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口关帝庙中的佛道文化探析

2017-01-11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关帝庙周口关公

付 爽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周口关帝庙中的佛道文化探析

付 爽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周口处于“三川交汇”的漕运重地,形成了具有山陕特色的商业文化。周口关帝庙不只是山陕商人的商业会馆,同时也是带有宗教性质的商业会馆。它内部的建筑、雕刻、绘画等蕴含丰富的佛、道文化,关公信仰又是佛文化、道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共同载体,体现了佛教、道教与商业文化在该地区的有效融合。

关公文化;周口关帝庙;佛文化;道文化

周口关帝庙本名“山陕会馆”,始建于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是山陕商人在周口集资兴建的一处会馆,其蕴含着丰富佛、道文化。本文将分别对周口关帝庙的佛文化和道文化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揭示周口关帝庙中佛道文化的共同信仰——关公信仰,进而以关公信仰为视角探讨周口关帝庙中的山陕商业文化。

一、周口关帝庙中佛文化的体现

关帝庙在我国古代社会一直是由道士掌管[1],而周口关帝庙则由住寺僧掌管。在周口关帝庙中,可以看到有关于“住寺僧”相关内容的碑文、有象征佛家的符号、有僧房等符合佛家寺院建筑特点的建筑,能从中体会到浓郁的佛文化气息。佛文化之所以在周口关帝庙中有多处体现,并不仅仅是因为佛家文化在关羽神圣化过程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周口关帝庙的修建及修缮的过程中,僧人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这一点从周口关帝庙中较多碑文关于住寺僧及其传承的记载就能得到体现。

周口关帝庙内现存大小碑铭13幢[2]279,时间从乾隆四十八年(1783)到民国九年(1920)跨越近140年,其中碑文中有主持僧的有8幢。为了更直观地体现会馆内的碑文有主持僧的碑文,做简表1如下:

表1 周口关帝庙现存有关主持僧碑铭简表

由表1可知,在会馆修建之初,有“住寺僧”常驻在会馆中,世代相继,少有间断。如乾隆四十八年的《重修关圣庙诸神殿香亭钟鼓楼并照壁僧室戏房及油画诸神铺砌庙院碑记》、嘉庆七年的《创建春秋阁各行商抽分毫厘碑记》、道光二年的《山陕会馆春秋阁院创修牌坊两廊看楼客庭工作等房铺砌甬路院落碑记》等碑刻及清朝后期的诸多山陕会馆的碑刻都有对于住寺僧清晰的介绍和记载。有些碑文还较为清晰地反映了住寺僧的世代传承,如道光二年的另外一篇碑刻《山陕会馆春秋阁院创修牌坊两廊看楼客庭工作等房铺砌甬路院落布施抽积银钱碑记》中就明确地记载了住寺僧的关系,住寺僧:广修,徒:续安,孙:本(智、证、悦、祥),曾孙:觉悟,元孙:昌和。周口关帝庙中的铁旗杆的底座铭文也有对于住寺僧的记载:住寺僧:广(德、裕、积、修),徒:续(成、定、静、旺、安、和)。以上的碑刻和铭文都是对僧人常驻周口关帝庙的有力证据,比较清楚地表明了住寺僧之间的师承关系,也可说明在清朝中后期,山陕会馆建成之后有僧人长时间居住。

另外,还有一些和佛家有关的标志,最为明显的就是莲花座,莲花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周口关帝庙中莲花座随处可见,如许多柱子在柱础与柱身相接的地方就有莲花座(见图1),在铁旗杆上也有莲花座。除此之外,莲花在周口关帝庙中还有其他的体现形式,如在绘画、雕刻中。须弥座是安放佛像的台座,也属佛家之物。在周口关帝庙中主要集中在柱础上,周口关帝庙中的柱础较多是由台基和须弥座结合起来的(见图2)。在周口关帝庙中还可以看到诸多代表佛教教义的“卍”字符号。另外,在其他方面也能看出一些佛家的特点,如僧房的设置。

图1 柱础一

图2 柱础二

以上诸多方面均能够体现出佛文化在周口关帝庙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文化之所以在周口关帝庙中有着诸多的体现,一方面因为在周口关帝庙修建的时期,佛文化在中国广泛的传播。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新教义、新神灵,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信仰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盛行,佛教的庙宇在各地建成。另外,山陕商人受到了佛文化的熏陶,而周口关帝庙作为山陕商人的重要集散地之一,不可避免地受到佛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周口关帝庙是山陕商人修建的一处会馆,会馆最初是商务会所,除了进行贸易外还给游子和居住在外的商人提供保护,是他们的救助站和精神家园,具备一定的公益性[3]75。而这些精神与佛文化中的一些内容有很高的契合性,故在周口山陕会馆中佛文化比较盛行。

