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削弱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家庭教育误区

2016-04-12蔡瑞艳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子女德育家庭

蔡瑞艳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论削弱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的家庭教育误区

蔡瑞艳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家庭是人的一生中第一个受教育的场所,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家庭的教育误区和不良道德行为会对学生的成长形成不良影响,根深蒂固地影响学生一生,这也给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误区;德育实效性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高职院校加强德育教学和德育工作有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的特殊意义。不可否认,高职院校的学生在社会认知程度、自我目标定位和心理素质方面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日趋扩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德育工作,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到高职办学的成功与否。

家庭常被人们看成人生中第一个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有先入为主的影响。相对于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与宏观性,家庭教育具有在平常生活中从小处和细微着眼的特征。学生们的思想与道德素质逐渐形成的过程是从其自小就置身的家庭开始的。家庭成员们的高尚情操与行为常常会对学生们产生良好而持久的正面影响,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根基与源头[1]75-78。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本文暂不论及)都是整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就家庭教育而言,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彼此地位是平等的关系”并非每个家庭都能明了,其中存在着许多误区,从而制约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削弱了高职院校德育的实效性[2]59-61。

一、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存在不切实际的偏差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望值一般是过高的,但现实是,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和表现往往与家长的期望值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一些家长就会感到失望,甚至产生负面情绪,最终与子女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引发家庭关系的紧张。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父母对子女的关注过多地集中在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上,而对他们的人格培养、心理健康以及兴趣爱好等非智力因素关心较少。这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极为不利的。

另一方面,又有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低。很多家长在子女成长阶段的初期都会有比较高的期望值,随着子女的成长,一些家长的积极性被挫伤,期望值一降再降,加之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在子女选择职业院校之后,甚至有的家长干脆抱着避免子女在社会上闲逛而硬塞入职业学校的态度,只希望子女在校“不出事”“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在教育过程中极度强调“做乖学生”——言听计从顺着教师的“教导”、听从家长的叮嘱。有部分家长直白地要求学生“只要不捅娄子、不闹出乱子,能拿到毕业证就万事大吉地完成读书任务了”等等。如此这般,其造成的最直接结果是让学生的学习负担过于轻松,自然就没多大的心理压力,致使他们的进取心偏弱、动机不纯,更缺乏学习激情。同时,因为过低的教育期望值,不仅使得学生们,也使得家长们忽视德育过程、轻视德育作用,致使德育及其行为规范在教育过程中空心化,往往走上畸变型德育或德育失控的境地。

二、家长对高职教育存在认知上的错误

学生进入高校后,一些家长误以为孩子已是成人了,已具有成人对事物的识辨认知能力,已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认真地规划了。因此这些家长不再如中学阶段那样事事细心关照孩子了,加上家庭与他们的时空相隔间距拉大,往往家长们更加难以严格要求孩子,有的即便想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也是蜻蜓点水、鞭长莫及了,不少家长把子女交给学校就完事了。再者,因为高职教育是“收费教育”,很多家长认为交钱送孩子去学校读书,思想教育应是学校的职责,所以不主动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忽略了教育子女的权利,甚至放弃了培养子女的家庭责任[3]121-122。这种把子女到校学习理解为“托管”的思想和实践,既推卸家长责任,又严重剥离家庭教育与高校德育密不可分的关系。有调查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说:“闲暇想起孩子就催问一下,忙时一般不闻不问。”他们很多人基本不知道孩子在学校做什么、想什么,也不知学习状况,而只提供孩子不受饥寒的物质条件。由于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不协调、无配合,同时高校也无法矫正家庭教育的失策、适时适度,更难以解决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使得家庭的、高校的教育不搭界,教育效果差,甚至两者矛盾或功效对冲。甚至部分家长把高职教育狭隘地理解为一种“文凭商品”,荒谬地认为:“我只负责交钱,你只负责发毕业证”。这种低俗观念对教育抱有极端的功利主义,严重挑战德育的权威,导致学生心理上对德育专横跋扈的鄙视,在行为上给学校带来管理压力,加大了矫正成本。

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使德育教育失效

家长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子女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之中,它构成了家庭德育环境因素中的主观因素。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使德育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

第一,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收费较低,对一些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在客观上具有吸引力。因此,高职的学生中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人较多。研究结果显示,有部分学生父母均为下岗职工,因经济收入长期较低,致使家长身心压力较大,心理上常处于焦虑中,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受到情绪波动的影响,子女稍有不是,立刻非打即骂,采取的方法简单粗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家长对“简单、粗暴”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认识不足。他们意识不到这种充斥着争吵、责骂、暴力、婚姻危机,到处弥漫着压抑、沉闷得令人窒息气氛的家庭,会使得孩子缺乏温暖与关爱而人情冷漠、自卑夹杂着疑虑逐渐生成仇恨,致使他们日常的生活情绪紊乱、情感起伏不定、对学习感到乏味,直至人格扭曲、心理发育畸形导致犯罪[4]62-65。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在青年犯罪中,他们很多人的父母或者是脾气暴躁,或者是教育方法简单,不尊重子女,与孩子间缺乏信任与理解、情感交流不畅,孩子没有倾诉的对象而与父母关系疏远、冷漠,长期生活在不愉快的家庭气氛里。这说明不良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是不可能达到家长的期望的,且子女还会因此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最终导致家庭德育教育的失败。但部分高职院校家长对此却并未充分认识。

