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溪县志·潮候论》考补

2016-04-12

上海地方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海潮西溪潮汐

王 翠

《慈溪县志·潮候论》考补

王 翠

雍正《慈溪县志》山川卷后附宋人燕肃《潮候论》,是阐述严谨,推算精准的潮汐研究记录,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因数次转录,惜有舛异残缺。本文考订了其原始出处和原名,并补全原文,略予阐释。

《慈溪县志》;燕肃;潮候论;考补

雍正《慈溪县志》为清人杨正筍主持编修,雍正八年(1730)刊发,乾隆三年(1738)增刻。该书卷三《山川》下设“潮候”条目,其后附一文名《潮候论》,可惜已有残缺。从存留的部分看,文中阐述潮汐形成原因乃“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按大、小月列出两个潮时逐日推迟数,使理论潮时的推算趋于精确;并指出钱塘江口存在南北互连的沙潬,在涌潮形成中产生作用。作为一篇阐述严谨,推算精准的古代科技专论,该文理应受到重视,故对此进行考证、补遗和校对。

一、原始出处与名称

该志中《潮候论》文名下以小字标注“依郡志录中后段”,那么此处的“郡”所指为何郡?“郡志”又是哪一部志书呢?

郡作为一级行政机构出现于秦统一六国之后,一直到隋朝仍然设郡。地方志基本成型于两宋,①张国淦:“方志之书,至赵宋而体例始备。”《中国古方志考》序,中华书局,1962年,第2页。此时作为一级行政机构的“郡”的名称已经不再使用,代之以“州”了,但在志书命名中仍在使用,如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元代杨譓《昆山郡志》等。笔者初以为此处的郡当指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机构,据雍正《慈溪县志》卷一沿革可知:慈溪县五代以降属明州府(庆元路),明清时期属宁波府。又因该《慈溪县志》于雍正八年(1730)刊布,故首先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宁波府志》中进行查阅,未果。此后又遍检明代诸《宁波府志》亦未果。

笔者以潮候内容为线索,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先后在六处得见《潮候论》中文字。分别为姚宽《西溪丛语》卷上、王明清《挥麈录》卷四、施宿《嘉泰会稽志》卷十九、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一、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八十九,以及《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七。

姚宽,字令威,号西溪,会稽嵊县(今浙江省嵊州)人。其著《西溪丛语》(又名《西溪残语》)成书确切年份已不可考,但据《宝庆会稽续志》,姚宽卒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故《西溪丛语》成书时间不晚于南宋初年。

王明清,字仲言,汝阴(今安徽阜阳)人。生于建炎元年(1127),做《挥麈录》时年四十岁(乾道二年,1166),在会稽。即所谓“乾道初,奉祠居山阴,撰《挥麈录》。”①[宋]王明清:《挥麈录》出版说明 ,中华书局,1961年,第1页。又书中潮候相关条目后注有:“明清乾道丙戌冬奉亲会稽,居多暇日,有亲朋来过,相与悟言,可纪者归考其实而笔录之。”②[宋]王明清:《挥麈录》卷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3页。可明确王明清转载此条目之事发生于乾道丙戌冬(1166)。

施宿,字武子,湖州(今浙江省湖州)人。尝知余姚县,迁绍兴府通判。其著《嘉泰会稽志》为南宋地方志,嘉泰元年(1201)成书。

潜说友,字君高,号赤璧子,缙云(今浙江省缙云)人。曾任临安(今杭州)知府,主修《咸淳临安志》。该志成书于宋度宗咸淳时期,即1265年到1274年间。

顾炎武,本名绛,字忠清,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天下郡国利病书》自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后即开始搜集各方资料,约于清朝康熙初年编定成书。

《雍正浙江通志》自清雍正九年(1731)开局编纂,至雍正十三年(1735)成书,历时五年。

从六著成书时间来看,以姚宽《西溪丛语》最早,王明清《挥麈录》次之,施宿《嘉泰会稽志》再次之,其它三著成书均比《西溪丛语》晚百年之久。

再从具体内容分析:《西溪丛语》卷上,有《会稽论海潮碑》,其文称:“旧于会稽得一石碑,论海潮依附阴阳时刻,极有理。不知其谁氏,复恐遗失,故载之。”③[宋]姚宽著,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中华书局,1993年,第24页。其后所载即为碑文具体内容。

《挥麈录》卷四则载:“姚宽令威,明清先友也,著《西溪残语》,考古今事,最为详备。其间一条云:‘旧于会稽得一石碑,论海潮依附阴阳时刻,极有理,不知其谁氏,复恐遗失,故载之。’”④[宋]王明清:《挥麈录》卷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2页。其后所载与《西溪丛语》所载同。据此记述可知,《挥麈录》中所载文字转载于《西溪丛语》。

