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度影响

2016-04-12陈英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白话文白话现代文学

◎陈英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河南 商丘 476000)

文史哲专题研究

试论“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度影响

◎陈英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河南 商丘 476000)

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学形式的发展,就一定要阐述语言变革的具体内容。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形式,例如对传统诗体裁的影响,也影响了新的诗歌发展方向,同时也影响了小说的发展。

白话文运动;中国现代文学形式;深度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文化载体——白话文的倡导与推广,实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统一,如果论述文学的历史而言,可以说实质就是一种文学语言的变迁史[1]。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却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和关心白话文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之间的联系。即使有也只是简单地把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进行了概述,可以说浅尝辄止。为了更好地推进白话文,为中国文学转型奠定基础,下面就白话文运动对中国文学形式和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一、对传统诗体裁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是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发展形式,顺应了文化发展要求。要清楚的一点是,倡导白话文的目的是能让人们在日常交流中,表达出的意思更明白,理解问题上更精准,避免发生模糊不清和歧义的情况。现在旧语言文字不一定每一个人都会说,但是有过阅读古典文学的人都能明白,或者都体验到了旧文学的弊端,就是非常古奥难懂,不仅在文人雅士之间交流和沟通产生歧义,同时也不利于文学文化的普及推广。语言革命的倡导者发现,旧语言形式已经不适应这个科学发展的社会需要,在实践中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个弊端。[2]如果从科学方面而言,文言文不是一种非常完善的人与人沟通的媒介,而如果用白话代替文言,就能很好地解决了上述含糊不清的问题。同时这种语言变革也是一种转折,从而实现了人们对文学的审美更新,有利于文学审美内容的发展。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无非是应用了其叙述功能、艺术再现功能和说理功能,但是如果不进行语言变革,在表达和转述过程中,就会产生多义性、模糊性问题,逐渐弱化语言本身所具备的功能,降低了语言实质的功效。这些都是对语言发展的制约。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语言变革的关系非常密切,没有之前的语言变革,就没有现在文学艺术的发展,更不会出现百家争鸣,文学鼎沸的局面[3]。

如果从诗文方面而言,白话代文言的语言变革对中国诗文文体规范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由于文章体裁不同,例如小说,或者是词曲都倾向于白话,但是诗文却不一样,有关人士都清楚,诗文在传统体系中有着非常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例如经常接触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以及“四声八病”等,都是一些比较典型的规定[4]。如果把同一问题拿到文章修辞上而言,“辞章”和“义法”主要强调的是去除掉口语化,使用喻义象征性,声韵特性等方式进行表达,充分给读者以语言美的享受。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四运动中所倡导的白话文,符合文章对通俗化、去除口语化的要求,从而使文章脉络清晰,表达主旨干脆利落,不会产生模糊不清和歧义问题。但是对于诗歌却不同,其所强调的这些和诗文文体的规范要求根本就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的古代诗文不仅始发时间长,而且整个诗体发展非常成熟。如果再和今天的“新”的文学语言在文体功能上进行对比,就会发现新文学语言蓄积贫薄,在审美形式上很难进行提升和创新。这种“新语言”实质上已经带来了两难的审美问题:第一就是“新语言”有效解决了诗文的呆板,突破了这种过于保守的文体;第二是引入了“新语言”之后,却为新文学文体规范的建立带来了很大困难,这是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

很多文学革命的先驱们虽然也都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明确指出了这些矛盾的存在,但是为了我国文学得到进一步的进步和发展,他们并没有迁就文学本体要求。例如在诗歌领域里,周作人就明确地指出,我个人不会做旧体诗,但是也反对别人做这样旧体诗,理由就是旧体诗非常难做,而且也不能自由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在做旧体诗的时候,因为前人有太多的名词佳句,很容易堕入窠臼当中,因此其不适合当前的社会变革。而胡适也同意这种观点,所有的规则和诗的规则制定,都是那些做《古文笔法》[5],《诗学入门》的人所做的[5],但是还从来没有一个文学大家来做,其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也证实不是文学潮流的主旨。而刘半农也积极地发表观点,例如在论述对散文的改良中说,第一点就是要“破除迷信”。这里所说的“破除迷信”就是坚决破除对旧文体的迷信,其不仅不利于心灵上的发挥,而且阐述方式非常滞纳,不够灵活,如果继续使用大多数人都会被这种死格式的方式所束缚。这种科学化和精确化的表达方式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埋葬了“诗美”,因为诗就是用感受性、情绪性、含蓄性、暗示性的方式进行感情抒发,因此在这里“科学”和“诗美”产生了冲突。[6]

