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方言“子”后缀词
2016-04-12顾礼姝
顾礼姝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固始方言“子”后缀词
顾礼姝
(信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固始方言中大量存在的“子”后缀词,和北方方言中的儿化音,南方方言的部分后缀在语法和语用上存在着相似性。固始方言“子”后缀词的形成和地区内部语言的自身发展息息相关,也很大程度上和人口的迁徙、民族语言的交融,也就是语言接触方面息息相关。把固始方言中的“子”后缀词和北方方言儿化音现象、南方部分地区的子后缀现象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中国目前逐日消退的方言得到重视,更好地发挥方言的魅力。
方言;“子”后缀;民族融合;语言接触
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武帝刘秀封李通为固始侯,固始侯封地(“固始侯国”)核心区域即在今河南固始,“固始”之名自此延用已近两千年[1]75。固始东与安徽霍邱县相接,北与安徽阜南县隔淮河相望,西北、西、西南分别与信阳市的淮滨、潢川、商城三县相连,南与安徽金寨县依长江分界,东南角邻安徽六安市,西南方向地近湖北省麻城市[2]112。
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固始方言属中原官话区信蚌片。其处于中原官话最南部,且与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区临近,在语音上表现出了与官话接触形成的特点。但是,由于历史上几次大的民族迁徙运动,造成民族大融合,致使当地居民的民族习俗和语言习惯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说,其语音当中没有儿化现象,词汇中大量出现“子”后缀词。
“子”和“儿”作为构词的后缀,在唐宋以后的近代汉语中,开始并广泛运用起来。我们把固始方言中“子”后缀词和普通话的儿化词进行对比研究,着力分析在固始方言中“子”后缀词现象和出现的原因,对固始方言语音和语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儿化现象和“子”后缀词的历时演变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
一、“儿”后缀词
“儿”后缀在现代汉语中多出现在北方方言和普通话中,普通话中的“儿”后缀和方言中的“儿”后缀又有一定的区别,为了研究上的统一,在这里我们主要以普通话的“儿化”作比较,在黄伯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中,普通话中的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这种卷舌化了的韵母就叫做“儿化韵”[3]87-88。
官话方言的儿化是汉语在近代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季永海先生的《汉语儿化音的发生与发展——兼与李思敬先生商榷》在研究了宋代诸宫调和话本小说中的语言以及辽金元明清资料中的对音后得出结论:儿化音发生于宋代,并且承认,它的产生既有汉语的来源,又是我国北方阿尔泰语系语言对汉语影响的结果[4]19-30。
儿化在语音、词汇、语法乃至语用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语音层面,儿化韵是一种合音现象;词汇、语法方面,儿化是“原本一音节一义的词根末字音节与原本一音节一义的后缀‘儿’合并为一个音节的一种构词语音现象”;语用层面,儿化是官话方言及一些东南方言表小称的重要手段。
在结构形式上,儿化不仅可以出现在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还可以出现在词的其他音节上,如第一个音节、第二个音节、第三个音节都可以出现儿化现象。
二、固始方言“子”后缀词的对比研究
固始方言词汇中“子”后缀词现象分布范围很广,涉及多个词类。名词性语素、量词性语素、副词性语素后都可加“子”后缀。
(一)固始方言“子”后缀词存在的现象
1.名词性语素后加“子”
和普通话加“儿”构成儿化词一样,固始方言中后加“子”后缀的名词性成词语素,在带“子”前后,基本义无变化,用法也相同,但是加“子”后缀时,显得轻松、灵活些,而且这一类语素多倾向于双音节。例如:
单音节名词性语素:娟儿——娟子(破折号前为普通话词,后为方言词,下同)、靓儿——靓子、车儿——车子、头儿——头子。
双音节名词性语素:斜眼儿——斜眼子、小鱼儿——小鱼子、小狗儿——小狗子、裤衩儿——裤衩子、灯泡儿——灯泡子。
多音节名词性语素:节骨眼儿——节骨眼子、双眼皮儿——双眼皮子、豆腐脑儿——豆腐脑子。
从上面的名词性成词语素加“子”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出,固始方言中的这些“子”后缀词和普通话里的儿化词一样,词根可以为单音节名词性语素、双音节名词性语素、多音节名词性语素,加“子”后缀前可以指某类事物中大的或较大,或泛指整类事物,而加“子”后缀后主要凸显事物的细小。这体现了两者的作用是一致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固始方言中的“子”后缀和普通话里的“儿”后缀在表达事物细小方面作用类似。
2.方位词后加“子”
上边儿——上边子、里边儿——里边子、外边儿——外边子、墙边儿——墙边子、左边儿——左边子、北边儿——北边子。
3.时间副词后加“子”
一会儿——一会子、一下儿——一下子。
4.量词后加“子”
一件儿——一件子、一伙儿——一伙子、一小撮儿——一小撮子。
固始方言中,有些方位名词、时间副词、量词的儿化现象也用“子”字后缀代替,和名词性语素后加“子”后缀一样,带不带“子”意义和用法没有区别。
普通话的儿化词,在固始方言中大都体现在“子”后缀词的出现,而且不管与之结合的词根有几个音节,它都跟最后一个语素的韵母发生合音现象,使得该韵母增加卷舌色彩,成为儿化韵。这和儿化韵,“儿”和最后一个语素相结合相类似。
(二)固始方言中的“子”后缀在表达作用上与普通话里的儿化音相似
1.表示小或少。出现在名词性语素后,如小狗子、小鸡子等是为了表达对象的形状小。出现在时间副词、量词和方位词后,一般表示时间短、数量少和范围小,如:一件子、一小撮子、东边子、西边子。
2.表示亲切随便。称呼名词后加了“子”,都有表示亲切随便的意味,这种变形一般用于很熟悉的人或事物,用于很随便的场合。如:靓子、娟子。
3.形成口语风格。所有变化形式都有很浓的口语风格。副词的变形,主要作用就是形成这种口语风格,如:一会子、一下子。
(三)其他方言中的后缀词
一般来说,北方话(如北京话)后缀多用“儿”,南方话(如苏北话)后缀多用“子”,在冷水江方言中,“仔”后缀词其表小称义就是在其方言的表现[5]23,比如:
1.加在人名后面
玲仔、文仔 、东仔、平仔、云仔
2.加在物类名词后面
鸡仔(小鸡)、盆仔(盆)、狗仔(狗)
又如,孟县方言后缀“子”的研究[6]44,孟县方言在乳名、单名和单音节人名后加“子”尾,如:
虎子、果子、凤子
冷水方言的“仔”后缀一般附在名词后面,用来构成表人和表物的名词,以及孟县方言的子后缀构成的人名和固始方言子后缀构成的人名和物名都有表示小、可爱的语义和语用。