《嘉泰会稽志》卷十九《杂记》载:“龙图阁直学士燕肃著海潮论。”⑤[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卷十九《杂记》,《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7065页。其后所载文字与《西溪丛语》、《挥麈录》中所存略有差异,且未注明转载自何处。

《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一载:“诸家所论惟姚宽《西溪残语》及徐明叔《传高丽录》有可载者。西溪云:旧于会稽得一石碑,论海潮依附阴阳时刻极有理,疑是国初燕肃所为。”⑥[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三十一《山川十》,《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321页。此后所载亦与《西溪丛语》同,可知该处文字亦转自《西溪丛语》。据今人陈桥驿先生《绍兴地方志文献考录》研究,《天下郡国利病书》与《雍正浙江通志》中此文均转载于绍兴地方志。⑦据陈桥驿《绍兴地方志文献考录》“此文亦转载于《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八十九,浙江七。《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五七,碑碣三存目作《会稽石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195页。

结合成书时间与具体内容,可以断定:碑文首先被姚宽收入《西溪丛语》,其后被转载入王明清《挥麈录》与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嘉泰会稽志》则据《西溪丛语》或《挥麈录》转载。至于孔凡礼先生在中华书局1993年点校版《西溪丛语》之《点校说明》里所考证:“姚宽收入《西溪丛语》以后,王明清转载入《挥麈录》,《嘉泰会稽志》又据《挥麈录》转载。”此说并不一定成立。《咸淳临安志》成书晚于《挥麈录》和《嘉泰会稽志》,但书中明确说明其文源自《西溪丛语》。故“《嘉泰会稽志》又据《挥麈录》转载”之说难以成立,而应是《嘉泰会稽志》则据《西溪丛语》或《挥麈录》转载。

会稽,古郡名。秦置,领吴、越两国之地。慈溪所辖地旧为会稽治下。1138年,赵构政权定行在于杭州,改称临安,此前临安为吴越国(907—978)西府,就行政隶属关系而言,与慈溪无任何渊源。由此可推知,雍正《慈溪县志·潮候论》文下所注“依郡志录中后段”的“郡”所指当为会稽郡,“郡志”则为《嘉泰会稽志》。

至于《潮候论》一名,则并不见于六著中任何一处。姚宽《西溪丛语》中本文原无称谓,且明确称不知作者何人。今人孔凡礼先生为中华书局点校该书时,为方便读者了解每则内容才拟了目录,称其为《会稽论海潮碑》,此事在孔凡礼为中华书局1993年版《西溪丛语》撰写的《点校说明》中有明确记载。王明清《挥麈录》中只以“会稽石碑”为称,但考证出作者为北宋燕肃:“以《真宗实录》考之,大中祥符九年,以燕肃为广东提点刑狱,遂取《两朝史·燕公传》观之,果尝自越州移明州。卷末又云:“尝著《海潮论》、《海潮图》,并行于世。”则知为燕无疑。”①[宋]王明清:《挥麈录》卷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3页。考之《宋史·燕肃传》,有“(燕肃)在明州,为《海潮图》,著《海潮论》二篇”之语,两者吻合,可印证王明清之说无误。该文出自燕肃之手。

施宿《嘉泰会稽志》中“龙图阁直学士燕肃著海潮论”②[宋]施宿:《嘉泰会稽志》卷十九《杂记》,《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7065页。之语,为《海潮论》和作者名第一次出现。潜说友《咸淳临安志》中仅提及转载自姚宽《西溪丛语》并未提及碑文文名与作者。

结合《慈溪县志》中所载内容可知,《潮候论》与《海潮论》同为一文,作者为北宋燕肃。潮候与海潮同为潮汐之别称,③[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一有:“独《挥麈录》所载燕肃《海潮论》、《辍耕录》历载宣昭《潮候说》,所见相同”之语,可见两者所指同为一物。中华书局,1959年,第10-11页。故《嘉泰会稽志》的《海潮论》与《慈溪县志》的《潮候论》属同文异名。

二、补录与校对

《慈溪县志》书中《潮候论》文名下以小字标注“依郡志录中后段”,可知此处并未转录全文,兹据《学津讨原》本,以予补全如下:

观古今诸家海潮之说多矣,或谓天河激涌,葛洪《潮说》。亦云地机翕张。卢肇以日激水而潮生,封演云月周天而潮应。挺空入汉,山涌而涛随。析木大梁,月行而水大。源殊派异,无所适从。索隐探微,宜伸确论。大中祥符九年冬,奉诏按察岭外,尝经合浦郡,沿南溟而东,过海康,历陵水,涉恩平,住南海,抵潮阳,洎出守会稽,移蒞句章,以上诸郡,俱沿海滨,朝夕观望潮汐之候者有日矣。得以求之刻漏,究之消息,消息进退。十年用心,颇有准的。④[宋]姚宽著,孔凡礼点校:《西溪丛语》,中华书局,1993年,第24页。

