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2016-04-13马楠楠
文/马楠楠
创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
文/马楠楠
案例背景介绍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数十年来,笔者发现学生当中存在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喜欢唱歌,但不喜欢上音乐课”。通过多次与学生交流谈心,笔者了解到他们之所以对音乐课失去兴趣,缘由。大体有三点:一是音乐教材上所选的歌曲,不符合当代学生的年龄的特点,不适应时代,学生不喜欢唱;二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过于单调、呆板。三是枯燥的乐理知识让学生感到头疼。其中第三点是学生们公认的,反映最多的。因而出现了喜欢唱歌,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
事例过程叙述
针对以上现象,适逢北京市实施课程改革,新教材摒弃了旧教材不符合当代学生年龄特点、不适应时代的缺点。笔者也抓住这一契机,除了在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方面下功夫外,重点进行教学方法的转变。例如:在令学生头疼的乐理知识的教学中,如何使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生动易学,笔者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利用儿歌、顺口溜辅助教学 儿歌、顺口溜具有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的特点,很受学生欢迎。如,在教学附点音符时,笔者就选用顺口溜:“附点附点小不点,像棵绿豆豆不起眼,我在音符右边站,它们的时值增一半。”这样同学们很快就能记住了。
用恰当的比喻,使乐理变得通俗易懂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都以形象思维为主,形象的比喻对学生学习乐理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三年级学习基本音符,笔者便拿来一块月饼,说“5–––”是一块大月饼,名字叫全音符,有4拍。“5–”是半块月饼,名字叫二分音符,有二拍。“5”是半块月饼的半块,名字叫四分音符,有一拍……这样惟妙惟肖地介绍,把枯燥、抽象的音符变得可爱、实在,学生易懂易记。
运用体态律动激发兴趣 小学生生性爱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想让他们端端正正坐着听讲,他们会觉得“累,没意思。”笔者在授课适时地加进律动,如讲解拍子、拍号时,笔者向学生示范二拍子(踏步)、三拍子(进退步)、四拍子(向左走四步,向右走四步)学生在律动中掌握了三个拍子旋律特点,笔者又向学生示范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指挥图式,学生们也当上了“小指挥家”。
在愉快的游戏之中长知识,提高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在音乐课中也有它的用武之地。如,进行节奏训练时,笔者带领学生做“猜节奏”的游戏,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的第一名同学到笔者这里来,笔者不出声,把节奏敲在她(他)们手心上,她(他)们用同样的方法依次向后传,最后一个同学大声读出拍击的节奏。游戏以比赛形式进行,看看哪组最快、最准确。这样有趣的游戏活动还有很多,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厚了。
总结与思考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明显得到了提高。学生普遍反映如今的音乐课更易于接受。
教育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在不断拓宽,也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广大的教师应该放下自己的“师者”架子。首先,自己先当学生去学习、去提高。其次,是建立新型的师关系,走进学生当中,蹲下来看孩子,与学生沟通。再者,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多样化、形象化,以迎合学生的心理和口味。笔者想如果所有教师都这样做了,那么教育一定会走向成功,让学生的身心真正的回归课堂。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马坡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