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英语教育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2016-04-12卢晓敏欧阳宏亮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中国文化

卢晓敏,郭 陶,欧阳宏亮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海淀 100083)



论大学英语教育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卢晓敏,郭陶,欧阳宏亮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海淀 100083)

摘要:大学英语教育一直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和导入英语文化为主要任务,其实它还肩负着一项更为艰巨的使命,即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不仅仅是汉语文化界的职责,大学英语教育也肩负此使命。大学英语教育中东西文化的碰撞和对比能引领学生发掘中国文化的优越之处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英语话中话的语言能力有助于学生高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中国文化;文化失语症;文化对比;传承与传播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历史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我国的英语教育完全只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语言教学成为单纯的语言技能的训练。直到20世纪80年代,学界开始研究文化与语言教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语言学家Kramasch在其《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是不可分的。”[1]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了文化内容的渗透,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有了更好的了解,能更好地使用语言,敢于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交流,“哑巴英语”的帽子终于“被摘掉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教学中所渗透的文化内容片面单一,几乎全是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种精神层面的文化内容,而且所选文字都是正面的,积极的,美化英语世界的。因此,喜悦的笑容还未消退,更为严峻的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中国文化失语症 — 在与异族文化者交流时,无法用英语向对方介绍中国文化,无法形成真正意义的交流。世界上西方文化之风盛行,中国的智慧哲思被遗忘。 更严峻的是,从小学着英语长大的青年一代,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思维模式正逐渐西化,大有数典忘祖之势。此不可不谓中华文化之殤!

失语症(aphasia)源于医学术语,指由于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2]一个人失语可能是由于某些人力不可为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而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的失语,不能不说是 所有中国人的耻辱。为治愈中国文化失语症,大学英语教育肩负着重大的使命。

二、中国文化失语症之因

19世纪末期,西方列强以利炮坚兵公开了中国国门,从那时起,国人民族心态失衡,或主张全盘西化,或呼吁“师夷长技以制夷”,人们被“西学东渐”的洪流裹挟着,对西方的思想哲学、社会体制、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民风习俗等进行全方位的译介和学习。因译介的指导原则是“师夷长技”,故所译文字多不吝溢美之词,如:Christmas被译为圣诞节,顾名思义,是圣人的生辰纪念日。而原文Christ是耶稣,mas是后缀,为欢庆的节日之意,Christmas也就是耶稣诞辰之意。这样的译介就是一副超级“美图”滤镜,给国人洗脑,强劲地助长了西风。21世纪的今天,热战和冷战都已结束,一些发达国家就凭借其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各种文化和贸易活动将其世界观、价值观输入到其他国家,不知不觉中,甚至不会遭遇抵抗的阻力,就完成了其“殖文主义”的侵略。

内有“求新声于异邦”之风,外有“殖文主义”之势,加之追新猎奇是年轻人的天性,现在中国的年轻一代热衷于看好莱坞大片,听西方流行音乐,吃汉堡三明治等快餐食品,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冠以西洋的事物则趋之若鹜,对中国传统文化或茫然无知,或弃如敝履。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的中国文化本应由年轻的一代来传承和发扬,如今却大显折戟沉沙之势。

三、大学英语教育如何担当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一)矫正既往,回归英语文化导入和中国文化导出并举的正途

如前文所述,对于中国文化之失语症,大学英语教育的偏失是有责任的。以往的大学英语教育过度强调英美文化的导入,教材所选内容皆是英语国家文化的方方面面,而用英语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几乎为零。此外,各大高校还纷纷为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英美概况”,“英语国家概况”,“西方文化”,“欧洲文化入门”等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们谙熟英语文化,思维和行为模式也越来越西化。然而“外语学习目的绝不是使外语学习者越来越外国化”我们学习英语是首先要以英语为语言媒介去了解世界,[3]汲取其他文化的优秀养分为我所用,以发扬中国文化;其次是要把中华文明的优秀思想、卓越成就译介到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智慧,让世界共享中华文明的成就,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包含两个有机的部分:英语文化的导入;用英语对中国文化的导出。前者只是简单的“拿来”,而后者则颇具难度,既需要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又要能以英语准确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大量独特的中国文化内容使这个任务难上加难。因此,大学英语教育中需大量充实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并应多开设用英语讲授的中国文化选修课程。在这方面,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已做出富有成果的尝试。由史宝辉和訾缨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化综合教程(英文版)》和《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综合教程(英文版)》已于2013年出版发行,并全面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范围。近年,我校学生的四、六级成绩节节攀升(四、六级考题中占分值15%的汉译英是关于中国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内容),我校毕业生在孔子学院志愿者选拔的英语面试中也有尚佳的表现。

