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图书馆学如何转型*
——读《中国图书馆学的起源与转型:从校雠学说到近现代图书馆学的演变》

2016-04-12周余姣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唐德刚图书馆学学术

周余姣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中国图书馆学如何转型*
——读《中国图书馆学的起源与转型:从校雠学说到近现代图书馆学的演变》

周余姣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摘要]本文评述了龚蛟腾所著的《中国图书馆学起源与转型:从校雠学说到近现代图书馆学的演变》一书的内容、优长及不足。

[关键词]龚蛟腾图书馆学转型

近年来,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学术转型的会议、课题和论著屡见不鲜。就图书馆学界而言,2009年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论坛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开放论坛的会议主题即为“社会转型与图书馆事业发展”。2010年“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图书馆学的演变和发展”、2012年“民国图书馆学学术转型研究(1912—1937)”等项目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关于图书馆学学术转型的问题,已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吴稌年著《图书馆活动高潮与学术转型》[1]一书即是其一。近日阅读龚蛟腾博士的《中国图书馆学的起源与转型:从校雠学说到近现代图书馆学的演变》[2]一书,全书结构清晰,论证充分,引发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1因何而“转”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在其《晚清七十年》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理论——“历史三峡论”。所谓“历史三峡论”是指中国历史在秦朝出现了第一次“大转型”,由封建制转为郡县制。这次转型是秦国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到汉武帝与汉昭帝之间(约公元前86年)才大致落下帷幕,前后转了二三百年之久。经此次转型后,秦汉模式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便一直延续下来,亦即毛泽东所谓“千古犹行秦法政”。直到清末,在内外夹击下,中国出现了第二次大转型,由帝国转为民国。按照唐德刚先生的理论,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经历了两次转型,目前第二次转型还未结束,直到2040年大致完成转型。

唐德刚先生的看法给了我们一些启发,去思考社会转型的问题。虽然在龚博士的参考文献中未找到唐德刚这一书,但龚博士所论述的“图书馆学转型”与唐德刚的“转型说”实有一致的地方。如果唐德刚先生是“两次转型说”,龚著则坚持的是“一次转型说”:一次“起源”,一次“转型”。按照作者的观点,其依据的是我国古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史料,探讨古代图书馆学(校雠学说)的起源与发展;然后结合近现代“西学东渐”的大趋势,阐释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校雠学向近现代“科学”的图书馆学的转型与发展。该书从学科史的角度,将着眼点放在“转型”上,深入考察了我国图书馆学的演变与发展。除引言部分外,分上篇“古代校雠学说”和下篇“近现代图书馆学”两大部分。上篇的“古代校雠学说”将校雠学认定为古代的图书馆学,探讨了古代的文献整理思想和文献管理研究,并对校雠学的产生渊源、理论体系、发展趋向和现实意义做了论述。下篇的“近现代图书馆学”从四个方面予以论述:“传统校雠学说的涅槃新生”“西方图书馆学的学说东渐”“新式图书馆学的蓬勃发展”“中国图书馆学的艰难转型”。其特点是将图书馆学自先秦一直贯穿到近现代,将图书馆学的转型放在整个历史视域中考察,拉长了对“图书馆学转型”考察的历史维度。与一些学者对于图书馆学学术转型所考察的范围不同,如“从图书馆学的学术思想史角度看,国际图书馆学界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图书馆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了从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转型与过渡的历史进程。”[3]龚著对图书馆学转型考察的范围主要界定于20世纪前后,而转型的原因就在于传统校雠学说在西方图书馆学的影响下,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涅槃新生。

2如何“转”

在龚著中,作者认为:“校雠学向近现代图书馆学演变的过程就是中国图书馆学的一次大转型,这种转型绝不是西方图书馆学话语权下亦步亦趋式的简单复制或校雠学说被彻底摒弃后另起炉灶式的全盘西化,而是校雠学说在西方图书馆学刺激下的延续、嬗变与创新。”(第216页)并从四个方面予以研究:

2.1转型条件

关于转型的条件,龚著从三个方面,即“校雠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欧美图书馆学的借鉴和改造”“新图书馆运动的兴起与推广”予以分析。诚然,校雠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母体中带出来的,这是最为基础的部分,是转型的内在动力;“欧美图书馆学的借鉴和改造”则是外来的影响和催化,是外部作用;“新图书馆运动的兴起与推广”则是转型的大契机,是经内外作用后的结果。

正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给民国时期的社会和文化以巨大冲击一样,“新图书馆运动”在图书馆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者在书中对“新图书馆运动”的作用予以了充分肯定:“‘新图书馆运动’绝非仅仅创办了一系列的新式图书馆,形成了类型比较完备的图书馆体系,更重要的是西方图书馆学思想在我国已经开花结果,开启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近现代化的新时代。当时,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要素说’与‘事业说’已经出现,图书馆经营、分类编目、读者服务等基础理论研究成绩突出,这为我国图书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第224页)将“新图书馆运动”视为中国图书馆学转型的重要节点,也是学界常见的观点[4]。

