):36-42.
[3]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129):26-33.
[4]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职教论坛,2014,(6):65-70.
[5]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330):94-99.
责任编辑:张隆辉
G712
A
1672-2094(2016)04-0157-04
2016-04-12
2015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编号:GDGZ15Y143)。
袁宝玲(1982-),女,黑龙江富锦人,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通信工程及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