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鸨:新疆库鲁斯台的半年时光

2016-04-12徐国华马鸣吴道宁

森林与人类 2016年3期
关键词:换羽雄鸟雌鸟

徐国华 马鸣 吴道宁

新疆塔城南部的库鲁斯台草原,有一望无际的天然草场,有野柳林、苇子滩、芨芨草,有潺潺流淌的无数小溪,有清澈如练的额敏河……观鸟者可以在这里同时看到大鸨、小鸨和波斑鸨,可谓国内唯一的三鸨云集之地。三鸨中,小鸨不仅有美丽的外貌,还有动人的身世和有趣的行为。

数量集中地

小鸨属于中型地栖性鸟类,外形似鸡,别名地鸡子,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国际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近危物种和《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它们繁殖于欧洲南部和东部、北非、西亚和中亚,越冬区在北非、西亚和南亚一带。

在中国,小鸨见于新疆、甘肃、宁夏等地,为该种繁殖区的最东界(边缘),分布区呈岛屿状。它们偶见于四川南充(迷鸟),越冬于南亚、西亚及非洲北部。新疆是中国小鸨的主要分布地区,主要见于新疆伊犁河谷、塔额盆地、福海荒漠草原等地。在南疆叶城、桑珠(株)、喀什、巴楚、塔什库尔干也有记录。曾有记录小鸨在新疆天山繁殖,尚需核实。

在新疆,小鸨数量记录最多的地点,是在边境地区的一片草原。有鸟友拍摄到照片,最多时可数出126只小鸨。这一片美丽的草原叫做库鲁斯台草原,它位于塔额盆地腹心,是全国第二大连片平原草场,美丽的额敏河从盆地中间流过汇入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湖。每年4月至6月,汛期如约而至,湿地水草丰美,植被茂密,草长莺飞,风吹草低,一片莺歌燕舞的景象。在这片饱含雨水的土地上,同样抚育了大片的草原。2014年10月正值国庆佳节,我们一行来到也门勒乡,试图一睹小鸨的芳容。

觅食和繁殖

库鲁斯台草原以温性草原类为主,水源丰富,植被覆盖度极高。夏季野草疯长,为小鸨提供了丰富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是小鸨在新疆的主要集群停歇地。小鸨喜欢栖息于开阔、平坦或地形起伏但视野开阔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干燥草原,对光裸的地区或湿地并不感兴趣。最初以为小鸨只吃蝗虫,其实它的食性很杂,以植物性为主,食物匮乏时也吃无脊椎动物如螺丝、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育雏期捕抓昆虫,尤其是蝗虫,偶尔吃小型脊椎动物,如蜥蜴、湖蛙等。它们的植物性食物有嫩茎、叶、谷粒和嫩草,也吃菜籽和植物的花朵。在不同季节,小鸨的食物成分差别也很显著。

库鲁斯台草原植植物种类多,长有羽茅属和艾蒿属等耐寒植物,小鸨常以小群方式在这些地区觅食。

在一些弃耕地和农田边缘,小鸨常选择长有苜蓿、卢喜豆和草木犀的场地营巢,这是为了用这些植物作为食物和遮蔽。在也门勒乡观察记录到百余只集群小鸨后,连续两年(2014年-2015 年)对该草原小鸨的种群分布、集群情况进行了初步观察。每年8月底,小鸨开始集群,9月中旬种群达到最大,最多的种群能达到160多只,随后陆续迁走,10月中旬全部迁离新疆。小鸨飞行快捷有力,能够飞到任何所需要的高度,善于摆脱追踪者,为了逃避干扰,它们宁可放弃合适的栖息地。

在非繁殖季节有聚集成大群的行为,白天活动,有时可达几千只。小鸨的巢是利用地面的浅坑或将周围植物踩进坑中,由雌鸟建巢和孵蛋,蛋为卵圆形,光滑有光泽,橄榄褐或橄榄绿色。每窝产卵3枚-4枚,最多6枚。遇到毁巢或失卵,雌鸟能补充产第二窝蛋。可能在产完最后一枚卵之前就开始孵蛋了,孵化期20天-22天。雏鸟同时出壳,早成鸟,出壳不久即可离巢,由雌鸟带领、照顾和喂食。幼鸟5日龄能自行觅食,20日-30日龄即长出飞羽,50日龄-55日龄已与成鸟相差无几。幼鸟与雌鸟一起迁徙,并度过第一个冬天。