第二,溺爱娇惯的教育方式。家长过分溺爱子女,有些家长明明清楚这样的方式对子女的成长没有好处,却落实不到实际的日常生活中去。个别家长甚至帮助子女在教师面前说谎以逃避教育处罚。以至于学生逐渐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自尊心很强但是缺乏赢得尊重的能力,独立意识很强但是缺乏自理和自主的能力,竞争意识很强但是缺乏合作的精神,人际关系态度生硬,为人处事幼稚,自大、自满情绪高涨,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

溺爱心理,使家长养而不育,对孩子重物质满足,缺人性塑造和人格培养,使家长喜欢用物质、金钱来引导孩子,形成迁就的爱,而极易激发孩子人性发育朝着冷酷、自私、贪婪与骄纵的方向滑坡。当这些学生带着不良的价值观、颓废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意识去参加学校活动、与同龄人交往及遇到社会问题时,就会过分专注自己的私利、在意挫折和不顺,焦躁、烦闷与愤怒情绪就容易产生,甚至在处理突然遇到的问题与困难时极易带着烦躁、郁闷等不良情绪来处理事情,最终酿成恶果。

四、其他家庭因素

其一,单亲、离异的家庭结构。目前我国的单亲家庭数量与离异人数都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不仅给家庭教育,也给学校德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有调查显示,高职院校的部分在校生家庭中,存在着父母间的婚姻关系一刀两断或名存实亡的现象。有的对孩子的抚养与教育问题视为累赘并彼此推诿,有的则为获得子女抚养权而相互诋毁与指责。这些家庭的孩子在父母情感矛盾变故过程中成长,心灵上因此受到的创伤是沉重而深邃的,其心里很敏感、情感很脆弱,其中还不乏有人怀疑人间真情是否存在。尤其是现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成长的高峰期,一旦缺少及时且有效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就很可能形成心理问题,甚至会造成人格障碍。例如有的学生对学习、生活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消极厌世的悲观情绪极为严重;有的则经常表现出攻击性,为人处事方法简单,常常走向极端;有的盲目自大,个性强烈,稍有不顺就会引发他们极大的反应,有的甚至误入人生歧途走向犯罪。

其二,留守子女德育教育空白。我国当前正在实行农村向城镇化转型,各种农用机械的大量投入使用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相当一部分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照顾,许多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道德缺失的问题[5]69。原因有:有的家长忙于奔波维持生计无法管教子女,无法给孩子必要的关爱,子女的道德情感始终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家长无法通过日常的接触实现表率和榜样作用,对子女不能及时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导致道德榜样作用的缺失。

现实是残酷的,很多留守儿童,大致一年才见父母一面,平时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他们容易自卑、不合群、渴望爱与被爱。由于父母在子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上不能给予正确的认识和引导,导致学生思想上偏差严重。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生活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长久的教育场所。学生们虽然进入大学就读而远离家庭,但是,他们无论在心理上、经济上,还是人际关系与情感慰藉上,都无法完全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因而家庭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虽然家庭教育不像学校的正规教育那样实施对学生有目标、有规划的培养,但是,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成长中的习惯与作风、行为和举止、思想与道德。高职德育搞好与家庭的对接,也就意味着德育成功了一半。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调动家长参与高职德育的积极性,共同呵护好学生的思想幼苗,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 丁振中. 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与德育对策[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S1).

[2] 王明勇. 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J]. 科学教育, 2004(1).

[3] 王 甜. 家庭教育缺失状态下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医学”式补救[J].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11(9).

[4] 薛 静. 青少年犯罪的文化探源[J]. 河北学刊, 1998(5).

[5] 王艺宝, 王敏灵.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1, 08(6).

[责任编辑 乐 知]

On the Mistake in Family Education Weak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AI Ruiyan

(NanjingInstituteofIndustryTechnology,Nanjing210023,China)

In everyone’s life, family is the first place for a man to get educat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ne’s process of growing up. But the family education mistake as well as the bad moral behavior have bad effects on student’s growth and they will ingrainedly influence the students in their lives, which also brings some difficulties to the occupation college’s moral education and also weakens the actual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mistak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2016-01-1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人才启动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困境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K14-07-01)成果之一

蔡瑞艳(1972- ),女,安徽淮南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41

A

1671-8127(2016)06-0101-03

猜你喜欢

子女德育家庭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