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导向把握招生和就业
2016-04-12唐和祥
唐和祥 梁 瑜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从需求导向把握招生和就业
唐和祥 梁瑜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招生和就业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市场性特征的反映,通过分析地方高校招生面临的新挑战,就业工作面临的新要求,提出要以招生需求为导向,建立与分层分类应用型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多途径选拔机制;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应用型人才对社会的契合度、贡献度和满意度;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以书院制为抓手的育人、服务、维权体系建设。
关键词:需求导向;应用型人才;招生和就业
梁瑜(1975-),男,浙江新昌人,绍兴文理学院讲师。
随着各领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发展的态势更加明显。绍兴文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明确提出了应用型建设的目标,并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市场性开展了广泛讨论。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面临着两个不同的市场需求,一个是直接市场需求,即来自考生及其家人对于高校提供的专业需求;另一个是间接市场需求,指的是来自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本文着重从围绕这两个市场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分析入手,探讨如何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地方高校招生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全国生源数量的减少、高考招生改革的推进、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及国内外高校招生竞争的加剧,地方高校的招生面临着新的挑战。
第一,招生总量“计划性”与专业设置“市场化”矛盾更加突出。1999年以来高校大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各学校招生总量的扩张,然而自2009年起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下降后则带来的是高校生存危机的出现和招生难情况的常态化。 与此同时,国家在不断调整计划录取人数,2012年开始教育部加大了对各省本科计划的调控力度,从原来的统筹考核改为分类考核。浙江省教育厅在2015年初明确提出建立“稳规模、调存量、优结构、保重点”的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结构优化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普通本科招生计划一般性增长不再有可能。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从面向普通高中生的计划来看,2013年是3050人,2014年2960人(减90),2015年是2924人(再减36人)。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落实和扩大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管理权,学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与增设专业相比,学校一般对停办专业比较犹豫。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招生总量“只减不增”与专业数量“只增不减”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第二,考生类别的多样化选择与专业分类定位的抉择更加紧迫。“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增加学生和高校的选择权是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根据浙江省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2017年起高考选拔主要有四类形式,即统一高考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位一体”招生和高职提前招生。在选拔学生中,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不但有助于学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更有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每类考生有各自的特点,什么样的专业应该招什么样的学生,迫切需要高校对专业进行分类定位。进行专业分类定位也是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促进更多本科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的明确要求:应用型专业占所在院校专业数的70%以上,在应用型专业中就读的学生占所在院校在校生的80%以上,前8位应用型专业就读学生占所在学校在校生的30%以上。
第三,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的改变将使专业招生完全“市场化”。新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方案着力彰显的是“选择性教育理念”,其核心就是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及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选择性理念的直接体现就是改变志愿填报方式,实行不分批次按“专业+学校”填报志愿,将专业招生完全“市场化”。这一改变的直接结果是把各专业推向生源竞争的前沿,考生及其家人完全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高校提供的专业。高校招生也将由传统的专业集团作战向专业分散游击作战转变,生源形势对比将从学校整体投档分的对比逐步转变为同一专业的相互比较。尤其是对地方高校来讲,多为地级市办学,既没有地域优势,也没有综合实力的竞争优势,考验将更加残酷。
二、高校就业工作的新要求
大学生就业状况反映的是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间接需求,也直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就高校就业工作而言,主要有以下新的要求和变化。
第一,从以往追求高就业率向全面注重就业质量转变。考核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毕业生的就业率。曾经一度出现了某些高校为了追求高就业率,不顾学生发展需求和就业实际,通过各种方式要求学生找单位盖“就业”章,做表面文章。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的建设,从考核就业率转为注重考核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教育部明确要求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制度,把相关信息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调整、招生计划安排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依据。全面注重就业质量就是要着力促进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健全专业的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同时,不断加大教育改革,促进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第二,更加注重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客户的需求被满足后的愉悦感,是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事前期望与实际使用产品或服务后所得到实际感受的相对关系。用数字来衡量这种心理状态,这个数字就叫作满意度。 可见“满意度”评价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市场性特征的重要体现,“毕业生对母校评价”反映的是直接市场的评价,“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评价”反映的是间接市场的评价。2011年开始,浙江省教育厅逐步建立了对各高校毕业一年后学生的跟踪调查机制,并定期专题发布《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调查结果也是高校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这项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毕业生对母校评价、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三个方面。其中“毕业生对母校评价”调查包括总体满意度、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水平、师德师风、师生关系、对母校的推荐度、对母校的忠诚度等;“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由用人单位参与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创新能力、认可度等。因此,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讲,我们更应强调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获得感。
