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式与路径
2016-04-12田艳艳
韩 瑜,田艳艳
(延安大学 医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浅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式与路径
韩 瑜,田艳艳
(延安大学 医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的探讨,以期分析、摸索出一条适合当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式;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创新思想,凝聚共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以下简称“三个倡导”)。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生力量,不仅承担着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任务,更肩负着传播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践行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因此,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探索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及实践路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探索
1.1 “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所谓“四位一体”,具体指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以认知——认同——内化——外显(践行)的形式将“三个倡导”的内涵通过具体教育过程铭刻于大学生内心深处,以价值选择为依托,外化为大学生自身行为。其中,认知是前提,认同是核心,内化是方法,外显是归宿,四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只有深刻领会到“三个倡导”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识,在思想领域形成稳定、持久的价值信仰。在吸收融合“三个倡导”的过程中,通过理论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实践引导等,促使大学生确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标准与行为选择,并在自身学习、生活中加以预测、验证。
1.2 “滴灌式”教育模式
滴灌是农学概念,是指在农业灌溉时,以铺设“管网”的形式将水分渗透到农作物根部,以达到按需供给、高效节能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滴灌式”是与“灌输式”相对应的教育模式,意指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共性策略与个性应对相呼应、点滴渗透与持久辐射相结合”[2]的教育方式。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硬性灌输已不符合当前高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当遵循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契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点滴理论教育入手,提高个人层面的价值观教育,丰富“三个倡导”的价值体验,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主体性文化教育模式
文化重在“化”,就是“按照文化对人的本质要求,在人的现状发生转变的基础上,实现人‘真实’的存在”[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建立在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基础上的文化教育,就是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具体要求中,提升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教育。从理论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同时又具备现代价值理念、文化思想以及道德规范等多重因素,体现并发展着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主体性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教化的作用,必须凸显高校学生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以自身具体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
2.1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校园生活相融合,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
高校作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主阵地,应着重发挥校园文化资源的优势,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激发大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社会文明和谐的伟大理想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为此,要在深入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班级文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活动;要在党团建设与社团实践中,加强大学生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弘扬代表时代发展方向的民主、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要在教育实践、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过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校园文化优势,以“专、精、博、广”的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真正实现实践育人与创新育人的统一。
2.2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现阶段社会秩序的真正阐释,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个人“修身”的重要标杆。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过程中,要使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将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贯穿到就业创业活动中,将个人得失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促进社会整体水平提升;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将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贯穿到社会公共服务活动中,主动参与到社会管理与治理的各个方面,实现以社会、集体利益为主导,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和谐统一;要使大学生正确把握个人行为与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个人操守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融入到社会建设中去,为实现公平公正、自由平等、法制健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3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道德实践相融合,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目标
中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而“礼”的核心在德。“德者,本也。”“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4]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即在培养专业知识过硬、科学文化知识全面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更加注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文化教育过程中综合素质的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优越的高校环境中,坚持和坚定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就是要在深入开展诗歌朗诵、主题演讲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弘扬爱国主义、明礼诚信、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团结奋进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就是要在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等社会活动中,大力倡导行为文明、语言文明和形象文明,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道德观与核心价值信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真正达到“修行律己,文明垂范”。
另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社会、家庭应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修身、修智、修行实践相互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价值诉求与行为选择,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引导的双重作用,努力实现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信仰,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实践中,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大学生思想理论素质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每个社会主义公民思想文化素质与道德素质提高的关键。核心价值观不是单纯地体现为价值观的重要性,而是融合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其思想文化、人格魅力、精神风貌代表着未来中国发展的新气象。因此,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需要青年一代奋发有为,敢于担当,不断追求和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目标,不断追求和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目标,不断追求和实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公民目标,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激情、坚定的信念为社会主义奋斗终身。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11-08.
[2] 王瑞.以“滴灌式”模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9):34-37.
[3] 王立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主体性文化教化[J].求实,2015(03):46-52.
[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02).
(编辑:刘彩霞)
On the Mode and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AN Yu, TIAN Yan-yan
(Medical Colleg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pattern of socialism core values at present stage, in order to find out a specific path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mode; path
2016-04-16
韩 瑜(1987—),男,陕西礼泉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641
A
2095-8978(2016)04-0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