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应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策略
2016-04-12袁源
袁源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职业教育论坛》编辑部,广东广州511483)
学术期刊编辑应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策略
袁源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职业教育论坛》编辑部,广东广州511483)
摘要: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术期刊编辑的审稿流程提供了便利,但却不能成为判定抄袭与否的惟一标准.在编辑工作中,应对多种检测系统综合运用,对漏检和误检引起足够的重视,酌情处理特殊类型文稿,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帮助他们远离学术不端的泥淖.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学术不端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的一种顽疾,具体到与学术期刊有关的学术不端问题,其内涵和外延还包括了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与学术造假,关系到学术伦理与学术道德的建设.对于学术期刊来说,最明显和最频繁的学术不端来自于稿件的抄袭、剽窃、篡改伪造数据、对于他人或本人的低水平重复以及一稿多投等.这样的内容一旦发表,不仅可能涉及侵犯他人的著作权,更会给学术资源带来极大的浪费,肆意践踏纳税人的贡献,侵蚀公共利益.与此同时,低质量的文章一旦发表必然会挤占那些高水平成果发表的空间,滞后其问世的时间,对于诚实做科研的人来讲,也无疑是一种伤害.如果不在实践中加大对学术不端论文的甄别,那么慧眼辨识真正有价值的精品便无从谈起.
2008年起,中国知网逐步开发了一系列的科研诚信管理系统,AMLC(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和SMLC(社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成为了学术期刊快速排查抄袭、剽窃、篡改、一稿多投等不端行为的利器.然而,虽然中国知网的检测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给编辑的工作带来了便利,其系统自身显现出的不完善性也给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根据调研,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编辑部排查重合稿件的做法往往较为简单:常规做法是由编辑部设定一个阀值,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中超过阀值的自然来稿一律作退稿处理.由于不少刊物来稿量较大,编辑工作繁重,很多被录用的文章仅是收稿时被检测过一次.多数编辑既没有时间深究重合比中哪些内容被标红,究竟有没有误差,也不会考虑从收稿到发表的时间段文章重合比有没有变化,以及修改稿是否可能比原稿的重合率更高.因此,仅依靠单一的查重系统,用一次检测结果为稿件“定终身”的做法似乎有失公允.如何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如何采用多种方法合理判定抄袭与否,如何更加慎重地对多种情况进行分析,考验着大数据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笔者试从编辑的日常工作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应用检测系统.
1多种检索系统并用
由于中国知网给绝大多数有合作关系的公开出版刊物分配了学术不端检索账号,而这些期刊社、编辑部基本都会使用该系统.但是,中国知网的系统虽然一直在升级和完善中,其检索依据的主要的资源库还是基于知网数据库本身.对于网络文献,近年来其检索范围有所扩大,尤其是对于百度网相关信息的搜索有所增强,然而对于海量的网络文献的检索范围仍是相当有限.而对一些未录入知网的文献,例如各类图书、会议论文,或是已公开发表暂未录入知网资源库的、或仅录入其他数据库的文献基本是无法实现搜索的.这就需要编辑配合其他查重检测系统进行多方比对.
目前来讲,学术期刊编辑部尝试使用,推广得较好的学术不端检索系统还有另外三种.第一种是万方数据论文相似性检测.万方公司这个系统推出的时间与中国知网相近,不少编辑部已经长期使用.如玛格泰克公司的稿件远程处理系统与万方公司进行合作,只要采用该系统的期刊在自然收稿的过程中,不需手动上传,可实现稿件自动传至万方的系统的查重.该系统也与知网一样有相似片段的对比,还提供“相似论文作者”和“典型相似论文”列表.在这些列表中,有些与被检文献几乎没有文字上的重合,只是研究方向相似,题目相近,这个功能有助于编辑对于该领域研究是否具有原创性产生初步的认识.但是,万方数据论文相似性检测的结果比例一般低于知网学术不端检索系统,因此仅能作为辅助的参考.第二种是维普论文检测平台.这个平台的推出略迟于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检测原理与前两者大同小异,也是基于维普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检测系统相似的是,维普和万方系统对英文文献的检测能力略逊于知网系统.第四种是超星公司推出的大雅相似度分析系统,虽然推出的时间不长,但是对前三种期刊数据检测系统却是有力的补充.因为超星公司一直致力于数字图书馆的开发,而其数据库中约280万种电子书.应该说,四种平台各有长短,数据库各有特色.对于可疑文献,编辑人员应当至少使用其中的2~3种系统进行综合比对,才能更好地对文章的重合情况有所掌握.此外,针对国内查重系统目前对于外文文献查重效果普遍不理想的情况,还可以配合Turnitin,CrossCheck,PlagiarismFinder等系统进一步进行重合率检索.
