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枟生命的未来枠:威尔逊的生态伦理探索与困境

2016-04-12徐晓芳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威尔逊人类生命

徐晓芳

枟生命的未来枠:威尔逊的生态伦理探索与困境

徐晓芳

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泰州,225300

威尔逊在随笔枟生命的未来枠中充分表达了他的生态伦理思想,提出人类天生具有热爱生命的非理性情感,这是生态保护的生理学基础。然而,威尔逊的思想也存在三大困境:一是他的基因决定论会导致很多荒谬的结论;二是模糊处理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三是他的生态伦理观和基因自私论是彻底相悖的。

枟生命的未来枠;生态伦理;环境想象;生态批评;生态自我

1 威尔逊和枟生命的未来枠

两度普利策奖获得者、美国博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博士知识渊博,不仅是著名的生物学家,还是美国总统的长期顾问,也是公认的“社会生物学之父”和“生物多样性之父”[1]1。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文笔优美。

威尔逊的随笔作品枟生命的未来枠是一部典型的生态文学作品,他在书中以一个生物学家的立场,通过翔实的数据和例证,讲述了世界上许多稀有物种消失的悲剧,展示了生物的多样性和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呼吁人类在寻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找寻合理的方法来维持地球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的破坏行为。威尔逊认为,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是为了取得对世界的使用权,然而充分地了解这个世界是为了热爱她并愿意为她负责。人类在自然界的任务就是考虑所有的生物并保护这个生机盎然的地球而不是个人的利益。对于人类优先论者与环境论者的双方争论,威尔逊认为“这场争论不会以任何一方的胜利而告终”[1]5。每个人都希望经济好并且环境好,指导原则是必须关注长远利益。科学和技术是人类对未来保持乐观的前提条件。在书中,威尔逊不仅阐述了生态保护的实践价值,发展了他的人类社会生物学思想,探寻基因、精神、文化三种因素之间协同发展、相互关联及协同进化的机制,并且主张以研究人性深层结构建设社会科学的基础,更多地体现了人文关怀。

2 威尔逊生态伦理思想的具体表现

生态文学批评理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早期的中西方文化著作中,作家们笔下的大自然大多是人类最初的伊甸园景象。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田园诗人,还是19世纪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或寄情于山水,取得心灵的慰藉;或刻意关注对自然景致的审美追求。可以说,当时的文学作品多显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田园精神,这也是早期的生态文化。而20世纪末以来,随着生态文学批评理论在西方的兴起,关于对自然环境讨论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人类整个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类受利益和消费的驱动,不断地掠夺和索取,自然界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源泉。消费社会以最大限度攫取财富为目的,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生态批评家不仅把自己看作是从事学术活动的人,还深切关注当今的环境危机,很多人还参与各种环境改良运动。他们还相信,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学和文化研究,可以为理解及挽救环境危机作出贡献[2]。

从这个角度来说,威尔逊博士的论证十分有力。他从社会生物学的视角诠释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生态伦理观。他将自己的生态保护思想建立在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在情感基础之上——亲生命性。亲生命性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一种本能情感,它和其他人类情感一样受到大脑中情感中枢的控制,是人类长期进化的产物。因为人类亲生命性的本能,使得生态保护运动变成了可能。西方生态伦理学就是这种情势的集中反映,表现了人类对自身利益和自然界的密切关注,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那种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3]。威尔逊还从消费经济和自然经济、人口的疯狂膨胀、极端的气候变化、物种数目的急剧下降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生态伦理观,他认为人类处在一个人口膨胀和奢侈消费的时代,而破坏生态和保护生态的两股力量互相胶着[4]。在人口增长问题上,他提出全球的趋势应该是建立更小的家庭单位。除了人口问题,人类贪婪的消费欲更显得自私和可怕,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利润,人类使用破坏性的方式,对生物圈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在这点上,威尔逊博士提出了在最大程度上对资源进行可持续性的利用。最后,威尔逊再三强调了任何生物都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关系到人类的切身利益,刻不容缓。

生态文化和生态文学批评理论不仅是一种人类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辨性理论,更重要的是它更具有实践意义。生态批评理论认为,所有的生命形式,不管是人类还是非人类,都必须面对一个终极的问题——自身发展与环境的持续。威尔逊的观点为生态保护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生态批评理论提供了依据。然而,其理论探索也存在着一些困境。

3 威尔逊的生态理论困境

3.1 基因与文化

人类的精神与行为活动是建立在文化还是基因基础之上的?在这一选择中,威尔逊偏向于后者。威尔逊所主张的人类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使人类在思想和行为上具有某种非理性主义的倾向,即对生命的莫名热爱和对死亡的强烈憎恶,它表现在人类对于宜居环境的本能追求和对于某些动物的喜爱。同时,优美的环境和一些宠物也确实会促进人类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的良性发展。人类之所以能生存到现在,就是因为基因的适应能力;自然之所以能生成为人,是因为自然本来就存在并生成着属人的本质。当代生态伦理的危机正是因为基因对进化环境适应的局限性引起的。

