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数字纪录片发展趋势探析

2016-04-12胡郁婷曾铮

视听 2016年11期
关键词:纪录片受众数字

□胡郁婷 曾铮

中国数字纪录片发展趋势探析

□胡郁婷曾铮

虚拟数字技术引入纪录片制作环节以来,在为纪录片带来全新的展现形式的同时,亦引发了关于“真实性”的论争。在数字时代,虚拟数字技术的应用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优势,有利于提升中国纪录片的质感与观赏性,以及相应的市场空间。本文着眼于中国数字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趋势,从发展优势、应用要求、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析。

数字纪录片;优势;发展趋势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影视行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尤为明显。所谓数字纪录片,就是采用计算机图像技术,利用电脑生成的虚拟场景,全部或部分代替现实社会不存在的、无法复原的视觉景观的纪录片。由于这类纪录片从影像的产生、处理、合成到复制等过程都采用全数字处理方式,故称为数字纪录片。①虚拟数字技术引入纪录片制作环节,在为纪录片带来全新的展现形式的同时,亦引发了关于“真实性”的论争。那么,虚拟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于纪录片的发展到底有什么影响?数字纪录片的未来发展又将何去何从?在此,笔者拟从发展优势、应用要求、发展方向等方面对中国数字纪录片的发展趋势进行探析。

一、数字纪录片的发展优势

(一)技术优势帮助拓展纪录片的“时空观”

虚拟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中国的纪录片增添了“大片”视觉体验。所谓“大片”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它是国内对于来自于欧美、好莱坞的一些制作精良的优秀影片的统称,而虚拟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纪录片的质感和观赏性,使之逐渐开始具备了欧美大片的感觉。不论是《圆明园》中那拔地而起的“皇家园林”,还是《大国崛起》中荷兰商船瀚海前行的壮景,亦或是《辛亥》中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悲壮画面,无一不是“虚拟数字技术”的功劳。

虚拟数字技术在中国的各大历史题材纪录片中被灵活应用,重现过往国内的各大历史事件,不仅提升了影片的美感与趣味性,拓展了影片的“时空观”,同时解决了以往历史类题材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影像历史局限性”的问题。虚拟数字技术可以引领观众穿越过去,引导人们去探寻那些藏于过去的故事,使人们摒弃了以往对于纪录片“枯燥乏味”的偏见;它还可以在可靠材料的帮助下进行合理的猜想,虚拟宇宙空间、生物基因进化等一系列我们无法感知和触及的存在。人类目前所无法跨越的来自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都可以在虚拟数字技术的帮助之下得以实现,这也是虚拟数字技术能够迅速发展并且得到人们认可的主要原因。

(二)数字纪录片发展的市场优势

虚拟数字技术的应用为纪录片带来了新的市场优势,主要变化体现在受众群体上:一是主流受众和潜在受众对数字纪录片的认知度越来越高;二是受众对数字化纪录片的期待越来越高。调查显示,在喜爱观看历史类题材纪录片的观众中,年龄在12-55岁的观众占总人数的94%,其中75.5%的观众学历都在专科以上,只有24.5%的受众学历在高中以下;在被调查的观众中又有超过55%的人是80后,并且调查中所涉及的历史类题材纪录片都是大量运用了数字技术,②如《圆明园》《大国崛起》《复活的军团》《辛亥》等。

由此可知,人们对数字纪录片的认知度、认可度与受教育程度有密切的联系,其中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对数字纪录片的认知度和认可度都较高,观看的影片数量也相对较多。现在中国教育发展迅速,国民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大多数的80、90后对于计算机技术都毫不陌生,因此对虚拟数字技术运用到纪录片制作的做法也都秉持着喜闻乐见的态度。由此不论是作为主流受众的80、90后,还是作为潜在受众的00后,他们都会在接触和学习计算机技术之后,对虚拟数字技术以及数字纪录片充满信心。其次,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文化的视觉需求越来越大。简单直白的画面呈现及高昂激荡的社会讴歌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人们对纪录片更深层次的人文价值、审美价值的要求都在日益增高。纪录片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因此要想使文化有视觉效果,必须要以情景再现手法作为辅助手段。③

二、数字技术的应用要求——坚持“适度”原则

然而,人们还是对数字纪录片存有质疑,即使虚拟数字技术可以变通地展现“客观”,但其毕竟是以人的认识来进行虚拟和创造的,那么在流于表面的“表象真实”与具有深刻内涵的“本质真实”之间又当如何把握呢?

不可否认的是在“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之间确实存在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可能性。可数字纪录片发展至今,虽然一直存在争议,但是依旧没有阻止它前进的脚步,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数字纪录片逐渐受到人们重视,本世纪以来,数字纪录片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兴盛。在这一向上发展的过程中,数字纪录片在一步步地完善与改进,一部部优秀的纪录片作品的问世是对数字记录片的肯定。

2015年11月,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文化研究院举办的一场关于数字时代纪录影像的前景与困扰的研讨会上,英国著名学者、林肯大学教授布莱恩·温斯顿指出:“我们不能再相信影像在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世界,我们必须要自己判断影像是否真实,而不是完全信赖纪录电影本身”,而美国卡尔文大学的教授卡尔·普兰廷加则认为“数字影像仍可作为证据”,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单万里也提出,“纪录电影在真实性上不会死亡,它会借助数字技术重生。”其实不论如何,虚拟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重点在于如何掌握“应用的度”。此次研讨会上中央电视台著名导演金铁木先生有一句话被许多人所认同,“纪录片要强调在伦理道德意义上的真实性。技术不是问题,最关键的是使用技术的人,他们的态度,他们的道德,他们的伦理观念,这才是最重要的。”④

