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鸨种群的恢复与希望
2016-04-12邸志鹰杜崇杰
邸志鹰 杜崇杰
东北林业大学的鸟类学家刘伯文教授曾经告诉我一段旧事: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繁殖的大鸨冬天来中国越冬,可是到了春天回到俄罗斯繁殖地的大鸨数量减少很多。俄罗斯的科学家十分不解,就来中国寻找原因。
大鸨是我国草原上最大的鸟。全长约120厘米,体高在60厘米-70厘米,站在那差不多跟一个小孩一样高,一只大鸨重十几千克。大鸨的雄鸟比雌鸟大,有时雌雄体形差出一倍,大的雄鸟体重可以达到15千克,肉跟一只羊相差不多,在食物缺乏的年代,打大鸨成了大鸨越冬地普遍的狩猎活动。
大鸨羽毛漂亮华贵,欧洲贵妇人喜欢用它插在帽檐上作为装饰品,过去中国曾组织出口。大鸨是鸟类中极难进行驯化的种类之一,动物园中展览的大鸨都是收购的野生大鸨。冬季大鸨集大群,活动比较有规律,它们怕人但是不怕家畜,有些枪手混在牛羊中向鸨群靠近,进入射程后举枪射击,有时一枪出去几只大鸨便应声倒地。
有位美国学者在蒙古国西北部利用卫星接收器环志大鸨11只(10雌1雄),并跟踪三年,成功清楚调查出了11只大鸨3年来的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路线。11只大鸨中,除一只雄性的没有迁徙,一只迁徙几百公里就遭猎杀外,其他全都飞到了中国的陕西、山西越冬。遗憾的是,3年过去,她环志的大鸨只有2只还存活。死亡的9只中,3只在蒙古国遭猎杀,3只在中国撞上了高压电线,还有被狐狸吃掉的和失踪的,非常不幸。
全球大鸨有5个种,分别是大鸨、阿拉伯大鸨、科里大鸨、印度大鸨和澳洲大鸨。它们曾经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方草原地带——西起欧洲南部、摩洛哥北部、中东、阿富汗北部、中亚,到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国,往东一直到俄罗斯东部。在国外,大鸨也曾经是猎手喜欢的猎物。
自19 世纪以来,全世界野生大鸨的数量一直在下降。1838年大鸨在英国被打绝了。接着大鸨相继从瑞士、瑞典、丹麦、荷兰、法国、希腊、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国消失,现在分布在东欧各国的大鸨数量也不多。据科学家们调查统计,目前世界上大鸨的总数量大约为3万只,其中中国有800只左右。中国把大鸨列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也将大鸨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
猎杀是大鸨减少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若干年前中国没有禁枪禁猎的时候,大鸨还有很多,现在没有枪了,数量却在大幅减少,这里面很能说明问题。多位从事大鸨保护多年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领导都认为,目前大鸨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减小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干扰。大鸨在内蒙古的多个繁殖地大多面临过度放牧的问题,还有气候变暖、土地沙化等问题。去年在内蒙古的两个保护区调查,保护区工作人员无不忧心忡忡。他们认为,过度放牧导致大鸨繁殖期无法全孵化,土地沙化和干旱造成食物减少,机械化割草更是给大鸨生存带来很大的威胁。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越冬地。早年的调查记录显示,江西、安徽、湖北、江苏等长江流域省(市)都发现过大鸨,现在这几个地方已经很难看到大鸨的踪影。目前越冬种群比较稳定的河南黄河湿地,大鸨也同样面临生存的问题。当地农民不再种植小麦、玉米,而是选择了收入更高的棉花等其他经济作物,并伴随土地整理开发、种树、打井等等,大鸨无处觅食,无处栖息,没有足够的空间起飞,大鸨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
建立保护区给大鸨种群恢复带来了希望。内蒙古兴安盟境内的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的交界处,是中国的第一个大鸨保护区。这里是中温带草原向草甸草原的过渡地带,远处连绵的大兴安岭如一个水墨长轴缓缓地展开。正是在这里,刘伯文教授对大鸨开展了长期的观察研究,他也为这里建成中国第一个大鸨保护区作出了努力。
图牧吉保护区的辖区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总面积为94830平方千米。保护区辖地禁止放牧,草原的草很高,在草丛中有稀疏的山杏灌木,而在周围其他未受到保护的草原一般是看不到灌木山杏的。车子行驶在草原,不断遇到鹞、灰头麦鸡、白腰杓鹬和几种百灵等鸟类,这里也是丹顶鹤、蓑羽鹤、白枕鹤等珍稀鸟类的繁殖地和栖息地。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鸨在图牧吉每年繁殖300多只,春季迁徙数量800只以上。到90年代中期,大鸨在这里的繁殖数量下降到50只左右。保护区建立后,加强了大鸨栖息地的保护管理,近年来大鸨种群数量开始逐年回升。
目前每年在图牧吉保护区繁殖的大鸨达100多对。加上周边地区繁殖个体,图牧吉周围草原区繁殖大鸨已经达到150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