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责任伦理视野下青年道德价值观培育机制与路径研究

2016-04-12杜坤林

关键词:培育路径青年

杜坤林

(绍兴文理学院 党委办公室,浙江 绍兴312000)

责任伦理视野下青年道德价值观培育机制与路径研究

杜坤林

(绍兴文理学院 党委办公室,浙江 绍兴312000)

摘要:道德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文章基于责任伦理的视野,从道德价值观建构的逻辑基础和责任伦理异化的根源分析,对当代青年道德价值观的培育机制与路径进行了探讨。提出青年要在理性与自觉体悟中强化责任主体意识和价值,在激励和关爱中体验责任情感和认同,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学会责任担当和行动。

关键词:责任伦理;青年;道德价值观;培育路径

道德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道德价值评判时所持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价值观在对待道德问题上的具体应用和表现。从道德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出发,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个体的道德价值认知。责任作为一种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是整个道德规范的最高层次。把道德价值观与责任伦理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当代青年的责任伦理精神,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责任伦理是道德价值观构建的内在逻辑基础

“责任伦理”(responsibility ethics) 的命题最早由马克斯·韦伯提出,他呼吁社会倡导一种超越良知伦理的责任伦理[1],强调人们应当无条件地对自己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伦理自觉, “依据你对自身义务的最高信念而行事,除此之外,你的行事方式还得保证,可以依据你的最充分的知识,同时考虑自己行动的(可预见)后果”[2]。因此,责任伦理就是从伦理学的视角来对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进行道德评价和价值判断,要求人作为实践的主体,对其行为及其后果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实现其应有的道德价值——个人对他人、集体乃至他者的责任。

西方伦理学将责任理解为一种道德义务。康德认为,“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3],人在责任的担当过程中,才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所在。在社会生活中,责任居于普遍的公共道德的核心,是一种基础性道德品质,它对社会和个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黑格尔所说,“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义务这样一种意识。”[4]责任是人类自身理性的道德选择,凸显了人的本质属性规定。康德认为,“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5]换言之,一个人能否担当责任,标志着他是否真正的实现由“生存”的生物转化为“生活”的人。人之所以要学会负责,源于人是一个有责任的生命存在,其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对责任的担当。马斯洛认为“每次承担责任就是一次自我的实现”[6]。德性的力量就是把责任的这种“应该”转变成现实,在对责任的担当和恪守中体现个体的道德能力和道德意志。一切外在规约只有内化为道德责任,成为“心中的律令”,才能真正使人得以忠实履行道德约束。一个人有否具备责任感是衡量其个人道德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责任是最伟大的道德价值。这是一种“善”的价值,在道德情感上体现为内在责任,强调“尽己之责”的责任精神和担当意识,在道德实践上体现为责任的道义担当和人文的关怀。

责任伦理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内在诉求。人只有通过对社会规约、道德义务、责任担当的自觉践履和理性反思,才能实现道德主体的自我完善。道德价值观作为综合的心理系统,它影响着个体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它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个体道德价值目标及其实现,并支配着个体的道德责任行为、道德品格和道德评判。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个体拥有什么样的道德情感体验、崇尚什么样的道德信条、接受什么样的道德规范、追求什么样的道德生活、选择什么样的道德行为、作出什么样的道德判断和评价,以及怎样实施其道德责任行为等等,都会受到个体道德价值观的支配、调节和控制。因此,道德责任作为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核心,是个体在实际道德行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变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开放,道德责任已经成为社会调整、运行、发展的基础,并将贯穿历史始终,自然成为最重要的道德基础,并越来越凸现出它的人际价值和不可缺失性。

二、道德价值观冲突源于责任伦理的缺失与异化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的当下,当代青年面临的生存环境和时代背景对他们道德价值观带来的冲突已是不容争议的客观现实。这种冲突背后的原因很多,但责任伦理的缺失,无疑是其根源所在。具体表现在:

