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学术,以文化人;咨政建言,服务地方
——“新常态下革命老区发展暨巴文化研究”学术交流会会议综述
2016-04-12刘长江何先成
刘长江,何先成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达州635000)
繁荣学术,以文化人;咨政建言,服务地方
——“新常态下革命老区发展暨巴文化研究”学术交流会会议综述
刘长江,何先成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新常态下革命老区发展暨巴文化研究”学术交流会是2015年由四川文理学院主办、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与巴文化研究院联合承办、达州市社科联协办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会议紧紧围绕“新常态下革命老区发展暨巴文化研究”这一主题设置了四大专题,即老区经济发展研究、老区社会治理研究、老区革命精神研究、老区历史文化研究。与会学人围绕这四大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与巴文化研究院的学术宗旨和社会责任,即“繁荣学术,以文化人;咨政建言,服务地方”。
关键词:新常态;革命老区发展;巴文化;会议综述
2015年11月21日,由四川文理学院主办、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与巴文化研究院联合承办、达州市社科联协办的“新常态下革命老区发展暨巴文化研究”学术交流会,在四川达州四川文理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国内3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党政机关、文化单位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交流会,会议收到论文90篇。会议紧紧围绕“新常态下革命老区发展暨巴文化研究”这一主题设置了四大专题,即老区经济发展研究、老区社会治理研究、老区革命精神研究、老区历史文化研究。与会学人围绕这四大专题展开了深入、丰富的探讨,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让我们受益匪浅。下面笔者拟根据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和发言情况对本次会议作一综述,并摘出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一、老区经济发展研究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全面深入,以及为完成2020年国家全面小康的宏伟任务,对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探讨成为近年来老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次会议收到相关论文23篇。钱志鸿、陈晓军、刘凤《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研究》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变革出发,探讨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的新型组织——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及股份合作社的功能与特征,细致考察了上述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集体经济与家庭承包经济的改革与创新价值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价值。张玉龙、刘柳珍《赣闽粤中央苏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针对赣闽粤中央苏区县的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欠缺、人民生活水平低、社会发展落后等现状,对新时期推进赣闽粤中央苏区县发展的总体战略提出了相应对策。马强《川陕革命老区历史定位与文化资源的开发》认为,川陕革命老区的现代发展目前在全国革命老区社会发展中仍然处于相对落后与封闭状态,首先与长期以来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错误认识与定位较低的束缚有一定关系,因而需要对川陕苏区的历史贡献与地位重新评价和定位;其次川陕革命老区的资源优势是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并重,蜀道申遗并被列入联合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表明秦巴山地的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已经得到国际上的公认;其三,目前川陕革命老区应该大力开发生态旅游资源,而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则需要组织专家考察挖掘,科学论证,避免无序盲目开发。冯明放、彭洁《打造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几点构想》认为利用川陕革命根据地丰富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将秦巴地区打造成为一个红色旅游带,是带动当地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文章就如何打造该地区红色旅游带提出了六点建议。傅忠贤《革命老区川陕苏区“十三五”规划应把培育和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列为战略重点》认为农业现代化是革命老区川陕苏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为此,文章建议应该将培育和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列入革命老区川陕苏区“十三五”规划的战略重点。马啸《新常态下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阶段性特征研判》对改革开放以来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老区发展任务仍很艰巨,需要国家大力扶持。靳能泉《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研究——以达州市为例》对地处秦巴山区的达州市的连片扶贫开发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在熟悉国家和省上有关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大扶贫观念赢得连片开发的系列支持、坚持三个面向做好扶贫连片开发工作等方面下功夫。