二、周口关帝庙中道文化体现

实地考察周口关帝庙,可以看到许多大殿、侧殿等建筑,其中供奉的诸多神像、石栏板上雕刻的典故、墙壁上的众多绘画、殿前的诸多雕刻等方面可以看出很多道家的文化气息。

周口关帝庙中最为显眼的就是一间间供奉着神像的殿堂,如河伯殿、炎帝殿、药王殿、灶君殿、财神殿、酒仙殿、老君殿、马王殿、瘟神殿等,这些殿堂中所供奉的神像都是道家的神像,对于周家口地区及山陕商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河伯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水神,相传被天帝任命管理山川河流。周家口地区为三川交汇之地,是古代的漕运重地,山陕商人利用这样的地理位置为他们的交易带来便利[4]23。山陕商人信奉河伯,并在山陕会馆中供奉河伯,祈求河伯保佑漕运顺利。财神象征着大吉、大利、大富之意。关羽被称为武财神,而在周口关帝庙中除了大殿中供奉的关羽神像外,侧殿中还供奉有财神像。山陕商人以经商为业,商业是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故山陕商人信奉财神。老子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先哲,也是道教的祖师。周口是老子的故乡,也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周口关帝庙中供奉老子一方面是为了更加符合本地的文化情况,另一方面则体现出了山陕商人对于道家文化的认可和信奉。山陕商人以经商为业,时常来回奔波,颠沛流离,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样就促使药王的信仰在商人之间较为普遍。

除了诸多的神像之外,还可以在周口关帝庙中的多处建筑上看到很多石雕、木雕、镂雕、高浮雕等不同种类的雕刻。周口关帝庙的建筑雕饰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首先,有很多的奇珍瑞兽,如“二龙戏珠”“凤凰牡丹”等。石栏板上分别雕有松、鹤、竹等珍奇的动植物以及人物故事,松、鹤等在道教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石牌坊上龙凤正脊、瑞兽居中,飨殿中也有龙凤牡丹脊饰吻兽,垂兽也是龙,石雕麒麟、狮子柱造型生动,莲花卧鼓六角须弥式柱础上也雕有龙凤等瑞兽的图案,大殿上也有龙凤牡丹脊饰。每一幅雕刻都雕饰精美,生动灵活,各尽其妙。在雕刻中瑞兽占有很大的比重,如龙、凤、麒麟、貔貅、玄武、金猊、赑屃等,这些都属于神话传说中道家信仰的瑞兽。

周口关帝庙的雕刻内容中还包括“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等神话传说。“八仙过海”的故事是道教中较为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之一,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周口关帝庙中关于“八仙过海”的雕刻栩栩如生,形象地反映了“八仙过海”的故事(见图3)。周口关帝庙中的这些神话故事都反映出了浓郁的道家文化。

图3 木雕“八仙过海”

由上可知,无论是从周口关帝庙内部所供奉的神像来说,还是从其内部的雕刻和绘画的内容来看,周口关帝庙与道家文化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周口是老子故里,也是道文化的发源地,周口关帝庙坐落于此,理应会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

三、关公信仰——周口关帝庙中的佛、道文化共同信仰

关羽,被佛教尊称为“护法珈蓝菩萨”,后来又被尊称为“盖天古佛”。关羽追随刘备起兵后,在玉泉山不远处被杀,被葬于玉泉寺附近,后来到了隋朝开皇十二年就有了关羽显圣的说法[5]126,并逐渐被世人所接受。在隋唐时期,关羽就作为佛家的神灵在各处的佛家庙宇中被供奉。另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为了更好地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展,吸收了一些中国民间影响较大的人物作为佛教的新神灵,关羽就是其中之一。关羽死后成了“忠”“勇”“信”“义”的化身[6]74,他的优秀品质在全国范围内被信仰和尊崇,鉴于此,以后历代帝王都对关羽大加推崇。从古至今,有很多大型佛家庙宇都供奉关羽的神像,如灵隐寺、相国寺等较为重要的寺院就都供奉有关羽的神像。

关公信仰不仅与佛教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与道教也有着深厚的渊源,道家文化对关公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道教的传说中,关羽是玉皇大帝的近侍[7]201,被尊称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8]36,也被称为武财神、武安尊王等。关公在道教中频繁地出现开始于宋朝以后,宋徽宗极为信奉道教。有记载称关羽在徽宗时期杀死解州盐池里的蛟龙,宋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9]18,关羽由此而成为道教的神灵,受世人敬仰,关公信仰也与道家文化结合起来在民间流传。明朝嘉靖、万历两位皇帝也是道教的虔诚信徒,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关帝庙也在全国范围内修建。至此,关羽在道教中的称谓已经不再是真君、大将,而是大帝、天尊,象征着关羽在道教中达到较高的地位。

佛、道文化对于关公信仰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公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其信奉者包含着中国的诸多阶层,如统治者、士、农、工、商等。信仰人数众多、持续时间绵长,体现了关公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关公信仰作为中华民族信仰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支,在从产生至今的一千多年的历史过程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渐衰落,反而在吸收佛、道文化之后,有了更为广泛的内容,不断衍生出新的内涵,保持了它强盛的生命力,绵延了千年直到今天仍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关公信仰之所以有如此的社会地位和经久不衰的强盛生命力,与佛文化和道文化的传播、关公文化自身的不断丰富发展是分不开的。