第三,更加强调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强化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2007年国家明确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为落实这一要求,教育部制订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先是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之后逐步完善全部过渡到必修课。《要求》强调必须从学生入学起就着眼于学生就业教育,并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同时要求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核心,通过技能训练,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高教育质量。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出把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要求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优化课程内容,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做到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就业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也是全面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三、坚持需求导向,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就是要切实把握需求导向,着力应对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和新要求,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工作机制。
第一,以招生需求为导向,建立与分层分类应用型专业建设相适应的多途径选拔机制。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前提是所招的学生具有明晰的职业倾向,稳定的专业思想,扎实的文化基础。 面临新的挑战,地方高校应积极顺应高考改革的新要求,通过明确专业定位,建立多途径选拔机制,积极统筹来自考生及其家人对于高校提供的专业需求和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间接需求。要坚持把扩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选择权作为招生政策调整和计划安排的重要目标,重点扩招考生报考热门,且符合学校定位,与省市重点产业、行业对应专业,以及学科支撑强的学校传统、特色专业。加强招生类型调整,对地方产业结合度高、就业形势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明显,但普通高考招生形势较差的专业,积极利用多元录取政策,调整招生方向,主要通过面向中职、专升本、三位一体等多元招生。新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试点改革方案,为学校建立多途径选择机制奠定了基础。根据新的方案,高校可以根据办学定位,选择不同考试招生模式,如统一高考、三位一体等;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选考科目范围、综合素质评价使用等招生要求;在“三位一体”招生中,高校还可根据学生专业潜质的测试需求,自行确定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标准及方式。
第二,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应用型人才对社会的契合度、贡献度和满意度。坚持就业需求导向,就是要求学校在加强应用型建设过程中,坚持把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度,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发展现状的满意度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作为建设成效的衡量指标。要强化就业需求研判,专业建设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专业评价制度,对全校各专业进行多元评价,形成就业、培养与招生互动机制。“对就业前景黯淡,缺乏地方行业和产业支撑的专业(或方向),实行限招、缓招或停招,为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腾出空间。对就业率连续三年排名靠后的专业将缩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要正确处理地方高校在实际就业工作中反映出来的初次就业率较高,但毕业一年后就业率均有所下降;毕业生对学校整体满意度较高,但是专业间满意度差距较大;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创业率和升学(深造)率偏低等问题。要把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作为提升应用型人才社会契合度,增强学校贡献度和学生满意度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就业质量意识,做好就业信息服务、开拓就业市场、强化一对一个性化指导。
第三,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以书院制为抓手的育人、服务、维权体系建设。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包括社会融通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学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有赖于第一课堂的做深做实,也有赖于第二课堂的拓展延伸。随着选课制、教育资源网络化和学生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大量增加,学生的班级归属逐渐淡化,学生在课堂以外的学习日趋重要,因此,高校除了进一步突出第一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以外,还必须适应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常态,拓展育人平台。绍兴文理学院适时地提出推进书院制改革,将公寓作为开展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提升学生素质、提供综合服务的主战场,使育人工作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接地气,从而产生更好的效果。在书院制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成长环境、拓展学习空间、强化学业指导、加强服务保障为主要任务,通过促进师生互动,突出育人、服务、维权三大功能。突出“育人”就是实现育人平台由第一课堂向二、三课堂的延伸。将书院打造成综合性的学生社区,为学生发展个性,践行德育要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发展平台。突出“服务”就是实现服务工作由“方便管理者”向“方便学生”转变,推进事务向书院集约,真正让学生 “少跑一趟路、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突出“维权”就是在机制上保障学生发展需求得以实现,为学生的学习选择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通过有效的渠道反映学生利益诉求,让学生获得更加公平的发展选择权和自主权,为学校和学院的学习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加强各个环节的统筹和协调,只有真正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才能将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高考招生调查报告(摘要)〔N〕.教育参阅.2015,17.
〔2〕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YPRHLx2-ZxFgqNxQX4b5ksYZ-sz_z4u598NY2iVCV P8l3bExaJZqggZz9EL79nXBQPOMBG2xLtPsedaJAszrK
〔3〕梁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一体化”机制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4(11).64-67.
〔4〕唐和祥,杜坤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地方高校“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机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8).121-123.
〔5〕梁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41-41.
(责任编辑吕晓英)
作者简介:唐和祥(1961-),男,浙江嵊州人,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浙江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C2010079。
收稿日期:2015-09-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2016)01-0049-04
doi:10.16169/j.issn.1008-293x.s.2016.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