孙杰《基于新常态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立足于中国实际,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讨论了农业环境、社会经济体系、投入、耕作种植系统四个维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达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新型城镇化金融保障机制问题研究——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对达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情况和金融需求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金融在构建新型城镇化可持续资金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独到的建议对策。高乃云《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文化竞争力提升机制论析》认为构建红色旅游文化竞争力提升的协同推进机制,需要立足于时代发展实际和革命老区自身特点。孙根紧《自我发展能力培育视角下四川革命老区旅游扶贫研究——一个分析框架》认为四川革命老区应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推动旅游产业整合,走内生型旅游扶贫之路。银元、成涛、欧露《经济新常态下革命老区旅游业发展新要求及路径分析》探析了新常态下革命老区旅游业转型发展面临的突出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的带动作用、树立“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发展理念、改变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注重社区广泛参与等新要求,并从明确发展导向、确定发展目标、提升发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陈思华、李正郁、王邦龙《老区资源开发理应享有更多红利——达州市天然气资源开发情况调查报告》认为达州天然气开发应创造促进地方发展更多的机会,坚持企业与地方利益兼顾,走开发一方资源,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保护一方环境的新型开发之路。
此外,李弘扬《川陕(达州)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思考》、陈爱平《搭好发展的台 唱好资源的戏 建成秦巴的明珠》、李愈强《新常态下革命老区县经济形势及对策研究——基于宣汉县的调查思考》、蒋成会《创新扶贫工作 推动老区发展》、王明清《新常态下革命老区达州加快发展总体战略研究》、代以胜《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思考》、蒲东恩《党和政府理应支持革命老区的发展》、陈哲敏《四川红色旅游景点外宣资料的特点及翻译建议》、奥亚锋《试论秦巴山区扶贫开发生态产业的战略选择》及王先伟《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路径探析》等,也就相关问题做了探讨。
二、老区社会治理研究
相关论文17篇,各文角度不同视野独特。陈仲、南景毓《新常态下达州市政法工作服务民生的模式研究》探讨了在新常态下达州市政法工作服务民生的模式。认为达州市政法工作服务民生要立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重视法治和德治两个依据的结合、采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三种方式、构建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和依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政法保障五种力量。成良臣、成立、刘长江、孙杰、陈显川《达州市基层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对达州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作出了具体分析,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设策略。韦顺国、凌绍崇《论革命老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原则及价值——以左右江革命老区为例》对左右江革命老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题、目标、原则及时代价值进行了探讨。指出革命老区乡村文化建设是打造“文化老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活力老区”、“美丽老区”、“幸福老区”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康杰《四川革命老区人才资源开发策略研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以革命老区达州为例分析了当前革命老区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得出了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做到“三要”的结论。杨登述《川东革命老区软环境的问题及优化对策研究》详细介绍了目前川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优化川东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的对策。王秀珍《达州市农村生态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指出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农村生态养老服务体系,是解决达州严峻老龄化问题,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一种可行的选择。陈熙隆《达州市中小学信息化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针对四川省达州市中小学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科学认识教育信息化、完善和优化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模块、更新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和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等。南景毓《达州市涉法涉诉信访积案的化解研究》大致勾勒出了达州市涉法涉诉信访积案的成因、特点、化解方面的成就与不足,并针对达州市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化解方面的不足提出了解决之道。孙亮亮、罗小兵、覃雪芹、樊永强《村落社会结构变迁视阈下川东民间传统体育嬗变与传承研究》基于村落社会组织、经济、文化和生活结构变迁视角,以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恢复发展时期和分化时期为序,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等研究方法,考察了川东民间传统体育的嬗变过程。苟延杰《基于战略定位理论浅谈达州市城市品牌建设情况》根据战略定位理论考察了达州市在城市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达州市城市品牌建设四部曲:占领心智,精准定位;内涵挖掘,深度阐述;聚焦核心产业,培育核心产品;硬件塑形,软件铸魂。
