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毕业生与企业零对接问题的探讨

2016-04-13李福涛沈阳大学

消费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素质岗位

李福涛 沈阳大学



高职毕业生与企业零对接问题的探讨

李福涛沈阳大学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每年高职毕业生数量快速增长,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众多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在对高职学生当前的就业定位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高职院校、社会就业需求和学生自身情况等几个方面,阐述与企业零对接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零对接就业定位课程标准

在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下,我国人才市场的竞争也随之加强,高职毕业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一形势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把高职教育打造成具有职业特色的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就业率,真正实现与企业的零对接,对高职教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就业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之处,教育部在全国第一届高职高专的教学工作会议上,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界定: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从宏观上明确规定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就业去向,对高职院校来说,重要的就是如何把这一宏观上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各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去,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中,真正地去实现培养目标。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进程上看,目前正处于工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的阶段,造成这个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线高技能操作人员。据中国国情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数控工人中,技师缺口达60万人,高级程序编写员,缺口为42万人,高级模具工缺口为40万人,有些企业甚至因缺少高级数控技师几乎面临停产的窘境。从现实来看,近一年来企业用工需求大幅增加,很多企业招聘不到一线操作者,加工行业、餐饮行业、物流业等等都是如此。全国知名大企业如:苏宁电器、华晨宝马、三一重装、北盛集团、北京东方等企业,都在为自己企业的员工招聘,特别是一线操作员工的招聘四处奔波。这一现象与全国空前紧张的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见,对作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就业市场不是问题,问题在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被用人企业认可的合格高职毕业生。

二、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毕业生能力的现状分析

高职毕业生目前的能力状况未见起能为社会所接受,通过近几年和用人企业及部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可概括为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人才培养目标认识上的模糊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格在高技能性,技术应用型等,然而对他们就业岗位的认识,学生本身,学生家长,甚至一些高职工作者,却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很多人依据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仍把学生就业的关注点落在技术人员、管理者、白领的层面上,不愿意面对“一线工人”的现实。这一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仍沿袭本科教育的模式,致使人才培养规格偏离高职教育。

2.教学计划执行上的不科学性

部分高职院校虽然能认清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在执行上却并未针对高职教育的就业去向,去重构其课程体系。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从整体上看没有统一的、系统的国家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无法为工作的界定、工作评价和操作技能提供指南,同一地区、同一专业、同样的课程名称有时不同;或同一课程名称教学内容也不同。这种状况导致了我国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具体说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陈旧,没能跟上企业现代化生产所需;二是教学内容中的实践环节被忽视或重视不够等。

3.高职院校审批环节上的随意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设立,审批权限已下放到了省厅,各地政府为加速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审批上把关不严,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专业设置、社会需求等环节缺乏认真的考证,致使一些不具备基本办学条件的高职院校获批,甚至有些刚刚改制的院校,有什么条件就开办什么专业,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程,他们根本谈不上对高职教育内涵的理解,更谈不上如何去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声誉。

4. 学生工作岗位能力的缺乏性

高职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企业的角度看,大部分岗位要求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工作经验,希望毕业生上岗后就马上能胜任工作。而高职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欠缺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毕业生求职群体跟不上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岗位能力和专业知识不能满足岗位所需,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企业所说的动手能力正是学生所学专业对应岗位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形成岗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教学,这种能力恰恰又是形成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确立岗位能力导向实践教学的优先地位是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

5. 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性

高职学生属于高考的最后录取批次,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低收入家庭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较差,生存的压力较大,故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关注重点一直就落在就业的“硬能力”的准备上,而对其它的“软能力”的储备缺乏重视,他们的课余时间一般用来赚学费或生活费,较少参加社团活动,除专业书以外,其他的书籍很少涉猎。上述原因造成了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不高,与现实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另外,还有些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对供大于求的总体趋势把握不准确,择业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只有搞管理,拿高薪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上述问题归根到底,是学生的质量问题,也是造成毕业生和企业无法对接的矛盾所在。

