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运动员“一次择业”观察
2016-04-12
退役运动员“一次择业”观察
在这个火热的运动之夏,欧洲杯、百年美洲杯、里约奥运会三大赛事轮番激情上演,让无数体育爱好者为之疯狂。伴随着一场场激动人心的比赛,在新生代运动明星不断涌现的同时,一大批体坛名将也完成了他们的告别演出,准备退役。
当赛场上的辉煌渐成过去,给我们带来无限荣耀和感动的退役运动员们,面对的是一切从零开始后,充满未知的转型人生和“二次择业”。离开这个倾注着血汗与泪水的竞技场,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在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出路通常有两条:要么继续留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担任教练、体育官员,要么就此远离竞技舞台,从政、下海经商或进娱乐圈——郎平从“老女排”的主将到“新女排”的掌门人,亲身将女排精神传承了下来,堪称运动员转身成为教练的完美代表;“体操王子”李宁退役后,创立了著名的“李宁”运动品牌,成为运动员经商的成功典范;转型踏入娱乐圈的退役跳水名将田亮则通过湖南卫视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再度红遍了全国……另据统计,在1984年至2012年的8届奥运会、4届冬奥会中,中国共诞生了222位奥运冠军,其中有六成在退役后选择了从政。
这些金字塔顶端的“尖子”运动员及较早退出专业训练的国家二级运动员群体确实无需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但更多没有拿到好成绩、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工作技能的运动员,在退役后都面临再就业难的困境。特别是一些冷门项目的运动员,在告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领奖台后,生活堪忧。
运动员退役安置及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运动员的个人前途与家庭幸福,也关系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有效供给乃至整个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让运动员们离开赛场后能迅速融入社会,经过“二次择业”创造新的价值,我国的体育事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来,我国各地体育部门在体教结合、运动员就业安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问题依然存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运动员保障政策体系还存在着与社会保障及时跟进、及时调整和完善的空间。如何解决运动员的转型就业安置问题,值得各方关注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