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柳孜运河遗址“木岸狭河”的探讨

2016-04-12余敏辉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汴河运河河道

魏 雷,余敏辉

关于柳孜运河遗址“木岸狭河”的探讨

魏 雷1,余敏辉2倡

1.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2.淮北师范大学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淮北,235000

从文献史料记载和已有考古成果的角度,对宋代治水技术“木岸狭河”的产生、目的、技术原理和施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认识,并阐明其工程构造,总结出其在治水原理和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和作用。最后,将“木岸狭河”与同时期其他治汴工程——河道疏浚工程、导洛通汴工程、汴口建设工程和固堤与防汛工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其区别和联系,以进一步认识“木岸狭河”在北宋治汴工程体系中的地位。

柳孜运河遗址;木岸狭河;治汴工程

开始于2012年3月的柳孜运河遗址第二次发掘发现了大量成排的木桩,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古老的治河技术“木岸狭河”,它可以视作为继码头(桥梁)、沉船、古瓷之后又一个重大考古成果。但当前对“木岸狭河”的研究较少,大多数著作中仅一笔带过,很少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总结。本文以文献资料与已有的考古成果为基础,对“木岸狭河”的产生、作用和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更全面地认识这一古代水利技术。

1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中的“木岸狭河”

据枟宋史枠记载,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鉴于汴河时常淤浅,“阻滞漕运”[1]1561,太常少卿马元方向朝廷建议人工疏“浚汴河中流,阔五丈,深五尺,可省修堤之费”[1]1561。宋真宗随即派使者赴现场考察,并比较人工疏浚与修筑堤防所需的费用。使者考察回来后认为,“泗州西至开封府界,岸阔底平,水势薄”[1]1561,人工疏浚并不适宜,提出“于沿河作头踏道擗岸,其浅处为锯牙,以束水势”[1]1561,这一建设性意见被真宗采纳,并付之实施。虽说由于文字拗口费解,现如今对修建“头踏道擗岸,其浅处为锯牙”[1]1561还不是十分明白,但这项水利工程措施,目的是使河道由宽变窄,以利于抬高水位,提高流速,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创造性的发明。

不过,上述还不甚明了的治理汴河水利工程措施,到了宋仁宗执政期间就被正式冠名为“木岸狭河”工程。天圣九年(1031年)九月,都大巡检汴河堤岸孙昭,请求于雍丘县(今杞县)湫口“治木岸,以束水势”[2]2566,得到了宋廷许可,这应是“木岸狭河”之发端;嘉元年(1056年),宋廷下诏给三司,“自京至泗州置狭河木岸”[2]4448,使得这一治河技术在沿线得到推广;由于这项水利工程人、财、物耗费较大,嘉五年,为加快进度,宋廷“赐修狭河木岸役卒缗钱”[2]4264;嘉六年,还对汴口至应天府段的木岸宽度作了具体限定:“河自应天府抵泗州,直流湍驶无所阻,惟应天府上至汴口,或岸阔浅漫,宜限以六十步,阔于此则为木岸狭河,扼束水势,令深驶。”[4]37

“木岸狭河”的实施束窄了河道,汴河水加深,提高了水流速度,汴河运输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以致到了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旧曲滩漫流,多稽留覆溺处,悉为驶直平夷,操舟往来便之”[3]37。不过,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引洛入汴成功后,这种抬高汴河水位的工程措施还在运用,“如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由于洛水流量有限,无法使汴河达到必要的水位,影响了重载漕船的航行,因此内供奉官宋用臣于二月十二日向朝廷奏报说:‘洛水入汴至淮,河道甚有阔处,水行散漫,故多浅涩,乞计功料修狭河。从之。’事后,宋用臣在汴河上选择宽阔河段修建了狭河木岸,共计约六百里,所用梢、桩等材料,朝廷拨给坊场钱二十万缗加以解决。工程完成后,江淮发运司鉴于漕船畅通,自请减少漕船操作人员以及免置草屯、浮堰等,充分说明这次采取木岸狭河工程措施的效果是很理想的”[4]827-828。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其实早在柳孜运河遗址第二次发掘之前,文献记载中的“木岸狭河”已在汴河考古发掘中有所发现。1984年,唐宋运河考察队在濉溪县就曾在淤积层中发现许多“段木”,并得出“汴河中何以有如此多的木头,想是‘木岸狭河’后,木岸毁弃所遗”[5]217的结论。此后,河南开封多次开展实地调查,并在开封市西郊斗门村东一处2米深河道内发现了木岸狭河遗迹。经调查,当地村民抽干河道内积水后,“在东西500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三处木桩遗迹,而且排列有序。木桩均为圆柱状,直径均为15~20厘米。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推测,此处遗迹可能为狭河木岸的一部分”[6]1561。不过,在柳孜运河遗址发现“成排的但已腐朽的木桩,纵横交错,很密集”[7],这是以前从没见到过的。