三、高职毕业生与企业零对接措施

1.实施“2+1”教学模式

遵循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做法,设计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宗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 “2+1”教学模式。即对三年的教学体系进行有机的分解,实施2年的校内理论教学与必要的实践训练,1年在岗位实践教学。重点是利用合作教学或现场化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完成1年的实践教学。即对于部分重点实际应用技能的训练内容采用顶岗实践或现场化训练,达到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零对接”。

2.课程设置应与企业需求技能衔接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设置的职业岗位定向的高等教育。其特点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专业教学内容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的实践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基本顶岗工作,实行学历证书与技能考核证书,“双证书”毕业制度。

3.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对接

一切真知都产生于工作当中。用粉笔讲生产,用书本谈服务,在教室讲营销,这样的做法是不可能满足要求的,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各专业在校内外建立实训、实习基地,把单位生产线引入校内,模拟教学与岗位教学;并探索与知名大企业联合办学。将实践教学走出教室,走下讲台,到生产服务一线(或模拟生产一线)实际环境中去,通过教学、实验、实训、实习与企业实践相融合。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媒体,整合间接和直接两方面教学资源,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和实训,逐步实现学生“职业化”目标:即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从小的实验项目开始,到校内生产性实训,完成校内实践教学。然后再从校外实习,到最后顶岗实习,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

4.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提高就业质量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还不高,不论从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方式、教育的水平和培养人才的质量上都与世界先进国家差距较大,难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习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借鉴他们的发展经验,给予我们以下启示:

(1)成立管理委员会,即管理委员会模式。在政府的支持下由专业行业协会、企业管理层与工程技术人员等组成专业管理委员会,对高职专业建设、发展,专业教学,培养方案等提供咨询、监督、指导.以及协助解决实习训练、兼职教学、指导学生就业等问题。

(2)合作办学模式。由用人单位与学校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同商定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过程、组织实习,企业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享受学院提供的技术成果与服务。

(3)合作培训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职业培训,为企业成为学习型企业提供教育支持,同时也可作为应届毕业生岗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提供保障。

即我们应构建灵活有效的教育调节机制,形成开放型办学格局。打破自我封闭的现行办学模式,多渠道构建教育调节机制,与社会接轨、与企业结成亲密联合体,一方面可以共享企业的资源,为学生的实习实践提供优越的条件,同时,还可以通过企业反馈,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略,提高就业质量。

5.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首先,通过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使高职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强化学生正确的做人原则,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人生信念,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检点自己的言行,提升道德素质。

其次,在校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和了解社会,锻炼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根据社会的需要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也把在实践中不懂的问题带回学校,请教老师或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解决。

再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将素质能力教育作为高职校园文化的主题,在学校开展以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艺术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挖掘个人的潜能、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按照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采用的“2+1”教学模式,科学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其培养的人才能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在社会中有无用武之地;是否符合岗位需求。归根结底是看其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及就业质量如何。

就业的本质是社会对求职者素质的需要和认可,因此,高职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和认可的素质,也就成为了就业的重要因素。对高等职业学院或普通高校的高职专业来说,还应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应当地产业发展需要,让培养的人才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并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即按专业所对应岗位明确其执业素质。例如,在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都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术应用人才。像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岗位,在我国属于需求量较大而人才供给不足的职业岗位,它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较好的理论知识,还要能够熟练的使用CAD/CAM软件和数控机床编程能力。它担负着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等领域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陈淼根,试论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就业教育策略 [J] 《出国与就业》2010(3)

[2]杨燕,邓航蕾,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素质与能力调查 [J] 《科技资讯》 2008(33)

[3]白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及指导策略——从就业价值观层面分析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策略 [J] 《卫生职业教育》2010(11)

[4]肖贻杰,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高职教育对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 [J] 《职业技术教育》 2010(13)

作者简介:李福涛,沈阳大学学生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毕业生素质岗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