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路径探析

2016-04-13周超玥浙江理工大学

消费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非营利公益政府

周超玥 浙江理工大学



我国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路径探析

周超玥浙江理工大学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社会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在不断的深化改革中,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实现社会问题社会自我承担与调节。近年来,社会企业作为一种既不同于政府与私营部门,又区别于非营利组织的新兴社会组织形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与了解。并且在我国已经出现了一批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企业。社会企业作为社会治理的创新主体角色,通过怎样的路径选择来参与社会治理,是当前我国社会企业发展初期阶段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社会企业经验以及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我国社会企业可以通过非营利组织转型、政府引导与企业自发三大路径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成为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主体之一。

关键词:社会企业社会治理发展路径

一、社会企业的概念

社会企业起源于西方国家,一般认为社会企业的概念最早源于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提出的社会经济概念。但西方国家对于社会企业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可,大致可分为欧洲和美国两派较为不同的概念界定。

在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社会企业是指任何可以产生公共利益的私人活动,具有企业精神策略,以达成特定经济或社会目标,不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追求,且有助于解决社会排斥及失业问题的组织。

美国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处于纯慈善与纯盈利之间,即处于非营利组织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多元混合连续体,其最终以促进社会事业或对公共财政有所贡献为目标。

在社会企业的概念界定方面,我国学者与欧美的研究本质上是一致的,大致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从社会企业的混合体特征角度,王名等把社会企业定义为“致力于社会创新,以实现社会效益为目的的企业”,他们认为“社会企业是一种介于公益和营利之间的企业形态,是社会公益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表现为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双重属性、双重特征的社会组织。

从社会治理创新角度,俞可平将社会企业定义为以公益性社会服务为主要目标的组织机构,运用市场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社会创新理念的新型组织形式。

从价值观角度,潘小娟从社会企业所包含的共同要素出发,认为社会企业是具有明确社会目标,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使命,通过商业手法获取利润且经济有限利润分配,拥有较高独立性,实行社会所有制的多元参与社会治理组织。

二、我国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社会企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其社会治理参与呈现分散状态。据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我国已拥有社会企业约2000家,预计到2018年将会达到5000家之多。当前我国社会企业呈现出发展多样化的特色,但主要表现为非营利组织转型、政府引导以及社会自发这三种社会治理参与路径。

(一)非营利组织转变路径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已有较为长远的发展,但近年来,具备公益性与非营利性特质的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组织架构、资金、社会公信、政策等方面的阻碍,以至于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不能很好的发挥社会治理作用,种种原因促使其向社会企业转型。非营利组织转变为社会企业,主要是从资金渠道的转型,由以往的依靠社会捐助与政府补助转为以商业化的方式获得收益,以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事实上,我国目前的社会企业中,很大一部分是由非营利组织转型而成,因此这也成为了我国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一个主要路径选择。

(1)非营利组织转变路径的优势。第一,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企业在组织理念与功能上有极大的相似性,都体现出公益性的价值目标取向,且两类组织都是以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发展为使命,活跃在就业、扶贫、教育等社会问题突出的各个方面。可以说,非营利组织是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组织理念与功能上起到了承接与发展的作用。第二,我国非营利组织在组织的成立与架构上,通常需要通过单位挂靠的形式进行登记注册。这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上遭遇的政策阻碍,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却成为了非营利组织为可持续发展,转变组织属性,转而成为社会企业的一个契机。第三,非营利组织在社会问题解决的具体事务方面具备专业性,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相关的社会关系网络与人才团队。而在转型为社会企业之后,这些方面就成为了社会企业的。

(2)非营利组织转变路径的劣势。第一,由于我国社会企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社会各界对于社会企业的概念存在认知模糊的情况,而传统社会公益的非营利属性,让社会各界较为难以接受商业化模式运行的社会企业发展模式。第二,近年来由于我国非营利组织遭遇的社会公信危机,使得社会各界对于非营利组织转型而来的社会企业同样表示出信任度方面的疑惑,不利于社会企业在社会治理领域施展拳脚。第三,非营利组织依靠社会捐赠、政府拨款的资金筹集渠道,缺乏商业化运作的经验,在社会企业转型初期,必然会遇到商业化运作的难题。如何将商业化手段嵌入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是非营利组织转变型社会企业路径选择的一大难题。