1.道德责任伦理的缺失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道德责任首先表现为社会对个人在道德上遵守的各种规约和要求。责任作为规范人们道德意识和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属于社会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价值观尚未定型而又置身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期的当代青年群体来说,传统文化逐步流失、信仰逐渐缺失的社会大环境,造成了当代青年整体道德责任意识的不断淡化,如自我责任意识减弱,对工作、学习、生活、情感、身体甚至生命不负责任。其次是家庭责任意识淡薄,一些独生子女的青年在处理问题上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甚至从不考虑父母和家人的感受,在他们眼里,“家”只是一个提供其消费的根据地和成长的庇护所,只知一味索取而从来不讲付出和奉献。此外,社会责任意识日趋淡化,一些青年在社会生活中更多关心的是经济利益的回报和自身的发展,较少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家政策,缺乏奉献精神,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漠不关心,甚至对一些违法犯罪现象也熟视无睹。

2.政治责任伦理的异化

伦理道德与政治之间本应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道德上的善恶无限制地上靠,甚至常常以政治立场代替道德审视,生活中经常出现非理性的政治情感主导伦理思想的原则和尺度。一方面,现代社会过分理性化、个体化的发展既导致了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社会道德危机。在功利原则导向下,引起社会关系复杂混乱,各种“金钱至上”社会现象屡见报端,主体人格被物化人格所取代,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和人的主体性的失落,社会凝聚力被削弱了,贫富两极分化出现不断放大;人逐渐被商品化了,伦理道德逐渐走向衰落的边缘。马克思曾经指出,“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7]生活在当代社会中的青年,也必然会受此大环境的影响,导致其道德价值观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人们往往将道德生活中的善恶无限制地上升为政治问题。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展,当代青年对社会伦理问题的关注,常常贴上政治“标签”,出现了各种道德异化现象。如近期网络上频频出现的“房叔”“房婶”和所谓的“官场潜规则”,许多青年网民甚至产生各种“政治联想”。究其原因,是一些人总喜欢把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阴暗面进行无限放大。事实上,这些年来,凡是涉及一些公权力或公众人物,都会引起网民们的各种猜想,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会自然地受到“政治观念”的影响,这不仅扭曲了政治,异化了道德,也对当代青年道德价值观产生了误导和冲击。

3.经济责任伦理的淡化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人们在一般的经济行为中总是存在着追求财富最大化动机和追求非财富(自愿负担、利他主义等)最大化倾向等。换句话说,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既想获得物质利益,又想获得精神价值的回报,这充分说明人的经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伦理道德的影响。市场经济是一种伦理经济,它有其自身的经济伦理,这是一种综合的行为准则,要求经济交往中应该坚守的是一种平等自愿的契约行为和伦理道德,崇尚公平、公正和正义,这是每一个市场主体都必须遵循的社会公共责任。自愿地遵守道德规范和责任伦理底线,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内在需要和本质诉求。但我国社会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道德伦理正逐步趋于瓦解,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规范、伦理精神和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这两者处于“空缺”状态时期,青年人很容易受利益驱使,往往会出现为了“利益最大化”而牺牲伦理道德的现象,导致各类道德失范现象频发。如近年来我国相继发生“毒奶粉”“地沟油”“毒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正是由于经济责任伦理缺失所致。

4.传统责任伦理的断裂失序

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传统的责任伦理观念和规范体系被不断瓦解。首先是道德传统的断裂。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两次传统道德断裂,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曾经“规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的形式及价值取向,提供具体社会制度环境的道德秩序,以及衡量个人行为模式和日常生活中有关善的行为的尺度”[8]。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经济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自由度的增大,传统道德伦理不断弱化或丧失,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腐败现象频频出现,成为当前的社会道德伦理困局。其次是传统道德伦理结构解体。人类曾试图通过道德的实践去建立那种充满美德、幸福的理想社会,但这一追求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当下总是显得那么苍白。现实生活中,多样的自由、多元的差异、边缘的行动、歧异的思想等特征促使道德生活正由整体性逐步转向个体性,道德的理想性也渐渐被生活的世俗性所替代。人们无法将个人的道德信念作为普遍的道德真理去要求他人,也无法以自己的道德框架去约束他人生活,更不能用一种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去要求一切个人及其生活。道德的多样性、多元化不断凸显和加剧,传统道德伦理的至尊地位遭受到了激烈的挑战。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道德伦理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落后于现代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从而缺乏对当代青年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是因缺乏传统道德的宣传教育和传承教化,由此出现了传统道德的断层现象。