前文有述,该文最初源于姚宽《西溪丛语》,又孔凡礼先生曾考证:“《直斋书录解题》卷八著录燕肃《海潮图论》一卷。今直斋著录本早已不见,《挥麈录》、《嘉泰会稽志》转载的文字脱去了一段,只有《西溪丛语》所载完整无缺。”故所补文字选取自中华书局1993年版《西溪丛语》,该书亦以《学津讨原》本为底本。

经校核,《慈溪县志》所载与中华书局1993年版文字存在18处差异:

1、中华书局版本(以下简称中华本)“大率元气嘘翕,天随气而涨歛,溟渤往来,潮随天而进退者也。”《慈溪县志》“元气嘘吸随气涨敛;溟渤往来潮顺天而进退者也。”两者虽有文字出入,然大意相同,无须擅改。

2、中华本“以日者,众阳之母”;《慈溪县志》少“以”字。

3、中华本“水乃阴类”,《慈溪县志》“乃”做“者”。

4、中华本“盈于朔望,消于朏魄,虚于上下弦,息于辉朒”,《慈溪县志》“盈于朔望,消于朏魄,虧于上下弦,息于朓肭”。中华本中“虛”字,《慈溪县志》中作“虧”。虧即亏字繁体,语出《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⑤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95页。本意是自然之道盈满者则亏减之。后多以“盈亏”并用,指增减,或用于指月之圆缺。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①[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华书局,2009年,第101页。故此处似乎应为“虧”字更妥。朒意为农历月初月亮出现在东方,朓意为农历月底月亮出现在西方,两者含义呼应,故有“朒朓警阙,朏魄示冲”之说。而“輝朒”两字,查无此词。肭则多与腽连用,意为肥胖。显然与文中意思无关联。故此句或应作:“盈於朔望,消於朏魄,虧於上下弦,息於朓朒”,于意方确。

5、中华本“月离於日,在地之辰”,《慈溪县志》“月离於日夜之辰”。联系上下文,应以中华本为准。

6、中华本“对月到之位”,《慈溪县志》“位”做“时”,意思相同,无须擅改。

7、中华本“日月潮水俱复会于子位,其小尽则月离于日,在地之辰,次日移三刻七十三分半,对月到之位,以日临之次,潮必应之。至后朔子时四刻一十六分半,日月潮水,亦俱复会于子位。”《慈溪县志》“俱”做“亦”。“俱”为“都”意,“亦”为“也”意,两者意思相同,无须擅改。另志书此处脱文六十八字。

8、中华本“月临子午,潮必平矣,月在卯酉,汐必尽矣”,《慈溪县志》“月”做“日”,联系前后文,应以中华本为准。

9、中华本“或迟速消息之小異,”,《慈溪县志》“之”做“有”,据语境推测,似乎“有”字更佳。

10、中华本“终不失其期也”,《慈溪县志》“终不失于时期矣”。中华本此处下有注释“失其期”;《挥麈录》、《嘉泰会稽志》皆作“失于时期”。前文有述,志书文本来自《嘉泰会稽志》,应该以“失于时期”为准。

11、中华本“或问曰”,《慈溪县志》脱“曰”字。

12、中华本“四海潮平皆有渐”,《慈溪县志》“四海潮平来皆有渐”。多一“来”,疑为衍字。

13、中华本“其涨怒之理,可得闻乎?”,《慈溪县志》“其奋怒之理,可闻乎?”“涨”做“奋”,后少一“得”字。前者据上下文语境来看,似乎应以“涨”字为妥,后者也应补“得”字为宜。

14、中华本“侔之浙江,尤其狭逼,潮来不闻涛有声也。”《慈溪县志》“侔之浙江,甚狭逼,潮来不闻有声也。”意思相同,后者更为精练。

15、中华本“水濶二百余里,故海商舶船,畏避沙潬,不由大江,惟泛余姚小江,易舟而浮运河,达于杭、越矣。”《慈溪县志》仅作“水濶二百余里”,脱文三十七字。

16、中华本“盖以下有沙潬,南北亘连”,《慈溪县志》“然以下有沙潬,南北横亘”。“盖”“然”之异无关文意,然中华本此处下有注释:南北亘连,《挥麈录》、《嘉泰会稽志》“亘连”作“连之”。不知志书中的“横亘”从何而来?

