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组织路径研究

2016-06-22许哲宝汪文忠

关键词:成果转化长三角

汪 艳 许哲宝 汪文忠

(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23000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 合肥230026;3.合肥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组织路径研究

汪艳1许哲宝2汪文忠3

(1.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0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6;3.合肥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区域创新系统逐步形成,苏浙沪皖在有各自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下,越来越重视区域间的互补性,通过技术合作、产业合作和资本合作,形成了技术牵引型组织、产业牵引型组织和资本牵引型组织。在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将长三角地区丰富的创新资源在合作的基础上整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通过整个区域之间的互动协作,让科技成果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共振、转化升级,从而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完善,提高长三角地区整体的创新水平。

关键词:长三角;成果转化;组织路径

许哲宝(1985-),男,安徽六安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研究生。

汪文忠(1972-),男,安徽桐城人,合肥学院副教授。

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协同的研究属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范式。区域创新系统可以看作是特定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非主体要素以及协调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1]。其中主体要素主要指区域内的机构和组织,包括政府、企业、院所、中介机构等,非主体要素是指创新过程中需要的物质保障条件。组织路径的研究关系到长三角地区各主体协同质量和效益。

一、组织路径和区域创新系统

组织路径的建立具有路径依赖性,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科技成果转化若是进入了某种组织路径中,就会沿着该路径一直发展下去。虽然不同学科、不同学者对组织路径的研究理解有所差异,但都强调组织路径在系统发展中的影响。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在市场自动调节的状况下,区域内系统性的创新不会自动产生,需要有政府部门的政策干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表明,在科技成果创新上存在着一定的加速度,但就单一的创新成果的扩散,在地理距离上还存在逐步衰弱的趋势。鉴于创新活动的知识生产性,由于知识人才的流动和区际贸易和投资,知识本身具有的传播和扩散的属性,使得知识可以在区域内和局域外共享,这就给创新知识形成外部溢出性创造条件。另外,区域内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组织稠密多元化和组织稠密专业化、组织稀疏型等不同的组织存在形式。这些,使得在研究区域创新系统时,要将区域内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组织路径研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对组织路径中的依托主体系统地进行研究,是区域创新系统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方面。

二、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协同组织路径的形成机理

长三角地区各区域创新系统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模式和特点。上海形成了以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的综合式服务创新主导的区域创新系统,浙江形成了以发展民营经济的内源式制度创新主导的区域创新系统,江苏形成了以FDI发达的外源式技术创新主导的区域创新系统[2],安徽形成了以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产业集群的内源和外源并行的区域创新系统[3]。

组织作为社会化的协作系统,组织的各个主体存在协调和平衡关系,这种关系是在各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中慢慢形成的。在这种关系下,各主体共同工作或协作,形成独特的、能解决特定问题和实现特定功能的整体,满足社会需要。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三省一市的地理距离、社会文化和经济体量的可接近性和科技要素的互补性决定了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科技成果转化将趋于协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要素将按照功能的不同相互整合,形成特定功能的整体对区域创新系统起作用。

图1 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协同的组织路径形成机理

组织协同形式是区域创新系统中需要探明的路径,组织协同构架合理,区域创新主体将推动创新活动,反之,将阻碍要素流动,对创新活动的拓展起到反作用。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区域创新系统逐步形成,苏浙沪皖在有各自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下,越来越重视区域间的互补性,通过技术合作、产业合作和资本合作,形成了技术牵引型组织、产业牵引型组织和资本牵引型组织。在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将长三角地区丰富的创新资源在合作的基础上整合起来,发挥协同效应,通过整个区域之间的互动协作,让科技成果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共振、转化升级,从而促进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的完善,提高长三角地区整体的创新水平。

三、长三角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协同的组织路径

1.技术牵引型组织

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是科技成果。围绕原创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的联合研发、科技研发资源的横向合作、科技成果的互联共享,可以将技术牵引型组织分为区域联合研发机构、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和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平台[4]。