(四)固始方言“子”后缀词的特殊现象
在固始方言中,“子”后缀词是大量存在的,但是也有一部分词在普通话中以儿化音的形式存在,但是在固始方言中,既没有“子”后缀,也没有“儿”后缀,但是它的词义没有发生改变。
1. 音节内部儿化省略
例如:普通话中“爷儿”“姐儿”用的时候后面必须带数量词,“儿”在这里代表类别,这类词还有“哥儿”“娘儿”等,用法如下:
你家哥儿几个?
咱们爷儿几个好好喝几盅。
她们娘儿俩先去。
姐儿几个合起伙儿来了。
但是,在固始方言中,“哥儿几个”“娘儿几个”中“儿”是直接省略的,直接为“哥几个”“娘几个”。
又如:“黄毛儿丫头”“馅儿饼”“猫儿眼”这样的非末位儿化词在固始方言中都直接省略“黄毛丫头”“馅饼”“猫眼”。
2.“儿”后缀的无条件省略
例如:
标准间儿——标准间、普通间儿——普通间。
媳妇儿——媳妇、没事儿——没事、出丑儿——出丑。
小白脸儿——小白脸、小时候儿——小时候、小白菜儿——小白菜、 小家伙儿——小家伙、小刀儿——小刀。
这儿——介、哪儿——哪、那儿——那。
三、固始方言“子”后缀词产生的原因
(一)语言自身的发展
2.汉语呈现的是一种阶段性的发展,在中古后期,也就是唐宋以后的近代汉语中,“子”后缀词和“儿”后缀词开始并广泛运用起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语言自身的发展演变,由于从古代汉语演变到近代汉语过程中,文言文的废除和白话文的广泛运用,使得书面语更接近当时的口语,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另一面也是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对简明扼要的语言的需求。
(二)语言接触的影响
语言接触现象十分复杂,语言接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制约着语言变化的方式、程度和方向[8]24-28。在这里我们主要强调人口接触的密切程度对固始无儿化现象产生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固始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诸多历史原因,成为中国十大移民集散地之一,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寻根地。固始县历史上有多次人口迁入记载,其中主要体现了闽南地区和固始县人口的往来密切关系。明末清初,闽南地区人口的迁入对固始南部人民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习惯产生了一些不可磨灭的影响。
这些重大的发展变化以及外来的影响因素,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卷舌元音er[],以及外来人口的迁入,为“子”后缀词的发生准备了条件。
四、结语
固始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它自古风俗敦厚,重敦化,尚礼仪,人杰地灵。固始的语言独具特色,由于它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交通便利,人口众多,被称之为“北方之南,南方之北”。由于历史上的几次大迁徙,固始县人民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习惯受到闽南迁移人潮的影响,所以固始方言与河南方言以及北方方言存在的差别非常明显。
不同的地区,后缀词有不同的特点,固始方言的这种“子”后缀词的分析,有助于对固始历史大融合的研究,有助于对固始方言体系的全方位的研究。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各地的方言普遍呈现一种消退的局面,深入研究各地的方言,有助于方言的保存和发展。
[1] 陶广学.“固始”县名考及其文化内涵[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1).
[2] 固始县志编纂委员会.固始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3]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季永海.汉语儿化音的发生与发展:兼与李思敬先生商榷[J].民族语言,1999(5).
[5] 谢元春.冷水江方言的“仔”和“唧”[J].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6] 魏秀秀.孟县方言后缀“子”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7] 王国启.固始声、韵、调系统及其与普通话对应规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2(3).
[8] 孟万春.语言接触与汉语方言的变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2).
[责任编辑 袁培尧]
“Zi” Suffix Words ofGushiDialect
GU Lishu
(CollegeofLiberalArts,XinyangNormalUniversity,Xinyang464000,China)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in grammar and pragmatics during “zi” suffix words ofGushidialect, Erhuaci of the north dialect, and parts of the southern dialect suffix words. The formation of “zi” suffix words are related to the language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the union of national languages.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during the “zi” suffix inGushidialect words, Erhuaci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nd parts of the southern dialect suffix words is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alect.
the dialect; “zi” suffix words; national merge; language contact
2016-07-11
信阳师范学院研究生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KYJJ48)
顾礼姝(1991- ),女,河南固始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H172.4
A
1671-8127(2016)06-00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