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贵安新区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对策——贵州大学“SRT”课题项目
2016-04-13周睿陈文勤邓维刁元潼贵州大学
周睿 陈文勤 邓维 刁元潼贵州大学
浅析贵安新区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对策——贵州大学“SRT”课题项目
周睿陈文勤邓维刁元潼
贵州大学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构成极大的威胁,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演化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生态建设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以贵安新区为例,探索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关键词:贵安新区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来自于贵州大学“SRT”计划课题项目,由贵州大学“SRT”项目资助,资助课题名称为:浅析贵安新区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
一、贵安新区生态建设发展趋势
贵安新区的生态建设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构建起一种高效、持续、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工业化、信息化、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实现了经济、社会及生态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呈现出可持续性、创新性、全球性的发展趋势。
(一)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贵安新区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产区内资源进行深加工,纵向延长产业链,横向实施产业藕合,增加其附加值,战略性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区域内进行产业集聚,注重规模效应,系统科学的划分各功能区,发展现代制造业,建设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种植绿色无公害产品,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将会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性。贵安新区是创新建设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区,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道路,坚持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的发展理念,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区域内功能区布局,以产业增长来实现城市发展,不断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和贵安新区建设。
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贵安新区根据积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创新打破贵阳、安顺行政区划的束缚,不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集中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
(三)全球性。贵安新区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和自由贸易区等平台,积极争取与国际接轨,广泛开展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二、贵安新区生态建设的对策
(一)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绿色农业,贵安新区发展生态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有利于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贵安新区在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发展三大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统一,提高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三)帮助居民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贵安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缺乏明确的环保理念,所以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宣传,强化本地区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树立低碳生活、绿色消费、节能减排的环保理念。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开展绿色生活专题知识讲座、印制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册等针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和个人素质,树立对生态保护的主人翁意识,从而使得居民的生态文明建社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帮助大家直观认识水质污染、水质恶化造成的饮水困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从而使得人们认识到减少生态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帮助大家形成一种崇尚节约环保,杜绝浪费污染的生活方式,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逐渐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杜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餐具、塑料袋等,形成低碳生活的绿色生活理念。
(四)发展特色旅游业。贵安新区的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具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景观,夏季凉爽有利于发展避暑旅游,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悠久而神秘的民族文化,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城市,蜡染、刺绣、挑花等传统民族工艺技术精湛,民族节日内容丰富。其次,贵安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交通便捷,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贡献。
(五)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贵安新区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为新区生态建设提供政策、资金的支持,而贵安新区的生态建设发展模式可以为政府提供试点经验。企业可以为贵安新区生态建设提供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新区可以为企业提供工业园区,在全国或者全球范围内提供展示技术和产品的品台,新区将会和企业共同推进技术创新。高校可以为贵安新区生态建设和当地发展提供各类人才,新区可以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工作岗位。
三、结论
贵安新区成立以来,着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际化山水田园生态城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并积极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屏障,发展生态旅游业,注重污水治理,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静利,郭燕枝.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成效和未来展望[J].农业展望,2011( 11) .
[2]单晓娅.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苏维词.朱文孝.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
[4]贵州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2006:2007.
作者简介:周睿(1993-),男,贵州纳雍人,汉族,贵州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