二、对新诗发展的影响

五四时期文学语言的变革,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诞生期的文学形式,同时也奠定了其后期的发展格局以及基本特点。“散文化”曾经是新诗发展初级阶段的一个非常有标志性的特点[7],同时通过现在的眼光进行分析,其也是在文学变革中所必然应该产生的。俞平伯在《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观》一文中提出,由于新诗句法韵脚皆很自由,因此社会上人们并不会认为这是一种诗,但是这就是当时的新诗,这种新诗不能吟诵,如果单单是从文字体裁表面上而论,每一行字都不整齐,但是后期改革后变为整齐了,又因为整个字数太多而影响了诗的韵脚效果。鲁迅也曾经提出,这种新诗的要求是不仅要白话,而且还应该有非常好的韵脚,这对作诗的人而言非常难。通过上述文章可以看出,由于白话文体和诗歌的文体不相适应,进而直接制约了这种新诗的形成和发展,导致建立新诗的审美形式有很大困难,同时也把整个新诗的发展带入了一个泥潭。

为了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起初这些白话新诗的倡导者希望把这种旧式的格律推掉,对这种新体诗的形式进行解放,但是在工作的实践中发现,根本没有办法躲避这些节调格律的形式问题。鲁迅针对这些问题就提出,先不要讨论诗歌的内容,一定要保证诗有其自身的节调,可以有大致的韵律,这样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容易记忆,而最好的诗是能够唱出来。但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诗,因为旧诗的格律就是这样如此根深蒂固地根植于大脑中。等时间推移到40年代的时候,何其芳等人就做了这样一番表述:在过去我非常主张诗的自由,因为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现在我对我的想法动摇了,不仅现在人们不适合使用这种方式来做诗,而且这样的自由诗有很多弱点,非常容易变成散文化。

三、对散文的影响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但是也不能总是停留在杂文方面。因为散文有非常高的文体审美价值,然而怎样使用文学语言予以加工,这是五四运动后新文学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下面就先来分析一下周作人在《美文》中所表达的内容和观点。[8]现代散文是除了诗歌、小说和戏剧之外,一种具有纯文学意义的东西。就这方面的情况在国外已有研究,但是其评论的焦点大致应该分成两类:一种是在学术上的批评的;另一种是在艺术上的美文。其所强调的散文纯文学性就是因为在五四期间看到了大量的杂文,虽然其有很强的叙述和写实效果,但是在审美方面却总不尽如人意,针对在这方面的考量,其把议论为主的杂文排除到了散文之外,希望把一般抒情言志的小品文发展成现代散文的新样式。而在1923年郑振铎就在对文学分类上指出,应该把一些教训文和讽刺都排除在文学之外。最终总结为只有接近小品文才有非常好的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也是好的文学作品。在传统艺术散文中,其美学都是建立在传统文学语言方式而实现的,如果要使用白话文创造出在艺术性上可与传统散文相媲美的“美文”,就必须把白话语言用美术的审美要求进行锻炼,因此语言变革在语言方式上有一定的改造和创制,影响了散文的发展。中国现代散文形式在其后的发展中,充分彰显着背后文学语言变化史,因此可以说现代散文有着文学变革深刻的影响标志。在五四初期文学语言基本都进行了“口语化”改革,从而导致散文文体的“泛化”发展,当时的散文形式可以用“汜滥横决,绝无制裁”来形容。之后又依靠文学语言在“去口语化”后进行的一系列“加工”,最终让散文文体和其他问题的界限划分更为清晰,继而也充分地展示了散文形式的审美价值。

