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发展走向
2016-04-12李化树
李化树, 叶 冲
(1.西华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0;2.四川文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达州635000)
论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发展走向
李化树,1叶冲2
(1.西华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0;2.四川文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但从目前情况看,距完全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随着人员流动与知识交流的逐步深入,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变得越来越复杂化,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面向2020年的远景目标规划,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对欧洲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强有力的挑战。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正迈向一个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历史起点。
关键词:欧洲高等教育区;博洛尼亚进程;发展走向
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博洛尼亚宣言》所提出的建设目标已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然而,欧洲各成员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历史和文化传统各异,其高等教育制度也存在较大差异,面对教育财政紧张、新旧体制并存、两种权力博弈、欧洲认同和认同欧洲等诸多矛盾和问题,博洛尼亚进程依旧面临种种挑战。实现2020年远景规划目标,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仍将继续深入推进。
一、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推进
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从思想认识、规划设计、运行机制、评估协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操作办法,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和不断完善,继而推动博洛尼亚进程持续走向深入,为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必将产生极大的借鉴意义。
(一)形成定期召开部长会议的机制
1999年,德、法、英、意等29个国家齐聚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召开博洛尼亚会议,并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各国高教部长还约定,每两年召开一次高教部长级会议,来回顾和总结过去两年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成效,就各国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予以解决,并制定未来的工作计划和目标。2001年,欧洲各国高教部长在捷克的布拉格召开了第一次双年度高教部长级会议,并通过了《布拉格公报》,此次会议增加了列支敦士登、克罗地亚、塞浦路斯和土耳其四个签约国,由此,形成了定期召开欧洲高等教育部长级会议的惯例。而由于博洛尼亚进程影响之深远,许多欧洲国家纷纷要求加入,因此,此后几乎每一次的高等教育部长例会,都会增加新的成员。2003年的德国柏林会议即第二次双年度部长级会议,部长们接受了阿尔巴尼亚、安道尔、波黑、梵蒂冈、俄罗斯、塞尔维亚、马其顿等七国为新成员。2005年,在挪威卑尔根召开了第三次双年度部长级会议,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乌克兰五国加入了博洛尼亚进程。2007年的英国伦敦会议即第四次双年度部长级会议,黑山共和国成为了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新成员。2009年的比利时鲁汶会议的成员保持不变,但首次邀请了非进程成员国参加,如美国、澳大利亚、中国、日本等国。而到了2010年的布达佩斯-维也纳会议,接受了哈萨克斯坦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新成员,至此,已有47个欧洲国家加入了博洛尼亚进程。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这一惯例,为世界上其他非签约国家提供了具有深刻意义的实用经验:第一,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部长级会议组织了专门的后续工作组进行管理,小组由权力机关、高校、教师、学生、国际组织、就业机构等各界相关代表组成,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区的开放度、辐射广度和专业程度;第二,定期召开会议,不仅有利于扩大影响力,吸纳更多的成员国,而且有利于把所有进程签约国召集在一起,共商高等教育改革途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并改进和完善进程的行动目标,让进程更加井然有序地发展;第三,定期的会议,有利于各签约国的合作与交流更加密切,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平台开展教育合作项目和计划,推动高等教育区的建设。
(二)强化区域性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和国际化不断加深,欧洲各国为重振当年雄风,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系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背景下,提出建立一个开放、民主、自由、平等、统一的欧洲高等教育区。目的就是在坚持欧洲高等教育统一性和多样性原则的同时,通过改革,构建欧洲高等教育界共同遵守的体制框架,促进师生的跨国交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进而扩大欧洲高等教育在国际市场的影响。由此看出,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是围绕着交流与合作展开的,这在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具体目标和措施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欧洲范围内建立具有可比性和可读性的学位体系、欧洲学分转换和积累系统(ECTS)、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欧洲高等教育总体资格框架(FQ-EHEA)以及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扩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提升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开展各类培训、合作项目等,都是为了提高整个欧洲高等教育系统的透明度和兼容性,让各国的高校和高等教育机构相互兼容、相互吸纳,为各国大学生跨国学习和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各行其事只会导致一盘散沙,并且收效甚微。欧洲各国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发展基础不稳、法律政策不完备等原因而发展步调不一致。为了在竞争和发展中寻求平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地缘条件,首先着力开展区域内而非区域外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眼光长远,态度积极,在区域内形成一种合力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通过区域内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来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欧洲高等教育整体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以吸引全球的学生和学者。