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第一课时
——比值类概念教学
2016-04-12熊徐
熊 徐●
上海市书院中学(201305)
《密度》第一课时
——比值类概念教学
熊 徐●
上海市书院中学(201305)
本文首先针对物理教学中的比值类问题进行了概述,简要阐述了比值类问题的特点,为后续文章的论述打下了基础,继而以《密度》第一课时为例,对比值类概念教学的基本应用手段及过程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了这一类型教学方式的应用方法以及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够为中学物理教师提供参考.
《密度》;第一课时;比值类概念教学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使用不同的解题方式进行解决,这是提高解题效率、保证解题效果的关键.比值类问题是物理学教学中主要的问题类型,加强比值类概念教学能够有效的解决物理学中的多数问题,其中《密度》第一课时中,便涉及到了这一教学方法.
一、物理教学中的比值类问题
作为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题型,比值类问题十分常见,相对于其他题型而言,比值类问题具有其独特的解题方式.总的来说,物理教学中的比值类问题主要包括比值类、倍数类以及分数类三种.通过对教学经验的不断总结以及对这一类型问题的综合研究发现,想要有效解决比值类问题,首先必须保证能够深入了解相应公式,并能够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这样才能将相应的数值代入到公式当中完成求解.在物理教学中,功率问题、比热容问题中,比值类问题均十分常见,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加强比值类概念教学十分必要.
二、《密度》第一课时中的比值类概念教学
1.《密度》第一课时课例
在《密度》第一课时中,密度被定义为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的质量.在密度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主要为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对密度公式的掌握以及对公式的灵活运用.首先,在理解密度概念的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同一物体其密度必定是相同的,即使质量以及体积方面存在差别,密度均保持不变;不同物体的密度同样也存在差别.其次,教师要使学生准确掌握密度公式,即物体的密度=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在理解这一公式时,教师需要使学生认识到,物体的密度仅仅能够利用其质量与体积两项数值求出,但并不代表其与两者成比例关系.最后,对公式的灵活运用能够使学生在已知质量、密度和体积三者中两项数值的前提下,求出第三者的数值,而这也是密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例如:存在甲乙两物体,两者的密度之比为5∶9,质量之比为4∶3,求两者的体积之比.
上述问题是密度这一课时中比值类问题的主要代表,题目中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物体,同时给出了两者在密度以及质量方面的比例,在已知上述两项条件的前提下,要求推导出两者体积之比,针对这一类型的问题,可以利用比值类概念教学方法对其进行解决.
2.课例中的比值类概念教学
在求解例题中甲乙两种物体的体积之比时,需要遵循以下思路:
首先,学生需要写出密度、质量与体积三者的推导公式.由于本题中需要求出两者之间的体积之比,而两者的质量与密度比为已知,因此需要将体积比置于等式的左边,而已知的密度与质量的比例则需要置于等式的右边.在上述课例中,公式应为体积之比=质量之比=密度之比.
其次,学生需要将例题中的数据代入到公式当中,以为求解过程做准备.在上述课例中,数据代入之后发现公式应为:体积之比=4∶3/5∶9.
最后,学生需要利用数学知识将上述公式的结果求出,最终得到,甲乙两种物体之间的体积之比为12:5.
3.比值类教学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针对比值类问题,需要采用比值类教学方法对其进行解决,除此之外,为提高教学方法的应用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一系列的问题:
(1)比值类教学方法总结
通过比值类教学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密度》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比值类问题,通过对解题过程的总结发现,为使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改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以下方法进行利用:
首先,比值类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对公式的了解程度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密度》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密度的定义及其与体积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入手,对密度公式的讲解进行铺垫,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公式,从而保证其能够对这一公式进行合理利用.
2.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密度》第一课时比值类概念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对公式运用的合理性是影响解决效果以及准确性的关键.对于《密度》这一课时而言,认识到密度并非与质量和体积成比例关系这一问题十分重要.存在一部分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模糊,在解决比值类问题的过程中变很容易出现失误.
比值类问题是物理问题的主要类型,《密度》第一课时中存在一部分题型便属于比值类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比值类概念教学的基础上实现.为提高比值类概念教学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对公式进行运用的合理性十分重要,除此之外,还要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这是提高《密度》这一课时教学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解决物理课程中比值类问题的主要方法.
[1]孙小琳. 物理比值类问题的简单解法[J]. 新课程(下),2013,04:139.
[2]李虎. 赋特殊值法与图表法在解决圆周运动比值类问题中的完美结合[J]. 中学物理,2011,05:64-65.
[3]唐克明.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A]. 武汉物理学会成立70周年庆典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2:3.
[4]邱海花.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新方法的探究[A]. 《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5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G632
B
1008-0333(2016)34-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