区域联合研发机构。从科技成果产出上来看,长三角区域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长三角地区在大量吸收国际产业与技术转移、迅速形成投资和产业集聚效应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起与产业规模相对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累和能力。围绕急需本土化或国产化的重大技术和行业共性难题,组建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资研发机构等联合研发机构,进行重点研发攻关。联合研发机构以区域间有优势学科的科研院所或行业龙头企业为实施主体,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为主,企业、院所资金为辅,将院所原有的基础研究性技术与设备和企业原有的应用性技术与设备投入其中,联合形成有资金保障、技术和人才作为支撑共同参与的一种模式。联合研发机构将区域间松散的科研资源聚集起来,打破长三角地区的各行政区划的研发和应用壁垒,能够聚集研发力量,方便科技应用,形成以某一技术难题为课题的研发组织,对前沿技术和行业共性难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技术群。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承担着科技成果再研发和产业化的重要任务。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要依靠长三角各城市一起来构筑科技创新集群。也即是要真正发挥合肥、南京、杭州各副中心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的节点作用。这就需要在各副中心建立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创新的形成,促进要素流动,产生创新成果,在区域内根据各地的禀赋优势,形成和优化产业分工体系。

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平台。随着创新2.0形态以及“互联网+”新模式的兴起,传统的以科研人员为主、实验室为载体、用户被动使用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正转向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共同创新平台,参与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的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必将催生新型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平台借助新的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展现出一种新的创新协同组织形式,将各主体间的线下连接转到线上分工协作,把来自不同领域的政府、企业、院所和中介机构组织起来,通过建立创新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加强组织间在虚拟网络中应用,从而完成组织的目标。

2.资本牵引型组织

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来源于资本。资本牵引型组织实质上就是用资本的力量将分散的、人为割裂的经济单元重新组织起来,实现创新资源的流动、共享和重组。

资本的来源可以归纳为政府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从政府财政资金出资来看,政府财政资金追求的是公平性、公益性和引导性,基础设施类、社会服务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类等领域是政府财政资金可以选择投入的重点领域。这些领域多由政府出资,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委托有资质的管理机构来运营。构建母基金和子基金分层管理的构架,母基金由政府出资,设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产业升级等子基金,吸引企业、中介机构、院所参与。从社会资本出资来看,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是区域合作重要的资本输出和输入载体。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能够充分实现市场价格真实,及时反映市场相关信息,是科技要素重新构建和整合的资本平台。目前的长三角各行政主体拥有各自的股权交易中心,信息和资源均有壁垒,构建长三角区域性的股权交易中心,有助于区域间资源的有效配置、科技要素的快速流动。社会资本参与长三角区域股权交易中心建设的过程,是理解和分析区域各产业发展、构建区域间产业分工体系的过程。区域股权交易平台,围绕各产业的发展,形成社会资本驱动的长三角股权交易中心各创新板块的过程,也是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市场逐渐形成和繁荣的过程。

3.产业牵引型组织

科技成果转化最终的表现形式是形成项目、落户企业、形成产业园区。

以项目为载体的合作组织。一种是长三角地区各主体要素间通过项目委托开发形成,一种是通过项目合作开发形成,前者是委托关系,组织较为松散,多为具体的项目,而后者合作较为主动,可持续开展系列项目,多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以企业为载体的合作组织。这种合作组织较为紧密,通常基于技术入股,或直接将院所主导下的科技公司直接打包入股形成,各主体要素共同经营,将科技成果商业化,形成利益联盟体。

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合作组织。科技成果的转化往往不是单一技术的转化,而是技术群的转化。这就有利于在区域内形成围绕某一技术群的产业园区,由政府部门主导,科研院所作为技术支撑,企业进行运营。

参考文献:

[1]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21(2):43-48.

[2]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模式及其构建研究[J],科学发展,2010(2):19-28.

[3]孔令刚,蒋晓岚.区域创新资源与区域创新系统——基于安徽的区域创新特色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1.

[4]王松.我国区域创新主体协同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责任编辑张玲玲)

On Organization Path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Wang Yan1Xu Zhebao2Wang Wenzhong3

(1.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City Management, Hefei, Anhui 230001;2.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3. Hefei College, Hefei, Anhui 230601)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has gradually formed. Jiangsu, Zhejiang, Shanghai and Anhui pay growing attention to the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regions in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hrough technical cooperation, industrial cooperation and capital cooperation, they form three categories of organizations respectively introduced by and oriented o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capital.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it is vital to integrate the rich innovation resour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n the basis of cooperation and synergy. Through interac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 region as a whole, the overall innovation level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can be enhanced by transforming and upgrad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so as to perfect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the Delta.

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organization path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00-0099-03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0.020

收稿日期:2016-03-10

基金项目: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2015年度项目(PF00616001H);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3A167)

作者简介:汪艳(1983-),女,安徽六安人,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成果转化长三角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浅谈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