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媒介审美泛化的动因探究——以女性网络自拍为例

2016-04-12薛万庆谢方方

视听 2016年11期
关键词:解构媒介主体

□ 薛万庆 谢方方

手机媒介审美泛化的动因探究——以女性网络自拍为例

□薛万庆谢方方

手机媒介的功能多样化带来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高度泛化。以女性网络自拍为例,手机媒介泛化社会审美主要表现在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审美解构表现为从亚文化形态到潮流兴起,再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变中自拍对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审美建构表现在网络自拍对女性审美和身份的重构。在分析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的基础上,指出手机媒介审美泛化的原因在于满足审美创造者的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男性审美主体的指导和影响,手机媒介技术的催化。

手机媒介;审美泛化;女性网络自拍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第五媒介”日益普及,使媒介文化研究领域更加宽泛。手机在媒介化的进程中,使得传播模式和社会审美特征被进一步重构,文化范式也发生了明显转变,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审美趣味也随着手机媒介的普及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如大众审美的泛化现象,并表现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手机为媒介的审美活动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依赖手机的女性网络自拍行为。本文以媒介技术和市场为切入点,立足手机媒介的传播特质,参照当代女性网络自拍的行为和心理,阐释手机媒介促使大众审美情趣泛化的表现形式,并从审美创造者、审美主体等多个角度分析手机媒介引起审美泛化的原因。

一、手机媒介审美的背景解析

手机的流行使得大众文化的审美多以手机作为媒介进行审美活动。手机媒介的泛化主要是指手机作为媒介的广泛性和优越性,从而在传播形式和内容上影响和改变社会审美趋向。

(一)手机媒介的功能泛化

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手机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硬件参数的增强、软件设计更加人性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功能的多样化。在技术升级中,手机由传统通讯功能逐渐向非通讯功能转变,并改变用户的媒介接触习惯和审美取向。“根据性质、用途和相关性,将手机功能划分为屏幕、数据连接、照相、网络数据、智能、多媒体、音乐、存储、外形、传感器、其他、办公和电话十三类,并将演变过程归纳为实用、时尚和娱乐三个阶段”。①其中智能性和便携性是手机媒介功能泛化的写照和动因。手机媒介的便携性特点使得手机媒介消除了其他媒介对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的分割,是一种具有较强伴随性的媒介。便携性的媒介能够获得更多的用户,因此便携性也为手机媒介提供了审美泛化的用户基础。

(二)手机信息传播形式和内容泛化

手机媒介的信息传播形式和内容对互联网传播形成了进一步的解构和再建构的作用。首先,就手机媒介的信息传播形式来看,手机功能泛化不仅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手机用途,还把手机从单纯的人际传播发展到了大众传播功能。而这一切都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和运行在手机媒介上的多种多样的软件得以实现。例如,微信不止是即时通讯工具,其朋友圈的分享按钮同样具有新闻传播功能。其次,就手机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来看,速食的快餐文化特征明显。即传播内容的广度大于深度,缩小不同层级受众的知沟,信息解码趋于一致性。同时,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手机媒介不需要像网络初期借用电视内容那样,其海量的原创内容足以自给自足。泛化的传播主体所创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易于传播。以风靡网络的“小咖秀”手机APP为例,用户录制搞笑视频上传分享,获得点赞,一时间占据了App store总榜第一名。大牌明星的加入和分享增强了手机作为一种媒介的娱乐性。

二、泛化:手机媒介审美的解构与建构

手机媒介的泛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人们的日常生活审美趣味也会随时代而逐渐改变,审美泛化问题日益突出。手机媒介所带来的审美变化其实是一种针对传统精英垄断文化的解构主义的后现代文化,表现为日常生活审美化。自拍对主流文化的解构和对主流审美情趣的再建构是手机媒介审美泛化的主要写照。

(一)女性网络自拍的审美解构

英国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提出的审美泛化主要是指日常生活审美化,包括艺术的亚文化、将生活转化为艺术品的谋划以及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从自拍文化兴起到当下的流行,每一个阶段都体现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

1.女性网络自拍潮流的兴起:生活艺术审美的崛起

随着手机前置摄像头成像和编辑技术的成熟、移动互联网传输和分享功能的便捷,自拍图像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为了迎合该需求,自拍软件开始寻求更加符合大众的、一致性的审美特点并加以谋划。从自拍的图像元素来看,嘟嘴巴、大眼睛、尖下巴等人像结构被认为是美;从自拍的行为方式来看,45度角、使用自拍杆等行为是优势的自拍成像方式;从自拍后的行为来看,编辑处理、网络上传是最普遍的行为。以图像的编辑处理为例,借助智能手机运行的具有美图功能的APP,如“美图秀秀”“天天p图”等,自拍照可以进行宽广的修饰,从而成为具有一定艺术成分的大众审美客体。同时,自拍以女性为主,并充当了审美客体创造的把关人角色,其审美水平高低是把关审美客体质量的保证。为了提高女性自拍的质量,甚至形成了经济学中的一个细分市场,即为了满足女性自拍而产生的市场,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女性自拍专用的美图手机,其前置摄像头达到了惊人的2100万像素。女性网络自拍潮流的兴起是把生活主动艺术化的行为表现,生活艺术化或者艺术生活化成为当下人们的一种追求。德国后现代美学家韦尔施指出:“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学的外衣,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也愈益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的建构。”从而“把都市的、工业的和自然的环境整个儿改造成一个超级的审美世界!”②