四、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小说也和其他的文学体裁一样,担负着五四运动中以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革命使命,也就是采用白话的方式进行小说的创作和书写,从而积极有效地促进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在这一运动后,随着文学各个方面的不断进步,有关人士也越来越重视小说方面的语言审美。由于白话小说其语言方式非常单一,所在以创作中语言的借鉴使用也是多面化的。例如鲁迅先生就把自己的小说创作在白话内容的“加工”做了这样的描述:引用说书上的内容但是把其中比较油滑的部分去除掉,如果使用了一些闲谈的话语需要把里面的散漫形式或内容都去除掉,虽然引用了一些固涩难懂的句子,但是需要加以处理,目的就是让大家和群众这些多数人都能听懂,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进行小说的创作。可以说对文言、方言、口语和传统说书语进行一定的加工,有力加强了中国现代小说在象征性、写实性、择情性风格方面的形成,促进了现代小说的发展。[9]除此之外,通过多年的演变,也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小说文体形式,例如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喻意象征体小说,同时还有书简体、速写体、自叙传、日记体等小说,从而促进了我国在小说方面的繁盛。

小说和其他问题不一样,小说文体在整个发展历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丢失掉口语化而降低了整个作品的审美情趣。例如在30年代时就出现过“标语口号”化小说,“公式化”小说和“概念化”小说。在小说的内容上都喜欢使用有关政治的抽象化语言,使用文学形式的语言却少之又少。如果概念化的语言在小说中使用的过多,就会缺少具体化和个性化语言,导致小说整体的审美过于单一,单调。而且一旦形成了一种小说风气的时候,在特定时期就会产生审美疲劳。需要明确的是这种小说和当时政治环境有关。鲁迅在《小小十年》序言中就表明,有些小说内容过于说理,同时还有非常多的新名词影响小说阅读质量。随着新语言和概述的发展,小说语言中描述性以及逼真性的特点逐渐在丧失,导致整体小说环境中缺少一种小说风味,从而也就制约了小说中的一些独特的审美价值,把自己的长处遮盖住了,进而导致小说中的短板愈来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用学语言的变革来进行影响。[10]在四十年代中,人们就再一次的提出小说口语化,把小说叙事的直接,不拐弯的特点加以彰显,重点强调了以叙事清晰作为小说创作的主旨,通过使用直接叙述的方式替代了隐晦而繁复的叙述方式,在整体叙事节奏上从舒缓而变得加快一些,从而迎来了小说的新面貌。

五、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语言变革影响了诗歌、散文、小说等一系列的文学体裁,虽然这些对文学领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鲁迅坦言为了促进科学思想的发展,虽然牺牲了文学本体特性为代价,但是为了文化的整体性历史转换,这些都是值得的。

[1]张福贵.从“现代文学”到“民国文学”——再谈中国现代文学的命名问题[J].文艺争鸣,2011(13):65-70.

[2]宋剑华.论“言志”诗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C]//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2010.

[3]余礼凤.试论中国现代文学的三次俗化浪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89-90.

[4]周作人.苦雨斋序跋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鲁迅.鲁迅全集:卷13[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49.

[6]王杨,王觅.图博会“中国作家馆”开馆——作家畅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N].文艺报,2010-09-01.

[7]李朝全.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情况[C]//中国作家协会.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2010.9.

[8]罗季奥诺夫.论中国当代文学传播俄罗斯的潜力[C]//中国作家协会.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2010.9.

[9]吴伟.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之路[C]//中国作家协会,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演讲汇编,2010.9.

[10]王杨.连接心灵与友谊的彩虹——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N].文艺报,2010.8.11.

(责任编辑 倪玲玲)

I206.6

A

1671-9123(2016)03-0081-04

2016-08-12

陈英(1978-),女,河南民权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

猜你喜欢

白话文白话现代文学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Kiss and Ride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胡适巧推白话文
胡适妙解白话
近现代媒介的功能如何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以白话文运动为转折点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余光中说文言是白话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