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土》馆报到“绿土文丛”书系
2016-04-12潘潮
潘 潮
(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上海 200080)
从《绿土》馆报到“绿土文丛”书系
潘潮
(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上海 200080)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从馆报《绿土》到公开出版的系列图书“绿土文丛”的文献整序过程,结合对上海市区级公共图书馆馆报、馆刊的现存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图书馆馆报、馆刊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绿土绿土文丛图书馆馆报馆刊
区(县)公共图书馆馆刊、馆报,通常是指区(县)图书馆主办的自编自印报刊,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图书馆与馆员、图书馆与读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用以宣传本馆的文献资源,促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馆刊、馆报的主体内容,一般是本馆馆藏及服务内容的介绍,本馆馆员、读者活动的新闻报道,新到图书的推介以及读后感等等。由于绝大部分馆刊、馆报都属于非正式出版物,因此馆刊、馆报面对的对象基本上是本馆的普通读者或指定赠阅对象(如有关专家、学者、老作者),以及图书馆馆员同行等。
上海市的区级图书馆基本都有自己的馆刊、馆报,如虹口区图书馆的《绿土》《采虹》、黄浦区明复图书馆的《读书乐之友》、闸北区图书馆的《书河湾》、徐汇区图书馆的《汇阅读》等。这些馆刊、馆报各有特色,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传图书馆,突出图书馆文献特色,记录图书馆发展历史的作用。不过,这些馆刊、馆报普遍存在稿源不足、文稿质量不稳定、刊文过时、延迟出刊,甚至面临停刊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图书馆领导层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也有作者队伍参差不齐、负责报刊编辑的人员缺乏培训,专业水准不够等。还有一个不言自明的原因,那就是馆刊、馆报在公共图书馆业务体制内的尴尬处境。因为基本上都是非正式出版物,因此不能算正规报刊;另外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是为读者提供书刊借阅和参考咨询、阅读推广服务,馆刊、馆报和这些难说有多少联系。
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图书馆都采取了一些不同的办法来改进。比如提高对馆报、馆刊工作的重视程度,配备专职编辑人员,将具有一定学科专业知识的、熟悉编辑业务的人才充实到馆刊编辑队伍中[1]。同时注重提升馆刊质量,突出特色,目标是创建品牌刊物,扩大影响力[2]。我馆在创建品牌刊物方面就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虹口区图书馆馆报《绿土》,从知识谱系上说属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专刊,服务对象颇为“小众”,因此经常会面临它与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间究竟有多少关系的质疑。也有人质疑《绿土》所发文章的内容可靠性如何,到底有多少史料价值等。加之印数不多,推广不力,外寄赠阅对象有限等,实际上,真正能够看到《绿土》的读者并不很多。针对上述问题,我馆从《绿土》到“绿土文丛”的编辑出版过程,或许会对面临同样困惑的区(县)图书馆馆刊、馆报的同行有所启迪。
1《绿土》是一个收集地方特色文献并不断深化的过程
区(县)图书馆馆刊、馆报如何体现地方文化,展现地域风采,也是馆刊、馆报编辑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在上海,虹口区以“文化虹口”而闻名,因为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郭沫若、丁玲等都曾经在虹口区居住过,他们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文化名人。也正因为如此,我馆乍浦分馆筹备了“虹口文化名人”资料室,主要任务就是收藏这些曾在本区居住过的文化名人的著作和研究资料。到目前为止,已经小有特色。
1996年,为了更好地宣传虹口文化名人的馆藏特色,并借此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层次。我馆决定将馆刊办成文史资料专刊,并且取了一个富有诗意又朴实的名字:《绿土》。寓意在灯红酒绿的美食街上树立一方文化绿土。《绿土》依托我馆的馆藏和专家,专注登载本区文史资料研究性文章,后来又进一步拓展刊发稿件的范围,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努力挖掘鲜为人知的史料和逸闻佚事[3]。馆报依托特色馆藏而存在,采编部门也会根据登载在《绿土》上的研究文章涉及的书目进行采访收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绿土》侧重于对本区和本市文化名人史料文章的发掘和整理,从不定期出刊到每月一期,《绿土》逐渐积累了几百万字的文献资源。2005年,在庆祝绿土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专家学者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关于《绿土》发展的建设性意见。其中就有提议出版《绿土》文丛。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可以使一直以非正式出版物状态存在的《绿土》“名正言顺”,还能方便读者、作者查阅、引用,更有利于文史资料研究成果的传播。