(二)政府引导路径

政府作用在社会治理中无疑十分关键,并且目前我国仍是政府主导型社会,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表现出行政化属性,因此那些由非营利组织转变而来的社会企业则暂时无法摆脱政府行政化的领导与干预。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企业思想逐渐被地方政府接受,出现了由政府牵头,以政策及税收优惠等引导企业创办的社会企业,成为我国独特的一种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路径选择。

(1)政府引导路径的优势。第一,我国作为政府主导型国家,政府具有治理社会的强大职能、优质人才与资源配置,那么由此可见,在政府引导下产生的社会企业,必然受益于政府的一些政策与便利,从而减轻了社会企业自身的负担,能够倾注更多的精力

与能力进行社会问题的解决。第二,政府有意将社会治理的部分权力还权于社会,而企业则利用市场的优势与资源,实现社会公益的可持续发展。在政府政策引导下自上而下建立的社会企业,有利于整合政府与企业双方资源,实现政企共赢。第三,对企业而言,成功企业为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或者企业家为实现自我的价值,通常都会活跃于社会公益领域。但通过捐款等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可以说,企业在社会公益领域存在一些盲目性,而政府引导刚好与企业进行对接,实现企业在社会公益、社会治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政府引导路径的劣势。第一,政府引导路径中,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利益对于企业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那么由此进入社会治理领域的一些社会企业,可能造成经济目标大于社会目标的状况,这有悖于社会企业的真正意义。第二,政府引导下的社会企业,与财政、税收、残联等部门息息相关,这其中就可能存在政府部门凌驾于社会企业之上,过多干预社会企业的发展与经营,从而使社会企业沦为政府行政化的部门。第三,当社会企业有了政府的庇护,一些具体的社会治理问题都有一套政府的衡量标准,社会企业在达到这个标准之后,其继续改善社会问题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考量。

(三)社会自发路径

从概念上来看,由社会自发形成的社会企业,是最具社会企业商业与公益二重性特质的社会企业类型。因为这一类型的社会企业,其本身就是企业,以企业的身份与模式来进行社会公益,是目前我国存在的另一种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路径选择。

(1)社会自发路径的优势。第一,多元化资源整合。社会治理强调调动社会活力,运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一般来讲,我们通常会从人力、物力、财力三个角度来分析资源,那么从资金、信息、人脉这三方面更能直观地了解社会组织的资源结构,社会企业亦是如此。第二,企业自发行形成的社会企业不以社会捐款与政府补助为主要资金来源,做到经济上的自我造血,自给自足。这是当前我国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典范,也是未来我国更多社会企业值得借鉴的一个方面。第三,本身是企业的社会企业,具备专业的商业运作能力,能够比其余两种路径产生的社会企业更加充分的利用市场资源,利用商业人脉,从而为社会治理范围与功效的拓展提升提供良好平台。

(2)社会自发路径的劣势。首先,作为商业化运作的企业,市场经营是他们的强项,但社会公益领域则无法与一些非营利组织和政府部门相提并论。如何找准社会问题产生的关键,从源头去真正解决一些问题,是这一类社会企业所较为欠缺的能力。其次,这里同样涉及到社会企业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追求的平衡问题。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投身社会公益领域,必然会牺牲一部分的利润为代价,如何摆正企业的价值心态,也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经验去摸索。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路径大致可归纳为三类,但从我国目前的社会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无论哪一种发展路径,只要能够真正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改善一些社会问题,都应该值得被鼓励提倡。

参考文献:

[1]OECD.Social Enterprises[R]. OECD,1999.

[2]王名,朱晓红.社会企业论纲[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0,(2):1-2.

[3]俞可平.发展社会企业,推进社会建设[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9):3-4.

[4]沙勇.中国社会企业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周超玥(1990.10-),在读研究生,浙江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非营利公益政府
公益
公益
公益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公益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
“营利性与非营利”不能再混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