张俊浦的《川东地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出路研究——以四川省达州市为例》,王富秋、李国荣、王敏的《贫困山区乡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困境与应对》,刘永亮、陈岗的《破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局的对策思考》,兰奎、陈岗、刘永亮、李玉印的《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川东革命老区乡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研究》,张红芳的《达州市人的城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水平提升》,刘昕华、高乃云的《城镇化进程中革命老区农村教育问题探析》、王瑶瑶《达州革命老区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也属于对革命老区社会治理的研究。
三、老区革命精神研究
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次会议收到相关论文19篇。范藻《新常态下达州红色文化的传播研究》详细介绍了达州红色文化及其传播的基本情况,提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即建立“三网合一”的传播平台,实施“主体引导”的传播技巧,实现“媒体互动”的传播效应,丰富“红色旅游”的传播载体,打造“红色经典”的传播艺术。毕瑛涛《以巴渠红色文化为软实力促进区域社会大发展——进一步发挥达州红色文化纪念场馆作用的思考》介绍了达州红色文化纪念场馆分布与建设概况,对如何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纪念场馆的作用提出了建议。龙跃、严庄、李渝、龙渠《革命老区高校图书馆红色文化建设应有更大作为——以四川文理学院图书馆为例》以四川文理学院图书馆为例,分析了革命老区高校图书馆在红色文化建设中的优势,进而指出革命老区高校图书馆在红色文化建设中应该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宣传教育的作用,资源建设的作用,同时革命老区高校图书馆还应在参与研究、提高服务水平,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加强横向联系、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方面有更大作为。黄涓《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遗产教育探析》认为川陕革命老区应加强川陕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教育,这样既能使这些红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利用,又能使受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历史,缅怀先烈,升华爱国情怀。裴恒涛《贵州红色文化遗产的特点、现状与开发》认为贵州的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大贵州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对于传承红色文化,推动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王盟《试论“互联网+”时代红色历史记忆的重构和再现》认为在互联网时代重构和再现红色历史记忆工作,要充分发掘和拓展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纪念场所的记忆再现功能,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完成对大众历史记忆的重塑。王敏、王富秋《影视明星网络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及对策》侧重关注日前网络上的影视明星负面新闻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提出了矫正影视明星网络负面新闻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对策建议。周艳红《以红色文化自觉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针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认为从红色文化自觉的视角着力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马建堂《四川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水平提升探索》从传承的角度对红色文化进行了探讨,认为要促进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现代传承,有必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进一步发掘、建设。邓幸俊《红色文化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与实现》认为红色文化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本源性优质资源、优秀文化根基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高云飞《发扬红军精神 振兴革命老区》、郑丽天《新常态下达州红色文化发展的思考》、刘月兰《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特点探析》、李秀明《川东革命老区童谣的教育传承研究》、姜仕华《以“巴山红军精神”切实加强川陕革命老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陈海平《革命老区口述史料影像库的构建策略——从历史文献片<红星辉映达州>谈起》、陈士勇、黄晓利、赵洪波《抗战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王飞《弘扬革命老区精神 提升四川文化软实力》、高瑞、王婷婷《新时期弘扬红军精神 促进老区发展》等,也对相关问题做了探讨。
四、老区历史文化研究