2.2转型目标

作者在该书中提出了中国图书馆学转型的目标:创立“大众的图书馆学”、发展“科学的图书馆学”、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

在转型之际,作者首先认为“传统书斋式的校雠学说面临难以逾越的困境,西方大众式的图书馆学获得广泛传播的时机。因此,20世纪初我国图书馆学的转型目标之一,就是从士大夫阶层的‘校雠之学’变革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图书馆学’”。(第227页)其次,作者提出应该要借鉴与吸收西方图书馆管理理念、技术与方法,构建“科学的图书馆学”。第三,作者借鉴梁启超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中的观点认为:“从校雠学到近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并非校雠学说与西方图书馆学思想之间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如何让校雠学与欧美图书馆学有机交融形成‘中国的图书馆学’。”(第233页)

对于这三个转型目标,似乎“中国的图书馆学”一言已足以概之。“建立中国的图书馆学”是梁任公在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上所提出的目标,为与会的社会活动家和图书馆学家们所共识。如刘国钧在1926年也提出类似的看法:“本新图书馆运动之原则,一方参酌欧美之成规,一方稽考我先民对于斯学之贡献,以期形成一种合于中国国情之图书馆学。”[5]近百年来,也正是现当代图书馆学家们孜孜于建立区域性的中国图书馆学流派[6]的思想理论源头。而另两个目标,“全体社会成员的‘大众图书馆学’”以及“科学的图书馆学”似乎累赘。况作为一门学科,其从业研究人员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而既名之为学,焉有“不科学的”?

2.3转型模式与启示

作者认为图书馆学转型的模式依赖于“科学规范的管理手段”“开放平等的服务理念”“成熟完备的学术建制”。这似乎是图书馆学转型的必备条件,而非模式。参考其他领域的书籍来看,转型的模式以转型速度为划分标准,多分为渐进还是激进。作者未在此方面予以探讨。

而作者在本书最后得出中国图书馆学转型的启示是:“只有充分传承古代图书馆学思想,才能更好地借鉴西方图书馆学学术成果,从而真正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学科发展之路。”(第253页)这自是中肯之言,不容置疑的。

3转型之思

作者在该书中孜孜于解决“图书馆学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问题,基本上回答了一部分这个问题,即中国图书馆学从古代的校雠学说而来,经转型,与西方图书馆学融合走向未来图书馆学的发展道路。但关于图书馆学转型,似乎还有较多的问题可探讨:

3.1对转型时间的预期

作者认为“20世纪20—30年代勃兴的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绝非西方图书馆学的简单搬迁与原样复制,而是校雠学说的一脉相承与急剧转型。在欧美文明的强势作用下,我国古代图书馆事业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彻底完成从‘书不出阁’到‘向社会开放’以及‘重视收藏’到‘藏用并举’的伟大转变。”“在先哲们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图书馆学从肤浅的经验科学发展到系统的理论科学,从微观的图书馆管理发展到宏观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从单个师徒相授发展到批量的科班教育,从有所欠缺的学术组织发展到完备的学术建制。在中国近现代学术体系的整体构建之中,图书馆学亦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中国图书馆学起源于古代的校雠学说,至民国时期只不过完成近现代化的转型而已。”(第8页)

晚清民国之际,中华民族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局”,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在民国期间所完成的一次大转型也是无可否认的。但“转型”一词,据《汉语字典》释其义为:“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作为一个动态词,将“转型”等同于“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性动作”是有欠考虑的。20世纪后,传统社会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后,社会转型更加频密,“5年一小变”“10年一大变”都是人所共见的。有学者以30年为一单位分析中国图书馆学的演变与发展:“就图书馆学的发展来说,中国的图书馆学的第一个三十年(20世纪20年代—40年代)是一个成长的时代,第二个三十年(50年代—70年代)是一个扭曲的时代,第三个三十年(80年代到现在)则是一个彷徨的时代。”[7]也有学者以10年为一单位来分析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大约每隔1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就会呈现出一种发展状态,因此我们可把中国图书馆事业的百年历史大致划分为以下8个发展时期:(1)公共图书馆运动时期(1900—1911年);(2)新图书馆运动时期(1912—1925年);(3)近代图书馆兴盛时期(1925—1937年);(4)近代图书馆衰落时期(1937—1948年);(5)现代图书馆兴起时期(1949—1965年);(6)现代图书馆停滞时期(1966—1976年);(7)现代图书馆复兴时期(1977—1991年);(8)现代图书馆黄金时期(1992年至今)。”[8]当然可能还存在更为详细的划分方法,来考察整个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的转型。作者或可借鉴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类似方法,从不同的时间维度去考察整个中国图书馆学的演变与发展。是否能像唐德刚先生做一个基本的预期?还会再转型吗?什么时候结束?呈现出怎样的特征?这些都是有益于思考的问题。