这不仅是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政策,也是欧洲各国在改革本国高等教育体系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当然,博洛尼亚进程并不排斥欧洲以外国家的参与,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借此以扩大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这是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又一重要经验。在博洛尼亚进程实施过程中,各届教育部长会议同时向非欧洲国家开放,鼓励欧洲与其他地区和国家在人员流动、项目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例如,一些欧洲成员国引进了文凭附录、质量评估程序等作为本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手段。有的非欧洲国家则选择把博洛尼亚进程作为本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范本进行学习,例如澳大利亚,为了能更好地与欧洲参与“博洛尼亚进程”的国家进行合作和交流,2002年即认可了《里斯本公约》。同时,在学分转换系统和学历附件方面,澳大利亚对照《里斯本公约》的原则进行了改进。非洲举行了三次教育会议,都谈到关于“非洲大学如何应对‘博洛尼亚进程’”的内容。“葡语国家大学协会”在安哥拉以及澳门的年会中,针对葡语国家高校如何融入“博洛尼亚进程”进行了讨论。可以说,博洛尼亚进程已对世界其他更加广阔地区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1]
(三)坚持一体化与多样性的统一
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建立以学习与就业流动为主要取向的欧洲高等教育共同体,形成并增强欧洲的知识、文化、社会和科技的潜力,提高欧洲高校在世界上的声誉,保证欧洲高校在争取大学生、资金和影响上的竞争力,建立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性和可比性框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作为欧洲意识承载者的大学在发展欧洲文化价值的中心作用,同时保持各成员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凸显个性化、特色化,这是博洛尼亚进程所面临的一大难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经过各国的共同努力,欧洲制定了一个单一市场,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法律制度,形成了统一的货币,共同的贸易政策,包括农业、渔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此背景下,整合高等教育发展,这是欧盟面临的一项重要改革。然而,欧洲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同的政策制度、历史渊源、运行模式,决定了各成员国对欧洲认同和认同欧洲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纵观博洛尼亚进程的运行实践,不难发现,它是一个建立在完全自愿原则上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进程,其发展与各成员国国情国力密切相关。由于47个成员国教育制度、办学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学位制度、质量标准不一,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必然存在着诸多困难与障碍。在促进一体化方面,博洛尼亚进程推行了学位制度和学分转换体系,同时构建了质量评价标准,实施了终身教育制度等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种形式上的趋同与各成员国多样化的改革实践的有机结合,始终将是欧洲各国长期面临的巨大挑战。
事实上,欧洲高等教育推行一体化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内部的多样化发展也无可避免。这种“一体化”与“多样化”,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矛盾,共同存在于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始终。一体化是欧洲应对全球化风暴的必然选择,是欧洲凸显国际地位的一种政治诉求。鉴此,在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势必统一行动,主动作为。在高等教育领域,为了促进人员流动,消除沟通障碍,各成员国自然要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制定政策,完善制度,整和资源,抢占发展先机,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竞争力。但必须认识到,一体化不是用欧洲高等教育统一的一种模式,取而代之各成员国高等教育发展,它是各成员国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资源整合、互利共赢、和谐并存,是在坚持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前提下,保留独特性、特色性,促进其多样化的发展。博洛尼亚进程中,各成员国依据进程原则和目标改革本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尤其是在本国学位体系和资格框架上对照一体化要求进行改革、作出让步甚至妥协。在推动一体化改革的同时,加快欧洲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进程。[2]
例如,通过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学术资格框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认证制度”、“学历文凭对等附录”等工具,使欧洲高等教育具有兼容性和可比性,推动学历学位互认,促进人员流动,实现资源共享,增强竞争力,欧洲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地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事实上,在追求统一和兼容的同时,欧洲各成员国也都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通过各种方式保留了自己高等教育的传统。《博洛尼亚宣言》明确指出:要在“尊重多样性的同时,改革各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制度”。例如,在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不仅保留了英国学分体系,保持了自己的学制模式,同时制定了与“欧洲学分转换机制”兼容的转换指南,爱尔兰则不遗余力的选择地开发和实施与欧洲学分转换机制兼容的爱尔兰国家学分转换和累计制度。又如,在博洛尼亚进程中,各成员国在采用新学位制度和学习系统的同时,可以依据各自不同的传统来决定学习的周期,国家与国家可以不同,甚至在同一研究领域中也可以存在不同。博洛尼亚进程将高等教育规定为三个阶段,学生要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必须首先完成前一阶段的学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准许各国在执行博洛尼亚进程规定的政策的同时,保留自己富有特色的招生方式和学位跃迁方式,等等。
因此,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推进过程中,在对各国高等教育进行改革时必须保持多样化特点,进而实现“趋同化、兼容性和可比性”。正如欧洲理事会高等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主席柏·尼伯格(Per Nyborg)所言,“博洛尼亚进程必须是一个承认进程,而不是一个调和化进程;它必须是一个趋同化进程,而不是一个一致化进程”。[3]
(四)促进了欧洲认同和认同欧洲
