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文本解读提高语用能力

2016-04-12江苏溧阳市泓口小学赵静

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32期
关键词:桂花语言文字文本

江苏溧阳市泓口小学 赵静

探究文本解读提高语用能力

江苏溧阳市泓口小学 赵静

传统的文本解读,是钻研课文内容,侧重内容分析和价值判断,落脚点在于帮助学生获取文本意义与情感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科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中多次提及语言文字的运用。

如何解读文本,探寻阅读教学中高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需要在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细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凭借文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想象、诵读、体验等语言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会运用的“活”的语言。聚焦运用,抓住重点,一课一得,即学生每学完一堂课,能懂得一点阅读或写作的方法。

一、立足文本解读,关注语用教学

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的安排都有其编者的意图,有些课文有典型的结构形式,如总分、首尾呼应、按一定顺序写等;有些课文是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更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还有些课文别具一格的叙述描写,其深层的意思及表达效果也是有效促进学生言语能力提升的“语用”内容。阅读文本,需要教师把字词句作为阅读课的“总抓手”,追问三个问题:语言里有什么,语言怎么样,这样表达“为什么”,引导学生触摸语言文字背后的世界,才能让阅读课堂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如教学《泉城》一课时,需学习与掌握的阅读方法有: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及表达效果;怎样概括段意、文本主要内容、景物特点;文本的朗读方法。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有:文章构篇方式(总分总);描写方法(首尾呼应、正面描写)语言风格(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读写迁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文中的遣词造句,模仿作者的表现手法,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作者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刻画泉水形态和声音的特点,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准确的使用词语展开丰富的联想,在一组句式的朗读中,学生读出了画面,读出了方法,品出了泉多,水美。接着,仿写练习水到渠成,泉水的其他形态像什么:这些泉有的__,好像__。其他声音像什么:有的声音__,听起来如__。

中年段的教学重点逐步从关注字词转为关注文章重点段落,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理解作者如何组句成段,如何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材料,如何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教学中应抓单元整体训练点,做到循序渐进。如本单元选入的课文《九寨沟》《田园诗情》,同样层次清晰,描写有序,都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对学生如何写好景物做出了实例示范。

二、品味文本意蕴,体会作者情感

一篇好文章,总有作者缜密的逻辑思路,一堂好的阅读课应当是教师导读思路和作者写作思路、编者课程思路三者相统一,才能引领学生“遵路识斯真”,获得真正理解,提高阅读能力。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自己一望而知的东西,学生也可能解决;自己读起来困难的地方,学生也可能有困难;自己反复苦读之后得到领悟,学生理解恐怕就更困难了。学生能否有效理解取决于教师定位于学生视野下的“最近发展区”,要鉴别课文中哪些东西是学生已知已能的,哪些东西是学生未知未能的。在确定训练点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依据学生的学情特点为学生量体定制,找到富有价值的训练点,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练。

如教学《桂花雨》一课时,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快乐的童年和家乡的深切怀念。这样的白话文,读三遍内容大体能读懂,但这是一篇优美的记事抒情散文。就是要通过学习教会学生怎么读散文,关键能从“文”中读出“情”来,从缤纷的桂花雨中读出那淡淡的乡愁来。但《桂花雨》入编小学语文教材后,对部分段落进行了删减,以至于使原本文章中那浓浓的乡情和淡淡的乡愁也随之削弱。母亲说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学生读不懂,悟不到,怎么办?这需要补充“外地”“家乡”以及作者的经历、写作的特定时空等资料,学生才能从这个句子里读到平时读不到的韵味。

基于这样的解读,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作者和母亲家乡在:温州,琦君11岁全家迁往杭州。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全家都在杭州,已经离开了他们的家乡,而且再也没有回到他们的家乡。当时杭州“满觉垅”的桂花闻名天下。但母亲说哪儿的桂花香?为什么?

生1:因为家乡的金桂有全家人摇桂花的情景。

生2:桂花陪伴了母亲好多年,有感情了,母亲想家了。

生3:孩子摇桂花,父亲作诗,是一份美好的回忆。

……

就是在这样简简单单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走出文本建构自己的言语与思想,读懂了这本来很难理解的句子。自然体会到:那种浓浓的思乡情!正所谓的笑着流泪,更能打动人。

三、揣摩文本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桂花雨》第一段,讲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不讲衬托,不管学生读多少遍都是一样的。

于是这样设计:

学生读完第一节问:“桂花树好看吗?”“树叶好看吗?”“桂花好看吗?”“好看的是什么?”以问促读,最后抛出问题:“既然作者爱桂花迷人的香气,为什么还要写桂花并不好看的树形、树叶和花形呢?”拨开迷雾见晴天,学生恍然明白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桂花唯一吸引作者的是迷人的花香。

像这样运用衬托方法的课文有:第七册13课《李时珍夜宿古寺》中写“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环境越是恶劣,越是夜深,越能体现李时珍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精神;第九册11课《嫦娥奔月》月夜的美景,衬托了嫦娥的美,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第九册24课《少年王冕》雨后荷花景物描写,为了刻画人物所做的铺垫和渲染。以后写文章时,我们也可以试着发挥一下景色描写的衬托作用。

四、创生文本内容,激活语文课堂

课文内容创生,是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以丰富感受,深化理解,满足内心表现欲望的一种说写训练形式。让学生在“语用”学习中,发展自我意识,开发创造潜能,成为能够运用、驾驭、创造语言文字的主人,这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如教学《我给江主席献花》一课时,抓住“中央代表团乘坐的专机降落了,欢迎队伍立刻沸腾起来。”这样设计教学:

师:“沸腾”什么意思?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在回归的日子里,洗刷了百年耻辱的香港人,首次迎接自己的国家元首,他们怎样想?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听到人们在大声欢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生2:我仿佛看到有人抱在一起跳呀唱呀,激动得都要发狂了;

生3:我仿佛看到有人激动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水。

……

当置身于这种场面中进行听说训练,学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香港人民的激动之情。欢迎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情绪高昂,激动万分,而姜咪咪于二百多万青少年中,成为那个幸运的人,激动之情更是无以言表。前来欢迎的代表是一个群体,我们刚才说的看到的沸腾情景,称作“面”的描写。而“我”则是个体,是场面描写中“点”的描写。这种既有点,又有面的描写,我们就叫作“点面结合”。学生不同的角色身份去创生,既深化了文本的理解,也享受到阅读成功的喜悦,促进了语言和思维的和谐生成与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站在课程高度,依据年段,分层落实,关注文本,把握目标,用“课文”教“语文”、教“语言”,及时捕捉到话语交流的最佳机会,重视课堂中语言文字的运用。守住了“运用”,也就守住了语文教育的正道!♪

猜你喜欢

桂花语言文字文本
桂花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做桂花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桂花蒸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打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