技术本身不存在真假善恶,重点在于人如何使用技术。人是否在真实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技术,把握好使用的度,才是决定数字纪录片究竟是合理真实,还是“过度真实”的关键所在。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圆明园》与《大国崛起》都是近些年国内合理运用虚拟数字技术的典范,这些作品较好地贯彻了数字纪录片创作的“适度原则”,在合情合理,符合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做到进退合宜、张弛有度地表现“客观真实”。相比之下,2013年央视推出耗时两年制作的大型纪录片《京剧》则没有这样的成效了。该影片一经播出,就引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精细化的拍摄手法,逼真的特效,考究的画面构图,从美感上来说,这部纪录片堪称良心之作。然而,在播出几集之后,在观众群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影片为了追求美感,用了很多特殊的拍摄手法,把戏剧演员放到不同的虚拟场景中去走场,几个走场的画面叠加下来,观众就形成了相似之感,感觉就是不停地给演员换场景,表现一种意境之美,可是“京剧”本身的讲述内容却变得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影片还多次透过台前幕后,通过对戏里戏外人物的一些情感、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致刻画,来展现时代特征及战火硝烟的年代感,可对于观众而言,他们想看的是京剧本身,而不是一味地讲述历史,无论多么美好的意境,多么传神的特效,一旦模糊了影片要客观展现的重点,真实性自然也荡然无存。

因此,在数字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贯彻“适度原则”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对数字纪录片发展的第一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对影片创作前期的准备工作严格要求,即要真正地做到从更深层次剖析和理解这部纪录片想要表达的本质是什么。例如要再现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前期不仅需要深度剖析所要展示的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风情、文化习俗、经济水平、语言和行为习惯等,还要结合现在观众可接受范围综合考虑,灵活处理,否则就可能出现错误的表达,导致误读、错读的结果。

三、数字纪录片的发展方向

(一)数字纪录片“真实性”的保障:技术和内容的合理性

首先,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核心问题,解决数字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是展示数字纪录片合理性的前提。例如,目前在我国对“虚拟数字技术”的应用方向主要集中于“历史题材类纪录片”,而对这类纪录片在创作中的真实性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技术的合理性,即在运用虚拟数字技术进行场景再现的时候,必须有所依据,结合时代背景、社会经济水平、人们居所建筑结构等,合理客观地展开。例如,不能在宋朝出现清朝的物品,不能在过去出现未来的东西,不能在那个时代出现其它时代的用词和行为举措。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出现不符合某一时代客观真实的任何内容,即在设置虚拟环境时要确保真实最大化、细致最大化、合情合理最大化。二是内容的合理性,要求影片在内容的展现上,应根据相关材料进行真实的阐述,而不是随意地增添或者删减故事,一切内容的展示均以真实存在过的事情为基准,尽量做客观的阐述和表现,切忌过分追求技术和画面美感而忽略客观真实。此外,合理性的要求是指解说词和配音内容。在解说词和配音内容上,数字纪录片的声画合一和普通纪录片的声画合一不同,数字纪录片在内容呈现上更加具有表现力,但这种表现力只是镜头语言,很多时候会影响解说词的真实感。例如,在纪录片《京剧》中,为了迎合唯美孤寂的画面,在解说词的处理上就失去了客观性,过分从解说内容和配音语调上强调画面中的人物造型美感与意境美感,而忽略了对那个年代“京剧”作为国粹本身的艺术价值的介绍。

(二)数字纪录片的发展方向——扬长避短、兼容并包

笔者认为有两个词很适合用来形容传统纪录片和数字纪录片,即“扬长避短”与“兼容并包”。中国传统纪录片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秉持最直接的纪实手法去展现客观真实的原则,而数字技术被引进之后,运用虚拟手段搬演现实的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饱受争议。在经过长时间的打磨与融合之后,推出了许多两者相互融合的影片,从大多数的作品来分析,这种融合带来的还是积极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纪录片发展至今,题材明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内容写实,容易获得受众信任。新纪录电影兴起之后,数字技术引入中国,数字化纪录片开始面向观众,以新奇感、科技感,再结合一个“真实的故事”,最终呈现一个既有美感,又不失真实的影片。二者虽皆有所长,但也都存有弊端,传统纪录片时代气息浓重,趣味性不足,多以中规中矩的形式进行画面的展示,题材也大多较为沉重正式,娱乐性不足;数字纪录片虽故事性得到增强,却难以把握好虚拟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度的问题,有时趣味性的过度提升,使得真实感有所降低。

因此,在数字时代的潮涌中,数字纪录片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扬长避短,兼容并包”,将传统纪录片的纪实手法与数字纪录片的虚拟现实进行结合,即在保证知识内容表述翔实的基础上,亦不断探索和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适当融合数字技术、创新影像的表意方式,以丰富内容的故事性和合理性,在内容的真实性和画面的表现力上做到最大化展现。

注释:

①罗以澄.数字纪录片:在真实与虚构之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3).

②王慧敏,耿英华.历史题材纪录片受众调查研究[J].电影评介,2012(14).

③马晨光.数字时代纪录片创作的情景再现手法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5(1).

④刘巍.数字时代:纪录片的真实与“谎言”[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11-25.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纪录片受众数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答数字
数字看G20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