(二)客观地导入英语文化,为学生注入“殖文主义”抗体

辜正坤曾将强势英语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现象称为“殖文主义”,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当代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占主导地位,利用各种手段,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文化思想、文化制品和价值观念输入到其他经济发展较弱的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繁荣兴旺,替代并泯灭这些国家的文化自主意识,最终实现事实上的文化霸权。”[4]西方文化霸权在中国兴起,势必造成中国文化的衰败乃至泯灭,中国文化将岌岌可危。

以往的大学英语教材选取的几乎都是关于英语文化自由、民主、文明、科学的内容,都是赞美性的语言,对同一事务的弊端则避而不谈。例如:大多数《英美概况》的教材对美国多党普选制的介绍往往只论其民主的优越性,却不言其在美国国内民众参与度日渐下降的尴尬,有失偏颇。这样的教材无疑会给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阶段的青年以误导,使他们形成英语文化更加优越的错误观点。这将加速青年人沦为“殖文主义”的俘虏,阻碍他们担负起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因此,大学英语教材应该客观地导入英语文化,既要真实体现其优秀的因子,也要如实反映其弊端局限,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对“殖文主义”产生抗体。大学英语教育通过客观地导入英语文化,让大学生们认识到英语文化的利和弊,练就一双慧眼,看透文化入侵的迷雾,坚决抵制“殖文主义”。

(三)通过文化比较,发掘中国文化的智慧,增强民族自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其内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包括中国古典法律、医学、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园林建筑、文学、语言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作品。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举世瞩目,青年学生对此耳熟能详,有时会觉得理所当然。任何文化存在都有其合理性,而文化的优越性则需通过与其他文化的比较才能凸显。大学英语课堂正是东西文化交融、碰撞的地方。在教学中,英语教师可对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领会中国文化的深奥智慧,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并愿意为弘扬中国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炒菜用的锅的英语为pan,是平底锅,如今新式的中国厨房都配备pan,引以为时尚。其实,英文中还有一个从中文中借去的锅叫wok,较之平底锅,wok能使食材不轻易飞出锅外;能更充分地利用热能;能煎炒烹炸煮炖蒸,一锅多用。通过比较,中国厨房的智慧生动地展现出来。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我们发现中国人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世界和平、人类继续繁荣的思想保障。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就曾指出:“……世界统一是避免人类集体自杀的道路。在这一点上,现在世界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式的中华民族。”[5]

近现代以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严重不对等,中华文明的瑰宝长时间地被冷落了,甚至连中华子孙也淡忘了中华文化的辉煌。通过大学英语课堂上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对比,学生能重新体会中国文化的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无限自豪地向世界导出中国文化。

四、结束语

当今世界,英语是国际交流最为通用的语言,是中国与世界进行交流的主要语言。大学英语课堂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学习英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主要场所。而受过良好大学教育,掌握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是与世界进行交流的主力军。因此,培养他们用英语介绍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语言能力就理所当然地落到了大学英语教育的肩上。大学英语教育当以此为重任,全力培养各种专业人才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能力,使之成为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Kramasch, c.LanguageandCulture[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3.

[2] Trumble, W. R. & A. Stevenson (eds). 牛津英语大辞典:简编本[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7.

[3] 刘长江.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 外语界,2003(4):16.

[4] 辜正坤.中国外语学术自主创新:学术研究理论和前途展望——从单向殖民主义到双向互动的比较文化转向[C]//张后尘.来自第三届中国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3.

[5] 汤因比,迟田大作.展望21世纪[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7:298.

[责任编辑范藻]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LU Xiaomin, GUO Tao, OUYAN Hongliang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The major task of the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has imparted the language of English with its knowledge and culture, however, it should take another more important mission, tha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not only the func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but also the task of English education. The collision and contrast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can direct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elp them to better inherit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can help students to more efficiently disseminate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Chinese culture; culture aphasia; culture contrast;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收稿日期:2015-11-20

作者简介:卢晓敏(1975—),女,湖南湘潭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248(2016)01-0080-03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育中国文化
大学英语教学中企业家精神培养问题研究
从国外外语教育改革反思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改革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风”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素养的提升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