3.2对转型中的关键人物和问题进行分析

说到底,历史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社会变革或学术转型同样也是由人完成的。唐德刚认为,“领导我们作图书管理学和目录学转型的是袁同礼、蒋复璁……袁同礼在近代中国,是位领导我们搞现代图书管理学和现代目录学的带头人和启蒙大师——这便是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中的‘座位’。”[9]曾经担任过哥伦比亚大学中文图书馆馆长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从图书馆事业转型这一角度考察,将民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图书馆馆长袁同礼、蒋复璁视为转型的领导者。那么图书馆学转型中的关键人物和问题还有什么呢?

曾凡菊探讨民国图书馆学学术转型时,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做了较好的研究,她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把握图书馆学学术转型的潮流与方向。”而“北京(北平)的图书馆学人们对图书馆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从一开始便把握了近代中国图书馆学学术转型的方向。”“图书馆学学术转型的第二个难题,是如何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得到来自政府方面的重视,从而更加有力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蒋复璁所领导的中央图书馆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图书馆学学术转型的第三个难题,是解决图书馆人才的极度缺乏的困难。”而武昌文化图书馆专科学校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因最初采用纯美国式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存在一些欠缺。[10]曾文从地域、问题、代表人物等方面对民国图书馆学转型这一问题予以了研究,值得借鉴。龚著若能从一些个案来探讨问题,将会更有说服力。

4结语

有学者指出:好的著作多“采取的是纵横结合,点面交叉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既有历时性的考查,也有共时性的观察;既有重点个案的解剖,也有整体的全面关照。纵向考察,便于观察研究对象的发展;横向研究,便于分析对象的特点面貌;点的透视,是重点例析;面的考察,是整体观照。无论研究什么问题,都需要历时性地考察研究对象的起始、发展、变迁的历程,又需共时性地归纳总结研究对象不同于其他同类的特点个性。”[11]以此观之,龚著最大的贡献就是将古代图书馆学、近现代图书馆学看成是前后相连的一体来进行论述,并做了全面的历时性考察。为了这“一以贯之”的论述,作者花了很长篇幅论证古代图书馆学的存在,用力甚大。而其对校雠学说的再度阐释也非常深刻、全面。

但也有一些论证不妥,如对古代四大藏书类型“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书院藏书”,为叙述方便,径直称为“官府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寺院图书馆”“书院图书馆”,似乎于概念使用未尽妥当。古时并没有“图书馆”一词,虽大意不差,但当没有确切名称用于称谓时,可用当时通行的提法,比如用概括性的名词“藏书”代替似乎更佳。该书通篇行文流畅,论述有力,可读性强,但也有个别用词较为偏颇,有欠公允。

该书为作者于2009—2011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成果之一,据其自称是其“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三部曲之一,我们期待作者的后两部能早日完成,以成完璧。

参考文献

〔1〕吴稌年.图书馆活动高潮与学术转型[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

〔2〕龚蛟腾.中国图书馆学的起源与转型:从校雠学说到近现代图书馆学的演变[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

〔3〕吴慰慈,杨文祥.从传统图书馆学向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型与过渡——1996~2000年的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J].图书馆,2001(1)

〔4〕沈占云.“新图书馆运动”与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学术转型[J].图书馆,2013(6)

〔5〕刘国钧.图书馆学季刊创刊旨宗[J].图书馆学季刊,1926(1)

〔6〕刘兹恒.图书馆学本土化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4(1)

〔7〕王子舟.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的图书馆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1(1)

〔8〕程焕文.百年沧桑世纪华章——20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J].图书馆建设,2004(6)

〔9〕唐德刚.中国近代目录学的先驱袁同礼先生[M]//晚清十七年.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8

〔10〕曾凡菊.民国图书馆学学术转型中的三大地域中心探析[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4(4)

〔11〕王兆鹏.与友生谈博士论文写作—《北宋书序文研究》代序[M]//张静.北宋书序文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brary Science——Review of the Origi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the Evolution from Collation Theory to Modern Library Science

Zhou Yujiao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s Gong Jiaoteng’s book of the Origi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brary Science in China: the Evolution from Collation Theory to Modern Library Science and discusses its conten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 words]Gong Jiaoteng; Library science;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E

〔作者简介〕周余姣(1980-),女,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1部,现为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科研博士后。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图书馆学史专题研究”(批准文号:13AZD06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美书缘——钱存训学术思想研究”(资助编号:2016M592594)的研究成果之一。

书评

猜你喜欢

唐德刚图书馆学学术
2023 年宁夏图书馆学会年会顺利召开
唐德刚的反问
唐德刚的反问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唐德刚的机智
唐德刚的机智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学术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