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醉翁亭记》里赏“美”悟“醉”

2016-04-12姚中应

教育家 2016年47期
关键词:琅琊山醉翁亭记太守

文│姚中应

在《醉翁亭记》里赏“美”悟“醉”

文│姚中应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醉翁亭记》堪称散文的一面旗帜。此文极富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

《醉翁亭记》的情脉是“乐”“醉”二字,它像一根串珠之线串联起数幅画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寄情林木,醉意山水,是作者的“意”。作者由此“意”描绘美不胜收的“景”,让情与景、意与境交融。

读《醉翁亭记》,只有欣赏其描写的琅琊山的秀美景色、意趣盎然的宾主游宴场面,诵读它的诗语乐音,揣摩欧阳修的妙笔成文,才能感受到欧公寄情于山水的志趣、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才能“悟”醉翁之乐其乐、醉其醉之趣。

观美景、领醉意

《醉翁亭记》里描写数幅隽秀绮丽的图画,给读者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这些画面之间的配合匠心独运,别具意趣,令人陶醉。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远近左右都是一幅幅山水画。山、泉皆有,林、亭俱佳。作者并非孤立用墨,而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奇秀,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相抱。林深路曲,泉流弯弯,恰好“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些景点在壮丽群山的映衬之下,就凸显出山泉的清朗;那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就另具一番风光了。反之,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亭;无亭,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光与影变化之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普照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由于早晚光与影的变化,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不同景色呈现相异的境界。此情此景,亦真亦幻。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在描绘朝暮之景的基础上,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写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景物随四季变换,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享受。同时,四幅画面又互相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宾主游宴之美。负者歌,行者休,伛偻提携,往来不绝,滁人游之境;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杂然前陈,太守宴之境;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喧哗,众宾欢之境;苍颜白发,颓然其间,太守醉之境。四幅画面,先后铺陈,自然衔接,太守与滁人同游同宴,通过四幅画面讲述一个官民同乐的佳话。

其五,动静对比之美。《醉翁亭记》处处注意事物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淙淙动听,相映成趣。“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作者多方面的对比,使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赏妙笔、悟醉情

《醉翁亭记》时而山色显露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我们紧随作者享受其“乐”,并以“乐”这根金线一以贯之。文章的起、承、转、合,无不统摄于“乐”的感受和体验而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至醉,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乐”而展开,不是零乱的“大杂烩”,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链接在金线之中,集万道霞光收束于聚光镜上。文章显得运笔从容,得心应手,越是随意之笔越是丰满了文章的血肉,增添了它的生机,潇洒成文,读来令人陶醉。

层层铺垫,精心酝酿。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山”,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于琅琊山。用视觉,再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巅峰,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第三个妙笔。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往下读。直到文章煞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起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间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前文,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读诗语、闻乐音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帖。再如“树木荫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骈散结合,参差多变。

欧阳修在宋代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领袖人物的作用,他一扫前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树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醉翁亭记》就是他的文学主张的最好的艺术实践。

(作者单位:安徽省肥西县上派中学)

猜你喜欢

琅琊山醉翁亭记太守
琅琊山游记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让子弹飞
琅琊山的情怀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中国:能源革命提速
“太守”是怎样的官职
愤怒是一剂良药
琅琊山在激情地写诗(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