经历了“二战”之后的欧洲,百废待兴,为与美国、日本相抗衡,开始走上了经济一体化的道路,直到上世纪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欧洲一体化才真正发展起来。同时,全球的人才、技术和知识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为顺应并且加速一体化与国际化的进程,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竞争实力和欧洲各国高校的声誉,欧盟国家开始构想建设具有欧洲特色的高等教育区,通过引导欧洲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目的、利益、理念和文化的同一性,打造一个体制完善、改革深刻、影响深远的知识性欧洲。
欧洲一体化,不是国家间单纯生硬的拼凑,而是国家与人民之间完美的结合,并以和平的方式解决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矛盾与问题。这里的一体化也有趋同的涵义,而趋同,是指许多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保持自身多样性的基础上,协调进度差异,寻求发展的平衡性,并整合成一个整体。这些国家和民族,相对独立而又能相互包容,组合成一个统一体。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种超国家、超民族的意识,在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公民对欧洲的认同感,让他们对欧洲有一种整体的归属感,从而使目标的行动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欧洲认同作为一种超国家的认同,是欧洲各国、各民族以和平、平等与相互尊重为基本原则,实现一种民族认同的超越,体现的是欧洲人的集体认同与共同情感。欧洲认同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国家政治、社会经济、民族文化等各个层面的一体化,增强了成员国及其公民的认同感,它既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手段。[1]欧洲认同在很大程度上要立足于欧洲文化基础,因此,建设知识欧洲,繁荣和发展欧洲文化,不仅是推进博洛尼亚进程、高等教育区建设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巩固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有力保障。[4]
欧洲认同是一种“欧洲意识”,一种欧洲文化的多元共存意识与“欧洲公民”的身份意识,是加速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重要社会心理源泉和历史文化源泉,因此,深受欧盟国家的重视。欧洲意识具有十分得天独厚的发展基础,整个欧洲大陆,都是在共同的文化、历史和宗教背景下孕育发展起来的,欧洲各国具有共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起源,进程参与国以此为共同的文化政策,把“欧洲意识”从无意识地形成到有意识地构建发展起来。欧洲认同驱使欧洲高等教育区通过高水平的教育,培育“欧洲身份”、“欧洲价值共享”、“欧洲空间共享”意识,培养公众对欧洲的归属感,增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凝聚力,消除民族国家间相互排斥、相互歧视的社会心理,提升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欧洲认同的推进,要求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担当两重任务:一是借助高水平的教育,提升教学和研究能力,进而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寻回欧洲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已失去的中世纪的风采;二是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帮助欧洲公民应对人员流动性、语言技能、不同种族民族间冲突等的挑战,加强人员间的沟通交流,在解决社会矛盾、消除种族歧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面临的挑战
虽然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距完全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随着人员流动与知识交流的逐步深入,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变得越来越复杂化。由于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各不相同,历史传统、社会心理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各具特色,差异性也较大。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在具体实施中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各种问题,充满各种困难和阻力,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
(一)政府权力和高校自主权之间的冲突
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是一项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浩大工程,因此,需要国家权力的强大支配和支持。但同时,为了提高高校的办事效率,调动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实现思想自由和学术独立的教育理念,适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全球赋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的呼声越来越高。事实上,欧洲要全面、大范围地实施统一的三级学位制度、学分转换体系、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国家建立统一的相关法律体系予以引导,提供保障。而大学必须在既定的政策条例基础上来调整课程体系、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选聘人员、招收学员、管理学校以及授予学位,等等。由此一来,就不得不使国家行政权力凌驾于大学之上。许多高校也反映,政府并没有划拨足够的经费来支持高等教育事业,有的高校甚至从未得到过政府额外的财政支撑。而高校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它们希望能够跨越国家职责、权限的管束,根据自身的特色和判断,找准自己的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加上他们本身的传统与整个欧洲传统的不一致,他们采取的一些改革举措往往会出现与进程计划互相排斥、格格不入的情况。例如,一部分高校并不赞同实施欧洲高等教育区统一推行的三级学位制度,建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与ENQA存在分歧,许多高校自行制定学分评定标准、课程安排、学位类型、教学方式、招生计划,等等。同时,政府又必须为了适应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需要,作出必要的调整。因此,在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过程中,政府权力与高校自主权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如何协调好这两种权力之间的关系,保持政府权力与高校学术权力之间的张力,是未来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
总之,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实现博洛尼亚进程2020年规划目标,政府必须尽量减少对高校的干预,充分放权于高校,给予高校一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从而促进其高等教育更灵活充分的发展。为此,欧盟委员会给政府的教育职能部门作出了一些建议:高等教育与研究对社会负有独特的责任,必须确保所有公民在享受高等教育机会均等与资源共享的同时,加强对基础教育的研究,保证公共产品的社会责任;要确保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保障高等教育与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要鼓励与吸引社会团体与其他机构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和扶持,等等。[5]该建议明确了政府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国家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调整者和催化剂而不是直接的供给者的角色定位。[6]