通常小鸨成鸟在繁殖后换羽,体羽和尾羽于5月下旬至9月下旬陆续更换,但主要是在7月-8月更换。它们的初级飞羽有顺序地脱落,6月-7月开始换内侧第一枚,至10月换到由内到外的第五枚(有时到第四、第六或第七枚),因冬季即将来临而停止换羽,以减少体内能量的支出。次年春季它们不更换初级飞羽,次年夏季开始更换外侧的初级飞羽,但此时内侧已换过的初级飞羽又开始第二轮的换羽。成鸟繁殖前换羽,时间在12月下旬到5月,但主要是在3月-4月,仅部分换羽,如头部两侧、颌、颈和胸羽。偶尔换上背、肩和胸侧羽,但不换冠羽和眼先羽,也不换其余体羽和尾羽。

小鸨在新疆的繁殖期为4月-5月,但是繁殖的资料目前未见报道。根据国外的报道,雌鸟1岁-2岁开始繁殖,雄鸟要到2岁才能繁殖。

雄鸟有占据领域的行为,早春到仲夏领域性强,保持领域达4公顷~6公顷,有的领域较小,但不小于1公顷。巢间距为200米。配对形式有单配和多配(2雌-3雌)两种形式。

雄性小鸨求偶时,竖立领羽并展开尾羽,围着平卧在地的雌鸟转圈,有拖翅行为。雄鸟在群内集体炫耀,会发出表示对抗的“噗——噗——”的喷鼻声,偶尔同时跺脚、拍翅并跳跃。喷鼻后,接着是闪电式地摇头,随后上下抖动长在颈部的黑色蓬松羽毛,以笔直的姿势腾空,发出叫声,不仅露出黑白相间的领部花纹,也展露出白色腹部。

小鸨求偶多发生在黎明和黄昏,张开翅上的大白斑更显眼,能产生和声音信号同等重要的视觉效果,这可能也是对附近其他雄鸟的警告。求偶的过程中雄鸟间会时常发生争斗。进攻的雄鸟常以俯身的姿式跑向对方,在追逐其他鸟时将头昂起,被追赶时通常选择逃走或隐匿。雄鸟间的格斗包括啄喙、啄头、对踏和撞胸,雄鸟可能在彼此领域的边界上互相追逐,以在争夺的边界上并肩跑一段路后结束冲突。冲突和驱逐与大鸨很相似,用于对付空中和地面上的敌人,表现为突然弓背,竖立并张开尾羽,突然张开并抖动两翅,头向后缩靠在背上,喙指向对方。

迁飞何方

小鸨有迁徙的行为,但是人们对它的迁飞路线和越冬地并不十分清楚。一般都在9月、10月南退至越冬区(南亚或北非),翌年4月北返至繁殖区。虽小鸨在南北疆许多地点均有分布记载,但由于中国处于繁殖区边缘,种群数量稀少,近60年在野外无准确繁殖记录。

2014年 9月新疆观鸟会、荒野新疆等组织人员在塔城观鸟,在库鲁斯台草原观察记录到百余只集群小鸨,2015 年也观察到了该小鸨种群的分布和集群情况。

在新疆,小鸨停留期只有半年左右,4月-9月隐居于荒郊野外,很难被发现。到 8月底开始小量集群,每群少则 4只-5只,多的有40只-50只,9月中旬达种群最大(达160只)。这时牧民开始打草,熙熙攘攘,小鸨已无处藏身。恰在此时,观鸟者出现了,小鸨只好在灌木丛中与之周旋,东奔西窜,躲躲藏藏。只要一起飞就容易被发现,十分狼狈。随后陆续迁走,10月中旬全部迁离。集群小鸨日间行为以取食为主,主食草种子及各种昆虫,伴有警戒、行走、飞行、理羽、休息和其他行为。

近半个世纪以来,小鸨分布区不断萎缩,呈现出隔离化、破碎化、岛屿化的趋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已从东欧、北非等许多国家绝迹。令人惊喜的是,中国的小鸨种群数量有增长之势,从以前的几十只增加到现在的400余只。随着库鲁斯台周边开垦加剧,湿地逐渐萎缩,额敏河水断流,使干旱化草原面积扩大了,反而为鸨类的生存提供了契机。

猜你喜欢

换羽雄鸟雌鸟
傲娇“天鹅”换羽归来
为什么一般情况下雄鸟比雌鸟更美丽?
蛋鸡人工强制换羽方法
换羽新生当高参
知更鸟先生也是“模范丈夫”
笔·枪·魂——讲述“军事记者摇篮” 满载荣光 换羽高飞
麻雀能感知配偶是否“劈腿”
善待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