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2016-04-12山东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林霞
山东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 林霞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山东青岛重庆路第三小学 林霞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近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重磅出炉,在实践创新领域明确提出:要具有问题意识,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一切探究源自问题,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他们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将直接影响科学探究的深入开展。
一、创新问题情景,设置有结构的材料,是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起点
1.激发兴趣自然生疑
在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谈话、实验、介绍资料、讲故事、猜谜语、观察图片、动手实践等活动创设情境,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对于他们主动去发现和提出问题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充气玩具里的科学》一课,教师安排了学生进行排球比赛(有的球气很足,有的球气不足),并让学生在比赛中发现问题,比赛过后学生们主动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同样大的球,有的弹得高,有的弹不起来。”“为什么有的球拍起来省力,有的球拍起来费力?”再如,《各种材料的特征》一课,教师先出示一段《三只小猪盖房》的动画片,学生们自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大和老二的房子会被大灰狼吹倒,老三的房子却很结实?”“各种材料都有什么特点”。这样通过创造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发现和研究问题的兴趣,从而使探究活动有了良好的开端。
2.设置有结构的材料猜想质疑
在材料的选择上应突出典型性、显效性、科学性。例如,《水变咸了》一课,教师选用高锰酸钾做水的溶解实验,鲜艳的紫红色在透明的水中慢慢扩散的过程,清晰的向学生表明了什么是溶解现象,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发问。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现和研究问题的催化剂
1.营造氛围鼓励质疑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心中装着无数小问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担心学生稀奇古怪的问题影响自己的权威,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不敢让学生质疑,习惯了教师问,学生答,久而久之,学生质疑的兴趣就没有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成为发现和研究问题的催化剂。
2.尊重差异分层设疑
对喜欢提问题、能提出有研究价值问题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表扬;对表达能力不强的,教师让他们写成文字后提问;胆怯不敢在大众场合提问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在小组内提问或课外继续提问。
3.进行趣味竞赛主动激疑
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评比问题的质量与数量,确定竞赛成绩,学生在竞赛中消除提问的心理障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可以组内提,同学互相提,增强提问的趣味性。
4.激励评价促进导疑
对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平日不爱提问的学生进行及时鼓励。鼓励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实物。如对低年级学生可以表扬“能回答问题的同学是很聪明的,会提出问题的同学很会动脑筋。”探究活动中,教师对提问特别突出的同学进行奖励如:一根皮筋、一块小石头、一个盛水的小果冻杯、一块橡皮泥……,但要注意奖励的物品要小,要与本课有关。最后,是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单元评价。
5.建立问题卡及时探疑
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想到的问题随时记录到问题卡上,教师可以在卡上给予解决问题的指导。对提问质量高、数量多的学生在期末评价中予以奖励。
三、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是发现和研究问题的原动力
日常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认为提的问题越多越好,有的问题漫无边际,简单重复,问题充斥了课堂,不仅浪己,“这个问题我知道吗”,自己能解决的就不问。其次向同学问,在小组内提问,小组讨论能解决的不问,剩下的问题就相对集中而且有价值了。
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发现和研究问题的关键
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例如,《一杯水的观察》一课,学生运用感官探究后得到了这一结论,用鼻子闻知道水是没有气味的。课快要结束时,有个学生提出水有气味,而且气味很重,很多学生也同意他的看法。这是怎么回事?教师没有简单地制止,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有的学生说可能是水在净化过程中加入的漂白粉的味道,有的说可能是盛水的瓶子散发的气味,最后大家都认同了这些想法。保护和鼓励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不正是实施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吗?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成为具有问题意识的人,成为学习的主人。♪