2 “木岸狭河”的构造和特点

现如今,对于“木岸狭河”中的“狭河”理解已基本形成共识,就是通过某种手段使河道断面宽度缩小,以此来抬高水位,提高流速。对于什么是“木岸”,学术界则存有一定的分歧:一是“木岸”之“木”,故有“木板”“木桩”“木材”之说;二是填充物是用树的枝梢做成捆,或者是以树梢等竹木软料夹入土石、捆扎成帚的说法。结合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成排木桩以及“梢,伐岸木可足也”的文献记载,笔者认为,“木岸狭河”是先把木桩按一定间距以成排状牢固打入水中,然后用树枝、竹条等软料在木桩间细密编连起来,接着在木桩靠近堤岸的那一侧,填上装满泥土或砂石的草袋,一一压实,最后连点成线为“木岸”。这样以来,河床就由斜坡改为竖壁,汇集水流于两岸间,以使宽浅河道缩窄,河水加深,从而达到“狭河”的目的。

“木岸狭河”作为北宋中、后期创造性运用的一项汴河治理的新技术,它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已认识到河水流速和流沙运动的关系;具有独特的实用性,以“木岸”来“狭河”,“木岸”只是手段,“狭河”才是目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是解决泥沙淤积问题,以确保漕船在汴河上畅通无阻;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只在河道宽浅处而绝非整个沿线全面实施,因为这没有必要,也不太现实,如目前在泗县就没有这样的考古发现。可见,“木岸狭河”是人工运河渠化的一个成功的例子。

3 “木岸狭河”的作用

在“木岸狭河”实际运行过程中,也确实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小的方面说,可谓一举四得:

一是保护堤岸安全。石岸固然坚实美观,但石料难觅,且耗费工时,建造成本太大;而土岸快速易成,不过如果过于陡峭,一经湍急河水冲刷,很容易塌方。只有以木护岸,既取材方便——“隋堤柳”随处可见,又操作简单,且耐久实用,自然是不二的选择。

二是提高通航能力。日积月累,汴河河床逐渐抬高,两岸河堤随之加高,同时很多河段出现淤滩,河床变宽,水流变浅且缓急无常,十分不利于行船。在同等流量下,河道的横断面变窄,河水加深,对运河通航十分有利。

三是减少泥沙淤积。虽说修建“木岸狭河”主观上只是为了抬高汴河水位,便于漕船航行,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加快流速、带走泥沙、减少泥沙在汴河中沉积的作用。“如宋仁宗时有一个名叫符惟忠的人,以善于治河而驰名遐迩。他曾说:‘渠有广狭,若水阔而行缓,则沙伏而不利于行舟,请即在其广处束以木岸。’这是‘束水攻沙’理论的最早提出和阐释。到了宋哲宗时,曾任同知枢密院事的曾布,建议修建狭河工程,以清除汴口的泥沙淤积。他说:‘今须闭汴口一二月用功开淘,其水势散漫处须用梢、桩狭河,即自通决。’”[4]828

四是提高泄洪能力。入宋以后,黄河从稳定期开始渐入波动期,洪枯比加剧。由于唐以来,较重视南岸堤防加固,入宋以后,洛阳至开封段的北岸,便频频决口、漫溢。实施“木岸狭河”后,通过激流冲河,不仅可减少疏浚用工,而且大大提高了泄洪能力。

从大的方面说,保证了汴河水运畅通,促进了沿岸城市繁荣。水上运输自古以来就要比陆路运输方便,汴河将长江、淮河与北方的黄河连通,将大量的粮食、物资从江淮地区运往开封,以满足京都近100万居民的需求。因此,保证汴河的畅通尤为重要。

4 “木岸狭河”和其他治汴工程的联系和区别

众所周知,汴河水源主要来自含沙量较大的黄河,因为水流缓和,年长日久,宽阔的河道被泥沙淤塞,来往行舟颇多不便。为使汴河保持适当水深,保证漕运顺畅,宋王朝采取许多措施进行疏浚河道、维修养护堤岸、治理汴口。除上述创造性地采取“木岸狭河”工作之外,为了既治标更治本,运输与防洪兼备,还实施了以下水利工程。

一是河道疏浚工程。它与“木岸狭河”的目的和性质是完全一样的,或者说“木岸狭河”就是清理淤积、疏浚河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熙宁六年,“观相国寺,积沙几及屋檐”,可见疏浚积沙是维持汴河生命的关键所在。皇三年(1051年),北宋设立河渠司,负责汴河的浚治工作,“命河渠司自口浚治,岁以为常”[8]126。疏浚方法是人工清挖,而其标准则是“汴河旧底有石板石人,以记其地理,每岁兴夫开导,至石板石人以为则,岁有常役,民未尝病之,而水行地中”[9]7,清淤工作要求十分严格。