(二)一体化与多样化的矛盾与协调
欧洲在经济、政治、农业、货币等政策方面具有统一性,当然也希望文化和教育也统一起来,整合欧洲高等教育资源。然而,在推动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同时,欧洲各国内部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趋势也日渐突显出来。因此,在推行一体化的过程中如何继续保持欧洲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同时推进一体化与多样化的协调发展,是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难题。一方面,实现一体化,是欧洲对抗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高质量教育的一大武器,消除欧洲各国文化教育的屏障,克服彼此之间沟通的障碍,实现人才的互通有无,把各国的力量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阵营,抢占人才市场份额,赢得发展先机。另一方面,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后,受其深刻历史渊源的影响,在教育理念、人文气息、校园文化、学位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大学还承担着弘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使命,而这种民族性也为大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和生机。同时,欧洲各国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差异性,能够吸引更多国外的留学生来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感受不一样的文化氛围。进程中47个签约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各不相同,教育发展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如何使他们发展到同一水平、统一标准上,却又要保持他们的独立性与独特性,难度很大。事实上,一体化并不是一致化,并非要让整个欧洲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统一为唯一一种模式,而是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使各国的高等教育具有共性,从而方便彼此合作与交流,彼此关系和谐,相处融洽。一体化与多样化是相对而言的,并非片面地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或者一方面取代另一方面,而是相互并存,一体化平衡多样化,多样化促进一体化,各国高等教育体制相互理解、沟通和协调,在参照一体化要求的基础上,保持它们的独特性与多样性。
(三)扩大融资与教育商业化带来的风险
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需要大量实实在在的财政投入,而不少国家却借口发展其他产业,削减教育经费,增加了建设的难度。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全球不可避免的趋势,欧洲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就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来保障高等教育的持续、高效地发展,就需要改革融资方式,不断扩大融资渠道,尽可能地吸纳社会力量来投资高教事业,促进欧洲高等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教育是一种慢性、长远的投资行为,它的回报周期时间长,但回报率却很大,其在推动国家政治改革、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民族繁荣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欧洲各国政府不仅不应该缩小对教育的投资经费,反而应该促进教育融资来源的多元化,保证高等教育财政投资稳步增长,高等教育稳定协调全面发展。在国际经融危机的冲击下,欧洲各国开始逐渐收取学生学费,尽力吸引国际留学生,来增加他们的学费,以此来作为一种融资渠道。但是,这一做法受到了许多国际组织如欧洲大学生联合会(ESU)、欧洲高等学校协会(EURASHE)以及欧洲各国学生联合会(ESIB)等的反对。他们认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社会公益性、公共性、公平性、共享性和非营利性等特殊属性,承担着建立极具创造力和包容性的知识欧洲以及培养有责任感、高素质、高涵养的欧洲公民的责任,如果把它当做一件商品来进行市场交易,就违背了欧洲高等教育一以贯之的公益性传统原则,导致原本极富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高等教育逐渐商品化和私有化,失去其独立地位。同时,由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博洛尼亚进程中对学生学位的获得和学习的要求即过早学习专业知识,进行专业化教育,也遭到了欧洲国家许多高校的反对和批判。他们认为,学习不应该操之过急,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的学习前期,应该进行通识教育,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接触到真正的学术研究,如果一开始就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变相地使高等教育商业化,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会有所限制。
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教育经费投入是其根本保障,因而始终是欧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并一直牵动各签约国政府的神经。2003年《柏林公报》指出,实现博洛尼亚进程目标“会存在很多障碍,而且非高校本身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包括资金、从国家政府和欧洲层面上的政策支持等”。[7]2005年《卑尔根公报》强调,学位系统改革,需要加强政府、高校、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对话,包括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提供适当的经费支持。[8]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2009年《鲁汶公报》认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在推进欧洲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方面具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要优先保障高等教育的公共投资。[9]同时,《鲁汶公报》评估了博洛尼亚进程已取得的成果,对欧洲高等教育区未来十年的发展做出了规划,并且提出在公共经费投入的基础上,确保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的均等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和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必然是优先考虑的问题。2010年《布达佩斯─维也纳宣言》指出:“高等教育是一种公共责任。在现阶段艰难的经济环境下,我们仍然要确保高等教育发展在政府设定和监管的框架下进行,同时向其提供必须的资源,以保证公民平等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弱势群体。”[10]从上述公报或者宣言可以看出,教育投入将始终制约博洛尼亚进程的深入推进。
