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的“后路”保障
2016-04-12雷露
文/雷露
运动员的“后路”保障
文/雷露
对运动员来说,退役不是终点,而是新的人生起点。他们必然要经历从“体育人”到“社会人”的身份转变。
为了使运动员顺利完成“转身”,近年来,相关政府部门转变工作思路,先后出台了诸多措施,为其职业转变提供政策支持,保障“后路”。
解决教育培训短板
每一年,都有大量的运动员选择退役进入社会。由于突然的角色转换使得他们中的不少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环境,导致工作难找,收入不定,不得不接受“退役即失业”的残酷现实。此前就曾有媒体报道北京拳击队队员谢丽丽靠“挨打”为生、国家马拉松运动员郭萍变卖奖牌、举重运动员邹春萍当搓澡工等,一度引发热议。
造成退役运动员安置困难、生活保障不到位的原因,北京市社科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汕认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长期封训导致运动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难适应社会需求;二是不少运动员因高强度训练导致终生受到伤病困扰;三是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退役安置体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重重困难,新的就业观念和新的运动员安置体制尚未建立。
“许多专业队和教练认为学训冲突,只管运动训练,短于文化教育。有文凭无文化、有文凭无水平的现象普遍存在。”国家体育总局人力中心人才服务部主任刘光涛认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其就业的短板。
近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主办,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体育基金管理中心,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承办的2016年“繁星计划---退役运动员实习就业服务项目”就在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启动。该计划面向全国退役运动员,通过建立退役运动员与社会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搭建退役运动员与社会对接的平台。目前,该项目已与园区重点企业合作安排了多个岗位,组织接收了来自内蒙古、海南、广西、辽宁、湖南等地的多名退役运动员前来实习就业,在解决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让退役运动员通过企业实习经历掌握在社会立足的本领,实现多方共赢。
顶层设计助力职业转型
实现运动员和社会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是探索运动员退役保障机制的一次新尝试。实际上,运动员退役保障工作一直都是国家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运动员退役后多由国家包分配。到了八十年代,推行市场经济后,基本是推荐就业。随着运动员职业化的推进,现阶段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对于能力出众,成绩突出的优秀运动员,大多数被推荐到各个梯队从事教练或体育研究工作;对愿意选择继续上学深造的运动员,体育管理部门会给予一定的学费补贴并推荐上学;对自身工作能力较强的队员,体育管理部门会推荐到其他单位应征工作;对有意自主择业的运动员,体育管理部门会建议运动员选择一次性经济补偿,金额从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但是,由于年龄偏大、文化较低、伤病缠身、职业规划不明确等因素影响,部分退役运动员脱下运动服后,即使享受了相关保障,仍可能深陷疾病、贫穷、失业的泥沼。
为做好运动员职业发展和保障工作,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经济补偿办法》《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办法》等诸多法规文件,在法律政策层面为退役运动员筑起保障防线。今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又发布了《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继续完善运动员收入分配和激励保障政策,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对运动员全面覆盖。全面开展运动员职业意识养成教育、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培训工作。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引导和鼓励退役运动员积极从事全民健身服务、学校体育、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等工作”,对运动员保障安置工作做了具体规划。
四川作为传统竞技体育大省,在运动员退役安置保障方面,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规政策,历经数年积累与探索,已经建立了从聘用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职业辅导、教育资助、就业安置到特殊救助等内容的政策体系,覆盖了运动员从入队到在训和职业转换过渡期以及退役后的所有发展环节。
“我们在运动员自主择业补偿、职业培训、聘用管理、学历教育、人文关怀、保障待遇水平、拴心留人环境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四川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建立健全政策、制度体系是关键。
为此,四川省调整修改了《四川省自主择业退役运动员一次性经济补偿实施办法》,提高一次性经济补偿金的标准;制发了《关于事业单位招聘体育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打通了优秀退役运动员以考核招聘的形式进入事业单位的渠道;面向优秀运动队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开展公务员考招工作;为解决老教练员、老运动员的实际困难,制定了《老运动员、老教练员体育关怀资金实施暂行办法》。同时,还制定了《四川省优秀运动员参加普通高校学历教育奖励办法》《四川省体育局关于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通知》《四川省优秀运动队运动员职业转换过渡期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配套文件,逐步建立健全了四川省运动员保障框架体系,为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职业培训激活内动力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树安认为抓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制度建设,要将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重心从物质激励、福利保障等基础层面向人力资源的深层次开发转变,向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水平、社会竞争能力转变,向职业辅导、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人性化的服务工作进行转移。
“逐步从物质性保障向发展性保障过渡,更加注重职业辅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保障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上,也逐步由传统型向创新型、信息化方向发展。”四川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退役运动员保障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省体育局在不断完善相关政策配套的同时,还坚持加大专项经费投入,突出工作重点,紧抓职业辅导、就业指导、转换期培训、创业帮扶和退役安置等重点工作,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激发退役运动员“内动力”,助其实现顺利转型。
“为提高退役运动员就业能力,我们千方百计引导退役运动员选择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社会需求量大的职业技能项目自行参加培训。”据悉,四川省的退役运动员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参加经政府部门认定且具备办学许可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经考核获得合格证书后,省体育局将给予一定的培训经费补助。截至目前,已有15名退役运动员参加了机动车驾驶、社会体育指导员、航空安全员、运动体能康复训练等项目的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了学费补助。2013年12月和2015年6月,还分别举办了两期优秀运动队退役运动员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班,共培训退役运动员64名,90%以上参训运动员获得了健身教练国家职业资格。
2013年全运会后,结合运动队的调整,四川省体育局举办了首届退役运动员职业转换综合素质培训班,培训退役运动员83名。期间聘请了多名知名专家、法律顾问、大学老师授课,对退役运动员进行了职业规划、创业管理、演讲与口才、团队凝聚力、应用文写作、面试技巧、法律常识等20多门课程的培训,还安排学员到部分企业实地参观见习。
“运动员退役之后的转型一直是个难题,我们通过不同内容的培训,帮助退役运动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加快了他们由运动技能型人才向综合型人才的转变进程。”省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职业培训班的效果十分显著。他指出,运动员保障工作是竞技体育乃至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不是中心但影响中心,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任重道远。同时,针对退役运动员的保障,不应只局限于“物质层面”,还应该有“精神层面”的保障,让运动员从心理上接受“运动员”到“社会人”的过渡。
链接:运动员退役后有这些保障
国家管理:在运动员重大伤残、特殊生活困难救助、职业辅导、教育资助等方面设有专项经费保障和系统管理流程措施,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各优秀运动队在役和退役运动员均在保障范围之内,运动员可通过所在单位提出申请。
地方落实:根据规定,各省区市应为运动员办理医疗、工伤和失业保险,可根据实际情况办理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有的地区根据当地情况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协调落实运动员保障专项经费,部分地方还专门设立基金会、人才交流中心等机构。
行业协调:体育系统内部共同协调、齐抓共管,各单项协会积极支持和参与运动员保障工作,部分协会开始尝试为国家队运动员提供专业生涯规划,设立运动员保障专项基金等。
社会支持: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通过捐赠、义演、设立专项保障基金、提供就业实习见习平台等形式支持运动员保障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