2“绿土文丛”是一个对地方特色文献梳理整合的过程
“绿土文丛”的编辑过程,也是对《绿土》文章进行梳理和整合的过程。参与编辑工作的人员将《绿土》刊登过的文章全部整理出来,按内容和文章体裁分类供专家选择。专家选择出来的文章由专门人员重新打印,编辑进行修改校对。2005年8月,“绿土文丛”第一辑《海上文苑散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根据内容分成五个部分,分别是虹口、书信、人、事、书刊。2008年5月,“绿土文丛”第二辑《海上艺文散记》出版,分为文坛故事、书文漫话、影剧钩沉、信札存录四部分内容,为文学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2013年6月,“绿土文丛”第三辑《海上文坛掠影》出版发行,本次书籍内容分为书文漫话、贤达事迹和文苑拾杂三部分。
从选择文章的内容上来看,收入“绿土文丛”的文章都没能脱离虹口区图书馆现代文学史料、文化名人的收藏范围。将《绿土》一个时间段内的文章聚类安放,便于读者作者查找研究,也使一些研究者可以“光明正大”引用《绿土》文章。“绿土文丛”等于将《绿土》做成了一个文献数据库。 可见从《绿土》到“绿土文丛”,是对我馆特色文献进行梳理整合和强化的过程。
3“绿土文丛”对于图书馆拓展读者服务和阅读推广的启示
从非正式出版物性质的《绿土》,变身为公开出版的“绿土文丛”书系,将“绿土”品牌成功推向社会,也是我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内容之一。“绿土文丛”一个重要栏目“书文漫话”,主要是记述一些老书、旧刊的前尘旧事[4]。这也是对图书馆藏书业务的一项深度研究。在“绿土文丛”第一辑出版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建议可以设立“绿土学者文库”。在上海大学教授邓牛顿先生等的支持下,本馆建立了赠书专架 “绿土学者文库”。专家将自己多年珍藏的图书捐赠给我馆,充实了我馆的特色馆藏,也将私人藏书推到公众面前,提高了使用价值[5]。
“绿土文丛”出版之后,进入新华书店进行销售,进入各地图书馆以供借阅,满足了看不到《绿土》的本地和外地读者的阅读需要。这等于把我馆的现代文学史料文献浓缩分类打包,对读者不限时空进行延伸服务,扩大了我馆的阅读推广。
从馆内自编自印的馆报《绿土》到推向社会公开出版发行的“绿土文丛”,到“绿土学者文库”,《绿土》实现了从量变到升华树立“品牌”的过程。这显示我馆经年积累起来的文史资料渐成规模,其精华经由馆刊展示,拓展了为读者服务的内容和方式,也将“绿土”品牌和我馆阅读推广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更大化更优质地完成了为读者服务的各项目标。
参考文献
〔1〕唐淑香,孙娟.高校图书馆馆刊现状与启示[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
〔2〕张洁.上海区(县)图书馆馆刊、馆报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11(2)
〔3〕姜传毅,董婷婷.新时代公共图书馆馆刊、馆报的调查与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 (10)
〔4〕陈青生.虹图的眼界和襟怀(代序)[G].//海上文苑散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潘潮.绿土小馆报 人文大世界[J].图书馆杂志,2012(7)
From a Library Gazette to Books Series
Pan Chao
[Abstract]The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publications of Shanghai Hongkou Library. By continuously devoting efforts to some specifics, the editorial board have managed to publish a series of books on history of Shanghai literature. Through analyzing the achievements and thinking about solving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publications work,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gazette.
[Key words]Lvtu paper; Books series; Publications of library
[中图分类号]G258.2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潘潮,上海市虹口区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