(四)知识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博洛尼亚进程的目的是通过打破各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壁垒,整合和共享资源,进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下的学习型社会和知识型欧洲。如何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下实现这一目标,是欧洲各国都需要打起十足精神来迎接的挑战。知识经济是在工业经济和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知识要素的投入与日俱增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信息为核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第一生产要素的经济。作为专门以培养高级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的高等教育,已然成为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发展知识经济,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支撑,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后盾,需要有创新性的人才支持,也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才能够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生产力,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欧洲各国唯有抓住机遇,采取积极的措施,抢占发展先机,才能应对挑战。
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现象,许多发展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正在或将要面临人口老龄化增长的趋势,其中,欧洲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欧洲持续扩大的老龄人口规模,会增加国家的福利财政支出,加重国家的经济负担和公共保障体系的负担。许多国家为了缓解青年人的就业困难问题,将劳动者的退休年龄提前,但这样一来,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反而减少了造成了市场劳动力供给的短缺和巨大的养老金的支付压力。欧洲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在各个方面都造成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给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带来了不小的阻碍,需要着重在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和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综合考虑。2009年《鲁汶公报》即已指出,在2020年前的十年里,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出现,欧洲要想在世界发展潮流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并占有重要地位,就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将高等教育覆盖全民,提高全民素质,发挥全民才智,为建立极具创造力的知识欧洲做出重要贡献。
三、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未来趋势
《博洛尼亚宣言》所确立的目标是到2010年建成令世界瞩目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博洛尼亚进程每次峰会都要对其前两年的改革进行评估,并提出未来优先发展的行动计划。经过10多年的共同努力,欧洲高等教育区已经宣布建立,但博洛尼亚进程制定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进程也远未结束。面向2020年的远景目标规划,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竞争,对欧洲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强有力的挑战。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正迈向一个更广阔的领域,更高的历史起点。
(一)终身学习:塑造21世纪的欧洲公民
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是指社会的每个个体,为了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自发地、主动地、持续地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不仅贯穿于人的一生,而且涉及到人的思想、行为、生活、工作、智力等各个方面。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是信息技术更新频繁的世纪,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新知识不断涌现,公民在学校所受的教育,所学的知识,根本不足以保证今后发展的需要,需要在进入社会后依旧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满足持续发展的要求。自2001年的布拉格会议,欧洲各国高等教育部长就着重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把终身学习作为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贯穿于博洛尼亚进程的始终。鼓励终身学习,扩大公民受教育的机会,不仅是整个欧洲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和塑造21世纪欧洲公民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博洛尼亚进程未来的优先发展计划。
要实现《欧洲大学终身学习宪章》的各项目标,需要欧洲各国高校、高等教育机构、国际组织、学生、教师、政府等各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密切配合,履行承诺,做好各种准备,随时应对社会改革发展和变化的要求。对之前学习经历的认可、国家教育资格框架的制定、整合三级学位制度,以及增强学历可读性等,都是促进欧洲终身教育的重要步骤。欧洲各国应该积极调整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扩大入学率,改善学习条件,清除学习障碍,增强受教育通道和学习方式的灵活性,保证教育质量,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实现教育公平,实现学分互认,满足欧洲全体公民的需要,将终身教育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的各个角落,渗透到每个公民的心中,贯穿于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
(二)协同创新:提高欧洲高等教育质量
协同创新,不同于传统的科技创新,它是指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围绕共同创新目标,打破原有体制和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多主体、全方位、多样化地进行组织创新,互相配合,共同协作,释放人、财、物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深度合作。质量,是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核心所在,而协同创新,则是提高欧洲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在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明确政府、社会、高校、质量保障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的分工协作问题,促进各方的协同创新,全面提高欧洲高等教育质量,是将博洛尼亚进程推向深入的根本保障。
未来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优先发展计划,需要集中对以下几个问题加以全面细化分析,并逐一解决:(1)有机衔接内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与外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工作,明确两个体系的职责和分工,并完善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和功能作用,强化学术和质量标准的评估研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2)各国高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创新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参与权,各个相关利益主体平等协商,广泛交流,促进欧洲各国高校教学与研究的多样化,激发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造力,发挥其核心作用,满足多方不同的需求;(3)高等教育应以各种水平的学术和技术研究为基础,来培养社会的创造力,欧洲各国应该以学科交叉与教育资源为纽带,重点加强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建立不同类型的创新需要的科研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科研项目,吸引国际一流的创新力量,培养更多的研究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三)面向未来:共同建立欧洲知识中心