明清之际,山陕商人大力修建山陕会馆,周口关帝庙也以此而建成。周口关帝庙作为山陕商人修建的会馆之一,最主要的职能就是给商人提供方便。并且在明清时期佛、道文化并行的大形势的影响下,会馆的职能不断增加,由联合抵御外来的侵扰更多地转变为宗教职能,如祭祀、义举、公约等都成为会馆的新职能[10]。山陕商人普遍信仰关公,并不仅仅是因为关公被尊为“武财神”,还有着其他的原因。一方面,关羽死后,他所具有的“忠”“义”“诚”“勇”等优秀品质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对山陕商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山陕商人从事商业活动,这些优秀品质都是商人们较为看重的,关公文化在山陕商人间的传播,加速了关公信仰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山陕商人们来回奔波,颠沛流离,自身的安全缺乏保障,而关羽因其勇敢和武艺高强被山陕商人视为保护神[11]65,因此关帝庙就形成了以关羽为主神与诸神并祀的现象。周口因其为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优势成为清代的漕运重地,吸引着山陕商人在此聚集,并形成了具有山陕特色的商业文化,促使周口的漕运经济得到发展。周口关帝庙就是在这样的商业文化、佛道文化并行的大背景下修建而成,有着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气息。同时作为关公信仰的载体,为前来朝拜、祭祀的人们及其活动提供了便利。因此,周口关帝庙不仅是山陕商人的商业会馆,同时也是当时周口佛道文化的重要的体现,体现了佛教与道教这一时期在周口地区的有效融合。

综上,周口作为三川交汇之处,水路连接南北,陆路四通八达,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山陕商人来此经商,使得周口迅速成为豫省东南重要的转运贸易集散地。周口关帝庙除了作为山陕商人的商业会馆之外,还蕴含着的浓郁的佛文化,也弥漫着深厚的道文化,关公信仰又是佛道文化的共同载体,彰显着佛道文化在该地区的融合,但其绝不是周口佛道文化、商业漕运文化的唯一载体。在周口关帝庙藏有《罗祖会公买地基文约碑》《重修罗祖庙碑文》的碑文,其中“罗祖”是罗祖教供奉的神。罗教又称无为教和罗祖教,该教将佛教禅宗顿悟说、道教的创世说与儒教的纲常伦理融汇为一,倡导三教合一,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无为教”,其基本信众是漕运水手、农民以及城市贫民等下层社会民众,罗教设庵堂于运河两岸,作为漕运水手和贫民的落脚处,生有驻足之地,死有归葬之所。可见,罗祖教同样和漕运有关,也与佛教和道教有着极深的渊源。

[1] 焦 磊.关羽神圣化过程的历史考察:以关帝庙为核心[D].济南:山东大学,2008.

[2] 许 檀.清代河南、山东等省商人会馆碑刻资料选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

[3] 宋 伦.明清工商会馆的产生极其社会整合作用:以山陕会馆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5).

[4] 孙永杰.漕运重地周家口[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5] 郑 镛.论关公信仰与儒释道的关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6(1).

[6] 屈 慧,赵 君.儒释道三教的关羽崇拜[J].环球人文地理,2014(22).

[7] 蔡东洲,文廷海.关羽崇拜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1.

[8] 张志军.论周口关帝庙的当代美学价值[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4).

[9] 张 镇.解梁关帝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10] 朱亚红.周口关帝庙建筑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11] 周志清.关公与关公文化[J].文史月刊,2004(1).

[责任编辑 袁培尧]

The Analyzis of Buddhist Culture and Taosim Culture of Guan Yu Temple in Zhoukou

FU Shuang

(ZhoukouNormalUniversity,Zhoukou466000,China)

Zhoukouis the heavy water transport of “Sanchuan intersection”, which formed the commercial cul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Shanxiprovince andShaanxiprovince.ZhoukouGuanYutemple is not only the Shanshaan businessmen hall, but also a hall with religious nature. Its internal architecture, carving and painting contain a wealth of Buddha culture and Taoism culture, whileGuanGongfaith is the common carrier of Buddhist culture, Taoism culture and commercial culture, which reflects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Buddhism, Taoism and business culture in the region.

GuanGongculture;Zhoukoutemple; Buddhism; Taoism

2016-08-21

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周家口镇研究”(项目编号:2014BLS004)

付 爽(1983- ),女,河南泌阳人,周口师范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佛教医学研究。

G122

A

1671-8127(2016)06-0093-04

猜你喜欢

关帝庙周口关公
藏传佛教关公信仰新论
关公面前耍大刀
福建东山关帝庙
“一站一台”连民心 绘出周口新画卷
关公工艺
为周口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运城解州关帝庙牌坊掠影
二次多阶段不确定系统的Bang-Bang最优控制
论《三国演义》与关公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