三、责任伦理视野下道德价值观培育机制与路径选择

道德责任是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与核心,一切外在规约只有在转化为个人内在责任后才能得到有效的践履。这一内化的过程,包含社会外部机制和个体内生机制,其本质是道德在个体与社会相互之间的合理性、合法性认同。因此,道德价值观生成需要两大动力机制共同作用:一个是社会外部机制,包括舆论引导机制、社会奖惩机制、价值观教育机制等;一个是个体内在建构机制,包括价值整合的心理机制、内化外化机制、自我教育与管理机制等等。具体来说,需要在三个方面加强对当代青年的责任伦理教育。

第一,强化责任主体,让青年在理性与自觉中体悟责任价值。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强调 “家国天下”“匹夫有责”“铁肩担道义”,这种责任和担当成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尤其是有志青年的共同情怀。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种社会责任意识也随之弱化,而且体现为是“我们”而不是“我”的责任。责任担当需要建立在主体的理性和自觉基础之上。因此,培养当代青年的责任感必须首先明确责任的主体,必须强调个体不是孤立的社会存在,其自主选择程度越高,他的责任性就越强。个人只有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他自身发展对社会的贡献,才能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担当。当前,要通过全社会的思想宣传教育和多种渠道,坚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内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当代青年的头脑,夯实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帮助青年找准人生定位,学会责任担当。

第二,强化责任认同,让青年在激励和关爱中体验责任情感。个体的责任感是在尊重与信任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激励。从某种意义上说,责任是一种“爱”的付出,它体现的是个体愿意对社会、对他人的付出,依赖于个体的道德理性和自觉。而唤醒责任的最为有效方式就是对个体的目标激励和个性尊重。个体有了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才会产生内驱力。责任教育必须尊重和培养广大青年自主选择的能力,提高道德认知,要在尊重、理解、爱护青年成长发展的基础上,用目标激励,用榜样引领,用典型示范,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自己去思考、理解、体验道德责任,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坚持用“中国梦”的伟大目标激励青年,带领青年为民族复兴建功立业。要用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国家的共同目标激励广大青年,引导他们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中国梦”联系起来,带领广大青年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留下“这一代人”奋斗的足迹,真正实现对青年承担国家责任、坚持政治理想、释放青春正能量的殷切期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青年的行动指南,树立担当社会责任的情感。

第三,强化责任行动,让青年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学会责任担当。对于社会责任感教育而言,知性化育固然重要,然躬行实践更是不可或缺。责任行动是社会责任感的自觉实践,是衡量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水平高低的客观标志,社会责任认知、责任认同,只有通过责任行动才能表现出来。道德源于生活,责任担当教育也只有面向生活才具有实践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道德责任教育忽视了个体的生活经验,责任教育沦为知识教育或者理论灌输,造成的结果是“知行脱节”,使责任仅仅停留在认知的表象层面,而不能生成为实际的责任能力和行为。责任感产生于社会实践,产生于个体的生命世界之中。道德教育必须面向生活,正如哈贝马斯所言,“生活世界所具有的那种强烈而隐蔽的直接性奠定了任何一种知识模式的无法摆脱的基础”[9]。只有面向生活的责任教育才具有实践的力量。因此,必须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入手,强化社会公德教育,组织和引导广大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如青年志愿服务、扶贫帮困、社区义工活动等,让生活成为一种有责任的生活。另一方面在全社会鼓励青年“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大潮下,要引导和支持青年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当代青年在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中体验和形成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责任境界。

参考文献:

[1]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00.

[2]施路赫特.信念与责任——马克斯·韦伯论伦理[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1.

[3]A.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M].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8-33.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57.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6.

[6]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

[8]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72.

[9]倪粱康.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354.

(责任编辑张玲玲)

On Cultivating Mechanism of and Approaches to Youth Moral Val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ponsibility Ethics

Du Kunlin

(Office of Party Committee, Shaoxing University, 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Grounded upon the fact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values is a complicated and systematic project, this paper sets out to present some rational countermeasures to cop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cultivating mechanism of and approaches to contemporary youth moral values in the light of the logical fundamentals of the mo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responsibility dissimi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ponsibility ethics.

Key words:responsibility ethics; youth; moral values; cultivating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00-0081-04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0.016

收稿日期:2016-04-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责任伦理视野下当代青年道德价值观问题研究”(14YJA71000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杜坤林(1972-),男,浙江上虞人,绍兴文理学院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青年
医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有效培养路径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素质培育路径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