2正视漏检与误检现象
每种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都有自己的缺陷.此处主要以中国知网的AMLC和SMLC系统为例谈谈如何发现和避免这些问题.对于漏检,其中一种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拟用稿的重合比例远远高于当初收稿初审时的比例.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很多,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数据库不断丰富,最新的研究成果成文,且网络传播有一定的迟滞性.因而,在正式出版前,对拟用稿再次进行查重,把握时间节点,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漏检还有很多表现形式,以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索系统为例,有些语句的语序、文字稍作调整,重合率便可能有所变化,且该系统对于图表、公式、符号等远不如对文字敏感.因而,如果遇到可疑的稿件,不仅仅应求助于检测平台,或者仅仅以检测报告的比例为惟一依据,而应当找到检测报告中提示的相似文献,下载后进行初步比较,有必要时还应当在网络上搜索更多与问题相近的参考资料继续比对.例如部分作者很可能将外文文献翻译为中文投稿或是将中文文献翻译为外文发表,这样的情况一般国内的学术不端检索系统无法识别,需辅助使用其他外文检索系统,并尽量找到外文文献进行分析.
至于误检现象,不同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以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为例,PDF格式的文件和WORD格式的文件检测出的比例可能有所差异.有编辑人员尝试将含数学公式较多的文献分别以上述两种格式检测,效果均很不理想[1].同时,该系统由于对于参考文献的格式辨识不清,有时会将其作为正文部分处理,检测报告时而会出现参考文献的序号以及其中文字大面积标红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人员有必要仔细查看“全文对比”报告单,明确稿件中的参考文献是否直接复制粘贴他人参考文献,如果不是,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也有必要在遵循“三审制”的同时,将每一稿的重合比报告保存,供编辑部查阅,并附给下一阶段审稿人作为参考[2],说明结果可能存在一定误差的情况.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术期刊编辑在应用检测系统时应明确,除了上述漏检测与误检的情况外,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给出的报告应仅仅是参考,这些系统所显示的是重合比例而非抄袭比例,真正的判定权在自己手上.虽然每种学术刊物对于投稿的重合率都有自己设定的阀值标准,但是仅仅依据系统检测的量化数据为惟一标准显然有失偏颇.那么,就应该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当调整,要特别注意一些特殊学科、特殊类型的文章.
第一类是综述类、引用法律条文和原著较多的文章所出现的问题.就编辑部的普遍经验来看,文献综述类投稿的重合比往往会较其他类投稿的更高.由于在归纳整理他人研究成果时,直接引用他人文献中的观点、原文的机会较多,这类文章确实存在被各类文献不端检测系统标识出重合率偏高的情况.而法律专业以及政策分析类论文相对来讲也容易被检测系统“标红”.因为很多法律法规、政策、领导人讲话均已被其他人引用在自己的文献中,也见诸各大网络媒体,所以政法类论文有时的检测比例也会略高于其他类型论文.此外,像文学作品分析等一些引用原著较多的文章也容易被检测系统标识出较高的重合率.对于这些重合的文字,编辑应当首先意识到不属于抄袭范围,可以适当对文章重合比的要求放宽5%左右.但是,同时应当明确的是,一旦重合比过高,原创内容太少,还应当酌情做退修等处理.
第二类是学位论文的再出版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自从中国知网出现了学术文献不端检测系统以来,出版界对于学位论文网络出版后发表在纸质期刊的做法存有争议.中国知网也曾一度明确表示不支持投稿人的这种做法,甚至将这一类文章列入影响因子年报中的不端文献.因此,越来越多的期刊拒收这类稿件.而后,对于该话题的学术探讨不断持续,不少业内人士研读《著作权法》,并借鉴国外学术期刊界的做法提出了不同观点.他们认为期刊实务界普遍将这种做法称之为“再发表”,实际上是有误区的.准确的说法应是网络出版后通过纸质载体的再出版.而学位论文由于存在其特殊性,不能仅依赖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结果决定采用与否[3].近年来,中国知网下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出版授权做出了如下通告:该电子杂志社“对学位论文著作权的使用为非独家使用,学位论文在CDFD、CMFD出版后,仍可在纸质期刊、报纸、图书等媒体上再次出版发表.”这一通告无疑给传统学术期刊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出版界直接将学位论文再出版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划等号的观念日趋式微.但是目前,仍有部分学术期刊编辑对学位论文再出版较为排斥,或完全不知晓中国知网的这个声明.事实上,很多编辑是比较反感学位论文原封不动地拆分为小论文投稿的.对此,我国学术期刊界不少人已达成共识,认为应当适当在投稿版本上做一定比例的修改和创新,而具体的新增比例可由编辑部自行决定.
第三类是一些常用表述和常用方法的重合引发的问题.在某些学科中,常识性的表述、研究路径、经典理论、常用的方法,尤其是一些统计学方法、一般性资料的比较会频繁地出现在不同投稿人的论文中.而中国知网及其他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一般会将这些文字判定为重合.具体到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中,就不可简单粗暴地仅仅只看重合率便将有见地的文章拒之门外.有必要时,可以将具有普适性的、权威性的某些判定为雷同的文字去除再次检测[4].与此同时,学术期刊编辑要具备全局观,从全文的总体学术水平去判断文章的原创性究竟有几何,找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创新点,是否可能构成侵权,一定要仔细分辨[5].
