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2016-04-12闫建军
闫建军
(周口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周口 466001)
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闫建军
(周口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南 周口 466001)
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有:没有专业的评审委员会、编辑日常工作量及论文被复印或转摘作为编辑的业绩与成果、编辑的科研方向具有双专业性等无法获得认同。针对以上问题,主要从编辑劳动的性质、编辑劳动与作者劳动的关系、编辑学研究的主体和客体进行探讨和分析。
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评审;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高校的职称评审一般分两种情况:对有相应职称评审权的高校,各高等学校成立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对于没有相应职称评审权的高校,先由高校自己组织校内专家组成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出条件较好的人员,向省级高评委推荐,然后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的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评审属于第二种情况,先进行高校内的评审,通过后向上推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领域的专家(一般具有编审高级职称)来完成评审。朱霁[1]132-134研究后认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程序多元化造成结果显失公正、形式化导致程序正当性缺失是其主要的弊端,高校职称评审还有很多地方亟待完善。作为高校学报的编辑专业职称评审,由于编辑出版学科的特殊性[2]70-72及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认定的特殊性,出现的问题更多而且特殊。谢辉[3]155-156对河南省属高校学报编辑部的人员职称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报评选编辑职称的人员数量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政策要求学报“编辑”走编辑专业职称。另外,作为以教师为主体的高校,各种政策大都利于教师的利益和发展,如果走编辑专业职称,很难享受这种政策的红利。编辑职称晋升关乎主体编辑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出版单位后续发展,乃至文化强国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编辑主体是编辑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范畴。因此,研究编辑职称评审中的问题,既是编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内评审没有专业的评审委员会
高校职称评定是由高校的人事部门协调组织,每年组成校级评审委员会。校级评审委员会的组成,出于保密,由学校领导临时指定。从成员产生看,是指派而非选举,成员的产生是由上而下,而非从下而上的。从成员组成看,至少有一半以上担任着校、教学院系的领导职务,并且绝大部分是教师系列职称。投票方式有的采用无记名投票,有的采用实名投票。有的规定得票超过2/3的为通过,有的规定得票超过1/2的为通过。高校学报编辑的职称评审属于出版系列,在高校内部与图书系列、档案系列等一起被称为单独系列或者是特殊系列,但都要与教师系列在一起评审。与教师系列相比,从业人员少,参评人员更少。在校评审委员会中,这些单独系列,有的有一两名评委,有的系列根本就没有评委。由于非出版专业领域的评审专家对出版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或原则的不理解,或者说把握的程度不一样,都会出现评审的不公正现象[4]29-31。在高校,教师是主体,出版、图书是教学辅助系列,有的学校就有不成文的规定,先主后辅。有的没有这样的规定,但先主后辅的思想深深烙在评委的脑海中。
二、日常工作量归属编辑业绩与成果受到质疑
笔者查阅河南、广东、黑龙江、安徽、湖北、陕西、贵州、青海、北京、上海、新疆等26个省、市、自治区出版专业高级职称评审文件,重点分析了副高级职称——副编审的评审条件,发现都有工作业绩和论文著作的条件要求,这里以河南省副编审评审条件为例进行讨论。在河南省出版专业副编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中,“业绩与成果” 项规定:期刊社责编稿件年均不少于 40 篇(20万字),终审稿件年均不少于 120 篇(80万字)。非编辑专业职称评审专家感到纳闷:这不是编辑的日常工作量吗,怎么能归属为业绩与成果呢?确实,在高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中,有教师任现职以来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效果评估情况的要求,但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都不称为业绩与成果。编辑责编、终审稿件能称之为业绩与成果吗?这就要求我们对编辑的工作性质有客观的认识。一个个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的编辑选题策划,无不闪耀着编辑的智慧之花,体现了编辑的创新性思维、创造性脑力劳动。 