关于老区历史文化的研究是会议论文涉及最多的,本次会议共收到相关论文31篇,论文侧重于新材料、新观点。崔洪礼《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地位作用新论》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史料,认为川陕苏区发挥了承载沟通中国革命南北两大部分和“两个大本营”的重要桥梁作用。马强《打造秦巴山地三国文化资源的特点、价值与保护》认为秦巴山区的三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而且具有原发性、独特性、高级别性与广泛的民间影响性等特点。指出“蜀道申遗”工程的运筹进行对于秦巴山区三国文化的珍重和保护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蔡东洲、刘菊《达州塔坨史实考述》对巴地大量蒙元时期的村寨城堡等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历史文献的零星记载,考述了与塔坨相关的史事。认为龙爪城在宋元战争中是双方争夺的军事堡垒,洋州治所曾侨置其上。清代白莲教起事,龙爪城再度成为捍卫达州的护城寨子,为民众避乱之所。道光以后,寨子设施被改建成龙山书院,到光绪后期龙山书院又改为小学堂,是晚清达州传统书院转型为近代学堂的一个缩影。刘长江、陈显川《从反动军阀到爱国将领:论抗战前后刘湘政治抉择中的连续性及抗日原因(1910~1938)》认为刘湘一生的政治选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极力维护自己在四川的统治地位,不管是在军阀混战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其身上均伴随有四川军阀“统一全川”和“川人治川”的观念。陈岗《论川陕苏区时期廉政建设实践与启示》探讨了川陕苏区时期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川陕苏区廉政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王明前《试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与土地革命》全面考察了川陕苏区的苏维埃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认为川陕苏区在延续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历史特色。佟德元、钟日兴《川陕苏区中共政治治理体系探析——与中央苏区之比较》通过与中央苏区的政治治理体系的对比,认为川陕苏区的政治治理体系具有自身的特色。川陕苏区在实现对各级苏维埃政权的权力制约与民主监督方面,与中央苏区相比,其突出特点是十家代表制的群众监督和扩大贫农团权能的社团监督。周明贵《川陕苏区货币设计探究》通过对川陕苏区货币的整理,以平面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川陕苏区货币设计的主题、版式、图案、色彩。钟小明《对中央苏区时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考》梳理了中央苏区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中共党史上所经历的演变。温金童《陕甘宁边区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认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坚持医疗卫生工作的统一战线,吸纳了国际主义战士和国统区的爱国进步医务人员和医疗团队来到边区,建立起了较为正规的完善组织机构,形成了以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卫生工作经验。贺永田、石莹《川陕苏区红军的新兵教育与训练——以<红军新兵基本训练纲要>为中心的考察》通过对《红军新兵基本训练纲要(第六版)》的分析,考察了川陕苏区红军的新兵教育与训练问题,指出川陕红军新兵教育与训练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从实际出发,具有针对性;二是重内容,轻形式,讲求实效;三是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二人的另一篇文章《川陕时期红四方面军红军的党政工作——以毛浴镇党政工作会议为中心的考察》以毛浴镇党政工作会议为中心,对川陕时期红四方面军的党政工作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毛浴镇党政工作会议是红四方面军对军队党政工作的独立探索。何先成《川陕苏区的戒烟运动及其成效再探讨》利用学界新近整理出版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及其它相关资料,对川陕苏区的戒烟运动及其成效进行了再探讨。作者认为,川陕苏区创建之初,苏区政府暂时承认了鸦片的合法性。从一九三三年八月到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为止,戒烟措施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化。由于川陕苏区的苏维埃政权是一种战时体制,这就使得戒烟运动并没有完全根除苏区的烟毒。总的来看,川陕苏区的戒烟运动取得如期成效。刘魁《革命性与娱乐性:中共与民众互动视野下的苏区戏剧》从中共与民众互动的视角,以苏区俱乐部为中心,探讨了苏区的戏剧,认为在演戏与看戏的互动中,中共依然牢牢掌握着主动权。刘善玖、钟继润《试论中央苏区时期的药品筹措》探讨了中央苏区药品筹措的方式。认为苏区政府和红军通过选用草药、战场缴获、统一采购、私人捐献、开展贸易、创办药厂、办药业合作社等形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药品筹措工作。
学者也较为关注巴文化及其它文化圈层。李明泉《新常态下巴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认为,巴文化与蜀文化,以及与周边的楚文化、秦文化、吴越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巴文化研究目前还不够深入,我们要凝练内核,理清文化特征,搞清某些文化符号,如宣汉罗家坝出土的“巴蜀图语”(或“巴巫图语”)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究,要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和优势,推动发展相关产业经济。根据目前的研究,川东米仓古道、荔枝古道与宣汉罗家坝考古遗址、渠县城坝遗址都是巴文化的重要遗址,它们是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实证,川东境内的米仓古道、荔枝古道是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对巴文化的研究可以纳入一带一路的大视野来考察,巴文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文化+的催生力,推动文化事业的新发展和新繁荣。李万斌《新常态视域下巴文化内生力及其现实意义研究——兼论对川东北特色文化旅游发展的激活作用》认为,新常态视域引领社会实践主体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指向,从而引领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巴文化内生力体现巴文化内聚原发动力的特有秉性。巴文化的内生力对推动川东北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具有积极的激活作用。该文提出了巴文化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刘兴国《浪漫回归 诗意栖居——巴人民居和聚落的文化特色》探讨了巴人民居和聚落的文化特色,指出巴人由穴居、架木为巢发展到干栏之居,综南北建筑之长形成具有巴文化特色的井院式吊脚楼和与自然和谐的民居聚落。