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工作中的数据统计口径问题探析
2016-04-12姚晓秀
姚晓秀
社会保险工作中的数据统计口径问题探析
姚晓秀
在社会保险日常工作中,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为社会保险数据统计及分析提供了便利,为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各级领导层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数据统计口径是否正确是社会保险数据统计是否合理准确的核心,因此,本文对社会保障工作中的数据统计口径问题进行了探析。
我国社会保险数据统计工作的现状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统计至基层做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台账、有网络的工作目标。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以社会保险基金为核心,社会保险参保单位、参保人数为依据,从数量上描述社会保险的参保覆盖面、基金收入、支出、结余状况,研究分析基金收缴率、负担率等基金运营情况。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
由于社会保险涉及面广泛,涉及人员众多,仅有分散的几个统计指标,且统计人员按照自己对口径的理解进行填报,无法真实反映出社会保险的总体特征和发展程度,无法适应社会保险事业发展需要。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框架需进一步完善,统一的通用统计口径需进一步建立,否则各类社会保险统计资料无法进行对比分析。
各级社保体系特别是基层统计队伍的业务技能、专业理论、计算机技术等进行高效准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统计水平参差不齐。
基层统计仅仅是向上级报送统计报表,由于缺乏统一通用的统计口径,几乎无法进行横向、纵向,动态、静态的比较分析,严重制约了统计数据作用的发挥。
社保统计信息、对外公布覆盖面窄,信息量小。
统计软件需进一步完善。社保基金的业务、财务管理基本上是在封闭的状态下运行的,资源不能共享,信息监管的可操作性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计数据在社保系统的应用。
数据统计在社会保险工作中的重要性
统计数据反映社会保险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局2013年快报统计数据显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期末参保人数3.22亿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期末参保人数4.97亿人,合计达到8.19亿人。加之下一步将执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将进一步扩大,社保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统计数据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进行理论指导。社会保险体系运行过程与结果由社会保险指标体系反映,对社会保险指标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较为全面的综合指标体系,切实做好统计分析,对宏观决策的前瞻性和决策性研究,对社保事业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社保统计数据同口径的现实及比较分析
统计口径是指统计数据所采用的标准,即进行数据的统计工作所依照的指标体系。而同口径的数据各有侧重,统计口径也不尽相同,难免得出不同的结论。故建立同口径的统计指标体系是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利用计算机技术支撑数据统计。在大数据时代,只有通过同口径数据的深度分析,才能在海量数据里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计算机技术的支撑,使我们可以追溯每一个业务流程,并且可以按照不同需求、不同口径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共享整合分析以及适时动态分析,从而帮助社保组织系统全面分析和理解这些数据,统揽全局。
准确把握统一口径是确保社保统计数据质量的需要。统计工作不单纯是为报表提供所需的数字,而是通过数字全面反映社会保险工作情况。如果统计数据不及时,那么依据数据分析做出的决策就会有延时,不能很好的针对问题之所在,就会造成决策的失误。统计数据的质量从使用要求上看,只有在统一的通用的同口径上才能真实、及时、全面、完整真实反映社保现象和本质。
社保统计数据口径挖掘分析。利用同口径数据的特点,根据业务、财务流程产生的海量数据,从平衡关系、逻辑关系、对比关系、衔接关系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对比分析,挖掘统计数据蕴含的信息。对统计数据资料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和分析,从数量上研究和描述社会保险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等状况,揭示社会保险经济现象的运动规律。
充分发挥统计数据作用可采取的措施建议
将完善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框架,建立统一的通用统计口径,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程抓好抓落实。
不断提高统计队伍自身素质,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数据采集、分析以及操作统计软件的能力,加快社保统计系统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的建立。
建立统计分析工作制度,将各业务、单位的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逐步纳入到统计分析决策咨询体系中。
引进专家加强社保精算分析工作,提高统计工作者的统计数据分析水平,开展定期的统计分析、交流活动。
建立完善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监督制度,定期主动公开基金运营、结存、经办管理和服务情况。
(作者单位:宜宾市南溪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