在组稿过程中,编辑同作者商讨论文或作品的结构,是参与劳动创造的。在审稿加工过程中,编辑要运用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对稿件的价值取向及大小进行判断,对稿件的思想性、学术性等进行审查,对稿件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统筹,对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进行润饰、提高和修改。可以说,从选题策划到稿件组织,再到审稿、编辑加工、校对……每个环节都凝聚了编辑创造性、创新性、技术性的脑力劳动。每一期杂志的出版,都蕴涵着编辑的思维、知识、能力、素养,完全可以视为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正是由于编辑工作的特殊性,赋予了编辑科研活动更丰富、更广泛的内涵。编辑活动既是对他人科研成果的一种甄别、选择、优化和提高,更是一种创造[5]34-35。因此,编辑围绕期刊出版的整个活动无异于一次科研活动,或者说,期刊出版本质上就是科研活动,期刊生产就是编辑最大的科研活动。现在各种图书、期刊、报纸及电子出版物上都印有责任编辑的大名,可以说编辑的创造性劳动在出版界获得了大家的认同,但要让编辑之外的人员理解编辑的创新劳动这一特点,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三、业绩与成果的归属,作者写得好,还是编辑编得好
在河南省出版系列副编审职称评审条件中,“业绩与成果”规定:社科期刊被省级以上报刊转载(摘) 10 篇以上,科技期刊被国内重要文摘刊物摘录 20 篇以上,或终审编发的文章,社科期刊被省级以上报刊转载(摘) 15 篇以上,科技期刊被国内重要文摘刊物摘录 30 篇以上,或获省级以上奖 5 篇以上;策划、主编或担任责编的报刊获省部级以上期刊奖 1 次以上。将编辑责编的文章、期刊、图书作为编辑的科研成果,让非编辑职称的评审专家感到疑惑,甚至无法认同。有些评审专家认为文章之所以能被摘录、转载,完全是因为作者创作得好。那么,到底是作者写得好,还是编辑编得好?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明白编辑劳动与作者劳动的关系。作者劳动主要以客观世界为研究对象,然后物化其精神活动为一定的形式(如论文);编辑劳动的一个方向(如文字加工)主要是以作者的劳动成果(如论文)为研究对象,这也决定了编辑劳动的被动性,但绝不是说编辑要等到作者劳动成果产生后才进行自己的劳动,编辑还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选题的策划,引导作者的创作。编辑劳动与作者劳动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向社会提供富有创新而又完美无缺的优秀作品[6]397-398。每一部优秀作品的出版,都凝聚了编辑的心血和创造性劳动,但最后署名的只有作者,编辑的劳动成果不能独立存在,显然也就无法衡量。可是,一旦作品出现了语言文字性错误或者是思想政治性错误,读者首先要责备的不是作者而是编辑,出版管理部门首先要问责的也不是作者而是编辑。笔者认为,在编辑职称评审时,对那些被摘录、转载的作品,单独罗列出来,作为责任编辑的业绩与成果,以表达其在选题策划方面的匠心独具、文字加工方面的精益求精,能彰显社会对编辑劳动的尊重和认可。
四、编辑的科研方向,是编辑专业,还是背景专业
笔者在对比分析各省副编审评审条件时,发现有相当部分省对论文和著作的要求是相关专业或者是出版专业。如湖北省规定:任现职以来,在“国内统一刊号”(CN)“国际标准刊号”(ISSN)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专业论文或相关专业论文2篇(出版专业论文至少1篇);安徽省规定: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报刊上独立或为主发表2篇以上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论文(或3篇书评文章);陕西省规定,论文需为出版专业论文1篇或相近专业论文。编辑的科研方向,是编辑出版专业,还是背景专业?赵航[2]70-72认为,编辑出版学是一个“双专业”的专业,它必须依托在另一个专业上;编辑必须具有所依托专业(背景专业)的深厚功底,必须具有编辑出版学的过硬功夫,必须具备这两种专业的复合交叉,必须完成这两种知识的有机综合嫁接[7]53-55。目前,我国出版界编辑学专业科班出身的编辑很少,高校学报界编辑科班出身的更少。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编辑出版学专业少,培养的人才有限,另一方面是因为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编辑的全部工作。现在的编辑出版学学历教育一般归属于新闻传播学,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于培养编辑的语言文字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出来的编辑出版学毕业生具有浓厚的文学背景,能够胜任一般的传媒系统(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工作。但编辑所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可以说包括编辑出版学以外的所有的学科门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哲学、教育学、历史学。社会所需要的编辑出版人才包括各门学科各专业,是全方位的。编辑学研究各种不同学科的书籍、报刊的编辑工作,这项工作本身就包含各门学科编辑及文字编辑、技术编辑、美术编辑等。编辑学理论认为编辑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都是编辑学的客体,是其研究的对象,所以才有不同学科专业的编辑。