4宣教与防范并重
在不少既有研究中,学术期刊的从业人员对于投稿人的学术不端行为均立场鲜明,并希望采用各种手段遏制、惩戒这类行为.但是作为编辑,如永远扮演与投稿人对立的角色,无助于这类问题的解决.相反,在现实工作中,又有相当一部分编辑长期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状态,势必又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果学术期刊编辑还一直持有一旦发生任何纠纷与学术不端问题的投诉,作者全权“文责自负”,那么也就意味着自身的责任意识将永远淡薄.
在此,我们更加提倡在编辑工作中引入心理学中“共情”的理念,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想法,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行为.学术期刊编辑如要与作者“共情”,首先应了解的是,投稿人虽然大部分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但是其中不少人实际并未接触过正规的学术规范培训,他们忙于职称评审,课题申报与结题,其中不少人还承担着繁重的课时量.而水涨船高的科研要求使得他们中的很多人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学习提高,只注重数量不重质量,甚至对投稿抱有侥幸心理.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明白个人高比例自我重复为何会被退稿;一些人以为只要标注了引文出处,无论引文占多少比例都不应该被退稿;还有一些人甚至为了防止被退稿提前违规做文献检测,却不知道这可能成为被期刊怀疑为一稿多投的依据.
基于“共情”的理念,学术期刊编辑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作者进行宣传教育,认真沟通.而非高高在上的、“冷冰冰”的警示.宣传教育可以采取线上线下两种形式,线上形式除了可在线投审稿系统和期刊网站放置一些有关学术不端问题的声明外,还可以如在网站上与作者互动,在线解答他们相关的疑问,设置一些期刊学术不端相关内容的常识介绍板块.例如何种情况构成自我抄袭,何种情况下不构成自我抄袭等等.宣传教育的线下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例如与作者正面沟通,直接打电话而非通过邮件询问文章的具体情况.对于那些立意新颖、条理清晰、言之有物的文章,如果重合比例稍高能够争取修改后发表的话,在沟通时既不应武断和生硬地将这些文字定性为“抄袭”,也不应直接将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的详细报告发给作者,而是应告知作者总体重合比例,大致哪些部分重合文字较多[6].此外,条件允许的话,期刊社或者编辑部的人员也可以走出办公室,走向课堂,面对主要作者和潜在作者群体开展一些培训、宣讲会等活动,揭开他们心中对于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神秘的面纱”,切实消除他们的侥幸心理,同时也可对自己的刊物起到正面宣传,树立品牌的作用.
5结语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成果体现的重要载体,而期刊编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术不端检索系统这一在初审环节作用很大的工具,如果能更好地认识其优点与缺陷,掌握好其特性,真正灵活运用,是对作者负责的表现,也是发挥编辑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应用好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是学术期刊解决学术不端若干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将这个环节处理好,刊物的质量和品牌才能真正树立,才能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史成娣.论“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编辑工作中的应用——以“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24(4):82-84.
[2]谢文亮,李俊吉,张宜军.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误检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126-1129.
[3]余筱瑶.学位论文再出版与学术不端行为探析——基于学术期刊编辑的视角[J].出版广角,2015(1):92-94.
[4]江霞,方玉桂,陈伶俐,等.医学科技期刊应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判断抄袭时应慎重对待的几种情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71-472.
[5]谭华,崔洁.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使用建议[J].编辑学报,2010,22(2):153-155.
[6]柯文辉,林海青,张梅,等.从责任编辑视角谈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使用[J].编辑学报,2013,25(3):276-278.
(责任编辑:邵晓军)
中图分类号:G2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4-0067-05
[收稿日期]2016-03-11 [基金项目]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青山湖青年学者”科研项目(2016Q005);全国高职院校学报研究会2015年度一般课题(GZXB2015F02).
[作者简介]袁源(1982-),女,湖南宁乡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职业教育论坛》编辑部编辑,博士;研究方向:编辑学、职业教育学.
The Strategy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Applying of Academic Misconduct Literature Check Systems
YUANYuan
(Editorial DepartmentofGuangzhouVocational EducationForum,GuangzhouPanyuPolytechnics, Guangzhou511483,Guangdong,China)
Abstract:Academic misconduct literature detection systems provide the convenience for the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review process to a certain extent,but it can not be the only standard to determine the actual case of plagiarism.So,it is necessary for editors to use the varieties of detection systems,to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missing and false detection,to deal with special types of manuscripts,to put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the contributors,inordertohelpthemawayfromtheacademic misconduct.
Key words:academic journal;editor;academic misconductliteraturecheck sys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