然而,对威尔逊的反对之声也从未停止过。许多学者指出,用生物学的规律去研究伦理学是错误的,它从理论上取消了人性的合理地位,忽视了人类的高级情感活动,将人类复杂的心理想象与行为简化为原始的生理冲动,是对人的根本否定。威尔逊的主张与启蒙运动以来人们一直信奉的“人人平等”的思想是相悖的[5]。这种平等思想认为人生来犹如一张白板,人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后天环境和教育。通过良好的环境与教育,人可以获得成功,造福于社会;相反,不良的环境与教育会导致人的堕落与犯罪。威尔逊的遗传决定论是对上述长期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意志论和人人平等论的彻底否定。另外,他的观点还可能为种族主义大行其道提供借口,即白人的优越性是由基因决定的,而有色人种之所以受到不公的待遇并不是因为白人的歧视,而是因为他们的基因不够优良。还有一些左派学者认识到了这种观点可能带来的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如果行为是由基因决定的,那么罪犯的犯罪行为是否可以归咎于犯罪的基因,而非罪犯本身[6]?威尔逊从基因层面强调了人类保护生态的本能倾向,为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个生理学基础,但他也不可避免地陷于基因决定论,忽视了社会文化和后天教育的影响作用。事实上,生态批评必须从社会、历史和物质的视阈来审视生态协调。

3.2 自我与他者

在人与环境、人与动物、人与其他生物或其他形态的二元对立中,“人”一直是把人类这个物种作为“自我”来看待,而环境、动物、其他生物、其他形态(如机器人等)往往就是“自我”的对立面,也就是所谓的“他者”。人的主体性在“自我”和“他者”的关系中呼之欲出。一些生态批评学者们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人与自然、动物、其他生物之间不应该有阶级划分,也不应该存在二元对立面[7]。生态批评理论提出这样的问题值得大家深思:人是否是自然界真正的“自我”?人类社会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政治体制的进步,一切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这种以人类为“自我”的观点,认为只有人有权力与利益,忽略了自然界其他生物权力主体的利益。“由于动物无法代表自己进行言说,因而人类中心主义在历史长河里造就了‘物种主义’,并且与消费资本主义一道,直到今天仍旧决定及维持着物种界限。”[8]美国伦理学家纳什认为,在生态伦理学中,可以分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9]9。威尔逊信奉的无疑是前者,威尔逊在书中提出的自然保护,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大多是从人类的实用性或者美学的原因出发。而“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在自我发展到更高程度的时候,会对自然或其他物种有更高的认同感。人类在考虑其自我价值的时候是主体,而一只甲壳虫在自我生存时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此时,人类对于甲壳虫而言,就成为了“他者”。这就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动物平等论,即人与动物的权利是平等的,人类应该对一切生物作出道德关怀[9]9。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尊重不同的物种,实现人与植物、动物、自然环境的统一。在认清“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上,如果一味抱着生物学,认为进化论使得人类是世界的主宰,那无疑是荒唐的。

3.3 利己与利他

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主张基因的自保与复制,强调基因以及种群的自利性特点。然而,这种自利的主张与威尔逊的生态伦理主张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威尔逊既认为人类的非理性情感是基因的自保与复制手段,同时也不否认利他情感的存在。他认为利他行为的目的抑或是为了基因自身的保存,抑或是为了种族基因的保存。前一种行为称为有条件利他或互惠利他,后一种行为称为无条件利他。不仅有条件利他在社会中很常见,无条件利他在社会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在战争中,战士们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战友就是一种无条件利他。在威尔逊看来,这种情感其实是通过基因的进化而发展出来的。牺牲行为极为崇高,但背后也含有自利成分,那就是引人注目的回报和个人永生不朽的信念。

姑且不论威尔逊的理论正确与否,他的自利主义主张与其生态伦理观是自相矛盾的。他认为,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人类是生物进化中头部凸出的完美模型,是具有与其他四指相对的拇指的、能直立行走的、灵巧的猿[10]。同时威尔逊认为人的本性是狂热自私的,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对生态的破坏使得物种的分布范围和数量不断下降甚至绝种。威尔逊在强调基因的自利性的同时,又强调人类对其他物种的无私热爱。他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关注其他类似生命形式的倾向,而且有时还能和它们有情感上的交流。人类不应当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造成其他物种的灭亡。人类对于生态的保护不应受到动物能否为人类带来实际好处这一功利主义教条的制约。在这里威尔逊虽然遵循了他一贯的基因决定论,但在人类行为本质上是自利的还是利他这一问题上,却是自相矛盾的。

4 结语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一直面对也是当今消费社会亟需解决的基础性问题,而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理论已经发展为新的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生态批评只是希望向越来越多的人证明:生态问题在当今极其重要,重要到关乎人类和整个地球的生死存亡。拥有多重身份的威尔逊,从生态批评理论出发,提出了人类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基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对大自然的尊重和生态批评的生物学基础值得去深思。对于他思想中的自相矛盾与不成熟之处,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取其优点避其缺点,敬畏自然,尊重自然。

[1]蒋湘岳.爱德华·威尔逊社会生物学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08:1-5

[2]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30-142

[3]曾永成.生态学化:文艺理论建设的当代课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6-51

[4]王江丽.全球绿色治理如何可能[D].杭州:浙江大学公管学院,2009:18-20

[5]钟再强.后殖民生态批评:回顾与反思[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66-172

[6]Huggan Graham,Helen Tiffin.Postcolonial Ecocriticism:Literature,Animals,Environment[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0:138

[7]孙庆斌.从自我到他者的主体间性转换: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理论走向[J].理论探索,2009(3):35-38

[8]威尔逊.生命的未来[M].陈家宽,李博,杨凤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128

[9]巩固.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工管学院,2008:9-10

[10]王诺.生态批评:界定与任务[J].文学评论,2009(1):63-68

(责任编辑:胡永近)

I106

A

1673-2006(2016)04-0066-03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4.017

2015-11-15

徐晓芳(1981-),女,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威尔逊人类生命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双面威尔逊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威尔逊视角下的劫后南京栖霞山——兼论辛德贝格与“威尔逊栖霞山之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威尔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