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编辑运用各种学科的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对象(编辑工作)。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是编辑工作的手段、工具和方法,是编辑工作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并不是编辑的唯一专业研究领域。编辑的专业还有一个,就是编辑学,编辑学是现在编辑从事的职业。所以编辑职称评审,可以有所学专业(背景专业)的研究论文或项目,但不是必须具备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方向的研究论文或项目是必须有的。如河南省出版专业副编审职称评审条件“著作、论文”项规定:1.送审在核心期刊或国家级出版物上发表独著的出版专业论文 1 篇(不少于 3000 字),并经专家鉴定合格;2.独立撰写出版专业或本学科学术著作 1 部(10万字以上),或独立撰写出版相关专业的学术著作、译著或作品集 2 部(每部 10 万字以上);3.独著并在核心期刊或国家级出版物上发表出版专业学术论文 3 篇以上,或在省级以上出版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6 篇以上。以上3条必须符合第 1 条和 2 、 3 两条之一。其中第1条规定必须是出版专业文章,强调了编辑的职业特征;第2、3条允许有背景专业的著作、论文。编辑的科研方向明显具有双专业性。
五、结语
在职称评审中,对出版等特殊的单独系列,高校自身由于专业评审专家缺乏,不能组成单独的评审委员会。 针对这种情况,周建华[4]29-31认为,可以聘请本省其他高校或省新闻出版局、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方面的相关专家参与。职称评审关乎编辑的个人成长和出版单位的稳定发展,所以要有专业的评审专家,让参评者享受公平合理的评审原则与准确的评价标准。另外,笔者对比了各省编辑专业与教师系列的评审条件,发现评审(副)编审在“论文和科研项目的要求”上低于相应级别的(副)教授,因为毕竟编辑的主要职责是能组到或选择到优秀的稿件并给予出版发行,使之在传播过程中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编发的文章能被有影响的文摘摘录或复印,是编辑的成绩与荣誉。
[1] 朱 霁.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程序的弊端及完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
[2] 赵 航.论编辑出版学科的特殊性[J].出版发行研究,1999(12).
[3] 谢 辉.由“定岗定编”谈高校学报编辑职称认定的特殊性[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1).
[4] 周建华.关于大学出版社编辑职称晋升评价体系的思考[J].现代出版,2013(5).
[5] 邹岚萍.关于出版社编辑科研困境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0(12).
[6] 李燕文,郑琰炏,王国栋,等.编辑劳动与作者劳动的辩证关系[J].中国编辑,2004(6).
[7] 周国清.编辑出版学科的特质及其对专业教育的规约[J].编辑之友,2007(1).
[责任编辑 袁培尧]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itl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
YAN Jianjun
(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ofZhoukouNormalUniversity,Zhoukou,Henan466001,China)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itl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s.For example,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committee is lacking. The calculation of daily workload,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ditor and double professional of editor's research direction can not gain recognition.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es and analyses the nature of editing wor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iting work and author's work,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the study of editing.
university journal; editorial title evaluation; evaluation system
2016-09-26
闫建军(1977- ),男,河南西华人,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学研究。
G231
A
1671-8127(2016)06-01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