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庾村:村里的文创园区靠谱吗?

2016-04-13林江琳

海峡旅游 2016年3期
关键词:莫干山市集业态

林江琳

莫干山镇中心的庾村1932文创园开创了中国第一个乡村文创园先河。2013年10月开园,一年多的培育期,到2015年,文创园实现略有盈利。文创园的创办人朱胜萱称,庾村的发展比他想象中要好和快,这也坚定了他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乡村产业升级主力军的信心。

庾村,坐落于莫干山脚下,因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庾信的家族聚居于此而得名。这里是上莫干山景区的必经之地。1928年,辞去民国政府外交部长一职的黄郛来到莫干山散心,爱山成癖的他当下决定定居于此。22年间,黄郛、沈亦云夫妇在庾村筹款办了莫干私立小学,并以小学为中心,通过兴建农场、蚕种场、奶牛场、藏书楼及大量的农田水利工程,推进了当地农村改建工作。

几经轮回,2011年,上海伴城伴乡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中心发起人朱胜萱因旅游规划的机缘来到莫干山,考察基底环境后,他发现,这里虽有莫干山景区,但景区属于浙江省直管,本地享受不到任何门票收益;而该地作为湖州水源保护地,所有产生污染的行业:畜牧业、加工业都被清退。整个乡村,除了小农耕作外,几乎没有再多的收入来源,小农户经营一年,劳动力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正比。这导致此地年轻人宁愿离开土地去城市,乡村凋敝,社区废弃,没有业态发展。

清境原舍建筑风格为浙北民居形态,力求一切回归质朴。

看中莫干山的文化积淀和发展前景,2011年,由朱胜萱注册的清境(上海)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开始在莫干山推行“莫干山计划”,实行“山间民宿、山腰农耕、山下休闲”的联动经营模式,分别对应三个项目:清境原舍、清境农园、庾村1932文创园,分散在山间、村里、镇上。庾村1932文创园作为一个集散中心,承载了山下与山上景区的互动,扮演重要角色。

清境农园推行自然农法,采用传统的种植方法,同时结合现代技术,还原土地最原始的风貌。

文创园所在的11间蚕种场房舍,正是黄郛当年做农村改造的生产基地。朱胜萱提出文创园里的“市集”概念,是将空间、场所、舞台、市场、作坊等元素及其职能进行聚集,以之作为城乡互动的空间节点、物资集散的商业节点以及邻里关系的社区节点,并凸显当地文化价值。改造的重点是保护和保留,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保留及修复原有建筑,再嫁接新的功能进去。根据当地习俗,办大事前,一般要先搭棚。朱胜萱请来知名建筑师庄慎,在10万元的预算下,做了一个“搭棚计”。材料采用当地山里常见的绿竹,用竹棚把蚕种场所有活动空地串联起来,用河滩的石子铺好路面,营造“市集”,并对市集统一规划屋顶,改为一个与民宅风格迥异的双廊建筑群。

考虑到莫干山的骑行文化浓厚,入口的旧厂房改造成自行车主题餐厅,定位为乡村的本色清新。餐厅里装饰着各种自行车,连门把手都是车把或小零件,桌上还有车铃铛,用自行车铃呼叫服务员,独树一帜。除此之外,主题餐厅也承载骑行文化,许多全球知名的山地车品牌,选择在此举办新品首发。

在乡村祠堂被推倒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出现空白,对此,朱胜萱及其团队考虑植入书屋。萱草书屋的布置简单亲近,便于乡间孩子随意进出。算上桌凳、书架、沙发等所有物件,预算不过五万元。书籍则向城里人募捐而来。图书分类上架后,人们可以带走自己喜欢的书。书屋建成后,为持续运营,又植入茶水点心等业态功能,还有三名设计师义卖,他们利用当地材料手工制作灯具、竹篮、U盘等出售,收入划入书屋公益基金。

此外,这里还有茧咖啡、窑烧手感面包坊、茧舍(设计师客栈)等。招商也引来各种有创意的入驻者:发芽的茶屋——两个上海姑娘,做黄茶与其他健康饮品的混搭;求田问莳创意邮局——一位90后开的以植物为主题的邮局,可以将植物整体打包邮寄,售卖当地植物及背后的故事;亦素——售卖原创设计服饰。这些业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培育,从线下到线上,逐渐打开知名度。

有了新业态,更需要多样的活动,让文创园活跃起来。文创园定期设摊,农夫市集有当地农人种植的农产品与手作,“庾村百年影像展”,以一张20元的面包劵向村民交换一张老照片。每个月不少本地团体组织的文化活动,如骑行、音乐节等,文创园提供场所支持,并做业态指导。市集活跃了庾村及周边:法国山居举办了竹制品专卖会,开设了面包店;周边民宿开设了茶室,手工家具工作室……

将台湾清境农场的管理团队、设计团队请到大陆,朱胜萱希望能以此传承台湾清境农场的理念,即“人对乡村和土地的热爱,以及回归最恬静乡村的初心。”但在朱胜萱看来,台湾跟大陆有很大不同。大陆的体量更大,天地也会更广阔。他认为,只用休闲和旅游带动不了大陆乡村的发展,需要产业格局的创新和新产业的出现,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主力军,以多样化形式呈现于乡村。因此,庾村1932文创园并没有特别强调旅游和观光,而是更多地孵化小的创业项目和创新业态,相当于乡村文创孵化器。

定期举办的活动,为文创园聚集更多人气,引来更多关注。

在莫干山景区和民宿之间,庾村1932文创园扮演了一个集散中心的角色。这个集散中心不仅体现在交通上,也体现在消费上。旺季时,住在山上民宿的客人,会到山脚下喝咖啡、喝啤酒,体验啤酒节、电影节。某种程度而言,庾村1932文创园希望成为周边民宿配套的消费集结地,但目前它在业态联动、产地规模、停车配备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短板。朱胜萱希望通过软性服务来弥补,比如成立莫干山宿盟平台、成立国内首个民宿学校“莫干山民宿学院”等。

把城市里都不一定能存活得很好的文创园区搬到乡村,朱胜萱一开始的投资并不被看好。如今,莫干山总体环境利好,人流越来越多,文创园每个月都有几百名参观考察者,旺季时游客人潮涌动。朱胜萱坦言,文创园的发展比他想象中要好和快,2015年文创园开始略有盈余。盈利包括三方面,一是简单的餐饮、服务业,是基本经济来源;二是活动,包括团队考察、培训、会务、展览等;三是市集里孵化的青年创业项目,亦有资金回收。朱胜萱认为,庾村1932文创园的模式可以在全国乡村进行推广,因为它顺应时代,是在做对的事和产品。全国如莫干山这样资源优质、有一定文化基础、在一定消费能力城市边缘的乡村有很多,可以复制文化市集的模式。

在莫干山景区和民宿之间,庾村文创园扮演了一个集散中心的角色,希望能成为周边民宿配套的消费集结地。

标题

猜你喜欢

莫干山市集业态
为新业态撑起“社保伞”势在必行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来野·莫干山民宿
徒步莫干山
市集
商圈场景:“市集”+“体验互动”
播客Podcast业态分析
新业态 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