二是导洛通汴工程。它与通过“木岸狭河”来减缓泥沙淤积的目的和功用是完全相同的,不过前者是治本之策,从源头上解决汴河引黄河水所挟泥沙太多的问题。“导洛通汴又称清汴,即是引伊、洛河清水入汴河,以少引含沙量大的黄河水入汴。该工程于元丰二年(1079年)3月兴工,6月完成,7月闭汴口黄河水,改用洛水入汴。至元五年(1090年)10月再导黄河水入汴,前后共11年。清汴使汴河通航期延长,水流平缓,水体加深,并减省不少维修费用。自此,‘江淮扁舟,四时上下,昼夜不绝’”[10]。

三是汴口建设工程。它与“木岸狭河”就提高汴河通航能力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它对工程技术的要求要更高些。汴口即引黄入汴处,因“大河向背不常,故河口岁易,易则度地形,相水势,为口以逆之”[3]34。针对汴口经常变易的特点,北宋采用人工控制汴口宽窄,以节制流量的办法。汴河水多时,垫高塞狭河口,减少入水量;汴河缺水时,挖深扒阔入口,以加大入水量。由于汴口操作持续不断,设一专官管汴口工程。汴口施工不论季节,视河流水情而定。

四是固堤与防汛工程。它与“木岸狭河”的关联度不是很大,但从保护堤岸安全角度看,则是完全一致的。汴河直接关系京师之安危,所以固堤与防汛又是一项重要措施。设置专官巡河护堤,景德三年(1006年),谢德权提总京城四排岸并领护汴河堤岸,汛期遣军士数千巡护看守。又将固堤列为常制,“其补坏增旧之制,则又著为条令而刻之于石,使后人遵而不敢废”[2]4725。修补工程质量要求一丝不苟,“须以沙尽至土为限,弃沙堤外,遣三班使者分地以主其役,又以大锥以试筑堤之虚实,或引锥可入者坐”[8]94。种榆柳以固堤,也是一项技术措施。防汛有测水标尺,派人守护和查报。汛期派军卒沿河防护,并给以重金奖励。此外,在不同时期,宋政府为汴河交通问题,采取了许多辅助措施,如汴河上游沿岸设置水柜,蓄清水以济河水之不足。“汴河水涨及一丈四尺以上,即令于向上两堤,相视地形低下可以纳水处决之”[11]1020,以免汴河水量过大而决口。又如汴河上巧妙设置通航船闸,分减涨水为患的问题。为便利交通,汴河岸上设置短墙,种植树木,方便行人。这些都有利于航运的正常进行,保障了行人的安全,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至于“木龙护岸”,则是首创于北宋时期的一种保护黄河堤岸工程,它与汴河治理没有什么关联。据枟宋史枠记载,天禧五年(1021年),滑州(今河南滑县)知州陈尧佐,因州城“西北水坏,城无外御,筑大堤,又叠埽于城北,护州中居民;复就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谓之‘木龙’”[1]1523。

[1]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嵇果煌.中国三千年运河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827-828

[5]唐宋运河考察队编.运河访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17

[6]葛奇峰.略论遗址类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判别和分类--以隋唐大运河开封段为例[N].中国文物报,2012-03-23(6)

[7]宫希成.大运河安徽段考古发掘与研究[N].安徽日报,2014-07-14(7)

[8]河南省水利志编辑室编.河南水利史料(第一辑)[M].郑州:河南省水利志编辑室,1984:94-126

[9]王巩.闻见近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7

[10]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3):103

[11]毕沅.续资治通鉴[M].长沙:岳麓书社,1992:1020

(责任编辑:刘小阳)

敬 告 作 者

经中国知网授权,我刊已启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所有来稿在初审时都要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检测后,凡重合率超过20%(含20%)的稿件一律退稿。若初检遗漏,文章发表后进入相关数据库复检时,重合率超过20%(含20%)的一律不进入数据库,对已进入数据库的一律删除,且发表费用不退。科研诚信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基本的职业操守,希望各位作者坚守职业操守,诚信投稿,谢谢合作!

枟宿州学院学报枠编辑部

K207

A

1673-2006(2016)04-0093-03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4.024

2016-02-15

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皖北运河文化研究”(ahsklw 2014d05)。

魏雷(1989-),安徽淮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倡通讯作者:余敏辉(1966-),安徽黟县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

猜你喜欢

汴河运河河道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河道里的垃圾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