鲍明《区域文化符号与文化定位研究——以辽宁为例》通过对辽宁文化符号与文化定位等问题开展应用性研究,为辽宁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与策略提供了建议。高玉侠《地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辽宁满族为例》认为只有政府、学校、媒体及旅游区等各个传承平台或称传播主体协同合作,共同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满族音乐文化才能真正实现保护与传承。何易展《论文化研究中的地域情缘》认为巴文化同其它地域文化一样,其在具体而微的某些方面可能存在某种差异和共性,但决定这种差异与共性的双重特征的,正是所有古今中外文化承传中充盈不衰的地域情缘。王隆毅等《巴文化典型文化元素研究——以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为例》以新石器时代晚期和战国时期为研究重点,探讨了两遗址反映的较为突出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或现象,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含有的周边文化因素。
王敏、冯明放《明清时期陕南移民开发的经验与启示》、邓华冬《略论四川革命老区历史》、张玙《坚定理想信念 推进老区精神文化建设——以川陕革命根据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例》、陈雪涛《服务于革命战争的川陕苏区邮电事业》、周宓《巴邑古地文化精神的传承》、陈伦敦《明<蜀都赋>辨析》、王绍林、彭金祥《达州巴文化特征调查研究报告》、李莉《城镇化进程中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状况调查——以恩施州大路坝区和屯堡乡为例》等,从不同角度对老区历史文化进行了论述。
五、小结
与以往会议相比,此次会议主要有如下特点:(1)出席会议的学人分布面广、地区多。与会学人来自川渝黔赣陕甘鄂闽桂辽京沪等多个省市,在他们之中,既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也有党政机关的领导和专家,还有社科院、社科联和党史研究机构及其他相关文化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本次会议展示了当下中国学界青年一代对革命老区或巴文化研究的深刻思考,呈现了众多有价值的新观点、新史料以及新视角,加深了学界对革命老区或巴文化的理解。(2)研究内容丰富、研究领域广泛。入选论文既有研究革命老区经济新常态若干现实问题的,也有研究革命老区社会事业发展的;既有研究革命老区法治与社会建设的,也有研究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的;既有研究革命老区历史问题的,也有研究革命老区精神传承的;既有研究巴文化与其它文化圈层的关系的,也有研究巴文化产业化及其生态发展的;既有专项研究的成果,也有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的成果。这些都充分说明革命老区或巴文化研究具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巨大潜力。(3)研究视野宽广、研究方法独特。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革命老区或巴文化,特别是传承红军精神对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专家学者们的思想共鸣。入选论文,尤其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使用了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综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全新的研究视角,让我们感觉耳目一新。(4)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体现了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与巴文化研究院一直以来所秉承的“繁荣学术,以文化人;咨政建言,服务地方”的学术宗旨和社会责任,有利于凝聚有志于研究革命老区和巴文化问题的专家学者,共同推动革命老区和巴文化研究不断走向深入,为老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范藻]
Booming Academy for Humanization by Culture and Questioning Administrator for Service to Locals:A Conference Review of "Old Revolutionary Area Development and Ba Culture Study in New Normalization"
LIU Changjiang, HE Xiancheng
(Sichuan Old Revolution Area Research Center in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academic activity in 2015, the conference of "Old Revolutionary Area Development and Ba Culture Study in New Normalization" was hosted by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organized by Sichuan Old Revolution Area Research Center and Ba 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and supported by the Feder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Dazhou. The forum embodies four special topics about the Old Revolutionary Area, namely, economy development, society governing, revolution spirit and historical culture. The four special topics were deeply and widely discussed. The conference shows the purpose and commitment of the Center and Institute, that is "Booming academy for humanization by culture and questioning administrator for service to locals".
Key words:new norm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Old Revolution Area; Ba Culture; conference review
收稿日期:2015-11-26
作者简介:刘长江(1965—)男,四川渠县人。教授,主要从事川陕苏区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16)01-01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