17、中华本“隔碍洪波,蹙遏潮势。夫月离震、兑,他潮已生,惟浙江潮水未至,洎月经干、巽,潮来已半,浊浪堆滞,后水益来,于是溢于沙潬”,《慈溪县志》仅做“隔碍洪波,故潮来已半,浊浪拥滞,后水益来,溢于沙潬”。脱文三十二字。

18、中华本“非江山浅逼使之然也,宜哉。”《慈溪县志》少“宜哉”二字,且中华本有注曰:“宜哉原缺。据缪校、《挥麈录》、《嘉泰会稽志》补”。志书《潮候论》据《嘉泰会稽志》而来,然缺“宜哉”二字,且存疑。

三、学术价值

近世以来一段时期,中国主流文化严重忽视本国科技发展,但这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贯取向。潮汐简称潮,亦称潮候、海潮、海涛等,是一种海水受日月吸引造成的自然现象。“在近代以前,中国对于潮汐现象的了解和兴趣总是多于欧洲的。”①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科学出版社,1975年,757页。确实,中国古代有关潮汐的记载并不少见,早期文献如《尚书》《周易》《诗经》《山海经》等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曾经专门成立中国古代潮汐史料整理研究组,并编有《中国古代潮汐论著选译》②中国古代潮汐史料整理研究组:《中国古代潮汐论著选译》,科学出版社,1980年。一书,应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考察燕肃《海潮论》的学术价值。从燕肃的理论基础入手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其他古人的相关著作,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人从不认为潮汐是由于日、月的超距作用,而是认可近距作用。至于在近距作用中充当媒介的就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用以解释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所谓“元气”。元气的概念在中国很早就被使用了,是主要用于说明物质世界的思辩性概念,被设想为一种普遍存在、无处不到的不可视觉的物质,并被赋予了一定的结构和运动特性。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思想文化。燕肃对于潮汐的理解与阐述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他这样解释日月作用的传播:分属阴阳的月与日,贯穿和布满太空的阴阳二气,时刻相互作用。元气的一呼一吸或一张一弛,使整个“天”也随之往来张弛。于是潮水自然随天而进退,而元气的张弛呼吸终究是受日月牵制的,燕肃的这种设想显然是近距作用的思维模式。③戴念祖:《中国古代对潮汐的观察及近距作用的观念》,《物理》,1988年第4期,245—247页。在以元气概念为基础的学理体系中,一方面燕肃批驳了此前种种有关海潮形成的不合理说法,提出了相对合理的新学说;同时,又被后人不断完善和充实。总之燕肃的所有阐述与论断都是以中国传统思想为学理基础进行的扬弃,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潮汐学成果。这并非抨击或贬低燕肃的成就,只是将其放在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体系中进行论述,这样才能更准确的彰显其历史本色与学术价值。

《海潮论》具有较高的科技价值。首先,《海潮论》的价值在于对海潮形成的原因作了论述。“日者众阳之母,阴生于阳,故潮附之于日也;月者,太阳之精,水者阴,故潮依之于月也。是故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也就是说潮汐形成的原因是“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其次,按大、小月推定出两个潮时逐日推迟数,使理论潮时的推算趋于精确;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计算指出潮时逐日推迟,时间有“大尽”“小尽”(一个月30天和29天)之分,将一天定为100刻,大尽潮迟3.72刻,小尽潮迟3.735刻。这样具体而精准的潮汐时差,曾令西方学者惊讶。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对此评价说:燕肃当时显然已经注意到天体的影响,他的表述已经同“万有引力”这类术语表述相当接近,观测精密到如此,令人难以置信。④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科学出版社,1975年,757页。其三,燕肃抓住了泥沙堆积、河床升高这个关键问题,第一次较为科学地解释了钱塘江潮,也就是指出了钱塘江口南北互连的沙潬在钱塘江涌潮形成中产生作用。

总之,宋代的《海潮论》不仅是中国古代海洋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的是为当时的渔业生产安全和海上交通提供了指南,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造福国家人民。因此该文被称为是我国古代潮汐学研究的扛鼎之作。燕肃也被李约瑟称为“达·芬奇式的人物”。⑤李约瑟在《中国与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说:“燕肃是个达·芬奇式的人物,他是宋仁宗(1022—1062)时期的学者、画家、工艺家和匠师。”李约瑟:《李约瑟文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第76页。

K29

王翠,浙江省宁波市史志研究中心,博士(浙江 宁波 315042)

刘雪芹)

猜你喜欢

海潮西溪潮汐
潮汐与战争(上)
柳永·望海潮
绝美海滩
望海潮·八里湖
杭州西溪湿地
所见·西溪度假酒店
潮汐式灌溉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干法纸的潮汐
望海潮·枫林谷
望海潮·庆嫦三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