2.审美泛化的充分表达:图像符号的日常生活化

媒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媒介传播技术使得信息泛滥,影像符号开始流行,充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以文字符号为主的传统媒介到当下以影像符号为主的新媒介,浅表的影像符号降低了认知的成本,增加了广泛传播的可能。拍照功能拓宽了手机媒介化的宽广度。女性自拍及网络分享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是手机媒介促使大众审美泛化的主要表征之一。麦克费瑟斯通指出:“后现代主义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明确分界的消失,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及戏虐的符号混合”。索绪尔的符号学用所指和能指来指称事物的概念和形象,并称语言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而集语言和图像的影像符号则更加具备生活的仿真性,且更易于理解和传播。当下流行的视频自拍就是以生产和传播短视频为主的自拍方式。例如“小咖秀”“美拍”等手机短视频社交APP。同时,视频自拍还拓展了传统图像自拍的审美范围和审美内涵,延伸了自拍的故事性和生活化。

(二)大众审美泛化下女性身份的重构

手机媒介对主流文化的解构不是毁灭,而是一种重新建构的策略,主要是针对审美创造者和审美主体。从审美创造者的角度来看,女性主义的崛起是其社会身份构建的主要表现。自拍以女性为主,传统的自拍行为多集中在卫生间或借助镜子,且属于不可分享的隐私。但现代意义上的自拍都以分享到互联网为终点。从私人空间并入到公共领域,反映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表达,打破男权社会的勇气和实践。通过网络虚拟社区中构建的身份影响现实社会主体的认同,自拍是一种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策略。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在“看”与“被看”的理论中指出,男性是看的审美主体,女性则成为了被看的审美客体。传统媒介社会中的女性自我展示机会少,自由度低,借助新媒介和自媒体,女性可以随时随地的自我表达。同时,占网民数量大多数的男性的审美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女性的自拍行为。虽然,这种女性的开放表达仍然处于男权社会之中,但是在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审美活动中,女性的社会身份地位得到了提高,借助新媒体的表达将会进一步得到解放。

三、手机审美泛化的原因解读

(一)满足审美创造者的心理和社会身份认同

手机媒介的审美创造者在以信息传播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中具有自主性,表现为提出审美目的、操纵审美工具、驾驭和控制审美活动的能力,并通过与审美活动主体的互动,进一步扩宽和改变社会大众的审美趋向。自拍是以满足自拍者心理需要为基础的活动。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角度分析,自拍主要提供给自拍者自我欣赏的机会,释放工作生活中的心理压力,通过虚拟社区群体形成心理归属,提升自拍者的成就感,填补好奇窥视心理。③在满足自拍者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借助手机媒介的传播技术,在与审美活动主体和客体发生的互动中,进一步扩宽和改变社会大众的审美趋向。

自拍多以年轻的女性群体为主,且自拍图像元素的表达也是文化的写照,对社会文化的解构和重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审美文化的解构表现在以雅克·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即反传统、反权威、反理性,追求多元化与差异,以无中心反中心,以解构消解结构,以互文代替模式,以游戏攻击精神,以读者抗拒文本。社会审美文化的重构则表现在了通过女性主体的崛起挑战主流文化以建立集体认同,从而改变社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立场。社会审美的改变需要一种流行的持久的文化影响。流行文化的实质是中产阶级的一种普遍的文化趣味。这其中包括了与中产阶级生活趣味和价值观一致的年轻一代,也是手机使用率最高的群体。他们往往能够主动地创造亚文化,凝聚更多的社会个体,引领群体审美,逐渐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审美中的艺术,使得审美活动变得生活化。同时在网络媒介与大众的互动中,其审美趣味往往能够制造和引领时尚潮流,影响和改变社会的审美文化。

(二)审美主体指导审美创造,泛化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中,审美客体的创造要受到主体审美情趣水平的影响,即要遵循审美主体的导向原则。在自拍这一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以男性为主,自拍元素的表达多以性或者引起性联想的图像为主,并得到了审美主体的高度赞扬和广泛传播。同时,以网民为主的审美主体,他们的审美行为不仅对审美客体的创造起指导作用,也会对社会大众普遍的审美趣味产生一定的影响,即通过传播和互动,使得社会审美活动进一步泛化。其具体表现在伴随审美客体的高度同化,社会大众的思维和思想被高度束缚和弱化,所进行创造和传播的内容一致性增强,而这也会陷入互相影响的循环当中,从而影响和改变了人们对美的创造和审美的能力。工业社会利益驱动下的视听影像内容借助手机、电脑等媒介进行广泛复制和传播,审美主体接触到的内容同质化严重,所进行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结果显而易见的高度相似,使得审美结果高度泛化。因此,审美主体不仅指导审美客体的创造,还对社会大众的审美活动和审美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从多个方面促使审美泛化。

注释:

①何新闻,张艳河.手机发展史中的功能演变机制[J].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2(04).

②(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陆扬,张岩冰译.重构美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③王传芬.网络白拍的传播心理探究[J].编辑之友,2013 (08).

(作者薛万庆系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谢方方系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江苏师范大学科研创新项目“第五媒介的传播偏向研究:以手机媒介为例”(项目编号:2015YYB059)。

猜你喜欢

解构媒介主体
还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解构“剧本杀”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书,最优雅的媒介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