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终极目标,是共同建立欧洲知识中心,这不仅是进程过去的发展规划,也是正在进行的计划,更是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和愿景。欧洲知识中心,是以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流动为价值取向的欧洲知识教育共同体,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和培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欧洲全民的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全民智力,激发欧洲社会、文化、知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潜力,提高欧洲高校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增强欧洲高校在传承欧洲民族传统和弘扬欧洲文化价值中的核心作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增强欧洲的国际竞争力。
面对全球化、科技的高速发展、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未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的教育机构、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欧洲各国政府必须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资,建立灵活多样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欧洲各大高校应该培养大学生灵活的思维、开阔的视野,以及适应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能力,培养有责任感和进取心的欧洲公民。
博洛尼亚进程正在面向未来,通过文化、教育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打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藩篱,增强欧洲的民族凝聚力,使欧洲高等教育的覆盖面更宽广。整合各种高等教育资源,共创欧洲知识中心,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区与欧洲研究区的建立,世界的目光将聚焦于此。
参考文献:
[1] 徐辉.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内容及其影响[J].教育研究,2010(4):94-98.
[2] 佛朝晖.博洛尼亚进程中意大利高等教育学位制度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9(1):67-70.
[3] David Crosier,etc, Trends V.Universitiesshapingthe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EB/OL].[2015-10-20].http://www.eua.be/index.php?id=128#c399.
[4] 鲁道夫·宾尼.欧洲认同的历史起源[J].欧洲研究,2006(1):132-143.
[5] 吴志成,龚苗子.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认同论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2-30.
[6] 董舒文.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M].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34-35.
[7]TheCouncilofEuropeRecommendationonthepublicresponsibilityforhighereducationandResearch[EB/OL].[2015-10-20] http://www.coe.int/T/DCs4/HigherEducation/NewslPub reses EN.pdf.
[8] European Parliament.Realizingthe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BerlinConferenceofEuropeanHigherEducationMinisters[J].European Education, 2003, 36(3):28.
[9]CommuniqueofthemeetingofEuropeanMinistersinchargeofHigherEducationinPragueonMay19th2001.TowardstheEuropeanHigherEducationArea[EB/OL].[2015-10-20]. http://www. bologna-bergen2005.no/Docs/00-Main_doc/010519prague_communique.pdf.
[10]周满生,褚艾晶.成就、挑战与展望——欧洲高等教育区质量保证十年发展回顾[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2):118-131.
[责任编辑范藻]
The Tendency of European District for Higher Education
LI Huashu1, YE Chong2
(1.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in 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2.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i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European District for Higher Education has a history of over 10 years, which has got a rich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Till the present, it has some distance to the complete establishment. The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more complex and is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with the deeper communication of personnel and knowledge. The goal plan of 2020,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globalization competition have made a higher requirement and a stronger challenge for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strict is going to a wider space and a higher starting point.
Key words:European District for Higher Education; Bologna Process; tendency
收稿日期:2015-11-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 (15XJL021)
作者简介:李化树(1964—),男,四川西充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16)01-01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